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摭谈

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的效果很难尽人意。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教师虽着力进行朗读训练却往往收效甚微。原因何在?我以为,症结问题是教师对朗读训练不得要领,首先是对学生的朗读情感未激发,再是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略谈自己一孔之见。

一、教师要有充分准备——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尽可能阅读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要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真正与作者同憎同爱,同悲同乐。情感上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情感基调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

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找准训练的最佳路径

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细品味名师课堂你会不难发现,他们的过人之处就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师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好这几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

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就基本没问题了。

其次,朗读训练要能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眉毛胡须一把抓”的广而不实现象,要能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使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若能深

入到位地语感,朗读训练自然会有收效。

二、教师要做扎实指导——轻拢慢捻抹复挑

1.让朗读散发出灵动气息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留有学生读的充足的时间,要慢慢地读,细细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

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一位教师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草虫的村落》一课,在让学生感知全文后,即组织学生深入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感受。

师: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很特别,请同学们用笔划出最能体现作者想象丰富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拿起笔边读边划。一部分学生找到一处后就停下手中的笔。)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啊!有部分同学已找了两三处,还有的

同学找到了四处呢!

(停下笔的同学再次回到文本中细细地读,细细地找。)

师:找好的同学,可以读读找好的句子,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待会儿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

(学生再次默读句子进行深入思考,并整理自己的语言。)

师:谁能把自己的发现跟大家分享?

生1:我是从“灵泉”“音韵”这几个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把甲虫振着翅膀的声音比喻成“灵泉”“音韵”。他觉得甲虫的叫声仿佛是从山涧流出来那美妙的泉水声,这声音像一首曲子,既动听又有自己的韵味。

师:(出示句子: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生1用轻快的

语调,读出了甲虫音乐家们的曼妙与灵动。)

生2:我找了这句:“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我觉得作者把黑甲虫比作游侠非常富有想象力,说它“傲然”、“左冲右撞”,仿佛是一位成功者。

师:非常不错的体会,你能读好它吗?(生把“游侠”读得快而有神秘感,“傲然”、“左冲右撞”字字铿锵,让读者感受到出现

在眼前的俨然是一位英雄。)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

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只有

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2.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

“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别林斯基语)”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花》这篇文章时,其中读到这样一句话:“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师:对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母亲就站在哪里?怎样地盼呢?能用朗读表现你的感受吗?

生:我仿佛看见一位满脸皱纹的老母亲站在门口,眼睛不停地望着公路的那头,仿佛在等待着儿子的出现。

师1:好一幅慈母盼儿图,你能读好它吗?(生1带着渴盼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