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兴起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作文范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作文范文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以工业生产为例,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生产方式更加高效、规范化。
机械化生产的出现,提高了生产的速度和精度,降低了出错的风险。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更是使许多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
科技的进步使得生产力不断提升,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信息,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新的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更多的创新。
此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科技的应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出现填补了教育资源不足的空白,实现了公平教育的目标。
在医疗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不断更新,提高了医疗水平,挽救了更多的生命。
同时,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进步也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没有负面影响。
比如,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隐私泄露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于就业机会和人类智能的担忧。
因此,我们在追求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对社会的影响,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监管。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提高生产力、改变社会结构,到对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张帅20094022004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2.分析阅读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2.读后感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四原始工艺技术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三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园艺、蚕桑和畜牧四手工业技术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天文学数学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七初期的医药学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八地学著作的出现《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历法体系的形成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论天三家——盖天、浑天和宣夜说张衡及其成就五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的出现《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六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汉书·地理志》的编纂气象知识七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成就八造纸术和漆器工艺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漆器的发展与兴隆九建筑、交通及防治技术秦汉长城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驰道与栈道水陆交通与船舶技术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纺织机械十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影响古、今文经学派的对立及其影响王充及其《论衡》十一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海路交通陆路交通科技文化的交流第五章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二贾思勰和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的农学思想《齐民要术》反映的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三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岁差和大气消光现象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若干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星图与浑仪、浑象四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刘徽及其数学成就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五地学的新进展地记的编纂裴秀和制图六体郦道元和《水经注》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六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王叔和与《脉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药物炮灸葛洪和《肘后方》与迷信的斗争七炼丹术和化学炼丹术和化学的关系早期的炼丹著作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八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制瓷技术的成熟灌钢法和鼓风技术佛教建筑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马钧及其成就运输工具兵器和军事技术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玄学、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宇宙论的各学派第六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兴盛南方水田整地技术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农学著作三冶金和纺织技术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纺织机术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长安城洛阳城木结构建筑和砖塔赵州安济桥五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贾耽及其贡献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图志》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对海陆变迁和潮汐的认识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六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数学教育王孝通和《辑古算经》“十部算经”的注释二次内播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七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定期法的应用浑仪与浑象的改进一行及其成就天文常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八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技术九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炼丹术的发展炼丹设备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十中医药学的进步医药机构与医药教育、法令巢元方和《诸病源侯论》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密要》外科治疗藏医十一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中外交往概况与朝鲜的交流与日本的交流与印度的交流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流十二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柳宗元的自然观刘禹锡的自然观十医药学的全面发展《经世证类备急草》等的修订金、元四大家和医药学流派的形成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针灸和外科医术十一瓷器和冶金的发展名闻中外的名窑瓷器冶金技术十二建筑与桥梁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营造法式》反映的木构建筑技术砖塔建筑技术的发展辽代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桥梁建造技术十三纺织技术薛景石与《梓人制造》水力大纺车纺织品及制造技术十四中外科技交流对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科学技术的中外交流十五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张载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朱熹的自然观第八章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十七世纪)一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郑和远航的历史发展背景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三先进的冶金技术空前的生产规模采矿技术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炒钢工艺的新成就灌钢法的发展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最早的炼锌技术四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黄河的治理大运河的疏浚盐碱地的改造五“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改进“一岁数收”技术新作物的引进农学的新成就蚕桑的发展六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明代的万里长城精巧的园林艺术兄弟民族建筑七商业数学与珠算商业数学的发展珠算的广泛应用八声学知识的新发展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建筑上的声学效应九传染病学和外科成就温病学说的创立人痘接种的发明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十地方志的科学价值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珍贵的科学史料十一明末著名科学家及著作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活动和《农政全书》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十二“理学”、“心学”的泛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和“心学”的泛滥对“理学”、“心学”的批判及早期启蒙思想家影响第九章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下十七世纪——1840年)一没落中的封建社会二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影响传教士来华的政治背景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三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和态度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四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康熙帝和自然科学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五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六其它科技成就明、清瓷器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王清任和《医林改错》吴其睿和《植物名实考》七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古典文献的考证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第十章近代的科学技术一近代中国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影响二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大量传入洋务运动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近代数学知识的传入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和著名化学家徐寿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1840年以来的地学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四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近代冶金技术的传入传入的其它各种工业技术五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六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结语一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三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四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社会背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新版科学技术社会简答题

1.怎样认识科学的本质属性?答:(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
(3)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建制。
(4)科学是特殊的社会生产力。
(5)科学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
2.怎样认识技术的本质特征?答:(1)技术是客观的物质因素和主观的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3)技术是人们改造、控制、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种动态过程。
3.STS提出了哪些新的理念?答:(1)新的科学观。
(2)新的价值观。
(3)新的发展观。
(4)新的教育观。
1.简述STS学科产生的背景。
答:(1)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呼唤。
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历史条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科技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对科技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
(2)社会运动的推动。
科学、技术和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有:和平运动、环境运动、人权运动。
(3)学术思想的演变。
从学术条件的角度看,对STS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二是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转向;三是交叉学科的兴起。
2.简述STS的形成历程。
答:STS形成和成熟的标志是获得学科化发展,形成三大导向,实现了基本立场的转变。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化。
学科是具有教育、训练、方法和内容等可传授的专门知识体系。
根据通常看法,STS 的学科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和教育的制度化;二是STS课程的开发;三是博士学位的出现;四是学术交流渠道的形成。
(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三大导向。
STS自诞生以来可谓百花齐放,呈现出相当大的多样性。
随着STS的学科化发展,它大致形成了三种基本导向:其一,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导向;其二,科学技术研究导向;其三,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导向。
(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立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 生物圈Ⅱ号

教学设计体验性强,使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趣味;从能力开展来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等,力求实现全面开展;从情感教育来讲: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的主线贯穿始终,虽不在言语上一直提及,但学生却处处产生情感共鸣。
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件展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关注热点引入新课● 1● 2● 3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今社会人类面临哪些开展问题呢?逐一播放课件,展示开展问题。
师:同学们答复的很好,首先就是人口问题,目前全球人口已经突破了70亿,如此众多的人口,将使地球拥挤不堪。
师:人口问题还会导致粮食等资源的紧缺,有很多贫困地区的妇女和儿童死于饥饿。
学生仔细思考。
学生齐答:人口多、能源少、环境问题等。
仔细聆听教师讲解,观看图片,深入了解当今社会问题。
仔细聆听教师讲解,观看图片,深入了从人类的生存和开展问题谈起,学生在课堂伊始便能产生兴趣。
关注热点引入新课● 4● 5● 6●7师:还有能源问题,三大能源可能在100到150年内用完,而过度的开采可能引发地质灾难。
师:不仅仅是能源,其他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也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师:不仅仅是能源,其他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也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师:假设地球上的资源没了我们可以到其他星球生活吗?〔教师停顿,给学生思考时间〕科学家对此做出了一定探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圈Ⅱ号的相关知识。
板书章节标题。
解当今社会问题。
在教师停顿间隙,给出自己的答案,给以配合。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答复“能〞获“不能〞,并给出理由。
教师逐一详细介绍这些问题,既能增长学生知识又能使学生产生触目惊心的感觉,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共鸣。
环节一走进生物●7●8●9●10●11师:要了解生物圈Ⅱ号,首先得熟悉生物圈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回忆一下:1.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哪些?板书“走进生物圈Ⅱ号〞师:课下同学们搜集了关于生物圈Ⅱ号的相关资料,并整理成了PPT,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相关知识。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刘啸霆版基本知识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引言:STS的含义: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STS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及其应用,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一、不同范式的“STS”1.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发展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超学科三个阶段。
(1)关于STS的多学科理解早期,学者们进行研究时把科学、技术的某一部分和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联系主要是功能上的关系,并没有显示出内在的关联。
(2)关于STS的交叉学科理解后来,学者们在肯定科学与技术作用的同时,开始把STS看成一个交叉学科领域,认为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
科学是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科学技术塑造着社会,社会也塑造着科学技术。
(3)关于STS的超学科理解与早期相比,STS的领域得到拓展,理解也得以加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学科走向跨学科或超学科。
STS研究已不再不同传统学科之间游移,而是超越旧的学科限制,把自己理解为单独的的知识现象。
二是从领域走向学科。
人们不再把STS仅仅看做是对象域,而是看做一个新的学科现象。
2.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相对应的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1)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SSK(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科学知识社会学)(2)狭义的科学技术研究见P6图0-1、0-2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科结构1.复合三元模式此模式包括STS史、理论STS和应用STS。
具体见表0-1.复合三元模式在理论上提供了比较完整的STS学科框架,特别是它集中体现了STS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三大理论来源2.层次网络模式(见图0-3)这种模式是按照STS之间的关系来称谓的,即层次和网络相结合的模式。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前奏
(一)在美国,IBM公司于1964年资助哈佛大学500万美元建 立了“技术和社会”计划,这是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科学 STS性质的计划。
(二)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于1966年创办了跨学科的科学研 究中心。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的涌现
(一)1969年康奈尔大学制订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计 划,这是第一个直接以STS命名的计划。 (二)196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制订“科学、技术和社会”计划。 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全美STS协会的所在地,而且每年举办名为 “全国技术素养会议“的年会,出版《STS通报》和《STS通讯》 两种刊物。 (三)1971年斯坦福大学试图把科学、技术放到更广泛的社会和 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行为 学等侧面去分析、研究科学、技术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作用。
三、学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想的演变
(三)交叉学科的兴起。中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曾强调指出:可以预料,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到下一个世纪是一个交叉学科的时代。 1.交叉学科的概念:交叉学科通常指若干门单一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 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 2.交叉学科的特点:一是研究问题的实践性。交叉学科是主要是为解决社会 实际问题服务的。二是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三是研究主体的群体性。 3.交叉学科的基本形态:
01 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背景 02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诞生 03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01 科学、技术与社会兴起的背景
一、科学的基本含义科学和技术时代的呼唤
(一)科学和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就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作用而言,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大的
阶段: 第一阶段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这里的知
三、学术思想的演变
(一)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 1.对科学和技术的人文主义批判。主要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其 重要代表有:芒福德、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之一)、埃吕尔等。 2.对科学和技术的社会批判。它主要揭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 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是其重要的标志 性人物。 3.对科学和技术的生态批判。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的发 展模式造成了环境、生态危机,进而提出了拯救地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最具有影响的是雷切尔·卡逊和罗马俱乐部。
二、社会运动的推动
(一)和平运动。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B.罗素率先发起了和平运动。这 一倡议得到了爱因斯坦的积极响应。1955年7月罗素与爱因斯坦联合发表 了反对战争、反对军备竞赛,号召用和平办法解决世界上一切争端的“罗 素一爱因斯坦宣言”。 (二)环境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一次“人类环 境会议”。会议秘书处委托经济学家B.沃德和微生物学家、病理学家 R.杜博斯主持撰写了一份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的书名为 《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及报告被称为人类环境时代的起点。 (三)人权运动。消费者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黑人运动等,所有 这些人权运动,也都构成了促进STS形成的社会条件。
a.边缘学科。即对现实世界不同层次的交叉点进行研究,在两门以上的 学科的结合点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如天体物理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b.综合学科。即以特定的物质世界的客体为对象,采用多学科的理论知 识对之进行研究的学科。如空间科学技术。
c.横断科学。即以许多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的某一个特定的共同方 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三、学术思想的演变
(二)对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转向 1.科学史和技术史。a.“内史论”着重研究科学理论发生、发展、更替的内在逻辑和过程, 代表人物是萨顿和柯瓦雷。20世纪60年代以前,“内史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在 20世纪60年代之后科学史的研究主流逐渐地转向了外史论方向。 b.“外史论”主要是指从科学的外部考察科学历史的观点,着重研究科学概念及理论产生 的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代表人物是默顿和库恩。 2.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a.科学哲学领域的内在主义向外在主义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逻辑经验主义研究方向;批判理性主义研究方向;历史主义研究方向。 b.技术哲学的研究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具体技术物的产生和发展以 及技术的本质、技术设计、技术结构等问题为主;第二阶段主要研究的是技术发展的一般规 律、技术的价值等问题;第三阶段,人们开始深入探讨技术与自然、技术与文化、技术评估 等问题,研究与技术有关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技术,说明技术哲学外在主义导向时代 已经到来。 3.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a.科学社会学中的内在主义以“默顿模式”为代表,其最初 的轮廓是默顿在1942年发表的《科学的规范结构》时提出的,并在1957年发表的《科学发 现的优先权》中得到了完善。 b.科学社会学中的外在主义的代表模式是库恩模式。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
考核目标
识记(20%):要求考生能记住本课程中的重要历史实践、法案或模式等 概念,能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30%):再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 联系。 简单应用(30%):要求再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中的某些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20%):要求能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现实做出相应的论述、借鉴, 或是对某个实践、法案、模式等进行论述和评价。
识主要指的就是科学,反映出当时人类已经看到科学的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人类历史上最
高意义的革命力量; 第三阶段就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出入
类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重大的社会问题 由科技革命引发的工业革命,既为提高人类的物质福利作出了杰出的 贡献,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资源 匮乏、人口过度增长等威胁人类长期持久生存的严重问题。 (三)对科学和技术发展需要深刻的社会人文反思 科学技术成为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主导力量,而这种力量 兼具建设和破坏的两种可能,才使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人文反思具有了特 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