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感染防治原则讲解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免疫ppt课件

细胞损伤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ppt课件

【目的】供无菌操作用 【评估】无菌操作目的、环境,无菌
包的名称
【计划】1、用物准备 备 2、环境准
(四)铺无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治疗盘是
否清洁干
燥,无菌治疗巾是否在有效期
菌盘
【计划】1、用物准备
2、环境准备
(五)戴、脱无 菌手套
【目的】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
保无菌效果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无菌手套尺寸、
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原理
紫外线 变性
菌体蛋白质光解、 死亡
电离辐射灭菌法(冷灭菌)
利用放射性核素钴60发射高能r射线或电
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1、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
2、有氧环境下进行消毒更好
3、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4、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微波消毒灭菌法
用于食物、餐具、医疗药品及耐热
3
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 屏障护理等
4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链
易感宿主
传播 途径
5
感染源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6
邵阳医专护理系
清洁(cleaning):
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体 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 机物,去除和减少微生 物,并非杀灭微生物的 方法。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 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呼吸道隔离 (respiratory tract isolation)
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肠道隔离 (digestive tract isolation)
包的名称
【计划】1、用物准备 备 2、环境准
(四)铺无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治疗盘是
否清洁干
燥,无菌治疗巾是否在有效期
菌盘
【计划】1、用物准备
2、环境准备
(五)戴、脱无 菌手套
【目的】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
保无菌效果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无菌手套尺寸、
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原理
紫外线 变性
菌体蛋白质光解、 死亡
电离辐射灭菌法(冷灭菌)
利用放射性核素钴60发射高能r射线或电
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1、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
2、有氧环境下进行消毒更好
3、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4、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微波消毒灭菌法
用于食物、餐具、医疗药品及耐热
3
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 屏障护理等
4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链
易感宿主
传播 途径
5
感染源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6
邵阳医专护理系
清洁(cleaning):
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体 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 机物,去除和减少微生 物,并非杀灭微生物的 方法。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 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呼吸道隔离 (respiratory tract isolation)
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肠道隔离 (digestive tract isolation)
病原微生物布鲁菌属PPT课件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布鲁菌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介绍了布鲁菌属的定义、分类学地位、 形态特征等基础知识。
布鲁菌属的致病机制
详细阐述了布鲁菌属的致病过程、毒 力因子、宿主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布鲁菌属的检测与诊断方法
介绍了常用的布鲁菌属检测技术和诊 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果,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测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实验室检测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 程,避免样本污染和交叉感染。同时, 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本处理、试 剂配制和结果判读。
VS
注意事项
在采集样本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采样部 位和时间,避免影响检测结果。在检测过 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确保结果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对于不同检测方 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需有充分了解,以 便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确保药物剂量、使用时间等准确无误;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副作用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 行缓解;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06 实验室检测技术在布鲁菌 属诊断中应用
实验室检测技术种类及原理
01
细菌培养技术
分类
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 原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等
病原微生物特点与传播途径
特点
体积微小,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问题;具有传染性,可在人群或动物间 传播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人群);水传播(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或接触疫水);食物 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接触传播(如直接接触感染者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节肢动物传播(如蚊虫、 跳蚤等叮咬)
病原微生物支原体ppt课件

真菌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具有细 胞壁和细胞核,能够进行有性 和无性繁殖,具有致病性。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种最小的原核生物 ,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变异 性,是人类和动物体内常见的
病原体之一。
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感染过程
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 体,突破人体的防御屏障,并在
体内繁殖和扩散,引起疾病。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预防支原体感染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 等。此外,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感染。
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避免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若出 现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04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研究进 展
展望
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支原体的致病机制、耐药性和传播途 径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为治疗和预防支原体感染提供新的手段。
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支原体的 研究将更加深入。未来,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清晰地了 解支原体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 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支原体感染提供更加有效的方 案。同时,随着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成功,我们期 望能够看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 出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断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目前,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 于抗生素,但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 突出。
支原体疫苗的研究
针对支原体感染的疫苗研究是未来 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支原体感染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01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支原体感染的传播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品PPT课件

第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一、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是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如 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及乙型肝炎病毒等。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主要感染途径
包涵体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在感 染中可将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 触抑制,细胞转化也可由病毒蛋白诱导发 生。
基因整合或其他机制引起的细胞转化 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超敏反应、 Ⅲ超敏反应(肾损伤)
非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 NK细胞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病毒中和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 CD4+Th1
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抗原 成分。
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 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 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有的位于胞质内(痘病毒),有的 位于胞核中(疱疹病毒);或两者都有(麻疹 病毒);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因病毒种 类而异。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根据病毒在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 :
急性病毒感染 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潜伏感染 慢性感染 慢发病毒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 组
病毒逃逸免疫应答举例
免疫逃逸机制
生物防治第一讲ppt课件

天敌的引进和移植 天敌的大量繁殖和释放 天敌的保护利用 病原微生物的利用
我国早期的生物防治
(1) 利用
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
(2) 以法令形式保护天敌
防治害虫
(3) 利用脊椎动物
防治农业有害生物
(1)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
➢害虫生物防治的历史,以我国最为悠久。
➢ 公元304年,晋代稽含所著的 《南方草木状》就有记载:“交 趾人以席囊贮蚁鬻(yu)街市者, 其巢为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 其中,并巢同卖。蚁赤黄色,大 于常蚁。南方柑桔若无此蚂蚁, 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 者矣。”
(2)以法令形式保护天敌防治害虫
➢ 宋乾佑(948-950)年间发生蝗灾,阳武、雍丘、襄邑 “三县蝗为鸲鹆(八哥)聚食,敕禁罗戈鸲鹆 ,以其有吞食 之异也”;
➢ 《渊海类涵》有“蛙能捕虫,必应禁捕”; ➢ 《墨客挥犀》(彭乘,1063)记载:“浙人喜食蛙,沈
文通(1025-1067)在钱塘日切禁之。”
化学防治的缺点
➢ 污染环境与农药残留:长期大量的连续施用农药对农产品、空气、 土壤和水域的污染,即农药残毒和公害问题,使人类健康和野生动 物资源受到威胁;
➢ 害虫产生抗药性:有些有害生物尤其是在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快形成抗药性;
➢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施用农药、尤其是使用广谱性农药既杀 死害虫,同时又杀死害虫的天敌,当害虫经一定时间后再发生时, 由于天敌数量的增长速度慢于害虫,导致这种害虫再猖狱,它的发 生为害反而超过原有水平,或使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 机械防治则包括用人工或采用适当工具,以捕杀或消 灭有害生物的各种措施。
➢ 主要包括捕杀法、诱杀法、阻隔分离法和辐射处理等。
物理及机械防治的特点
我国早期的生物防治
(1) 利用
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
(2) 以法令形式保护天敌
防治害虫
(3) 利用脊椎动物
防治农业有害生物
(1)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
➢害虫生物防治的历史,以我国最为悠久。
➢ 公元304年,晋代稽含所著的 《南方草木状》就有记载:“交 趾人以席囊贮蚁鬻(yu)街市者, 其巢为薄絮,囊皆连枝叶,蚁在 其中,并巢同卖。蚁赤黄色,大 于常蚁。南方柑桔若无此蚂蚁, 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 者矣。”
(2)以法令形式保护天敌防治害虫
➢ 宋乾佑(948-950)年间发生蝗灾,阳武、雍丘、襄邑 “三县蝗为鸲鹆(八哥)聚食,敕禁罗戈鸲鹆 ,以其有吞食 之异也”;
➢ 《渊海类涵》有“蛙能捕虫,必应禁捕”; ➢ 《墨客挥犀》(彭乘,1063)记载:“浙人喜食蛙,沈
文通(1025-1067)在钱塘日切禁之。”
化学防治的缺点
➢ 污染环境与农药残留:长期大量的连续施用农药对农产品、空气、 土壤和水域的污染,即农药残毒和公害问题,使人类健康和野生动 物资源受到威胁;
➢ 害虫产生抗药性:有些有害生物尤其是在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 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快形成抗药性;
➢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施用农药、尤其是使用广谱性农药既杀 死害虫,同时又杀死害虫的天敌,当害虫经一定时间后再发生时, 由于天敌数量的增长速度慢于害虫,导致这种害虫再猖狱,它的发 生为害反而超过原有水平,或使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 机械防治则包括用人工或采用适当工具,以捕杀或消 灭有害生物的各种措施。
➢ 主要包括捕杀法、诱杀法、阻隔分离法和辐射处理等。
物理及机械防治的特点
如何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讲课PPT课件

微生物分类(按细胞结构划分)
书房的角 落,挺 立着一 株虎尾 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 落,挺 立着一 株虎尾 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 落,挺 立着一 株虎尾 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 落,挺 立着一 株虎尾 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 落,挺 立着一 株虎尾 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书房的角 落,挺 立着一 株虎尾 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环境差处在病 微生物多,强 的地方
书房的角 落,挺 立着一 株虎尾 兰。它 没有牡 丹的高 贵,没 有百合 花的幽 香,更 没有玫 瑰花那 样高傲 ,它除 了平凡 ,还是 平凡。 以至于 客人来 访,也 无一夸 赞过它 ,更没 有谁欣 赏它。
《病原微生物感染》PPT课件

效果。
流行病学在病原微生物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监测和预警
通过流行病学监测和预警系统 ,及时发现和报告病原微生物 感染病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
学依据。
病因研究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探 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因和危 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 施提供依据。
防控策略制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 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降 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发病率和 传播风险。
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抗药性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给治疗带 来极大困难。
研究进展
对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传播途径等进行深入研究 ,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
针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和挑战,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综合运 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9字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 物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接 种疫苗,可以增强个体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9字
疫苗接种计划应针对不同年 龄段和人群,制定科学、合 理的接种策略,确保全民覆 盖。
9字
疫苗接种不仅可以保护个人 ,还可以减少病毒在社区的 传播,从而降低疫情爆发和 流行的风险。
9字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应加强 管理和监督,确保疫苗质量 和接种安全。同时,应关注 疫苗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伦 理和安全问题。
06
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进展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防控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病原微生物被发现,如新型冠状病毒等 。
防控策略
针对新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如隔离、检疫 、疫苗接种等。
流行病学在病原微生物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监测和预警
通过流行病学监测和预警系统 ,及时发现和报告病原微生物 感染病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
学依据。
病因研究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探 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因和危 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 施提供依据。
防控策略制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 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措施,降 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发病率和 传播风险。
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抗药性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给治疗带 来极大困难。
研究进展
对抗药性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传播途径等进行深入研究 ,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
针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和挑战,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综合运 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9字
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 物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接 种疫苗,可以增强个体免疫 力,降低感染风险。
9字
疫苗接种计划应针对不同年 龄段和人群,制定科学、合 理的接种策略,确保全民覆 盖。
9字
疫苗接种不仅可以保护个人 ,还可以减少病毒在社区的 传播,从而降低疫情爆发和 流行的风险。
9字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应加强 管理和监督,确保疫苗质量 和接种安全。同时,应关注 疫苗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伦 理和安全问题。
06
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进展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防控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病原微生物被发现,如新型冠状病毒等 。
防控策略
针对新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和特点,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如隔离、检疫 、疫苗接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 括芽胞在内)
无菌:不含活菌,多为灭菌的结果。
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 方法。用以抑菌的药品称抑菌剂 ,
常为抗生素。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 方法。用以防腐的药品称防腐剂
卫生处理:将被污染的无机物体表面的 微生物减少至安全水平。
二、理消毒灭菌法
(三) 超声波杀菌法: >20千周/s,粉碎细胞
(四) 滤过除菌: 物理方法除去空气或液体中的细菌。细
菌:0.22mm (五) 干燥与低温抑菌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保存微生物数年或数 十年。
滤菌过程
低温与干燥
冷冻真空干燥法: 在低温状态下真空抽去水分
用途:保存菌种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一) 消毒剂的分类:
种类
使用浓度 用途
石炭酸 3%-5% 地面、器具表面、皮肤消毒
乙醇
3%-5% 皮肤、体温计消毒
高锰酸甲 3%-5% 皮肤、尿道、蔬菜、水果消毒
红汞
3%-5% 皮肤、粘膜、小创伤消毒
硫柳汞 3%-5% 皮肤消毒、手术部位消毒
过氧乙酸 3%-5% 塑料、玻璃器材消毒
碘酒
3%-5% 皮肤消毒
新洁而灭 3%-5% 手术洗手、浸泡手术器械
(2) 煮沸法:100℃ 5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 主要用于消毒食具、污染的器械、刀、剪等。
(3) 流通蒸汽消毒法: 常压,100℃ 15-30min; (4)间歇蒸汽灭菌法:100℃ 15-30min;再
37℃过夜,重复三次。 (5) 高压蒸汽灭菌法(autoclaving):
条件:103.4kPa (1.05kg/cm2); 121.3℃;15- 20min 对象: 金属、玻璃、瓷器、棉布 等制品,生理盐水, 普通培养基等。
指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 或其他细胞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 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二) 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
1. 疫苗(vaccine)
(1) 死疫苗(killed vaccine):收获经培养增 殖的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用理化方法灭 活而制成。如百日咳菌苗。
(4) 红外线:0.7-1000mm波长的电磁波, 杀菌所需温度和时间与干烤相 似。(热效应)。
(5) 微波(microwave):多用于非金属器 械、食具、药杯等消毒。
2.湿热灭菌法(moist heat):
(1) 巴氏消毒法:62℃ 30min 或 71.7℃ 1530s。主要用于杀死酒类、牛奶及乳制品中的 病原微生物,不破坏它们的质量。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预防:1. 消毒灭菌,防止感染; 2. 免疫接种:
• 主动免疫:接种菌苗、类毒素等。 • 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
细胞因子等。 治疗:抗生素、干扰素、治疗性疫苗等。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
一、常用术语及概念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
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品称消毒剂 评估标准: 1. 杀灭率(killing rate): 2. 杀灭指数(killing index): 3. D值(decimal reduction value): 4. 存活率(survival ratio):
(二) 辐射杀菌法
1. 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UV):波长 240-300nm, 260-266nm 最强。
干扰细菌DNA的复制与转录,但穿透力 弱。
2.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高速电子、 X射线、γ射线,
产生游离基,破坏细胞膜,干扰DNA合 成。
1. 按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分三级:
(1) 高效消毒剂:可杀灭所有种类的微生 物;
(2) 中效消毒剂:能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微 生物
(3) 低效消毒剂:可杀死细菌繁殖体和亲 脂性病毒
2. 按杀菌机制分为三类: (1) 致蛋白变性或凝固的消毒剂:
酚类、醇类、醛类、酸碱类、氧化 剂等; (2) 干扰酶系统和代谢的消毒剂: 氧化剂、重金属盐类等; (3) 损伤细菌细胞膜或病毒胞膜的消毒 剂: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龙胆紫 3%-5% 浅表创伤消毒
(三) 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化学性质、作用浓度与时间
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及浓度不同,对微生物的作 用大小不同。
2.微生物种类、性质和数量
不同微生物对不同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 真菌>细菌>有胞膜病毒>无胞膜病毒>分支杆菌>芽 胞
3.环境温度与酸碱度: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有一定的pH值范围。
(一) 热力灭菌法: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 作用。
1. 干热灭菌法(dry heat):
(1) 焚烧(incineration):彻底的灭菌法,仅 使用废弃物及实验动物尸体;
(2) 烧灼(flame):直接火焰灭菌,适用于接 种环、试管、瓶口等。
(3) 干烤:160-170℃ 2h,可杀死芽孢,达 到灭菌目的。适用于玻璃器 皿、金属器械、陶瓷等;
5.有机物:可影响消毒剂的效果。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消毒剂
种类 浓度
作用时间
有机物
环境 温度
细菌
菌龄
种类
酸硷度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有效
低毒
低破坏
方便
价廉
易贮藏
第二节 抗感染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一) 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 自然主动免疫:患病、隐性感染。 固有免疫: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初乳。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菌苗、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
(二)常用消毒剂化学性质与用途
类别
作用机制 在低温状态下常真用空种抽类去水分
酚类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石炭酸
醇类
蛋白变性
乙醇
氧化剂
氧化、蛋白沉淀
高锰酸甲
重金属盐 氧化、蛋白酶变性
红汞、硫柳汞
氧化剂
氧化、蛋白沉淀
过氧乙酸、碘酒
表面活性剂 蛋白变性,细胞膜损伤 新洁而灭
染料
干扰氧化、抑制繁殖 龙胆紫
各种消毒剂的应用
蛋白、细胞因子等。
1.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 物质(菌苗、疫苗、类毒素),刺激机体产 生特异性免疫力。主要用于疾病的特异性 预防。
2.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