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案-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汇编

教案-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汇编
学习-----好资料
微格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专业:—化学专业课题:_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授课时间:10分钟受训班级:_ __受训人:—_
训练技能:讲解和演示技能指导教师:—_
教学过程: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了解铝的重要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会用对比法进行实验的探究过程
时间 安排
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技能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
3min
【复习引入】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金属与酸 的反应,有哪位同学可以上讲台来写一下常见
由旧知识引
写出方程式
多媒体课件
金属Mg、Fe、Al分别与HCI反应的化学反应
进新知识导
方程式?

巩固旧知识, 与思考
猜想
【设问】既然金属能与酸反应,那么,同学们 有没有想过,金属能不能与碱反应呢?
设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min
【实验演示】常见金属Mg、Fe、Al分别与
演示实验
试管、镁条、铁
NaOH反应。
观察与思考,
得出
片、铝片、
探究并得出
结论
6mol/L的氢氧
【提问】观察到分别有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 论?
结论
化钠溶液
7min
【猜想】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实验演示】检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生
探究
试管、酒精灯、
成的气体。
根据已有条件进 行猜想,并认真观
火柴
操作
察得出结论,
学会

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学目标1. 认识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掌握反应的实质。

2. 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特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内容【探究实验】在 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 5 mL盐酸和 5 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

观察实验现象。

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1)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2Al+6H+=2Al3++3H2↑2Al+2NaOH+2H2O=2NaAlO2+3H2↑2Al+2OH-+2H2O=2AlO2−+3H2↑偏铝酸钠(2)比较这两个反应的异同相同:铝的化合价升高,变成 +3价,失去电子,铝作还原剂。

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转化成 H2。

不同:作氧化剂的物质不同。

(3)铝的特殊性铝既能跟酸反应产生氢气,又能跟强碱反应产生氢气。

【拓展】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实质铝和强碱溶液反应(必须是强碱,如NaOH溶液、KOH溶液),不是铝直接和碱反应,而是铝先和强碱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氢氧化铝再和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反应过程如下:2×3e-O = 2Al(OH)3+ 3H2↑2Al(OH)3+ NaOH = NaAlO2 + 2H2O-总反应式:2O+2NaOH = 2NaAlO2 +3H2↑ +4H2O在此反应中,Al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而不是NaOH.NaOH起的作用只是使生成的Al(OH)3溶解,促进Al和H2O的氧化还原反应.由于弱碱如氨水无法使Al(OH)3溶解,所以Al不能在弱碱中发生反应.上式可简写为:2Al + 2NaOH + 2H2O =2NaAlO2 + 3H2↑.【思考】铝制餐具是否适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盛放酸性和碱性的食物?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如果用铝锅烹饪,哪些食物会导致铝过量溶出?知识总结①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②金属通性:金属的化合价从0价升为正价,金属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第3课时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案

第3课时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案

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案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案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案第3课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实验探究,揭示本质【学生实验】(1)镁条分别资金投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2)教材p51实验3—4(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改良:将1/4药匙的铝粉放到表面皿中,提一滴管的氢氧化钠溶液,迅速加入5滴洗洁精,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泡。

)【探讨、交流】【要点归纳】1、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与酸反应的激烈程度)2、铝表面存有球状的水解膜(氧化铝)3、氧化铝可溶于强酸,又可溶于强碱4、金属铝的化学性质:能够与强碱反应收到氢气二、知识应用,联系实际,总结提炼,完善体系【探讨、交流】铝制餐具为何无法烘烤或长时间盛载酸性、碱性或淡的食物?【阅读教材】p51最后一小节【概括小结】金属钠、镁、铝、铁、铜等分别与氧气、酸或水反应的条件及反应的频繁程度,阐释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性。

【强调】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这一特性三、设疑激思,切换主题,独立自主自学,明晰思路【思考】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酸、碱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的量之间有何联系?【写作教材】教材p52【强调】注意解题格式【练】1、将2.7克金属铝放进足量的稀盐酸中,铝全然反应。

排序出席反应的hcl 的物质的量及分解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由教师板演出规范的解题格式)2、将2.7克金属铝放进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铝全然反应。

排序出席反应的naoh 的物质的量及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由学生独立自主顺利完成练)【归纳总结】从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关系分析,也可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产氢量为何相等。

四、科学知识应用领域,稳固意见反馈【课堂练习】教材p53习题【课外习题】教材p53课堂教学活动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2naoh+2h2o=2naalo2+3h2↑。

教案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教案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演示】检验铝来把方程式配好平?
探究
操作
引起注意
根据已有条件进行猜想,并认真观察得出结论,学会写反应方程式
试管、酒精灯、火柴
3min
【讲述】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的还原剂很明显是Al,而氧化剂可能是NaOH或者是H2O,又或者两者都是,实际上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是一个分步反应。
由旧知识引进新知识导入
设问
写出方程式
巩固旧知识,猜想与思考
多媒体课件
5min
【实验演示】常见金属Mg、Fe、Al分别与NaOH反应。
【提问】观察到分别有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实验
探究并得出结论
观察与思考,得出结论
试管、镁条、铁片、铝片、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7min
【猜想】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提问】同学们能够根据ppt上的两个分步反应推出氧化剂是什么吗?
讲解
提问
回忆起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知识,根据已有知识推出氧化剂
多媒体课件
2min
【讲述】无论是Al与NaOH反应,还是Al与HCl反应,Al的化合价都是从0价变为正价,被氧化了,Mg、Fe与HCl反应中,Mg、Fe的化合价也是从0价变为正价,被氧化了,这就说明了金属表现出了较强的还原性。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会用对比法进行实验的探究过程安排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技能学生活动教学媒体3min复习引入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有哪位同学可以上讲台来写一下常见金属mgfeal分别与hcl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微格教学设计方案
归纳与总结
学会总结知识,知道了金属都具有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9-2020年高一化学《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2019-2020年高一化学《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2019-2020年高一化学《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本节要介绍的金属,也仅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几种常见金属。

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

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4、高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

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学会新旧知识结合,用以学知识解决新问题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③通过演示、探究实验,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②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吹泡泡实验)等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重点: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难点:实验因素难控制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教学设计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教学设计
根据元素守恒,生成物中一定有铝元素和氧元素,根据电荷守恒得知该生成物带负电,结合 得知,该物质为 ,这是个离子团,不能进行拆分。最后进行配平。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
【课堂任务】现在请同学们找出该反应的氧化剂。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金属与氧化物的反应
4.与盐的反应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检查装置气密性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或用手、热毛巾焐热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剧烈反应,铝片表面有大量气体
2.有爆鸣声
氢气
因为刚排出的气体时管内的空气
试管外壁变热
设计思路说明
教材中分别将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用点燃的火柴检验生成的气体。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氢气燃烧的现象不明显。于是我将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控制燃烧匙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用点燃的火柴点燃肥皂泡
有爆鸣声,说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什么?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反应一段时间后再点燃肥皂泡?
现在我们将装置拆下来,同学们感受一下试管外壁的温度,感觉到了什么?
试管发热,说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中释放出了热量,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铝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除了氢气以外,还生成了什么物质吗?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推测一下其他生成物是什么?(提示:我们先写出反应物写成离子的形式,再根据元素守恒、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片段
题目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探究性实验
重点展示技能类型
演示技能
学科内容
学习目标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掌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技能训练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1.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碱性溶液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索金属铝的特性,2.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重点: 铝的特殊性难点:铝与碱溶液的多步反应。

二、教法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

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三.学法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为什么其他金属与碱液反应没有气体产生。

五.巩固练习两份铝粉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HCl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同温、同压下),则这两份铝粉的质量之比为[ ]。

A.1:2B. 1:3C.3:2D.1:1。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了解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2.能够描述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观察现象;3.通过实验,观察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铝箔、氢氧化钠固体、试管、试管架等;2.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固体;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提问:学生们平时常接触到的铝制品有哪些?铝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金属?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铝的性质和应用。

2.实验引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块铝箔,并询问学生对氢氧化钠的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氢氧化钠是一种碱性物质,具有强碱性。

然后,教师提问:铝与氢氧化钠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3.实验操作(30分钟)(1)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2)每个小组取一小片铝箔,放入一个试管中。

(3)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学生观察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了什么物质?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上述问题。

5.实验总结(20分钟)(1)教师提问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2)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观察结果,归纳总结实验中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6.实验应用(10分钟)教师提醒学生,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在生活中也有应用。

例如,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可以用来清洗铝制品的表面。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产生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有什么特点?2.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中有铝离子和什么离子?3.如何判断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已经结束?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碱性溶液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探索金属铝的特性,
2.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由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 铝的特殊性
难点:铝与碱溶液的多步反应。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

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为什么其他金属与碱液反应没有气体产生。

五.巩固练习
两份铝粉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和HCl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同温、同压下),则这两份铝粉的质量之比为[ ]。

A.1:2
B. 1:3
C.3:2
D.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