活化石的动物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濒危动物资料

中国十大濒危动物资料

我国十大濒危动物1.大熊猫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

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

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

现在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也叫‘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

毛密而有光泽,耐寒。

喜欢吃竹叶、竹笋。

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

全世界都极其关注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

2. 金丝猴金丝猴是地球上稀有的珍贵动物之一,世界上的金丝猴仅有4种,它们是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前三种都产于我国,因此金丝猴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特有种类,同时金丝猴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目前,除我国外,这些稀世珍宝在世界上仅有法国、英国等极少数国家的博物馆中收藏有若干标本。

金丝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齐名,同属“国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

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

鼻孔大,上仰。

唇厚,无颊囊。

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的毛为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的毛为褐黄色,毛质十分柔软。

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

金丝猴共四种,仅我国分布的三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脸上的毛为天蓝色,故又称“蓝面猴”。

两侧、胸及后腿的毛为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为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大熊猫活化石的历史故事

大熊猫活化石的历史故事

大熊猫活化石的历史故事
大熊猫是一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动物,它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

以下是大熊猫活化石的历史故事:
1. 起源:大熊猫起源于约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是熊科动物的一种。

它们最初生活在中国的森林中。

2. 演化:大熊猫的演化历程相对较长,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

在演化的过程中,大熊猫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外貌和食性。

3. 变迁: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大熊猫的栖息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它们曾经分布在中国的广大地区,包括云南、四川、甘肃等地。

4. 灭绝与保护:在古代,大熊猫的数量非常庞大。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狩猎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5. 保护努力:为了拯救大熊猫,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区,加强了栖息地保护,禁止了狩猎和非法贸易等活动。

6. 繁育计划:为了增加大熊猫的繁殖率,中国开展了大熊猫繁育计划。

通过人工繁育和保护,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加。

7. 成功保护:由于保护措施的成功实施,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加,从濒临灭绝的边缘走向了生存的希望。

大熊猫作为一种活化石动物,承载着漫长的历史和珍贵的生物多样性。

人们对大熊猫的保护努力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一物种本身,也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活化石的资料

活化石的资料

活化石的资料
活化石是指一些在地质历史长时间内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生物,过去的现象在今天仍然存在。

以下是一些活化石的常见资料:
1. 蛇目螺(Nautilus):蛇目螺是一种海洋软体动物,类似于现代的鸦螺,生活在深海中。

它们在地质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可以追溯到约5亿年前。

蛇目螺的化石经常被发现,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古地理和古海洋环境的重要线索。

2. 若贝(Ginkgo biloba):若贝是一种古老的落叶乔木,被认为是活化石之一。

它生长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若贝的叶子形状特殊,双分叉的叶脉构造是其显著标志,这也是为何若贝在化石记录中很容易被识别的原因。

3. 山毛榉(Metasequoia):山毛榉是一种树木,也是活化石之一。

它起源于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并在地质历史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山毛榉的化石记录非常齐全,科学家利用这些化石可以了解古代气候和地质环境。

4. 鳄鱼(Crocodylia):鳄鱼是一类爬行动物,也是活化石之一。

在地质历史中,鳄鱼的形态几乎没有变化,并一直存在至今。

许多种类的鳄鱼化石已被发现,这些化石对于了解古生物学和生态学非常有价值。

这些活化石提供了关于地球上古老生物和过去环境的珍贵信息。

研究这些化石可以帮助科学家重建地球历史上的生态系统,并对地球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

海中所有活化石

海中所有活化石

海中所有活化石1、肛棘鱼:肛棘鱼有着“活化石”的称号,它们是至今存活的最古老动物之一。

它们一度被认为曾在白垩纪就灭绝了,但是在1938年,一只活着的标本在南非被抓到。

肛棘鱼是大型食肉动物,长约2米左右,它们捕食小鱼,包括小型鲨鱼,经常出没在较深的漆黑海域。

尽管由于它口感不好很少被捕捞,但是目前它也濒临灭绝。

2、塞内加尔多鳍鱼:塞内加尔多鳍鱼有着“恐龙鳗”的称号,这种鱼的长相飞铲怪异,属于远古动物,据称最早出现白垩纪时期,它的生活习性很特殊,是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的。

3、鳄雀鳝:鳄雀鳝是在白垩纪时期出现的古老鱼类,体型非常的庞大,性格也很凶猛,会攻击人类,它身长能够达到4米以上,身上还有着密集的鳞片,目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北部地区。

4、锯鳐:锯鳐起源于白垩纪时代,这种鱼的生活范围很广泛,不仅是海水,也可以在江河、小溪等地方生活。

这种鱼的体型是很庞大的,一场最长能够达到7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这种鱼在当时很有可能是荆背龙的食物。

5、巨骨舌鱼:巨骨舌鱼就是堪称活化石的一种大型淡水鱼,主要生活在亚马逊流域,成年鱼有2到6米长,体重可达100千克。

巨骨舌鱼虽然行动缓慢,却拥有很强的弹跳力。

它们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早就衍生出了直接吞咽空气来呼吸的能力。

6、鲟鱼:鲟鱼是源自侏罗纪时期的古老鱼类,鱼子酱就是用它的鱼卵做成的。

这种鱼的体型很庞大,能够长到6米长,没有什么攻击性,但是由于过度捕捞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濒危的情况。

7、皱鳃鲨:皱鳃鲨起源于白垩纪时代,属于史前鲨类,为食肉鱼类,以鱿鱼作为主要食物。

由于皱鳃鲨喜欢生活在深海之中,所以很少被人发现。

8、龙鱼:龙鱼是起源于侏罗纪时期的一种鱼类,在非洲和亚马逊等地区是比较常见的,这种鱼的性格特别凶猛,目前主要是作为“观赏鱼”,这种鱼在中国又被叫做“金龙鱼”,是美好的象征。

9、帆蜥鱼:帆蜥鱼是一种来自于史前时代的鱼类,看帆蜥鱼的样子长得凶神恶煞的,剑状的牙齿,加上2米多的体长,性情又是十分的凶猛,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几乎照单全收,帆蜥鱼一般都生活在大洋的深处,很少会被人们发现。

【科普学堂】关于鲎的小知识

【科普学堂】关于鲎的小知识

【科普学堂】关于鲎的小知识篇一:鲎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海洋生物,也被称为“活化石”。

它们属于软体动物门,具有软身体和外壳,以及多个触手和眼睛。

鲎的外形与蝴蝶状的翅膀相似,因此也被称为“海洋蝴蝶”。

下面是关于鲎的一些小知识:1. 存在时间:鲎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亿年前的古生代,而现代鲎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

它们可以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

2. 生活环境:鲎主要生活在深海,通常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地方。

它们的外壳可以提供保护,使它们能够在高压和低温的环境下生存。

3. 食物来源:鲎是底栖生物,主要以海洋底部的有机物和腐殖质为食。

它们通过展开触手,捕捉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4. 繁殖方式:鲎是雌雄同体,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

它们通过释放精子和卵子进行内受精,然后产卵。

幼小的鲎会通过浮游生活阶段来成长。

5. 异常寿命:鲎的寿命非常长,可以活到20年甚至更久。

这是因为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非常慢,每天的能量需求非常低,能够适应深海环境下的食物稀缺。

6. 生态作用:鲎在深海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作为底栖生物,有助于分解和循环有机物质,帮助维持海洋生态平衡。

尽管鲎的生活方式和习性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但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究和了解这些奇特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进化历史。

通过深入研究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篇二:鲎(英文名为horseshoe crab),又称作为象足蟹,是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与蜘蛛和螃蟹并不是直接的亲戚。

它们是海洋生物,主要栖息在沙滩和浅海水域中。

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物,它们的外表给人一种像螃蟹和蛇的混合体的感觉。

它们的身体由一个硬壳保护着,硬壳上有一个类似马蹄的形状,因此得名“鲎”。

鲎的身体分为头部(前体)和后体,头部有一个尖锐的长钉,用于挖掘沙土和保护自己。

鲎的身体下面有一个类似尾巴的结构,用来平衡和翻身。

活化石资料

活化石资料

资料袋1.古生物古代动物和植物的统称。

古生物的遗体有少数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如,三叶虫、恐龙。

2.中华鲟鲟鱼起源于一亿年前的中生代,为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有“活化石”之称。

鲟鱼就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为9—12年。

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栖息。

中华鲟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

鱼体一般三四米长,体重可达五百公斤。

鲟鱼体内除头部有数块硬骨外,脊椎骨和颧骨全为软骨,通体无刺。

它的吻尖突,身体呈椭圆筒形。

口前有触须,用来搜寻水里的食物。

2000年10月20日在长江捕获了一头已死亡的中华鲟,后经上海自然博物馆制成标本,保存在中华鲟东方养殖研究基地。

3.大熊猫(1)基本情况一只成年大熊猫的体重大概90—135千克。

四脚站立时,肩膀部位的高约0.9米,身长大约1.5米。

雄性大熊猫比雌性约大10%。

大熊猫的体形非常适应森林环境。

虽然大熊猫笨重的体态和“内八字”的脚步使它显得笨手笨脚,但实际上它却出奇的灵活。

它甚至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

强壮的前腿和厚实有力的肩膀使它们爬起树来身手矫健,遇到敌人时也能化险为夷。

灵活的身体使它们能轻松地穿过茂密的竹林。

大熊猫腿短,走起路来离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离险境时,也只不过是慢腾腾地迈着小步连跑带颠。

野生大熊猫的寿命约为20年。

(2)栖息和食物世界上适合大熊猫生存的栖息地很少,所以,仅在中国的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才能找到大熊猫。

大熊猫的领地必须有大量可吃的竹子,可以藏身的密林以及用来做巢穴的有树洞的大冷杉树。

当然,附近还必须有理想的水源。

大熊猫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找东西吃。

如果有竹子吃,它们是能不动就不动。

一个月里,它们在自己生活区内到过的地方仅为总面积的10%。

其实大熊猫还喜欢吃肉食,但它们猎术不佳,能吃到的往往是腐肉,即自然死亡或被其他动物杀死的尸体。

(3)传说藏族传说:有四位年轻的牧羊女为从一只饥饿的豹口中救出一只大熊猫而被咬死。

自然界现存的十大动植物活化石

自然界现存的十大动植物活化石

自然界现存的十大动植物活化石对于所谓的活化石,“如果没坏就不要去修”这句谚语可能再适合它们不过了。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它们得以生存下来并且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它们是非常独特的植物和动物,成功寻找到一个适于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并安家落户和繁衍生息。

在这些活化石中间,有我们熟悉的海百合和鸭嘴兽,也有相貌丑陋的恶魔鲨和名字怪异的猴迷树。

1.猴迷树猴迷树猴迷树也被称之为“智利松”,是一种古针叶树图片来源于英国广播公司电视系列节目《与恐龙同行》,图片中的庞然大物便是异龙。

猴迷树也被称之为“智利松”,是一种古针叶树,现在只能在阿根廷和智利一些地区发现它们的身影。

这种树长有怪异的带鳞片(实际上是树叶)树枝,树皮也非常与众不同,与爬行动物的皮肤类似。

猴迷树质地坚硬,高度可达到130英尺(约合40米),直径最大可达到6英尺(约合1.8米)。

19世纪初,猴迷树被首次引入英国,截止到19世纪50年代,这种古树开始在植物园安家落户。

至于“猴迷树”这个奇特的名字,据说与造访康沃尔彭卡罗植物园的一名游客有关。

他在观察这种怪树时说:“我很迷惑,猴子怎么才能爬到树上呢?”在描绘史前景象时,画家通常会请出猴迷树,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有血有肉。

最后一幅图片来源于英国广播公司电视系列节目《与恐龙同行》,图片中的庞然大物便是异龙。

2.马尾马尾马尾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植物,通过孢子繁育下一代而不是种子马尾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植物,通过孢子繁育下一代而不是种子。

现在的马尾是一个单一物种,但在史前世界,它们也一度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植物。

大约3.75亿年前,马尾第一次在泥盆纪出现。

令人感到怪异的是,虽然名叫“马尾”,但当前的这种植物对马来说却具有毒性。

马尾的古代近亲是石炭纪时期的王者,当时巨型蜻蜓和身长6英尺(约合1.8米)的马陆龙在大气氧过饱和的地球上繁衍生息。

它们的近亲被称之为“芦木”,高度最高可达到90英尺(约合27米),与地球上最为早期的树木争夺阳光。

十大动植物活化石

十大动植物活化石

十大动植物活化石2.2大蜥蜴大蜥蜴是目前地球上所知的恐龙时代唯一存活下来的一种爬行动物,数量已经非常稀少。

但由于全球持续变暖,这种被称为新西兰活化石的大蜥蜴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促使大蜥蜴的雄性比例大幅提高,最后可能因为缺少雌性无法繁衍而灭绝。

2.3海百合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

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象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

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

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2.4猴迷树猴迷树也被称之为“智利松”,是一种古针叶树.这种树长有怪异的带鳞片(实际上是树叶)树枝,树皮也非常与众不同,与爬行动物的皮肤类似。

这种树长有怪异的带鳞片(实际上是树叶)树枝,树皮也非常与众不同,与爬行动物的皮肤类似。

猴迷树质地坚硬,高度可达到130英尺(约合40米),直径最大可达到6英尺(约合1.8米)。

2.5腔棘鱼腔棘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也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活化石。

曾经被认为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但是1938年开始被人类陆续发现踪影,从此腔棘鱼便被称为“恐龙时代的活化石”。

2.6马尾马尾,木贼属植物,马尾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植物,通过孢子繁育下一代而不是种子。

2.7马蹄蟹马蹄蟹(Horseshoe Crab)其实并非真正的螃蟹,而是原始的节肢动物。

它们有宽大的盘状身躯,细长的针状尾巴。

它们的祖先可追溯回寒武纪时期,但一直要到侏罗纪时期,才发展出马蹄的外型。

虽然现今仍存有五种马蹄蟹,但从後白垩纪时期开始,它们就较不常见。

2.8鸭嘴兽鸭嘴兽是世界驰名的珍稀动物,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

它的尾巴扁而阔,前、后肢有蹼和爪,适于游泳和掘土。

鸭嘴兽穴居在水边,以蠕虫、水生昆虫和蜗牛等为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中华鲟、扬子鳄、拉蒂迈鱼、白鳍豚、鳄鱼、鸭嘴兽、鹦鹉螺、鲎、腔棘鱼、娃娃鱼、负鼠、霍加狓、七鳃鳗、鳄蜥、三眼甲虫、.螳螂虾有些动、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还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时期后,几乎绝迹,只有极少数种能生存下来,其残存于现代个别地区的这类孑遗生物,称为“活化石”。

如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时广布欧亚与北美,至新生代逐渐南移,极为繁盛。

但在冰期中全部灭绝,仅有1种尚存在中国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万县极小区域。

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骕和郑万钧正式命名为“水杉”。

又如总鳍鱼类,始见于泥盆纪,很长时间认为它在白垩纪末已绝灭,但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1种活化石。

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

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

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

在中国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有:国宝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中华鲟等1、大熊猫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

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但食性却高度特化,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

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

大熊猫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

2、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吻端尖,略向上翘。

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

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

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

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

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3.鲎鲎(音读“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

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后,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可是亲戚呢。

有人也称它为马蹄蟹,其实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

鲎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

中国长江口以南东、南海沿岸、广西沿海等地有它们的身影。

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

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

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

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

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用的。

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

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皮,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人类一直就将鲎当作食物,它们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

但是它们的血液中含铜量过高,所以多食会中毒。

鲎的血液可用作医用试剂。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

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

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4. 鸭嘴兽鸭嘴兽是卵生哺乳类动物,鸭嘴兽科。

嘴扁平突出,状似鸭嘴,身披兽毛,故名。

脚五趾有蹼。

象鸟一样生蛋,又象哺乳类动物一样给幼子喂奶,但母体没有乳头,只有分泌乳腺的小孔,幼仔从母体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

取食时潜入水底,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

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栖息于半水半陆环境。

由于澳大利亚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自然条件单一,动物演化缓慢,鸭嘴兽是至今还保存着古老低级特征的一种动物,成为澳大利亚独有的珍奇动物。

这对研究动物进化及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

鸭嘴兽是现存的而又古老的哺乳动物。

它虽不是哺乳动物的祖先,但在动物进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鸭嘴兽体表有毛,用乳汁哺育后代,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鸭嘴兽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又像爬行动物。

因此,它可以作为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之一,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5. 鹦鹉螺古老的头足类动物——鹦鹉螺(图)2006-3-28 阅读次数:1317次鹦鹉螺的身体左右对称,背上生有一个与冠螺、蜗牛等腹足类动物相似的,可以把身体完全保护起来的石灰质贝壳。

贝壳很大,直径可达20厘米,壳口长8厘米左右,不过不是左右卷曲,而是沿一个平面从背面向腹面卷曲,略呈螺旋形,没有螺顶。

贝壳的色彩也很美丽,外表较光滑,呈灰白色或淡黄褐色,间杂有15—30条橙红色、褐红色或褐黄色的波状横纹,银白色的珍珠层很厚,内面有极为美丽的珍珠光泽,真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

鹦鹉螺的脐孔或开或闭。

壳内从壳中心到壳口,由一道道的弧形隔膜分隔成很多个壳室,其数目随鹦鹉螺的生长而增加。

最后的一个壳室体积最大,它的躯体居于其中,所以叫做“住室”,其他空着的壳室共有30多个,体积较小,可贮存空气,叫做“气室”。

每个隔膜中央有小孔,由串管将各壳室联系在一起。

气室中空气的调节,能使它在海中漂浮,其作用同乌贼的“海螵蛸”极为相似。

最新的研究则认为鹦鹉螺是通过串管的局部渗透作用,缓慢地排出壳室中的液体,使身体的重量减轻而上浮,随后,周围的压力又将海水压回壳室,使身体的重量增加而下沉,就像一个小型的潜水艇。

鹦鹉螺的分布范围较窄,仅生活在热带海洋中,主要分布于东起萨摩亚群岛,西至加里曼丹岛,北从菲律宾群岛的仁牙因湾,南达澳大利亚的悉尼之间的西南太平洋之中。

我国仅在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发现过随流飘荡的空壳,尚未采到活体。

鹦鹉螺是现存最古老、最低等的头足类动物,头足类在古生代志留纪地层中种类特别繁荣,多达3500余种,它们都有着不同形状的贝壳,但绝大多数种类都已经绝灭了,生存至今的只有鹦鹉螺、大脐鹦鹉螺和阔脐鹦鹉螺等3种,所以称之为“活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和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

因此,我国将鹦鹉螺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1938年12月1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的一条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拣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上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

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

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其肉质肢体状的鱼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请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客座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

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大约1.5米长的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大鱼的冷藏设备。

拉蒂迈请求帮助都遭到了婉言拒绝,无奈之下找到了少许福尔马林用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

12天之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中。

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空棘鱼,它们在大约六千五百万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仅限于留在岩石上的片断记录。

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

但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还是已经发生了。

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与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倒到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迈小姐绘制的第一条拉蒂迈鱼草图。

凭借这张图,史密斯判定空棘鱼“起死回生”了。

这条鱼后来被命名为拉蒂迈鱼。

空棘鱼“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澜,英国《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发现时,开篇用了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的一句话“非洲总是可以发现新东西”。

第一条拉蒂迈鱼是在南非查郎那河河口外捕获的,当地水深约70米。

为了寻找第二条拉蒂迈鱼,史密斯夫妇花费了整整14年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并四处悬赏。

1952年,又是一个圣诞节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

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当时的南非总理,动用军用直升飞机,最后还差点引起南非与法国间的纠纷,因为科摩罗当时是法国殖民地。

以后在科摩罗海域又有近两百条被捕获。

1997年在距科摩罗有半个地球远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再一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国青年尔德曼偶然发现,拉蒂迈鱼的地理分布也成为新的需要解答的谜团。

拉帝迈鱼为何被称为“活化石”:大约4.1-3.8亿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是在水中漫游的肉鳍鱼类。

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就是从这类鱼中演化而来的。

肉鳍鱼类跟形态各异、种属繁多的辐鳍鱼类同属于硬骨鱼纲中两个独立的亚纲。

肉鳍鱼类虽然直接关系到四足动物的起源,然而现生种类却非常有限。

在拉蒂迈鱼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3种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鱼,其他资料都来自化石记录。

空棘鱼是肉鳍鱼类中非常保守的一个支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的体形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也是史密斯根据一张草图就能辨认出拉蒂迈鱼是空棘鱼,并称它为“活化石”的原因。

海洋中的“活化石”动物自从海洋诞生以来,在烟波浩渺的海洋里就栖息着千万种海洋动物。

有许多海洋动物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或经海陆变迁而绝灭成为了“化石” 也有一类海洋动物在古海洋里出现过,后来失踪了,长期没被人们发现,人们误以为他们已经在地球上绝灭了,但后来又被人们发现了,人们把这些动物称为“活化石”动物。

另有一类动物,他们适应环境能力很强,在古海洋里就有了,时至今日却没有多大变化,仍保持原样,故人们也把该类动物称之为“活化石”动物。

如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大约在6亿年以前的寒武纪,在海洋中大量繁衍了大约1.6亿年,此后,从古至今地球上从来就没有找到其踪迹这是人所皆知的已绝灭的“化石”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