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 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 详细翻译及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古代诗歌阅读详细翻译及解析这次语文全国1卷的诗词赏析题,考了一位晚唐诗人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做陆龟蒙,是一位田园诗人。

陆龟蒙出身官宦世家,从父亲往上数几代均是居显赫要职,也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熟读《诗》、《书》、《春秋》等经史著作,可惜长大后的陆龟蒙,屡试不第。

由此他开始了一段幕僚生涯,在湖州刺史张博的帐下任职,后又回到故乡隐居。

陆龟蒙和陶渊明一样,是真正能够融入田园生活的,经常自己带着农具,和家里的帮工一起下田间劳动,并且还撰写了《耒耜经》,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一本古农具专志。

所以陆龟蒙还有一个“农学家”的名头。

闲来无事,他则携笔墨纸砚、书茶钓竿,泛小舟于江湖烟波之上,煎茶垂钓,吟诗作文,好不惬意,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江湖散人。

另一位诗人皮日休在任苏州刺史的时候,与陆龟蒙相识,二人互相引为至交,经常唱和,这次诗词赏析题,就是陆龟蒙和皮日休之作: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解释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

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

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北京-山东-河北等地

2020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北京-山东-河北等地

李白《寄东鲁二稚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北京卷高考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3-15 题。

(共 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答案: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 分)13.B 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韩驹《赠赵伯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I卷高考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关树:关中之树。

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

(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纪村事》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纪村事》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纪村事》含答案解析[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村事
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2分)
解题思路应先对诗句意思进行解读,然后概括其描绘的画面特点。

答题时要抓住上句,总结出“忙碌”,抓住下句,总结出“祥和”。

【白话诗歌】绿色的植物藤蔓映照着农家的一对门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顺着墙边蜿蜒向前。

近来雨水很多,庭院中的果子掉落腐烂,田里的稻子已经熟了,水边的禽鸟很肥。

家家户户酿造香醇的美酒,准备迎接新社,远处传来的捣衣声送走了落日的余晖。

忽然清脆的笛声从牛背上传来,是谁家送饭的人从田间归来了。

【诗歌鉴赏】首联通过写绿植和小路,展现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

颔联中的“果烂”“稻熟”写出了农忙时节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

颈联描绘了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寄寓了渴望来年丰收之情。

尾联视听结合,描写了农人送饭归来时悠闲自得的场景。

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描写了农村农忙时节的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1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1

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之古代诗歌题详注详释详解李锦超一.原题呈现(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 题。

(共12 分)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5.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6 分)二.答案呈现13.B14.D15.答案要点: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二.原诗详注1.关于本诗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文字问题。

①本诗,两宋本的题目下有一个注,该注为:在金陵作。

②“此树我所种”句,咸本作“昔”,注云:一作“我”。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赏析陆游的《苦笋》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赏析陆游的《苦笋》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赏析陆游的《苦笋》任何一种植物为人所欣赏,必有其独特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竹”大都喜爱有加。

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对“竹”的偏爱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色观感上,人们对“物”的热爱往往因为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人们托物言志,以物比德,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古人咏竹亦是如此。

竹子的植物特性如凌寒不凋、虚心有节、刚直坚韧等都在文学中形成了相应的象征内涵。

而新竹之始的竹笋作为文学题材,广泛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之应始于宋代,较竹的形象略晚。

《全宋诗》诗题含“笋”316首,诗歌正文含“笋”1939首。

《全宋词》词序出现“笋”4次,词内容出现“笋”154次。

笋成新竹是一种动态生长过程,也被附会上成材与凌云之志等象征意义。

竹笋品类繁多,其中的“苦笋”因黄庭坚《苦笋赋》一文又开辟出了新的文化内涵。

其赋云:“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所以苦笋如同谏臣。

《新唐书・魏征传》载:“帝(太宗)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也。

”魏征以直言苦谏著名,故后人以魏征比喻苦笋,说它虽苦口而有利于身心黄庭坚说“苦而有味,如忠谏可治国”,为苦笋充实了“苦谏”的内涵,此后苦笋忠臣之喻成了常典。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诗歌鉴赏就选取了陆游的《苦笋》一诗。

其诗如下: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若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

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南宋诗人陆游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而竹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诗歌的用典,或暗示 诗歌的思想内容,或提示 诗歌内容的丰富性
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
的诗篇。”
4.介绍诗歌作者或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例如:
(1)2016· 全 国 Ⅲ 卷 “ 【 注 】① 曹 翰 (923 ~ 992), 宋 初
名将。” (2)2016·全国Ⅰ卷“【注】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 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 作风格
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
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透过诗歌注释,可以获取哪些重要信息?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诗歌
姑苏①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②,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③柳, 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②柁牙:船柁。柁, 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八首》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 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杆。③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 南灵岩山。
1.一看标题,挖掘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 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 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
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3.介绍相关诗句或其中的关键词。例如:
(1)2017·全国Ⅱ卷“【注】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
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 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2)2017·全国Ⅲ卷“【注】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
4.四看诗歌注释,破解难点 诗歌“注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因此从诗歌注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作品内 容,把握作者情感,领悟诗歌主旨,准确答题等具有很大帮助。通过对近几年高考 真题“注释”的分析,“注释”内容及作用,大体如下:
注释内容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
高考体验 阅读指导
高考体验
考纲要求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试说明》要求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高考考什么
年份 2018
2017
卷别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考情概览
题目·作者

首句渲染气氛
词上片(阙)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写景(次)
下片(阙):抒情(主)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 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作者吻合,这 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如:
阅读指导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分类
解决文章怎么读
二、明晰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古体诗 :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 :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 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
律诗
: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
抒情(主)

起承转合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干: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②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分析】 题干①中,“结合诗句”提示我们从每一句中找具有“边塞”特征 的事物。题干②中,“句句有‘怨情’”,提示我们要到每一句中找“怨”的 情感。
作用
1.介绍疑难词语,地名等。例如:
(1)与疑难词语有关的:2017·北京卷“注释:
【1】树杪:树梢”;2017·天津卷“【注】徙
倚:徘徊,流连不去。”
帮助读懂诗歌句子
(2)与地名有关的,2017·山东卷“【注】五
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
故名。”
2.介绍写作背景。例如:
2017· 山 东 卷 “ 【 注 】① 唐 代 宗 大 历 元 年 (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向。如: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
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干: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
层次及内容
前两句为第一个 刻画了夜云缭绕,星光明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的幽静之境,
层次
以夜景之永恒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为第二个 层次
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暗 寓变化的人事,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 的小朝廷以冷嘲。
三、运用“六看法”真正读懂诗歌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 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 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作者、意象、注释、题干和题材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 别作一些引导。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根据题干中“哪些”的 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 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 决定的。 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不能 少于4个)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
考点
赏析诗句; 把握诗歌思 想内容;鉴 赏诗歌形象
赏析诗句妙 处;评价情 感;赏析表 达技巧;鉴 赏形象;评 价思想内容
2016 2015 2014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金陵望汉江》李白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节选)杜甫
《内宴奉诏作》曹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备考提示
1.近几年全国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 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言志、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 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16年以前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 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 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 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另外,2016年全国Ⅲ卷、2015年全国Ⅰ卷、2014年全国 Ⅱ卷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题型2016年前以简答题为主,2017年变更为一客一主,主 观题分值6分,客观题五选三,分值5分,共计11分。2018年仍为一客一主,但选择 题调整为四选一,分值3分,总分降为9分。难度有所降低。
《残春旅舍》韩偓
《阮郎归(春风吹雨)》无 名氏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 《宿渔家》郭震
唐·古诗 唐·古诗 宋·律诗 唐·律诗 唐·律诗
宋·词 唐·绝句 宋·绝句
写景抒怀诗 状物赠友诗 言志抒怀诗
鉴赏表达技巧;评价 情感;鉴赏语言、 形象
送别诗 鉴赏表达技巧;评价 情感
写景抒怀诗
爱情闺怨诗 羁旅思乡诗
鉴赏表达技巧;评价 情感
3.三看意象,领悟意象的内涵及营造的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 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 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 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 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 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雨花台① 朱彝尊②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①雨花台:今南京雨花台。词中的白门湾、小长干、大长干均在南京。② 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
《野歌》李贺
《题醉中所作草书 卷后(节选)》陆游
《精卫词》王建
《礼部贡院阅进士 就试》欧阳修
朝代·体裁 唐·七律 宋·七古
唐·乐府诗 宋·律诗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编集拙诗,成一 十五卷,因题
卷末,戏赠元九、 李二十》白居易
宋·律诗 唐·律诗
题材 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诗
咏物诗 即事抒怀诗
送别诗
赠友诗
答案:①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 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②从中我们 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