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
第三章(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

第三章(环境行为与室内设计)一.名词解释1.户内空间尺度:根据家庭生活各个功能空间尺度,考虑空间围合结构的特点以及建筑技术要求,综合确定的。
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三个部分组成:1)人体活动空间尺度;2)家具设备空间尺度;3)知觉空间尺度。
2.带冰箱的厨房面积宜不小于4.5m2,带洗衣机的卫生间面积宜不小于3.5m2,小卧室的面积宜在10~12m2,大卧室在14~16m2.3.实验证明,窗户的面积小于室内地面的1/16时,则被试者很难接受。
4.起居室和卧室的窗宽均须大于90cm.5.店堂设计:根据人的商业行为特性和表现,运用各种室内设计手段,综合解决购物和销售两者的关系,创造一个适合顾客和业主各自需要的店堂环境。
6.商品的展示和陈列:根据商品的特性,人的视觉规律、行为习性,运用灯光、色彩、造型艺术等技术手段,使商品富有艺术性的展示在顾客面前,并便于选择。
7.满足大多数人行走要求的通道,最小宽度是60cm,最小高度是200cm。
店堂通道宽度约为190cm~300cm。
8.橱窗单层高度在4m以下,深度1~1.5m;货柜高90~100cm;箱柜深约50~60cm(纺织品柜要宽一些);货架有效高度为0.3~2.3m,深度40~70cm。
9.展厅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控制观众流向、流量、流速和行走方式。
10.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人自身的才智、价值、理想等实现的需要。
11.起居室个人空间距离均不超过4m,因此交往空间一般16~20m2左右。
二.简答题1.商业心理学家将顾客购买目标的选定程序分为三类?1)有目的的购物者:即,全确定型;2)有选择的购物者:即,半确定型;3)无目的的购物者:即,不确定型,“潜在顾客”。
店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吸引第三种人的购物,即“潜在购物”。
2.购物心理对购物环境的要求?1)购物环境便捷性:在商店位置的选择上,应注意商业地段的选择,尽量设在交通便捷的“市口”;在商品的选购上,应将常用的、急于推销的商品陈列在顾客进出的便捷处。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3.识途性 识途性是指当人们不熟悉某一路线时,总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而在返回时,为了安全又按 照来时的路线返回的本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慌乱时容易表现出识途性行为。因此,在对室内空间出入 口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人识途性的本能,在出入口处标明疏散口的方向或位置,便于人们明确方向。 4.从众习性 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跑动的方向而逃生,这就是人的从众习 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管人群跑动的方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意引导标识及文字内容。 5.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是指在空间内,人们会自动向某一地方聚集的行为。通常,人的这一行为习性是由人的好奇 心引起的。人的这一行为习性常用于商业空间设计及展厅设计中。例如,在某化妆品柜台前,商家聘请 外国模特来吸引顾客,以造成人群聚集现象,从而促进销售。
一、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
3.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不允许“他人”进入。个人空间可以随着人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地伸缩。个人空 间是个体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它受到侵犯和干扰时,个体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它与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人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二、人的行为模式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例如,对身处起居室的人的流动行为轨迹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人们去餐 厅的次数最多,占60%。该数据反映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也为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此可见,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应使餐厅的位置靠近起居室。 (三)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 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地确定该空间尺 度。 (四)状态模式 前面几种行为模式所记述的行为,都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空间的移动或定位。但人的行为状态还 会涉及人生理和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包含客观环境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这正是状态 模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结语由于孔子的述而不作历代学者热衷于对论语进行注释诠释并且通过孔子思想的体会领悟以及发挥而结合自己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也推进了论语研究的经久不衰
文化研究 / CULTURAL STUDIES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樊佳奇 姬 烨 (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格为儒家新兴经典。 《四书章句集注》 普及广泛,普及得主要 方式是: 精英讲学、科举选拔、民间教学。最终,四书地位高 过五经,二程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并又训 释了论语。而 《论语》 被视为四书的一部分进行流传,是与 《四书》 在南宋得定型息息相关的。宋代以来, 《论语》 中发 行量最大的注本,当属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 了。 结语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还在发展阶段,一直以来,规范化的校 园景观设计都是大学校园应用的标准。但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 度上存在缺陷,没有考虑人的行为心理。作为人居住或者使用 的环境空间,公共空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 。随着 对 环境行为学认知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以往相比, 更加强烈。因此,作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环境空间之一, 大学户外公共空间越发成为学校重要的场所。 1. 环境行为学和公共空间的关系
摘要: 环境行为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它主要针对人的行为、人 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不同类型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有非常 微妙的关系。因此,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空间的设 计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从另一方面分析,环境对人是否有影 响,取决于人的行为是否对环境有适应性。人的行为与环境的 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既对立又统一。本文首先阐述了环境行为 学的相关概念,其次分析了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空间需求,最 后简要概述了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户外公共空间设计。 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 公共; 空间设计
环境行为模式与环境空间改造——以福州榕城广场为例

f re a pl z o ng he qu r 0 l x m e Fu h u Ro c ng S a e
Qi a h i u Xio u
{ ui rvneJ a Arht trl ei . . 3 0 1 ) F j nP o ic i i ci cua D s nC ,I d 50 a T e g o t 1 Ab ta t T ru htesre b u m eso e u l e airi F zo o gh n u r, hsp pr id h tre sr c : ho q uvya o t h Me b r f h bi bh v n uh uR n cegs ae T i a e n s tei ea— t p c o q f n
rsl f h vsiai n nls f h eair eut o ei et t nada ayio eb hvo ,Ths ae rp ss teajsme t rga o h n i n n p c s t n g o s t i p pr o oe h dut n o rmsfr eevr me t ae P p t o s
区, 一般步行前往 ; 2 %来 自更远 的社 区, 有 0 各种交 通工 具都
有, 自行车 、 摩托 车、 公共 汽车及 轿车均 有 ; 游人 仅 占 5 左 旅
福州榕城广场位于福州金 山生活 区 , 东临 闽江 , 接金 山 北
茶座 、 工喷泉、 人 榕树阵绿化区以及 中心商业 区, 区则 以人工 西
湖面和草坪绿化为主。
大桥 , 金环路环绕 , 其作为政府“ 东扩南 移” 城市发展 战略 的重 点建设工程 , 有规模大 、 具 设计新 、 功能齐的特点 。广场总面积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

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首先,环境行为学可以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偏好。
例如,人们在繁忙的城市中更喜欢选择有适量绿植的公共空间休息,这为公共空间设计者提供了关于绿地布置和绿植的指导。
又如,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光线明亮、开放式的公共空间进行休闲和社交活动,这为设计者提供了有关采光、空间规划的参考。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加贴合人们的需要和喜好。
其次,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对人类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一个设计合理的公共空间可以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人们积极的行为和交流。
例如,设计一个开放、多功能的广场,可以吸引人们进行各种社交和娱乐活动,增强人们的互动与合作。
又如,在公园中设置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区域,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和娱乐活动的欲望。
公共空间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创造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环境,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此外,环境行为学的原理可以为公共空间设计带来创新思维。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是了解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而感知和认知是设计师进行创作的基础。
通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原理,设计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
例如,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研究,设计师可以在公共空间中增加符合各类人群需求的元素,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此外,环境行为学还可以帮助设计师解决公共空间中的问题,如拥挤、混乱、噪音等。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流线设计,可以优化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联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联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建筑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关联: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近年来,建筑设计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布局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
本文将探索空间布局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联。
一、开放式空间布局开放式空间布局是指没有明确隔断的空间,通常用于办公场所和家庭住宅中。
这种布局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例如,在办公场所中,开放式空间布局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增加信息的流通效率。
而在家庭住宅中,开放式空间布局可以使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亲近和融洽。
二、隔断式空间布局隔断式空间布局是指通过墙壁、屏风等隔断物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种布局常见于商业建筑和公共场所。
隔断式空间布局可以为不同的活动提供私密的环境,提高隐私和安全性。
例如,在酒店中,客房通常使用隔断式空间布局,以确保客人的私人空间。
在医院中,病房通常采用隔断式布局,以确保病人的隐私和治疗环境的安全。
三、形式多样的空间布局除了开放式和隔断式空间布局外,建筑设计还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布局,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目的。
例如,会议室通常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的布局,以便于交流和讨论;图书馆通常采用静谧的环境和独立的学习桌面,以方便读者专注学习。
建筑设计师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以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
四、空间布局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空间布局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情绪和体验。
例如,开放式空间布局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创新和合作的可能性。
相反,隔断式空间布局可以为人们提供私密和安静的空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形式多样的空间布局则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设计空间布局时,建筑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使用者的需求和空间的大小等因素。
他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灵活的设计,创造出既美观又功能性强的建筑空间。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0引言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
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
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
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
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2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2.1环境决定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孙宏生;苏钠【摘要】城市公共空间,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宜人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公共空间对人的使用价值及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感受.通过公共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发挥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与启示作用,塑造与活动、交往等行为呼应的城市公共空间.该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环境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结合实例阐述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剖析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特征,探讨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构筑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的特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75-79)【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作者】孙宏生;苏钠【作者单位】西安航天神舟建筑设计院;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51 环境行为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行为研究是对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科学。
它通过将环境设计与人类行为关系的分析,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空间环境的反应,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目标是强调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寻找并通过空间营造,构建环境设计理论系统。
丹麦学者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提出城市空间的五要素,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他认为,“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通过城市中意向要素,提高环境设计质量和识别过程,使空间感更清晰。
图1 环城公园南门—朱雀门段区位图2 环城公园南门—朱雀门段图3 一般日公共活动意愿调查图图5 公共空间活动模式分析图图4 节假日公共活动意愿调查图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居环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趋强烈,更强调生活的高质量和高品位,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了人们利用频率最高的环境空间之一,文化休闲广场、滨江景观带、琳琅满目的步行街等等城市公共空间越发成为城市重要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领域的划分--不同文化决定的住宅内外边界线的不同 • 住宅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将向所有人开放的外部领域(公共领域)和住宅内部的个人或家庭成
员的领域(个人须域)区分并表示出来。这种公共领域与个人领域的边界线不一定与建筑用地的 界线一致.而是因文化的差异而各不相同。
• 动态 • 伸手,手的动作范围:
这就是一种“可能操作的白我领城”。
虽然看不.见,但在身体的周围存在着自己手触不到的范围口
• 操作,习惯性的反应行为 • 人们在操作时往往都是以一种习惯性的反应行为,凭直觉 或下意识地按其功能概念与操作模进行操作的。当这种固 定不变的模式被众多使用群体认可时,便被称"population stereotype"
1000M
• 这章节的尺度涉及的是一个不曾去过、不曾探求过的世界。 当从某一街市看的时候并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人们通过绘 制地图,空间草图绘制等方法,以及借助公共交通来观察 大街小巷。
• 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消除城镇中的障碍
• 一般说来,任何没计都下会使所有的人都感到满意,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设计,都应从残疾 人、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没汁出优秀的通用 设计。
• 解读沿街建筑--“表层”构造 • 将道路景观按“道路“与“表层”的构成要索整理出来的。所谓“道路”是指街的平面形态以
及其所表现的整洁形态是否连续一致。“表层”则是括形成道路两侧景观的立而· 断面的要素 以及建筑物的墙面是否紧贴直路两侧。我们可以将由这两个轴组成的住宅道路景观分为“宅邸 型”“沿街店铺型”、“郊外住宅型’和“背街排房型’四种类型。
• 人际距离--可以移动的区域
• 与人际距离和似的观点中还有亲社会空间,远社会空间 • 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设计和家具设计的概念。当数位聚集者 们之间的身体朝向及落座位置可以促进相互交谈时、这种 设计类型就叫做亲社会空间;而妨碍相互交谈的设计类型 • 叫做远社会空间。
• 指向--指示代词“这个· 那个· 那个(近,中,远) • “这个”的领域范围与手足的触及范围大致相同。人们心 理丘感到“近”的跟离与“自己的手或脚可以触及的动作 域”有关。
• 留恋--从照相投影法看个人环境的价值 • 照相投影法是一种通过居住者或使用者拍摄的建筑物或街景照片对身边环境的认识与价值
进行分析的方法。般进行测试时的调夜试卷很少以“我所喜爱的景物”或“一天的生活”为题。 而是让被测试者以便于回答的内容为题材进行拍摄。通过被试者拍摄。通过测试者拍摄什么么、 怎样拍摄、谈些什么,可以了解被测试者听看到的环境价值。 这种手法的特色就是以照相的具体行为与物体为线索,掌握普通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价值。可 以说强烈地表现出个人的特点,并从‘摄影者是以什么样的视线观察环境的”和“从那样的视 线中能够看到什么样的环境”两个方而解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己周围物体的存在,都会有意尤意地将其作为身体的倚靠物而加以用这时,这些物体便被作 为各种不同的身体倚靠装置被使用,所以有时也会产生一些设计者井未刻意设计的利用 • 力一式。古卜森将这种由倚靠者所发现的环境中的倚靠物、信息(行为的可能性)称为“被动提 供”
• 动态 • 变换坐姿:
人即使坐着,也会不断地变换姿势。没有人会长时问以一种姿势一直坐着不动。与 其说坐是一种休息姿势,莫如说改变坐姿的变换过程才是真止意义上的休息。一般人们衣站立时,往往 都是通过变换左右脚的支撑点:来改变.身体重量的。
向自己开放的场听。同时也是一处向其他人开发,并进行活动的场所。这种公共性很高的环境 在传统的高楼大厦中是不被分类(不能分类)的。
• 全面--导航灯下的空港夜景 人们生活在一个遍布灯光的世界,灯光保护着人们的安全。 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的闪闪灯光创造了我们身边的“夜景”。
• 包围--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的关系
• 与过去相比,现在近邻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淡薄。但对于住在附 近的邻居碰面的机会肯定很多,若是熟人,必定会相互寒暄。我们 将这种熟人的范围称为“寒暄区域”。 • 寒暄区域 • 并不是像过去那种区域的具西约束力的关系,而是表示日常碰 面时寒关系的扩展二话题及性格等各种因素对正亲密关系的形成, 以及住宅区的形状对寒暄区域的形成都具钧很大的影。
10M2
这一章的尺度标准涉及的是超出一家一户范围的集合住宅,学 校,医院等各种设施,以及包括这些设施在内的近邻空间、地 域空间的范围。
• 适应--与老年痴呆者相适应的环境要素 • 与新的环境相适应就是在与构成人类与环境的各种要素的相互磨合中逐渐创建个安定生活
的过程。 • 特别是对那些患有痴呆症,认知力和适应力低下的老年人来说,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是 很大的。这些人在住进残疾人福利院以后大约需要经过3年半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设计避免生搬硬套,要及时举办听证会,这样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将来,同时也可以重新掌握 自己的环境。
• 日本建有广场吗--充满生活情趣的城市设施 • 广场的真止含义就在于并不是在举办活动时。而是平时就有属于大众的广场。从这个意义
上讲日本没有广场。
• 迷茫· 寻找--wayfinding(寻路)研究
• 可读性 • 指对都市的便于识别程度。因该说法是由K· 林奇提出的,所以含有“便于解读”之义。 • 影响寻路的因素:这不但与设施的规模、对整体形象印象的深浅,平面构成,剖面构成,室 内的通视(透景)程度、符号、房间等的称谓等标识有关,也与颜色、材料等有关。也就是说与 进行设计的各个阶段有关。 当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时,也容易出现迷茫。针对这种情况,有各种从软件到硬件的不同对策。 当决定采用某一措施时。应在考虑成本后对家具、建筑等维修管理进行综合的设备管理(设备管理 是指将自己公司所有的电算机委托给外面的专业公司进行全面经营管理—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1M
• 这章节主要涉及人体的形状和动作的特征,与身体接触的主 要的物体和门窗开口等建筑要素,目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为环境要素之 一的自己有所了解。
• • • •
静态 平卧:人在站力一时的高宽比一般多为正面3.5:1(175cmx50cm)、侧面5:1(175cmx20cm) 睡眠 依靠: 如果我们对倚靠的情景稍稍加以注怠的话,便会发现不管陆地的动物是否意识到
• 设施中的功能分区--人性化的设施功能分区
• 根据居住者空间的亲密度或领域化的难易程度,将设空间按(私密一公开)四种类型进行分类。 • 为了看到各个领域是否具有合理的功能,就需要重新审视居住着的生活行为。居住者的行为受 各空间性质的影响,每位居住者的行为也使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种相互关系才是环境的性 质。
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 读书笔记
姜珊
总述
本书从我们身边向外扩大的各种空间尺度标准开始,是对包括时间、信息维度 在内的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空间设计进行的一个尝试。 它将我们周围的空间按照尺度由小到大划分成若干层次,从0米尺度一直到无 穷大尺度逐一展开论述:其中包括1米尺度中的变换坐姿、手的动作范围;10 米尺度中家庭团聚的场面、人际距离;102米尺度中适于各类活动的公园环境; 103米尺度中充满生活情趣的城市设施;104米尺度中的置身于都市的中轴线上 以及无穷大尺度中以拉斯韦加斯为对象进行的城市分析等等
• 成长过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育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 对于儿童来说,室内环境与大人们的那种以方便,舒适为标准衡景的环境有着完全不同的
含义。这是一种伴随着从只能躺在床上到逐渐爬行,坐起、站立的发育过程,是二个从近距离 感觉逐渐转向远距离感觉所看到并表现出的高度变化的世界。所谓儿童思维能力的发育过程, 就是指他们的摸索范围以及与缤纷世.界的关系是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扩大的过程。也许可以 说这对面对逐渐看到的未知世界,为能伸手抓到物品而拼命挺身.欠脚的婴幼儿所作的努力是 一种促进。
按压· 拉拽--人最大的发挥力
• 传递:非言语沟通
• 摆放--办公空间的个性化 • 用隔断隔成一个个人的空间,进而通过办公桌摆放的个 人物品。粘贴的便笺使得办间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形成一 个即使本人不在其他人也会扰豫是否坐在那里这样一个强 烈的个人领域(territory)。
• 领域的操控--住宅入口大门的设计
• 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情景中所包含的方式或作为环境的其他人
• 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世界。与建筑物和树木一样,可以说人也是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 当一个人存在于某一场所中,即使与其他人直接的接触,但看到他的人也会提供出与该人有关的各 种相关信息和框架。一个人的情况往往都是从其他人那里得知的。在设计环境中只从当事者的角度 出发来设计环境(提供当事者所希望的环境)是不够的,而应当将视点放在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周 围具有哪些意义上。
• 学习--小学校的位势 • 位势 • 位势图是根据某一时间段学生们在校内的活动场所绘制的。根据该图可以计算出孩子们在不
同场所的聚集密度,并将其阶段性的变化情况用等高线表示出来。 • 等高线中的曲线密集部分表不学生的聚集密度高,可以将那里作为容易吸引学生们前住的空 间功能(位势)强的场所来掌握。
• 近邻间的交往--从人与人的交往看近邻环 境
• 距离· 容积的测定 • 实际上房问的大小不仅只是面积,顶棚的高度就可以影响 到人们对房间大小的感觉。为适应人们的这种空间感觉的 特点,最近日本高顶棚的住宅开始增多。即使是面积较小 的城市住宅,若顶棚较高、纵向进深较大。就具有可以消 除空间狭小的效果。
• 立体空间设计的工具 • 将建筑,或都市空间的空隙翻转做成模型、并像措积木那样措建。
• 居住--独居老人住宅中的活动场所
• 大杂院入口的门大多是或半开,或挂着布帘,或摆放盆栽,形成了一种非封闭的、软性分界线。 既可以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室外的氛围、聆听室外人们的谈话声.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室外近 处人的音容笑貌。这就是可直接或间接地与外部保持联系的“活动”场所,也是营造那种人来 人往热闹感的街巷氛围的主要因素之一。 • 住宅中的一活动场所(“居“) • 白天这里王要是坐着度日的‘活动”场所。独居老人多将该处兼作餐厅和会客室口住宅中的 “活动场所’对生活在自宅的老年人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场所:当然这并非只限于一 处,实际上因每人情况的不同也有将其分为数处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