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地名概述

合集下载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概况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概况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概况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全县总面积3933平方公里,辖7镇2乡2街道,有汉、蒙、回、满等10多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3%。

1908年建县,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

林西县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有5000余年,锅撑子山保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是草原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

自春秋至隋,该地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库莫奚、霫、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于潢水北岸(今新城子镇西樱桃沟村)设松漠都护府;辽代,林西南部属上京道临潢府饶州,北境属庆州;金代,嘎斯汰河以北属庆州庆民县,嘎斯汰河以南属临潢府卢川县;元代,林西地区属中书省应昌路;明初,林西属全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属兀良哈三卫之一泰宁卫;十六世纪中叶,隶属于北元察哈尔部;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林西地区划归巴林部;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巴林右旗牧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始建制,县治设于乌梁苏汰川口(今林西镇址),民国时属热河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林西县地处东经117°38′-118°37′,北纬43°14′-44°15′之间,北依大兴安岭,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南隔西拉沐沦河与翁牛特旗相望,西与克什克腾旗毗邻,东与巴林右旗接壤,是连接内蒙古东、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塞北重镇”之誉。

县城距赤峰市210千米,距锦州港、二连浩特口岸、北京、沈阳等地均在600公里半径范围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县境内路网发达,截止2016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459.3公里,乡镇街道全部实现通沥青路,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乡镇、村班车通车率达100%。

国道303、306线,省际大通道、集通铁路、在建中的巴新铁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赤峰简介

赤峰简介

赤峰简介来源:添加时间:2010-5-25 22:48:00 点击次数: 2252赤峰市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

设3个市辖区: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辖7旗2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共12个旗县区。

赤峰市,蒙语译为乌兰哈达,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一座城市。

她因城区东北隅这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

古老的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如两条主叶脉横贯东西,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如支脉纵横交织,相伴着高高的兴安岭、蜿蜒的燕山、辽阔的草原,展示着它的勃勃生机和神奇魅力。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处,全市辖三区七旗二县,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居住着蒙、汉、回、满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86万,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10000年以前,这里便有了人类繁衍生息,8000年前,古老的兴隆洼人在这里建起了“华夏第一村”,播撒下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颗火种;5000年前,红山文化在这里发祥,“中华第一龙”大型玉龙的出土举世震惊;4000年前,“草原第一城”在这里出现,草原青铜文化再一次令世人瞩目;1000年前,契丹族首领耶律阿宝机在这里建起了雄峙万里的大辽王朝。

以后这里又相继出现蒙元文化、明清佛教与王府文化等等,历史一次次在这里形成文化的巅峰。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其纷呈的文化异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赤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矿产资源方面,现已发现矿藏70多种,矿产地1000多处,涵盖黄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多种矿产类型,是国家重点黄金产地,黄金储量占全自治区总储量的80%,年产黄金10多万两,位居全国前三位;这里的铅、锌、锡、铁、钼、钨的储量全国闻名;石灰石、膨润土、玄武岩、大理石、水晶石、冰洲石等非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草原瑰宝巴林石,以其温润的品质,华贵的风彩而扬名天下,成为国石候选石。

林西概况

林西概况

林西概况一、政区概况1、政区位置林西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北依大兴安岭,南襟西拉沐沦河。

地理座标为东经117度37分至118度34分,北纬43度14分至44度15分。

县域四邻是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是典型的移民聚居地区。

2、政区沿革1908年清王朝“移民实边”正式建县,先称巴西,后定为林西。

1945年中共林西县委员会、林西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热河省,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辽宁省,1979年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3、政区划分全县辖7镇、9乡、3个国有林场、1个国有农场、1个国有牧场。

4、政区面积全县总土地面积3933平方公里,东西蜿蜒73.5公里,南北跨距117公里。

5、政区人口林西是一个移民县和多民族聚居的县,全县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万人,占总人口的78%;汉族人口22.3万人,占总人口的94%,有汉、回、蒙古等11个民族。

6、政区自然特征林西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2度,年平均降水量379.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25天。

二、资源状况1、农牧业资源林西是传统的农牧业结合地区,拥有丰富的可供充分拓展的农畜产品资源。

全县山杏林保存面积达70万亩,内蒙野果保存面积达5万亩。

年肉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肉羊、绒山羊饲养量达到40万只,肉鸡饲养量达到400万只,并有内蒙古交易量最大的“统部北方活畜交易市场”。

皮张、绒毛、肉产品、林产品、草业、食用菌、蔬菜瓜果、杂粮杂豆等资源富集,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类产业基地,亟待开发利用。

境内野生植物资源富饶。

野生植物有600余种,以灵芝、野菜、沙棘为主的20多种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

药用植物有知母、甘草、黄芩等130多种。

2、矿产资源林西县是一方资源富庶的宝地,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尤以有色金属为最。

现已发现具有工业价值的黑色、有色金属、稀有金属12种,化工、建材、能源、矿泉水等非金属12种,矿床、矿点、矿化点124处,遍布全县16个乡镇,已探明金属矿床含量500多万吨,非金属矿床含量6000多万吨。

林西县简介

林西县简介

林西县简介林西县位于赤峰市北部,地处辽河上游,大兴安岭余脉南段。

土地总面积39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8万亩、林地257万亩、草牧场180万亩,辖7镇2乡两街道,总人口24万,有蒙、回、满等10个少数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

县内最低海拔664米,最高海拔1879米,年平均气温5.2度、无霜期90-130天。

境内有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嘎斯汰河、巴尔汰河等4条较大的河流,年均径流量1.37亿立方米。

林西县地处国家大兴安岭南麓有色金属战略资源接替带,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铜、铅、锌、锡、银、铁、钨、钼、砷、萤石、石灰石等30余种,现已发现矿床、矿点、矿化点308处。

林西县是赤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有5000余年,锅撑子山保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是草原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比湖北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早近900年。

唐代在此设松漠都督府,辽代建饶州,清光绪34年即1908年建县。

在解放战争时期,林西曾是冀热辽地区战略指挥中心,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冀热辽军区、热河省政府、中共热北地委、热北专署等领导机关都曾移驻于此,素有“塞外小延安”的美誉。

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节水重点示范县、全国粮食依法行政示范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称号。

新城子镇七合堂村被授予国家级“绿色小康村”和“生态文化村”称号。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8亿元,同比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3亿元,同比增长27%;财政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7.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3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58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2%。

「唐山地名」你知道丰南、丰润、古冶、开平中的村镇名怎么来的吗

「唐山地名」你知道丰南、丰润、古冶、开平中的村镇名怎么来的吗

「唐山地名」你知道丰南、丰润、古冶、开平中的村镇名怎么来的吗在唐山周边,丰南、丰润、古冶、开平各区内的小区、村镇,有着各种各样的名字,你知道他们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吗?1.胥各庄相传明朝永乐年间,赵氏先祖由玉田县彩亭桥迁至王禾庄,后兄弟分家,其弟被王禾南边的人家招赘为婿,后来这里形成了村落取名为婿嫁庄,即男嫁女娶之意。

又因谐音演化成了“胥各庄”。

2.稻地稻地镇是唐山最古老的集镇之一,建镇历史已经有800年。

千余年前,稻地镇所在区域是一块极低洼的濒海地区。

据传,元朝宰相康里脱脱首创京东植稻,曾募江南植稻能手传授技术,稻地因此得名。

3.史马庄相传朱棣曾在现在的越河镇史马庄试马选优为军旅之用。

后试马二字讹传为史马。

4.侉子庄翟氏先祖是当地土生户,在一条小河旁高土岗上住,以打鱼为生.后山东移民到此定居,因他们说话口音侉,故以此取名侉子庄.。

5.钱营明永乐年间,浙江钱塘钱氏来此定居,取其姓氏得名钱家庄,1958年更名钱营。

6.新军屯新军屯始建年代久远,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是魏国驻军演练、储集粮草的地域之一,新军屯的地名由此而来。

7.老庄子老庄子,相传这里唐代即有人烟,有一蒋姓花园,繁衍成庄后,初称蒋庄子。

到了明初,人丁兴旺,村落扩大,遂取其古老之意,改称村名老庄子。

8.三女河元末明初,因村中反抗封建婚姻的三女投河故事而得名为三女河。

9.车轴山据史籍记载,1000多年以前,契丹国初,车轴山一带林深草密,盛产“轴辕”木材,契丹乙室部依山建寨驻扎此地,将山命名为“车轴山”。

10.任各庄据查,宋代任姓建庄,始称任各庄。

11.白沫子据查,明代建庄。

传说古时泥河上游有三姐妹因被贼兵追急,投泥河自尽,尸流至此,河中泛起白花,故称村名白沫子。

12.东欢坨传说,该村始建于宋代。

先有人自山东迁此定居,繁衍成村,因村位于一座沙坨东面,遂得村名东欢坨。

13.林西金代为岭东,后称林西庄。

明初,移民在庄东定居下来,以树林为界,分为东林庄、西林庄。

林西县的旅游景点

林西县的旅游景点

林西县的旅游景点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以下是林西县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
1. 凤凰山:凤凰山是林西县的地标性山峰,海拔约1200米。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林西县的美景,还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日落。

2. 龙泉沟:龙泉沟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峡谷,有着清澈碧蓝的溪水和奇特的岩石地貌。

游客可以漫步于峡谷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3. 平庄古城:平庄古城位于林西县城东南15公里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城堡遗址。

古城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4. 白塔公园:白塔公园是林西县城内的一个公园,园内有一座高约66米的白塔,塔上有九层,是该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在公园内还可以欣赏到花卉展览和湖泊景观。

5. 尧都古城:尧都古城位于林西县南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城内有古建筑、古遗址和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

6. 珍宝岛:珍宝岛位于林西县的大井河风景区内,是一个以水上娱乐为主题的游乐园。

岛上有各种水上游乐设施和表演,是一处适合家庭游玩的地方。

以上所列只是林西县的一部分旅游景点,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等待游客的探索。

赤峰市行政区划

赤峰市行政区划

赤峰市行政区划阿鲁科尔沁旗辖6个镇、2个乡、3个苏木、1个办事处。

镇:、、、、、乡:、苏木:、、办事处:天山办事处天山镇辖:前进、居安、和平、向阳、北山、新城6个社区;、西双山、潘家湾、继先、三家、堡、孤山子、东双山、、胜龙、房身、团结、北岗台、东岗台、前岗台、八方、、太平庄、其格、太平、宝家店、、富有、、于家湾、双合兴、双庙、汉林、张家围子、大石匠沟、石人沟、疙瘩窝铺32个村。

天山口镇辖:新风、天利、东方红、八家、胜旗、天忠、天宏、福兴地、元宝坑、天海、胜联、向阳、三段、仁义、平安地、兴隆地、天丰、庄、大虎头嘎、小虎头嘎、小洼、白城子、柳家段、水泉沟、、大黄羊洼、北沟27个村。

双胜镇辖:双胜、红星、红胜、北山、、龙头山、兴龙庄、小新庙、、砖瓦窑、张家营子、巴彦包特、中心、兴合、三座山、沙日呼16个村。

坤都镇辖:高勒、阿尔包勒格、布仁塔拉、登根、扬子、尚欣包冷、乌森义和、乃仁查布、翁根毛都、浩勒包10个嘎查。

巴彦花镇辖:五一、胜利、、乌兰苏木、沙日、巴彦敖包、哈日哈达、井子、西古井子、王爷伙房、道伦百姓、于家粉房、东沟四村、东沙布尔台、靠山、、代白乌苏、莫如格其格、巴彦花、西沙布尔台、姚家段、包勒格22个村。

绍根镇辖:阿格拉、绍根、浩力宝、巴润沙日、太本、上子、乌丹套海、阿拉善、巴彦高勒、、巴彦温都尔、新立、呼和格日、温都包尔、额黑诺尔、乌那嘎、德博勒庙、都日博代、柴达木、登吉格20个嘎查;莫勒黑图、、爱根苏木3个村。

新民乡辖:林场、公司、新民、保安、黄家段、扫帚包、双山、胜存、光明、敖汉营子、新增、厚德、东沟一村、东沟二村、于家地铺、浩力包乌拉、永宁堡17个村。

先峰乡辖:新地、新林、刁家段、先峰、先进、广义、孟家段、张家伙房、倪家段、高家段、西山、新泉、双山堡、全胜、、榆林堡、新林堡、杏树、宏发、湾、联合庄、、凤凰岭、温都尔呼舒、西25个村。

罕苏木苏木辖:巴彦呼舒、敖勒吉尔、乌日都呼布、芒、波日和、珠日和、农场、沙日包特、达尔罕乌拉、玛尼图、阿日呼布、和日木、海拉苏台、日台、巴彦包勒格、巴彦查干、塔林花、吉布图、阿木斯尔、毛浩尔、包日浩特、、阿拉坦温都尔、德布勒、拉嘎赛花、那杰、乌日都那杰、、那日苏台、雅图特30个嘎查。

辽代军州地名考

辽代军州地名考

辽代军州地名考我们常规意义所说的辽代,是指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07建⽴⾄1125被⼥真完颜阿⾻打消灭的中国北⽅的⼀个政权,不包括耶律⼤⽯在中亚⼀带建⽴的西辽。

共9位领导⼈,历时219年。

辽王朝建⽴后,其统治中⼼⼀直在中东南部地区,为巩固其统治,建⽴了许多个军州,各设节度使司进⾏管理。

为便于研究,今将各军州地域与现今对照,既有助于辽代历史⽂化的研究,也对当今地域⽂化的发展提供帮助。

上京道治临潢府怀州奉宁军节度使司今巴林右旗岗根苏⽊境内庆州⽞宁军节度使司内蒙古⾃治区⾚峰市巴林右旗境内辖1府23州泰州德昌军节度使司⿊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塔⼦城镇长春州韶阳军节度使司⿊龙江齐齐哈尔仪坤州启圣军节度使司内蒙克什克腾旗南部百岔河榆树林⼦龙化州兴国军节度使司今西拉⽊伦河以南奈曼旗饶州匡义军节度使司⾚峰市林西县林西镇西南约六⼗公⾥处徽州宣德军节度使司今⾩新蒙古族⾃治县旧庙镇他不郎村成州长庆军节度使司⾩新蒙古族⾃治县红帽⼦乡懿州⼴顺军节度使司⾩新市⾩新县塔营⼦镇的东部渭州⾼阳军节度使司法库县叶茂台镇,西⼆台⼦村东北⽅向镇州建安军节度使司蒙古布尔⼲省达⾟其楞县东京道治辽阳开州镇国军节度使司辽宁省凤城县保州宣义军节度使司今辽宁丹东市东北辖2府10州⾠州奉国军节度使司辽宁盖州市兴州中兴军节度使司辽宁铁岭市海州南海军节度使司辽宁海城渌州鸭渌军节度使司辽宁⼤⽯桥市沟沿镇青城村显州奉先军节度使司辽宁锦州北镇市乾州⼴德军节度使司辽宁北镇⼴宁城西北镇庙附近贵德州宁远军节度使司辽宁抚顺沈州昭德军节度使司辽宁沈阳辽州始平军节度使司辽宁新民东北辽滨塔通州安远军节度使司辽宁开原市双州保安军节度使司沈阳市新城⼦区⽯佛寺乡境内同州镇安军节度使司辽宁开原中固城咸州安东军节度使司辽宁开原⽼城镇信州彰圣军节度使司吉林省四平市秦家屯宾州怀化军节度使司吉林省农安县伊通河注⼊松花江处的红⽯垒古城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司见上苏州安复军节度使司辽宁⼤连复州怀德军节度使司辽宁⽡房店市中西部祥州瑞圣军节度使司吉林长春市农安县万塔乡中京道治⼤定府成州兴府军节度使司⾩新蒙古族⾃治县境内兴中府彰武军节度使司辽宁朝阳市辖2府6州宜州崇义军节度使司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关锦州临海军节度使司今同名川州长宁军节度使司北票市⿊城⼦镇建州保静军节度使司辽宁省朝阳县来州归德军节度使司辽宁葫芦岛市内南京道治析津府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司今北京辖1府5州平州辽兴军节度使司河北秦皇岛市内西京道云中⼤同军节度使司⼭西⼤同云内州开远军节度使司辖约今内蒙固阳县、⼟右旗、⼟左旗⼀带,治所在柔服(今⼟左旗西北辖1府9州治⼤同府奉圣州武定军节度使司河北涿⿅蔚州忠顺军节度使司河北蔚县应州彰国军节度使司⼭西应县朔州顺义军节度使司⼭西朔州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定府今内蒙宁城西⼤明城析津府今北京西南潢河即今西拉⽊沦河宁江洲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霸州辽宁朝阳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西地名概述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具有定位性、指向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解说地名,应该是一个很长的话题。

但凡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地域,都有自己的名称,也就是地名。

地名的产生,应追溯远古。

当远古文化进入繁荣时期,人们交往增加,接触频繁,对于环境中的事物,形成了语言代号,相距不远的居址之间,亦不例外。

开始,地名作为人们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代号,只有音和义,文字产生后,地名便有了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名由少而多,由简而繁,其传播范围也由远而近,由小而大。

地名按类别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地理实体和人文地理实体。

两大类又分为十一小类:即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类、居民点类、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类。

若按地名语别划分,又可分为汉语地名、蒙古语地名、藏语地名等少数民族语地名。

据2015年林西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统计,我县共列入普查范围的地名条数为2356条,其中少数民族语地名约161条,占6.8%,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地处辽河上游,大兴安岭余脉南段。

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就有五千余年,林西城南的锅撑子山细石器文化遗址表明,早在石器时代林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而人类定居生活也应有数千年历史,那时很可能产生过远古地名。

据林西县志记载,春秋战国至隋,林西地区先后为东胡、匈奴等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游牧地,自清天聪二年(1628年)归金后 至光绪三十一年的280余年里亦为蒙古族之游牧地。

清巴林王扎噶尔开始放垦蒙荒,至光绪三十三年四月(1907年),已放垦了北至西乌珠穆沁旗、南至巴林桥、东至查干沐沦河、西至克什克腾旗刘家营子,南北约长二百里,东西约宽五六十里,至此基本奠定了林西县境域。

12月2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巴林部西新建一县,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

《民国林西县地方文献汇编》之“兴安西省林西县情况”详细记载了1935年左右村落数量及分布情况:“此地本为蒙古人游牧之场所,加之放垦日期不长,又受风、旱灾害之祸,故人烟稀少,实属难免。

县内聚集二三十户的村庄很少,多数仅为分散成三里两户、五里三户的居民点。

因而没有完整地村落制度,就在形成村落的地方,存在十户设一家长的制度,五十户聚居的地方,则起名五十家子,就够上全县最大的村庄。

由此可想而知全县村落的大体情况了”。

当时我县有大小村落200余个,人口5.2万人,1.2万户。

至清末光绪三十三年,“所招徕之人,赤峰、经棚两县者居多,围场县次之、承(德)、滦(平县)、平(泉县)、朝(阳县)等县之人数又次之,总以汉族居十分之八九。

满族融化于汉族内,回、蒙两族居十之一二焉”,可见林西建县之初就奠定了移民县的特点,由此也对林西地名的形成和演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纵观林西县境的演化,从地名形成的时间上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是清中期至清末期(1736-1850)。

这一时期我县有建村记载的很少,“甘珠庙”建村历史最早的村(《林西县地名志》1987年版),1782年建于统部镇黑山头村,“甘珠庙”系蒙古游牧民族朝拜之地,放垦后被毁逐年废弃;二是清朝末期(1875年—1908年)。

这一时期建村的有138个,多数为蒙古语地名,如:那达嘎和白音长汗,蒙古语地名27个,汉语地名135个;三是民国时期(1909年—1945年)。

这一时期建村的有464个;这些地名汉语地名占414个,蒙古语地名占50个,明显看出这一时期地名的形成与大量汉族移民迁入的关系;四是解放后(1946—2016年间)。

这一时期建村的有37个。

为汉语地名36个,蒙古语地名1个。

综上所述,从林西地名形成的时间上看,清末期,县境人烟稀少,此时基本没有什么村落,多为蒙古人游牧点。

随县境蒙古民族的外迁,在沿袭蒙古族原生地名的同时,蒙古语地名而逐渐减少,此时形成的地名以派生蒙古语地名和汉语地名,随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汉语地名而逐渐增多。

由以蒙古族游牧生活而形成的地名为主,转以汉族农耕生活而形成的汉语地名为主的格局。

最早形成的地名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村落的地名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而且这部分地名多以蒙古语地名为主,例如:居民点类的“十二吐”系蒙古语,“舍尔图”的音转,意为“长榛柴的地方”,就是人们依山而居、取柴做饭的日常生活,进而发现、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地名。

自然地理实体的“西拉沐沦河”,系蒙古语,因河水混浊色黄而得名。

秦汉称饶乐水,三国、西晋称作乐水,南北朝称弱落水,隋、唐称弱水、满水,辽称满河(契丹语称枭罗箇没里),元称失列门林。

至清代汉字书写上有:锡刺木伦、失烈母林、什拉磨楞、什刺木兰、西拉木伦等,都是黄江之意。

这一地名最早可追溯秦汉时期,是有文字记载的林西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林西建县之初及之后的一个时期,随着以汉族为主的主体民族的迁入,在继续沿用了一部分蒙古语地名的同时,还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了以蒙古语命名的山、水、敖包名称来命名临近的自然村落名称,这种延续也是一种必然。

其中一部分蒙古语地名随着汉族人的大量迁入而逐渐汉语化、有的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读音和含义。

我县的移民多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前后迁入占地立村的。

此时产生的自然村落的地名多达480个,一部分是某家某户迁出原村而自立新村形成的,一部分是由原来租种官宦人家的土地的人所建,还有一部分村落,原来只有一两户、两三户人家,随着驻军进入后而逐渐扩大而形成,如:统部、司令地、营盘、旅长地等。

民国年间和解放后所形成的地名,大都属派生性质。

以上种种,皆因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大自然的演变以及人群的迁聚,以及人文活动而形成了我县聚落地名的现状。

从地名形成的方式上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范围内,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林西县聚落地名亦和北方广袤大地上的聚落一样,遵循着一条“三冠五缀”③的规律。

所谓三冠就是在每一个地名之前冠姓、冠位、冠数,五缀则是在每一个地名之尾缀以社会生活中五个方面的字,这五个方面是:社会之源的“地”,赖以生存的“住”,越野渡津的“行”,精神生活的“神”,物质交换的“商”。

冠姓就是在地名之首,冠以一个姓氏的字,如我县的张家营子、马家屯、刘家营子等,就是以最早迁徙至此的人的姓氏名来命名村落名。

地名冠姓,是古代聚族而居的反映。

由于人口不断增多,聚落的不断分裂,地名首冠姓,难于区别同姓聚落的重复,因而又产生了冠位地名。

冠位地名是在每个地名的前面,冠以表明方向位置的字,以便进一步区分相距甚近的同姓聚落,如后刘家营子、北王家营子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集中,产生了地主,于是又有冠数地名出现,即每个地名之前冠以一个数字,这类地名的分布,多与经济活动有关,故多见于土地面积较大的平川,如我县的大营子乡、官地镇等所辖的村落三七地、二八地等,就是当时的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秋后按三七、四六分成而得名的。

虽有三冠亦难于使数百地名一个个区别开来,何况姓氏只有百家,而用数亦不可过多,过多则不便,可用的方位,也不过上下四方而已,于是又由尾缀的变化来解决。

尾缀社会生活中的五个方面,由同义字相互转化,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地名命名。

在我县的聚落地名中,“三冠五缀”是较为普遍的,在这种变化组合中三冠与五缀,有时是互相重叠的,常用的尾缀变化字有:地——沟、摊、湾、岗、坝,如我县的榆树沟、扫帚摊、阎家湾、吉林坝等;住——地、家、院、屋、房、村、庄、营;如我县的上官地、八五十三家、李家大院、上帐房、兴隆庄、宋家营子等;行——桥、道,如:巴林桥、大黑道梁等;神——寺、庙、庵、祠,堂,如我县的平顶庙、甘珠庙等;商——店、铺、烧锅,如我县的盖家店、毡铺、毕家烧锅等。

但还有一些地名,却不在三冠五缀之内。

这些地名,同当地历史、人物事迹、神话传说密切相关,故称为“掌故地名”。

如官地镇的“龙头山”,在民间就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趣味盎然,赋有相当强的生命力。

从地名的构成形态上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姓氏命名。

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形成的特点是,一般都是某个家族或姓氏最先来某个地方居住,始居并形成村落。

就以这个姓氏或人名取村名,如“李家营子”“张林营子”此类地名在我县数量很大,有18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7%。

二是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

就林西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追溯到晚清时期,我县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差,植被稀疏,系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场,地广人稀,随着关内移民的大量的迁入,才逐渐有了村落,这些村落的形成之初,多选择依山傍水而居,这些依山背水之地,既临近水源,又很容易获得柴草等生活必需品,非常适宜居住,如:建于山湾处“二道湾子”、响水沟等,此类地名有7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2%。

三是以居住方位命名。

此类地名多属派生地名,在沿用原生地名的基础上,又与原地名加以区别。

如我县的大井镇的“小城子”村,建村于1936年,一个位于古城遗址以北,另一个则位置偏南,故分别取名“上小城子”和“下小城子”,东、西敖包吐,一个位于敖包以东,一个位于敖包以西而得名。

此类地名有16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6%。

四是以序数词命名。

此类村落多为同一时期建村,且位于同一山湾、平川、沟谷里,为加以区别,通常人们习惯以序数词命名村,如我县新城子镇的“头道营子”、“二道营子”、“三道营子”、五十家子镇的“头道湾子”、“二道湾子”等皆属此类,此类地名有31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

五是其他的取名形态。

由于我县建县于晚清时期,特别是民国时期建村的较多,所以一些地名的产生,是当时生产关系的一种体现,如:三七地、二八地、四六地等;还有以当时毅军驻军命名的村落,反映了军事活动对地名形成的影响,如我县的“统部”,原名“王家营子”1892年建村。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林西开始放垦,清政府为保护垦务,派军驻守林西,民国11年(1922年)在王家营子设统领部,由于建村时人口较少,而驻军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人们习惯称此地为统领部了,简称“统部”,由此而得名。

还有“旅长地”“营盘”等,皆属此类地名;我县还有以庙宇命名的地名,如:“甘珠庙”“平顶庙”,林西的庙宇多属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的一个支派,属藏传佛教,林西建县初,随着汉族人口大量迁入,蒙古族牧民逐渐迁走,本县喇嘛教亦渐衰微,庙宇虽然消失了,但地名却沿用至今;还有以遗址类命名的村落,如:“四方城”、“边墙”等;还有以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命名的村落,如“敖包屯”、“大乌兰”等。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县的城镇建设不断提速,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大批街路、小区等新地名,截至到2016年末,我县城南。

城北街道办事处11社区居委会,管理着138个居民小区、住宅区,这些小区的名称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左右,多以改善职工住房为目建设的“家属楼”,共有53个;另一类是2000年以后逐渐兴起的房地产开发热所建的小区,如:“怡园小区”、“祥和花园”,此类地名在命名上十分注重贴合地域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