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V)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V)

逻辑性和道徳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IV)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 分)1.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C.民贵君轻——“以法治国”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2.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

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发展趋势3.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4. 《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礼法并施B.施行仁政C.君民共治D.君贵民轻5.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

……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

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

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A.外儒内法B.殊途同归C.法古用今D.大相径庭6.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传统儒学正统地位遭到动摇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 新人教版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题(卷)说明:历史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1. 先秦时期有位思想家对生死有过如下见解:“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赋也。

安时面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下列所述政治主张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A.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D.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2.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3.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

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4. 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

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

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5. “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不视世间之夫妇为。

……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

”最有可能说这种言论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6.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学为教的政策。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1)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1)

2020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范围:必修3;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40分,每小题2分)1.(2分)孟子的学说发展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其表现是孟子提出()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仁政”2.(2分)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A.民贵君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制天命而用之 D.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3.(2分)理学注重人的品德修养。

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们因何而乐?此事应发生在()A.西汉 B.北宋 C.元朝 D.明朝4.(2分)汉代科技多有创新,如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A.造纸术B.灌钢法C.棉纺技术 D.印刷术5.(2分)下列科技成果中,首先出现在唐朝的是()A.《甘石星经》B.简仪 C.实测子午线长度 D.《九章算术》6.(2分)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

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

这一记载说明()A.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D.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7.(2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8.(2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9.(2分)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草书10.(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I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I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2.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3. 在20 世纪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 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4.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 目标版

部编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 目标版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2.“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3.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

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

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

”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C.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4.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

这一潮流“新”在( )A.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B.是猛烈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运动C.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5.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是( )A.孙中山 B.陈独秀C.李大钊 D.毛泽东6.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7.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 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 版

2019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要参阅()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2.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凸显出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3. 《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

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

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A. 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B. 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C. 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D. 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4.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注:同“盈庭”,充满朝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A. 法家学说B. 道家学说C. 儒家学说D. 墨家学说5.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张治国要()A.重视礼仪教化 B.实行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6.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这反映了()A. 学术思想的地域性B. 儒学正统地位衰落C. 北方文学发展缓慢D. 秦国学术水平落后7.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4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共27小题,每小题2分,计54分。

在每小题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2.《史记》记载:据材料“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且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这反映了孔子()A.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B.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C.推行仁爱缓和社会矛盾D.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3.传说孔子弟子三千。

其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子路,常食野菜,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子张,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冉雍之父为贱人;公冶长曾被官府拘禁。

材料突出反映了()A.孔子在教育中实践“仁”的主张B.孔子因材施教C.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D.孔子教育重视礼乐4.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春秋大一统”5.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 B.建立“中朝” C.独尊儒术 D.推崇理学6.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7.《宋辽金元史新编》中说道:“这一时代(宋代)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

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检测(一)历史(选修)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商人在攻灭了夏之后“因于夏礼”,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且将其发展壮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代商以后,自称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统,将自己族群与四周“蛮夷戎狄”区分开来。

这种做法旨在()A. 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 确立起民族融合的观念C. 形成华夏同源的文化心理认同D. 加强宗族文化传承意识2.《仪礼•丧服传》指出:“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也。

若公子之子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此自尊别于卑也。

”这反映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禅让制D. 郡县制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这反映出()A. 诸侯兼并战争的破坏性B. 战国时期时局的混乱性C. 建立专制集权的必要性D. 秦统一全国具有可能性4.先秦时期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其祭祀的对象。

”这实质上表明()A. 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 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 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D. 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5.“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 皇帝制度B. 世袭制度C. 大一统制度D. 郡县制度6.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二(上)月考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有24小题,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A.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B.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C.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2.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3、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人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4. 先秦时期,儒家推崇的“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这种变化A.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 B.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C.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 D.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5、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6、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 )A.坚守正道 B.不偏不倚 C.以和为贵 D.偏听偏信7、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B. 儒家的天人感应C.道家的无为而治D. 法家的严刑峻法8、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C.经世致用 D.民主科学9、吴鑫幸运地被选中参加CCTV的《开心辞典》节目,主持人问她“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判断应该是()A.人物画 B.花鸟画 C.文人画D.山水画10.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A.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1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2、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13、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

”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1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探索 B.抗争 C.屈辱 D.复兴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①民族危机的加剧②救国思想的成熟③民族意识的觉醒④共和观念的普及A.①②B.①③C.③④ D.②④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1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是“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C.建立共和政体D.推动民主进程18、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19、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

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D、宣传马克思主义20、前期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B、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C、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D、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21.孙中山“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三大政策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22.“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C.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23、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A、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C、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D、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24、“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以上出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此时的中国A、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B、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C、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C、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2分。

)25、(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三段有关儒学的言论: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

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请回答:(1)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6分)(2) 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分)(3) 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下表: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三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1)认真分析材料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统计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有何变化?(2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6分)(3)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4分)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二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三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

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6分)(3)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请结合明清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3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