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五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北京大学林毅夫

合集下载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

林毅夫:中国的后发优势还很大2015年08月17日 11:19来源:凤凰财知道 作者:林毅夫 187人参与 21评论北大国发院荣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在接受采访编者按:近日,在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的安排下,凤凰财知道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就中国经济学发展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对话,作为“财知道对话思想界”第1期以飨读者。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经济学研究中心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财知道:包括您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研究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研究领域。

您是怎么判断的?林毅夫:这个看法我很高兴现在大家高度接受。

我记得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祝贺文章,标题是“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在那篇文章里面,我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

20年来,我觉得这个认识现在越多人也认识到。

20年前我提出这个判断,主要是看到,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现代经济学以来,这两百多年,首先是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英国也是世界经济学大师辈出的地方,而到了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以后,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绝大多数出在美国,美国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

那么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以及大师辈出的地方,会有这种时空的吻合?而且是在转移?我想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

那么,在诸多简单的逻辑体系中,哪个是重要的?是在世界上最具有影响的?其答案不决定于逻辑体系本身。

因为,理论的逻辑是越简单越好,理论的重要性是决定于理论所要解释的现、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_对_东亚奇迹_的再解释_林毅夫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_对_东亚奇迹_的再解释_林毅夫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林毅夫 蔡 李 周本文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除了立足于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进口替代战略以外,还有一种更为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比较优势战略,这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

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

文章指出,实行比较优势战略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政府维护市场竞争性和规则性的经济职能,并特别表现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

作者林毅夫,1952年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周,195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在经济上赶超先进国家,几乎是所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热切愿望。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积重难返的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

如果这种赶超战略是惟一的选择,我们又没有发现任何采取其他战略成功地实现赶超发达经济的事例,则还不能说赶超战略失败了,只能说这种战略的推行和结果是无法回避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些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反而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明星。

第一个成功的事例发生在日本,紧随其后的是地处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

在过去数十年,这些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成为世界经济中高速、持续经济增长的典型,被誉为“东亚奇迹”(世界银行,1995年)。

这些成功的发展事例,是否代表了一种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的不同之处何在,它对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识,以及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种发展战略是否还站得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住脚,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

经济学专业教学大纲-当代中国经济

经济学专业教学大纲-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0741013课程英文名称:china econom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经济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当代中国经济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时效性经济发展趋势、战略和经济政策措施方面的概述。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介绍近期中国经济在增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概况,使学生掌握思考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并强化训练在经济研究上的思维习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熟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和特征。

2. 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无(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课程总成绩:根据小论文、提问、讨论、出勤、小测验等综合给定成绩。

(七)参考书目《中国经济专题》,林毅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当代中国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二、中文摘要当代中国经济主要介绍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措施。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1.2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3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1.4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重点: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难点: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第二讲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2.1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2.2逆转:近代中国的突然衰落2.3李约瑟之谜的提出2.4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重点:中国在前现代社会的成就难点:解释李约瑟之谜的现有理论和新理论第三讲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1.2合作化运动与传统体制的结果1.3 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重点:1978年前经济发展的绩效与影响难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第四讲“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2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1.2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重点:理论的提出: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难点:“东亚奇迹”的现有解释第五讲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改革的进程1.2 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重点:改革后的相关问题难点:改革的进程第六讲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城市工业部门改革1.2 微观经营机制改革1.3 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1.4 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重点:资源配置机制和价格体系改革难点:改革的进程、成就和问题第七讲国有企业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国有企业引发的一些问题1.2 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1.3 国际比较: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重点:苏东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难点:国有企业的问题和出路第八讲金融改革(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 金融部门的现状1.2 金融部门的改革重点:金融部门的现状难点:金融部门的改革第九讲财政税收体制改革(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1.2 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1.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重点: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难点: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第十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2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分类1.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1.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重点: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难点:1993年的改革计划第十一讲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1.1 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1.2 1979-1996年的4次经济波动1.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1.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重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波动。

世界经济专题阅读材料

世界经济专题阅读材料

第一讲全球金融危机(1):现象、成因与影响1.David Vines:“THE FINANCIAL CRISIS, 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University of Oxford;2.Barry Bosworth and Aaron Flaaen (2009):“America‟s Financial Crisis: The End of an Era”,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No. 142;3.Ricardo J. Caballero Arvind Krishnamurthy:“GLOBAL IMBALANCE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4688。

4.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2009):“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经济研究》第5期。

第二讲全球金融危机(2):与大萧条的比较1.加尔布雷斯(1954):《1929年大崩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弗里德曼、施瓦茨(1963):《大衰退1929-1933》,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三讲东亚奇迹(1):共识与争论1.世界银行(1993):《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斯蒂格利茨(2003):《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禹贞恩(2008):《发展型国家》,吉林出版集团;4.安忠荣(2004):《现代东亚经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5.青木昌彦等(1998):《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6.林毅夫、任若恩(2007):“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经济研究》第8期。

第四讲东亚奇迹(2):比较优势与赶超战略1.林毅夫(2008):《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o. C2003002,2003年2月25日;3.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No. C1999006,1999-5;4.张苏:“国际分工、R&D与欠发达国家的赶超战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论文,No.200401;6.JOHN A. MATHEWS(2006):“Catch-up Strategies and the Latecomer Effect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 No. 3, September;7.Keun Lee(2009):“How Can Korea be a Role Model for Catch-up Development?――A …C apability-based View‟”,UNU-WIDER Research Paper No. 2009/34。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
林毅夫 北京大学
1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面临 的主要问题
2
导言
•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 北大的学生为天下英才,天下英才以天下
为己任。
– 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决定于有多大的抱负。 – 一个人不仅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而且要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 感。天下英才
http://www.idsia.ch/~juergen/china.html
– 改变中国,财富,2005年5月16日。 – 中国新革命,时代,2005年6月27日。
/time/magazine/0,9263,7601050627,00.html
• 美国财长保尔森去年7月上台,至今已4度访华 • 为什么?
• 过于乐观还是过于保守?
9
未来增长的决定因素
• 要素投入的增加,特别是资本 • 产业结构的升级 • 技术进步 • 制度的完善
10
技术创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 技术创新是关键
– 技术创新与资本积累
• 《改造传统的农业》一书的理论
– 技术创新与结构变迁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工业革命前的1~2000年,人均收入增长仅 为年均0.05%,工业革命以后的100年提升 为1%,20世纪以来为2%。
11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的方式:
– 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 – 流程创新-新的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 技术创新的机制:
– 研发 – 技术引进
12
发展阶段与创新的方式与机制
• 研发是发达国家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 发展中国家有两个选择:研发或者引进技术
– 当没有比自己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有优势时,在这个产业上的技术 创新,就只能自己从事R&D。

【回顾林毅夫的世行四年】林毅夫

【回顾林毅夫的世行四年】林毅夫

【回顾林毅夫的世行四年】林毅夫2022年1月,林毅夫接到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的电话,他被正式提名世行首席经济顾问了。

此前一个月,佐立克来到中国,与林毅夫进行了一次面谈。

首先他了解了中国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听取了林毅夫个人的一些看法。

他们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国的问题。

慢慢地谈到了林毅夫对世界发展的看法。

后来,他说:“我干脆把你推荐到临时推举名单当中,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接受?”林毅夫说:“如果你给我这个机会,我会考虑。

”20 年前,世界银行就曾经向林毅夫抛过橄榄枝,但是林毅夫拒绝了。

那时候,中国刚刚开放,国内真是如火如荼。

林毅夫觉得如果人待在国外研究中国经济的话,就如同隔靴搔痒,所以林毅夫一定要回来。

30年来,中国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都是国外影响国内,现在已经是中国在影响世界了。

但是,现在再到一个国际机构工作,就可以学习很多国外的经验,所以林毅夫决定去了。

2022年5月31日,林毅夫上午出席北大毕业典礼,下午直飞华盛顿正式就任。

此后,“飞来飞去”成为了他工作的常态。

“我最苦恼的就是,一天为什么只有24 个小时?而世行总共有157个成员国,时间完全不够。

”太太陈云英形容他到世界银行工作的时光,“就像是坐在一个偌大的餐桌旁,边上不断有人在上菜,一次一次地考验着他的功力。

”林毅夫自己也笑称,他在世行这四年,可谓“好戏连台”。

2022年林毅夫上任之初遇上了全球粮食危机和石油危机,上任不到10天,林毅夫就去了非洲。

“世界银行要帮助发展中国家,非洲的挑战性最大。

”对于林毅夫来说,非洲是一个最具挑战的地方。

上个世纪60年代,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非洲比亚洲更有希望。

因为,首先非洲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其次他们很多国家原来都是殖民地,等于直接进入了比较先进的体制。

但是,四五十年过去了,非洲还是原地踏步,有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还出现了倒退,现在非洲的制造业就比60年代要差。

世界银行要帮助发展中国家,非洲的挑战性最大。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笔记ppt课件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笔记ppt课件

9
微观经营层次自主权的增加,自由处理的产品完整和版ppt留课件 利增加,必然要 求在资源配置的宏观政策环境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又由于政府的 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改变,保护在赶超战略下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的目标没有根本改变,所以为推行这种战略所制定的低利率、低汇 率、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低工资等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严重滞后 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在这个宏观政策环境约束下 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必然是采取一种双轨制的形式:在资源配置 机制上形成了产品和要素的两种价格、两种市场并存;在微观经营 体制上则形成了面对上级主管部门和面对市场的双重行为;在衔接 资源配置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的管理体制上也形成了“管死一块、 放活一块”的双重职能。在低利率的宏观政策环境下,一放松信贷 管理,企业就出现投资冲动,而且企业争取资金不完全靠效益竞争, 而是靠寻租,它们与旧体制的一些因素相结合,就产生了以通货膨 胀、瓶颈制约和腐败为特征的经济周期或“活乱循环”。在宏观政 策环境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应付这种经济周期的办法就是采用 旧的治理手段,进而导致传统经济体制复归。“一收就死”食醋安 通经济体制复归的必然结果;效率与速度的要求便又被突出出来, 于是再一次被放开。
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 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 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中国的改革发展势头能否持续。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
和东欧的改革却步履艰难。
6
完整版ppt课件
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 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 于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 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 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是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 挥出来。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3.市场经济说 东亚经济采用的是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市场经 济,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通过市场的竞 争可以提高生产的积极性和效率,促进经济发 展。 实际上东亚经济对经济并不是发挥市场作用 那么简单。日本通产省扶持产业发展,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也比较深。
4.外向经济说
出口导向对这些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1)出口导向,产品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要想 站稳脚跟,企业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 (2)出口导向可以使企业与国际接触,这样有利于吸收 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出口导向可以获得大量外汇,进口外国的技术和设 备就会更加便宜。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分享人:刘杰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一、东亚奇迹简介 二、现有理论解释 三、基础经济理论补充 四、新理论提出 五、结论
一、东亚奇迹简介
二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赶超战略, 但真正赶上或者接近发达国家的只有日本和“ 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发展 被称为“东亚奇迹”。 日本在1987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新加坡 在1996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香港地区的人均 收入在90年代大约为美国的80%-90%,台湾地区 在90年代中期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将近50%,韩 国达到大约40%。
①减少负外部性 ②企业有竞争力利 润多
剩余提高
要素禀赋A 资本回报率最高 积累倾向大
要素禀赋B
资本积累增加,就是r减小
3.比较优势发展的条件
(1)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以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关心是否以比较优势 来发展,而是关心企业的利润,利润又取决于产品的价 格和要素的价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的 价格体系,也即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 (2)我国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金融结构的扭曲。这样就造成中小企业得不到 资金支持,就业机会不足,发展的产业资金过度密集。 第二,资源价格继续扭曲。资源税费低,不到资源价格 的1.8%,价格与国际接轨,而税费没有改变,大量利润 空间。民营加入,贪污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发展理论
• 发展政策的目标应该是提升要素禀赋结 构,因为:
– 要素禀赋结构在任何一个固定时点是给定的, 它同时决定该时点的总预算和各种要素的相 对价格。
– 要素禀赋结构从长期动态来说则是可以改变 的
– 要素结构的提升同时会导致技术/产品/产业 结构的升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要素结构的提升
• 要素禀赋指的是一个经济体中资本、劳 动和自然资源的总量。
比较优势战略和市场机制
• 企业的决策是基于要素价格 • 要使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决策能反映经
济的比较优势的话,要素价格应该体现 要素禀赋结构中各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 市场竞争是使要素价格反映要素禀赋结 构中各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唯一途径。
比较优势战略与出口导向
• 比较优势战略比赶超战略可以产生更多 的出口和进口。
• 比较优势战略不存在扭曲,私人性生产 活动和社会性生产活动统一
• 比较优势战略与发展中国家的储蓄意愿
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技术升级
• 拉力:成本结构的变化和节约成本的动 机
• 推力:竞争和技术变迁的压力
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的速度
• 短期内,赶超战略可以建立更多资本密 集的产业。
• 在长期,赶超战略是不可持续的,比较 优势战略可以产生更快的追赶。
传统发展战略的问题
• 传统发展战略把技术、产品和产业的赶超作为直接的 目标来追求。
• 传统战略与自生能力问题 • 政策性负担和政策性支持 • 政策性支持的例子
– 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 – 贸易壁垒和垄断 – 对利率、汇率和其他要素价格的扭曲 • 价格扭曲和资源的计划、行政配置 • 寻租、裙带资本主义和预算软约束
• 用1990年美元作为计价单位,1955年中 国和印度的人均收入分别只有 575 和 676, 只有当年美国10879人均收入的 5% 和败
• 日本在1960年代中采 取汽车优先发展战略 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 中国和印度在1950年 代中推行汽车产业优 先发展政策却遭遇到 很大的失败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在单产业经济中的产品、技术选择
在多产业经济中的技术、产品和产业选择
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
• 在开放经济中,自生能力的概念与比较 优势的概念高度相关。自生能力指的是 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而比较优势指的是 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两者都是由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 的。
• 自生能力的概念在开放和封闭经济下都 可以适用,而比较优势的概念只适用于 开放经济。
• 要素禀赋结构指的是资本、劳动力和自 然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
• 经济中,要素结构的升级主要取决于资 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
• 经济中剩余的多少
– 社会性生产活动,私人生产,以及寻租行为 – 经济的竞争力与经济中剩余的规模
• 积累的意愿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要素结构的升级
•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与赶超战略相比,可 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 出口导向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而不 是一个有意要采取的政策。
政府在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作用
• 信息 • 协调 • 外部性的补偿
为什么赶超战略在德国取得成功,而在中 国、印度却失败了?
• 用1990年美元作为计价单位,德国1820、 1870年时的人均收入分别为 1058 与 1821, 分别是同期英国人均收入的 62% (1707) 和 57% (3191)。
• 韩国在1970年代中推 行汽车产业优先发展 政策成败互参
• 同一个汽车优先发展 政策为何有如此不同 的绩效
美日 国本
1955 10897 2772
韩中印 国国度
1054 575 676
1965 13419 5934 1295 706 771
1975 16284 11349 3162 874 8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