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山东省烟台二中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山东省烟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历史(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7112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CBDCB 6——10 AABDD 11——15 CDCCB 16——20 ABDDB 21——25 ACDCC二、非选择题:第26题17分,第 27题15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2分)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2分)(2) 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

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分)宋代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分)(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

(2分)发展:追求个性解放;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任答其中3点即可得,3分)27.(1)特点: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

(3分)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奉儒尊经的教育指导思想;书法教育的兴起。

(3分)(2)趋势:由以宗教题材为主到注重现实;由注重写实(崇尚工笔形似)到注重意境、韵味(或工笔画衰微,山水画兴起)。

(2分)推动力:理学的兴起;文人阶层的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的繁荣。

(答出其中3点即可,3分)(3)理由:京剧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融合吸收了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京剧集中国古典艺术于一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分)价值:京剧将独居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新的高峰,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

(2分)28.(1)进步: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最新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最新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届10月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 《春秋》B. 《尚书》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和《尚书》为孔子整理的古籍,与材料不符,排除AB。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C项正确。

《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D。

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由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根据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

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 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和老子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都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排除BD.点睛:本题需要掌握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

解题的关键是对“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的分析理解,结合孔子与老子所处时代和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3.《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

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

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A. 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C. 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D. 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

最新-山东济宁邹城二中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质

最新-山东济宁邹城二中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质

邹城二中2018-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检测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这表明该思想家( )A、反对君主专制B、倡导经世致用C、具有唯物思想 D 、批判道学家2.“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3.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目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

”这件事情说明()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B.当时不少外国人把儒家视为一种宗教C.儒家应当积极参与世界宗教对话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4.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6.一些分封的诸侯强大起来,不满自己的封号,改称为“王”。

这一现象始见于()A.春秋五霸 B.战国七雄 C.七国之乱 D.藩镇割据7.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

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泽本译自拉丁文泽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C.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8.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

2018邹城二中高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

2018邹城二中高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

2018邹城二中高二期末模拟试题1.关于玄武门之变,《旧日唐书》记载:“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李世民被逼无奈,先下手为强,杀死建成、元吉,《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资治通鉴》记载:“建成颇仁厚,遽止之(拒绝先下手为强)”;当今一些史学家研究认为,李世民是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已经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没有必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据此可以认定A.争权中李世民由被动变为主动B. 《旧唐书》试图隐瞒历史真相B.学者研究结论与史实完全吻合 D. 李世民取得皇位在程序上非法2.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

这表明宋代A.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B.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C.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D.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A.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强烈B.东南督抚联合施压朝廷C.地方势力企图主导新政D.立宪成为新政主要议题A.主权丧失损害对外贸易B.西方对华资本输出加剧C.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5.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国民党顽固派对皖南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造成新四军重大损失。

事变发生后,中共决定“不宜借此事件与国民党决裂”在全国主要的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反攻为妥。

”此举的出发点是A.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B.维护全民族抗日的大局C.争取国际国内舆论支持D.团结国民党内进步势力6.198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规定》指出:个体经济“一是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中.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

《规定》的发布表明A.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管理加强B.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C.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发生转变D.国家鼓励城镇劳动者自主创业7.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山东省烟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山东省烟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2分)
理由: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2分)
(2)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5分)
山东省烟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扫描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历史(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7112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CBDCB6——10 AABDD11——15 CDCCB16——20 ABDDB
21——25 ACDCC
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奉儒尊经的教育指导思想;书法教育的兴起。(由注重写实(崇尚工笔形似)到注重意境、韵味(或工笔画衰微,山水画兴起)。(2分)
推动力:理学的兴起;文人阶层的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的繁荣。(答出其中3点即可,3分)
(3)理由:京剧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融合吸收了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京剧集中国古典艺术于一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2分)
宋代理学家把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观点有:“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发展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分)
(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2分)
发展:追求个性解放;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任答其中3点即可得,3分)
27.(1)特点:风格多样,名家辈出,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3分)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9)word版本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9)word版本

山东省邹城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由此看出两者都A.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体现出朴素的民主色彩 D.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5.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6.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

—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大庆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 孔子B. 孟子C. 韩非子D. 老子2.“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 仁B. 礼C. 孝D. 忠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A. 为政以德B. 人性本善C. 推行“仁政”D. 克己复礼4.“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A. 孟子“仁政”学说B. 韩非子的变法革新C. 墨子“兼爱”思想D. 庄子“齐物”观点5.《韩非子》载:“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

”这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是:A.奖励耕战,富国强兵B. 以农为本,以各为贵C. 休养生息,反对战争D.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6.“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材料中“争”的实质是A.确立自己的学术霸位B.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C.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D.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7.西汉时期,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大臣以谢天。

该奏稿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主张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君为臣纲”8.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山东省邹城二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邹城二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高三10月月度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72分)1.“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3.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

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稳定政治局势C.削弱中央集权D.解决王国问题4.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门第等级依然森严B.士族退出历史舞台C.官僚政治逐步形成D.人才选拔资格放宽5.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

据此可知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6.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

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宜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城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

3.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

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

由此看出两者都A.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 体现出朴素的民主色彩D. 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答案】C【解析】孟子的主要意思是为了防止君主出现重大过错,并没有说否定君主制度的存在,而黄宗羲的观点并没有涉及到与君主的关系,A错误;孟子主张君主如果不听劝阻就改立君主,但并没有说出君主制存在哪些弊端,黄宗羲也没有指出君主制的弊端.另外,孟子时期中国还没有皇帝。

B错误;孟子的观点体现了对君主的制约,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世人要成为政治的主体,二者都体现了朴素的民主色彩,C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强调明显高于君权,体现的意思是明确要与君权相结合,作为君主权力的补充,D错误。

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 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 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 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孔子对于君主是“事君”,孟对于君主态度是“民贵君轻”,而董仲舒对于君主是绝对服从。

可见,汉代儒学思想是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取舍和创新,故D项正确;哲学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儒学不管是汉代和先秦时期本质相同,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

5.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答案】B【解析】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都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6.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

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

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

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

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A. 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B. 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C. 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D. 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答案】A【解析】“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

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表明李贽主张独立思考,不以前人之是非拘囿今人思想,故A正确;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破除传统等级观念”,排除C。

7.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答案】D【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

故选D。

8.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文化教育的兴盛C. 重文轻武的政策D. 印刷成本的降低【答案】D【解析】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

故答案为D项。

从宋代所印刷文献来看,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抓住时间信息“宋代”。

宋代以前的雕版印刷术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字模可以多次使用,减少了印刷成本。

据此作出正确选择。

9.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

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B.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 市民价值观念变化D. 社会主流思想改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市民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市民价值观念变化,C项正确。

材料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与封建制度日益衰落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渐趋败坏,而是强调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排除B。

理学是社会主流思想,没有发生变法,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市民文化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结合市民文化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

10.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A.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B.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 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是将汉字的演变与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联系起来,并非表现“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

汉字的演变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身。

故C项错误,B项正确。

材料只提到楷书,没有全面反映材料和说清材料意图,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

解答本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全面反映三个阶段的变化,二是理解人文精神,指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而材料中“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正体现了这一精神。

11.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

但是,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尽相同。

法律的正义是“诉讼正义”,是指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获得的后果或判决。

这表明柏拉图认为A. 法律与道德两者相辅相成B. 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C. 只有法律能保障杜会公道D. 法律正义服务于道德正义【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柏拉图来说,当人的恶性膨胀时,就只好服从外在的权威,这个外在权威就是法律,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它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因此,法律是维护正义的一种手段和方式,由此可以判断法律正义是为道德正义服务的,故D项正确;法律正义是为道德正义服务的,因此法律和道德不是相辅相成的,故A项排除;材料“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说明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绝对,排除。

12.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 构建民权政府B. 批判神权统治C. 鼓吹人性解放D. 主张平等自由【答案】A【解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D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13.14世纪晚期起,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威克利夫等人不顾教会禁令,将《圣经》译成英文,并大量选用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用语,使英文《圣经》广为传播。

这一行为A. 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B. 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C. 促使宗教融入民众日常生活D. 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威克利夫“将《圣经》译成英文”,其做法冲击天主教会的权威,有利于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B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