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自己总结
组胚实验总结反思

组胚实验总结反思引言组胚实验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组织组合在一起,观察其相互作用和发育过程,从而揭示生物形态发生和分化的机制。
在进行组胚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细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总结我在进行组胚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和思考。
实验设计在进行组胚实验前,实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减少实验的偏差性,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在我的组胚实验中,我首先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假设,然后选择合适的模型生物和实验方法。
在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我尽量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操作步骤组胚实验的操作步骤要求精确细致,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在我的实验中,我认真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按照操作协议中的步骤逐一进行实验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细胞或组织时,我掌握了适当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配制、温度、PH值等,以保证细胞或组织的生长和发育正常进行。
数据分析组胚实验的结果要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和解读。
在我的实验中,我从实验组和对照组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包括形态观察、细胞数量和发育情况等。
我使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并进行了图表的绘制。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并进一步进行讨论和解释。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我的组胚实验中,我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实验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实验的后期,实验组的发育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异常,部分细胞甚至发生了死亡。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我初步认为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实验中添加的因素对细胞生长和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由于实验样本数量较小,还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反思和思考,我意识到在进行组胚实验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组胚实训报告器官(3篇)

第1篇一、实训背景组织胚胎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
通过对器官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原理。
本次组胚实训报告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器官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目的1. 熟悉人体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
2. 掌握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功能特点。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器官:1. 心脏2. 肺3. 肝4. 胃5. 肾6. 脑7. 眼8. 骨骼系统四、实训过程1. 心脏(1)观察心脏的形态结构:心脏呈圆锥形,分为四个腔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2)观察心脏的血管分布:心脏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冠状动脉。
(3)观察心脏的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等。
(4)总结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
2. 肺(1)观察肺的形态结构:肺呈圆锥形,左右各一,位于胸腔内。
(2)观察肺的支气管分布:肺的支气管呈树枝状分布,最终形成细支气管。
(3)观察肺的肺泡结构: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4)总结肺的功能: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3. 肝(1)观察肝的形态结构:肝呈红褐色,位于腹腔右上方。
(2)观察肝的血管分布:肝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门静脉和肝动脉。
(3)观察肝的肝小叶结构:肝小叶是肝的基本功能单位。
(4)总结肝的功能: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和分泌等多种功能。
4. 胃(1)观察胃的形态结构:胃呈囊袋状,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
(2)观察胃的黏膜结构:胃黏膜具有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功能。
(3)总结胃的功能: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储存、消化和吸收食物。
5. 肾(1)观察肾的形态结构:肾呈红褐色,位于腹腔腰部。
(2)观察肾的血管分布:肾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肾动脉。
组胚课程心得

组胚课程心得在经历了一学期的组胚课程学习后,我深刻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
组胚课程不仅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和培养。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组胚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阶段。
通过这些学习,我对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只关注于编码这一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环节的重要性。
而通过组胚课程,我了解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保证最终的软件质量。
因此,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更加注重软件开发的每个环节,做到全面、规范、高效。
组胚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需要分组完成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
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来选择合适的项目,并与组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配合。
通过与组员的合作,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有效地协作,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解决团队中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顺利地完成项目。
这种团队协作的经验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帮助。
团队协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组胚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有时候是需求不明确,有时候是技术难题,有时候是时间紧迫。
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需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组员的讨论,我学会了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相信这种问题解决能力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组胚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让我对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组胚实验的心得体会

组胚实验的心得体会组胚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和细胞分化。
在我的研究生期间,我参与了一项组胚实验的研究项目,并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
以下是我关于组胚实验的心得体会。
首先,组胚实验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
组胚实验要求我们将组织样本透明化,然后使用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
透明化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它能够移除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脂质,使得胚胎组织更适合于实验操作。
在进行透明化过程时,我们需要精确掌握处理时间和浓度,以避免对组织造成过度伤害。
此外,组胚实验还需要细心操作培养基的更换和细胞悬浮液的抽取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点的不慎都可能导致结果的错误。
其次,组胚实验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观察。
胚胎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等多个阶段。
在我的实验中,我需要每天观察胚胎的变化,并记录下它们的外观和尺寸。
有时候,我需要用显微镜观察胚胎细胞的形态和细胞核的分裂情况。
这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我深知这样的观察对于理解胚胎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组胚实验也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在我的实验中,我测量了不同胚胎的大小和形态,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通过这些数据,我能够确定胚胎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
统计学知识和数据分析技能是我在组胚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进行组胚实验时,我还发现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各种条件的调节会直接影响到胚胎的发育和细胞分化。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需要仔细监控这些实验条件,并尽量保持它们的稳定。
有时候,我甚至需要在夜间进行监测和调整。
这要求我具备耐心和细致入微的精神。
最后,组胚实验教会了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我的研究项目中,我需要与其他实验室成员共同合作并互相支持。
我们一起交流结果、讨论问题,并共同解决困难。
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也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通过参与组胚实验的研究项目,我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组胚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组胚学是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组胚学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动植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了解组胚学技术的应用,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动植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受精、卵裂、胚胎囊胚期、胚胎器官发生期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进行了动植物胚胎的制作和观察,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了解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现象。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组胚学技术的应用,如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各项实验操作,认真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记录实验数据,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实习,我对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掌握了动植物胚胎制作和观察的方法,了解了组胚学技术的应用。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习过程中,我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这些能力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我还学会了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具有积极的影响。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组胚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变化,掌握了动植物胚胎制作和观察的方法,了解了组胚学技术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组胚总结范文

组胚总结1. 简介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的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调控网络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本文将对组胚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进行总结。
2. 研究内容组胚的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2.1 胚胎发育过程研究组胚的首要任务是了解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和分化过程。
通过观察胚胎的各个发育阶段,可以揭示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时序和规律。
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2.2 信号调控网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
研究这些调控网络可以揭示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信号传递机制。
其中,包括信号物质的分泌、受体的结合和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等过程。
2.3 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组胚研究还涉及到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从未分化状态到特定功能细胞的转变过程,而组织形成则是指细胞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通过研究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机制,可以深入了解细胞功能的产生和组织结构的形成。
3. 研究方法为了研究组胚,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3.1 实时成像实时成像是通过显微镜和成像技术,观察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标记特定的细胞和组织,可以了解它们的时空分布和发育动态,从而揭示胚胎发育的机制。
3.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组胚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编辑胚胎的基因,可以观察到编辑后胚胎的变化和发育异常。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特定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3.3 计算模拟计算模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细胞和组织形成过程的方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算法,可以模拟和预测细胞分化和组织形成的过程。
计算模拟可以提供对胚胎发育的定量描述和分析。
4. 研究意义组胚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科学领域,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实习生的实习总结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实习生的实习总结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医学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参与了这个课程的实习环节,通过亲身参与解剖和观察组织胚胎学的实验,我对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
在这次实习中,我体验到了医学实践的精髓,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
首先,实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参与人体解剖实验。
在人体解剖实验中,我们接触到了真实的人体解剖标本。
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我对人体的器官、结构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例如,在解剖心脏时,我仔细观察了心脏的各个结构以及其与血管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心脏的了解。
这个实习环节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真实性,还培养了我临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还参与了组织胚胎学的实验。
在组织胚胎学的实验中,我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例如,在观察肺组织时,我通过显微镜明确地看到了肺泡的结构和组成。
这个实习环节不仅让我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我精细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此外,在这次实习中,我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自己对于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的理论基础尚不够扎实,导致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
例如,在观察组织切片时,我经常会遇到一些细胞和组织形态上的细微差别,而我对于如何正确辨别和理解这些差别还不够熟悉。
其次,实践操作中的细节处理也是一个我需要提升的地方。
例如在解剖过程中,我在处理组织切割和注射物交互作用上还存在一些操作不够熟练的问题。
不过,通过实习,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和不足,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教训。
首先,我深刻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实践操作。
其次,实践操作中的细节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只有加强基本功,才能够做到纤毫毕现的观察和操作。
组胚实验报告

组胚实验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中包括组胚实验。
组胚实验是指在体外将受精卵分裂成多个细胞,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将其组合成新的形态。
这项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胚胎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发展机制,开拓新的治疗方法和医学应用。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我参与的一个组胚实验的经历和结论。
实验背景本次组胚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类内耳的发育机制。
由于内耳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感官器官,其发育异常往往会导致听力和平衡功能的失调。
通过组胚实验,我们希望了解在不同条件下内耳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为进一步治疗内耳相关疾病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需要将新鲜收集的卵子和精子进行受精,然后将受精卵在培养皿中进行发育,直到发育到8细胞期。
接下来,我们需要将发育良好的受精卵进行分离和组合,组成四倍体细胞团。
在此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些辅助技术,如显微注射、化学抑制和生物发光等。
在四倍体细胞团形成后,我们继续将其培养,并在特定条件下观察内耳细胞的分化情况。
具体来说,我们使用了不同的生物探针和荧光染料,以便更准确地检测细胞的类型和状态。
此外,我们还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组胚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内耳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胞外环境、生长因子和DNA甲基化等。
2. 在特定条件下,组胚实验可以有效地模拟胚胎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一些相关机制。
3. 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数据表明,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精确地控制组胚实验的条件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内耳发育和相关疾病的发展机制。
总之,组胚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组胚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模拟胚胎发育过程,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这项技术的潜力,为生命科学研究做出更加深入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透明、切片和染色、封片HE染色方法: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一般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
4、基底面位于基膜上,基膜是半透膜。
重要上皮:结缔组织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
成纤维细胞: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
巨噬细胞: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吞噬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分泌功能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
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多位于小血管周围。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白三烯,颗粒内含有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涂片染色方法:Wright(瑞氏)染色。
未成熟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
中性粒细胞:最多的白细胞,炎症反应,趋化,杀菌吞噬功能嗜碱粒细胞: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颗粒内容物肝素、组胺、白三烯嗜酸粒细胞:趋化、吞噬,抑制过敏反应;根据软骨间质内纤维种类不同,分为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分布在关节、肋软骨和呼吸道等处,具有较强的抗压性,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纤维软骨(胶原纤维束),分布在椎间盘、关节盂、关节盘耻骨联合的连接处,具有很强的韧性。
弹性软骨(弹性纤维),分布在耳郭、外耳道,咽鼓管、会厌和喉软骨等处,较强的弹性。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从骨骺端到骨干的骨髓腔,骺板依次分为四个区: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期、软骨钙化区、成骨区。
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骨骼肌收缩:细肌丝向粗肌丝的M线方向滑动,A带不变,I、H带变短闰盘:心肌纤维内特有的连接结构。
光镜下,闰盘为深染的粗线,它位于Z线水平,呈阶梯状,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缝隙连接。
闰盘不仅增强了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信号的传递是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形成一个功能上的整体。
尼氏体:神经元胞质内的噬碱性小块或颗粒,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电镜下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电突触以电流作为信息的载体,促进神经元的同步活动。
星形胶质细胞: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白质;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灰质;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
角膜:角膜上皮是复扁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开大肌收缩使瞳孔开大睫状肌:近物,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远物,肌放松,睫状小带紧张膜盘:是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向胞质内陷形成,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视细胞:视锥,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感受弱光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只有视锥没有视杆视盘:无感光细胞,为生理盲点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也称为束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参与心系传导,分布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大动脉(弹性动脉)中膜厚,含大量环形排列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相连。
弹性腔作用把心脏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
中动脉(肌性动脉)平滑肌纤维丰富。
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可调节身体各器官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纤维的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血压。
连续毛细血管:主要以质膜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肌组织、结缔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各种屏障)。
有孔毛细血管: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血窦:内皮细胞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内皮细胞间隙大,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
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脾脏及一些内分泌腺内表皮的分层(5层):(从基底到表面)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角质颗粒)、透明层、角质层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朗格汉斯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过程: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以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组织或者淋巴器官,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组织再循环。
(2)意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胸腺: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淋巴结:功能1过滤淋巴液2进行免疫应答(淋巴结副皮质区淋巴细胞主要为T 细胞,故又称胸腺依赖区)淋巴液的流动: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皮质淋巴组织—髓窦—输出淋巴管小梁周窦脾:白髓:包括:1、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弥散淋巴组织,是胸腺依赖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T细胞)。
2、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构成,3、边缘区:含T细胞B细胞及较多的巨噬细胞脾的作用:滤血、免疫应答、造血分泌细胞: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滑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甲状腺滤泡包括1、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素)2、滤泡旁细胞(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
甲状旁腺包括1、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升高血钙2、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包括1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保钠排钾2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糖异生,抑制免疫应答和抗炎症作用。
3网状带雄激素,少量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包括髓质细胞(又称嗜铬细胞)分泌1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脂代谢,使血糖升高,血管扩张。
2去甲肾上腺素,使外周阻力血管收缩,血流加速,升高血压。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
腺垂体:1.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素);2.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3、嫌色细胞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初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次级毛细血管——静脉窦)具体:由大脑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绊状的毛细血管网即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至腺垂体远侧部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即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关系:腺垂体是独立的内分泌腺,它分泌的激素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及性腺的分泌活动,同时,腺垂体的功能活动受下丘脑的控制。
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释放激素或者释放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轴突经漏斗终止于神经垂体的神经部,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也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来源。
激素在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合成,在垂体神经部贮存并释放入有孔毛细血管。
因此下丘脑和神经垂体为一整体视上核和视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和催产素。
抗利尿激素主要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液浓缩。
催产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助于孕妇分娩,还可促进乳腺分泌。
赫令体:指存在于神经垂体神经部轴突内的由大量内分泌颗粒聚集而形成的结构。
光镜下呈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
这些内分泌颗粒来源于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的分泌性神经元,内含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食管:粘膜上皮为复扁胃:粘膜上皮为单柱,有表面黏液细胞组成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及组胺;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强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小肠表面积的三级放大环行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
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
吸收细胞:游离面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由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主要由细胞膜内镶嵌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有参与消化糖类和蛋白质的双糖酶和肽酶,还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胞质可将脂类物质结合形成乳糜微粒。
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的作用,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胰腺:外分泌部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胰岛(内分泌部):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抑制糖原生成,血糖浓度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使血糖降低);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直接作用于邻近的胰岛细胞,抑制其分泌;PP细胞:很少,分泌胰多肽。
肝:(最大的腺体)肝细胞有三个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
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大,利于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1、粗面内质网合成血浆蛋白。
2、滑面内质网膜上有多重酶,使肝细胞获取的有机物在上面连续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等反应。
3、高尔基体参与胆汁分泌。
窦周隙: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肝的主要功能有:①合成与储存:如合成糖原、血浆蛋白质,②分泌胆汁;③解毒功能:对外源性、内源性的有毒物质可通过转化和结合作用使毒性减低或消失;④防御功能:库普佛细胞吞噬消化异物;⑤造血功能:病理情况下肝有恢复造血的功能。
肝内的血液循环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胆汁的分泌与排泄途径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总肝管→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胆囊管→胆囊门管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气管粘膜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导气部: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叶、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导气部管壁的变化规律:1黏膜层上皮:假复纤柱—单纤柱—立方;杯状细胞多—少—无2黏膜层固有层:结缔组织--逐渐变薄;弹性纤维丰富3黏膜下层:结缔组织--逐渐变薄;皱襞无—出现—明显;腺体多—少—无4外膜:软骨环—软骨片—消失;平滑肌纤维--相对逐渐增多肺泡:Ⅰ型肺泡细胞:覆盖面积大,参与气血屏障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又称颗粒肺泡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改善气道粘膜表面特性3维持肺泡结构相对稳定)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有密闭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