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书写性是个大范围,它包括从临摹到创作整个过程,比如节奏、气息、情感、法度、思想、心性、自由、连续性,等等,甚至更多。
具体到创作中,“书写性”缺乏主要会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用墨涩或者过浓,过度涨墨;第二,结构与结构之间没有关联,虽然每个字都是书写的,放在整体来看关联度不够;第三,顿挫起伏频繁,影响了流畅;第四,作品装饰性太重,有美术化倾向,以及比较分散、没有整体感、过度制作等。
中国书协最近很多展览都对这些问题有特别的提示,可见这也是当今书坛的共性问题,即书写性不足。
从当代一些书家的创作视频可以看出,有的人在描字,有的人书写有美术化倾向,这都属于书写性的缺失,或者说对书写性内核领会不深。
如何呈现书写性以及书写过程中是否具备书写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书写性对书法本质的体现无论是所谓的纯粹性也好,区别于其他艺术也罢,我们都要回到“书写性”的“书写”两个字上来考量。
用什么来书?用什么来写?首先要有毛笔。
早期没有毛笔,比如甲骨文刻画的符号或是一些文字等,都没有书写的过程。
有了毛笔以后,会带来什么呢?那就是有了笔法,有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甲骨文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书写的顺序。
书写是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这个顺序延续到现在成为基本的书写规则。
第二是字的体势。
早期是纵向取势,通过早期甲骨文书写就能看出它的线条是有粗细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节奏感,同时线条具有不同的形状、形态,这就是笔法。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体现了快速书写草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草写是伴随着汉字而产生的,且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有书写,就有行草化的倾向。
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下一些篆隶楷书体为何有行草化倾向。
快速书写直接推动了从篆到隶的演变,在隶向楷、向草演变的过程中,都有草化的倾向,并且秦简、楚简、汉简里都有,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真正的书写状态。
书体演变也是不断规整的过程,篆书的规整有了秦小篆,隶书的规整有了东汉隶书,楷书的规整有了唐楷。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以下是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的详细介绍:1.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书法艺术起源于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书写–发展历程:从秦汉的隶书、草书,到魏晋的楷书、行书,再到唐宋的草书、隶书、篆书等–代表人物: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大家2.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结构美:字体结构合理、平衡,具有对称、对比、变化等美感–笔画美:笔画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等相互协调,富有节奏感–章法美:篇章布局合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和疏密关系–意境美:作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气质、品格等内在美感3.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个性鲜明:书法作品具有作者独特的风格,体现个人气质、学识、修养等–文化内涵:书法艺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典故、哲理等–雅俗共赏:书法作品既能被文人雅士所欣赏,又能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修身养性:书法创作具有陶冶情操、培养耐心、磨练意志等作用4.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书法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对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艺术价值:书法作品具有艺术收藏、鉴赏、投资等价值–社会影响:书法艺术在传播文化、弘扬传统、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5.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推广: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青少年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创作活跃:当代书法艺术家不断探索创新,使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交流:书法艺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促进中外文化互鉴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与独特魅力。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书法艺术起源于哪种古代文字的书写?解题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课本,了解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和鉴赏要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线条、结构、章法、墨色等为表现手段,通过书写者的个性和情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体现有以下几点:
线条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线条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笔画的起落转折,形成了丰富的线条变化,既有刚劲有力的直线,又有柔美流畅的曲线。
结构美:中国书法艺术注重字的结构布局,要求字形规整,结构均衡。
每个字都是一个小整体,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是构成美感的一部分。
章法美:中国书法艺术强调整体布局和节奏感。
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要求行行整齐,字字有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墨色美:中国书法艺术还强调墨色的层次感和质感。
通过控制笔触的深浅、快慢,以及墨水的浓淡,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鉴赏中国书法艺术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观其形: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要看字形是否规整,结构是否均衡。
赏其神:书法是书写者情感和个性的流露,因此要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
品其韵:书法作品要有韵味,这包括线条的韵律感、结构的和谐感以及章法的节奏感等。
和谐——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12
13
漫笔
的变化,多样统一,美不胜收,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书法作品中的一点往往会成为这个字的准则,一篇中的第一个字往往是全篇的准则。
点画有机地组合在字中,单个字有机地聚集在篇中,众多的变化、丰富的形质、无限的情趣都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和谐美之所以会成为书法最高的美感追求,我认为既有普遍性因素,也有特殊性因素。
而普遍性因素,则是就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与人类意识产生的关系分析的;而所谓特殊性因素,则是就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政治、古典哲学等方面而言的。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艺术。
对民族审美理想和意识的追求,必然要在美的创造中
寻求与主体思维倾向一致的和谐对应形式,于是
就出现了书法艺术中各种对应关系的和谐表现形式——变化稍异的单纯和谐(如篆、楷、隶的整
体章法),多样统一的杂多和谐(如行草体错综变化的章法),平衡对称的稳定和谐(如汉字的对称结构和上下左右对称的规整章法)。
总之,在书法萌芽到书体完善的过程中,始终未偏离和谐构成的轨道。
即使某些以破坏旧有和谐为指归的创新书法,实际上也是在打破旧有和谐的同时,自觉构建新的和谐图式。
和谐美,是人类生存理想的共同追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们要遵循和谐的书法审美规范,完善书法创作的审美要求。
如同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一样,重视书法艺术的和谐美,才是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真谛、提高书法审美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中国书画报》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启
功
《有山皆图画 无水不文章》肖培金。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第七章元代书法1、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____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赵孟睿2、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是____。
(复兴晋唐与全面复古)3、____书法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
(篆隶)4、____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奎章阁)5、____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特别是____的出现,对元代后期的书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少数民族,康里巎巎)6、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的一脉,其中____、____、____、____等隐于太湖地区的文人书画家群堪称典型。
(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7、书法与____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中国画题跋的盛行始于____。
(文人画,元代)一、赵孟1、赵孟睿郑撸撸撸撸窃樘车钠熘摹(子昂)2、在篆刻上,赵孟钤凇队∈沸颉分刑岢龅暮何河〉模撸撸撸撸谝淮谓沂玖撕河〉纳竺捞卣鳌(质朴自然)3、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对赵推崇备至:“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____也。
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 ____也。
”(王右军,赵集贤)4、赵孟畹目樽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碑铭稿》)5、赵孟钚】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豆芈邸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返取(《道德经》、《洛神赋》、《大洞玉经》、《汉汲黯传》)6、赵孟畹模撸撸撸弑还衔涑删妥畲笳撸院笫赖挠跋煲惨裕撸撸撸呶钌睢W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豆槿ダ促獯恰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返龋湔虏荨叮撸撸撸摺肥悼虏莘缙鹊肌(行草书,《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急就章》)7、赵孟钍窃樘沉煨洌倨鹆耍撸撸撸叩钠熘模乖榉ㄔ谀纤问榉ㄒ话俣嗄甑南籼踔笾匦赂此眨⒊氏殖鲂佬老蛉俚木跋蟆K炊匝榇友照媲淙胧郑岢鲋彼荩撸撸撸撸⒃谑导腥娓垂拧(复兴古法,东晋二王)8、赵孟钤谑檠枷胫杏泻芏嗑俚募猓缣岢觥笆榉ㄒ裕撸撸撸呶希撸撸撸咭嘈胗霉ぁ8牵撸撸撸咭蚴毕啻撸撸撸咔Ч挪灰住#ā独纪な稀罚背晌院笫槁壑械闹鄱希沂玖耸榉ㄒ帐醯谋局省(用笔,结字,结字,用笔)9、赵孟罨谷衔骸把橛卸:一曰____,二曰____。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天人合一”在书法艺术中的完美体现何谓“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
天人相通,就是认为天与人不是相对侍之物,而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其间没有判隔;天人相类,是认为天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
天人相通为天人相类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相类则是将天人相通便布于人与人之间。
正像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此来看人与自然是同一性的。
所以,我们的书法家们只有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学习书法走向巅峰有所启迪和帮助。
说到书法线条的质感美,其实就是从自然界取象,又合于自然之象,这是中国书法产生的审美思维依据,它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
正是这个“象”,才使得中国文字在体现自然的法则中诞生,也是这个“象”,使中国文字具有了耐人寻味和与生俱来的生命美感。
书法艺术它始终蕴含着阴阳大道,蕴含着哲学,蕴含着文化。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因此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讲究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是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和”意义上的平衡。
当我们看到书法线条间的映带之势,顾盼之姿,在注重个体存在的同时,兼顾补充其它的功用。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也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
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彼此渲染等等。
这些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都充分说明是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7 l$ Z* Q/ n" ~* n5 v7 o& O从历史与现状两方面来看,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文化,是当之无愧的。
书法最高审美境界的揭示_王世征

类号:BF64中国艺术报/2000年/11月/03日/第014版/书法最高审美境界的揭示王僧虔“神采”论及其他王世征王氏“形质”、“神采”的概念借喻于“人”的躯体与精神,并最终成为最恰切地反映书法艺术本体的基本美学概念,而这样的概念用来表述其他艺术便不够确当,这是由于书法艺术的特质与中国人固有的“人本”观念决定的。
其一,从书法艺术形式上说,即所谓“形学”(清康有为语)。
它是线条组合的艺术,其表现的是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无具象可做依托。
书法艺术形态的核心要求是要表现出美好的“力”(及其运动形态──“势”),就是要通过这些抽象汉字符号的艺术书写,展现勃勃的生气(与活泼的动态)。
而宇宙间最富生命气息的就是“人”,作为人体基本构成的“骨”、“筋”、“肉”,正是蕴含并体现“人”的生命气息的主要有机部分,因而用这些生理概念来反映书法艺术形态中的阳刚、阴柔各种不同而又美好的“力”,便十分恰切。
再者,“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古代书论每每把书法形态“人化”,所谓“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以为人”(清王澎《论书剩语》)。
即每个字都应该是有筋骨、有血肉而又形貌、神情、身份各异的“人”,所谓“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所以,谈书法艺术形态与其称“形学”,实不如称“人学”。
因而王氏这里把书法艺术的笔墨形态总起来赋予“形质”的美学概念,是很有道理的。
从书法艺术的内涵说,即所谓“心学”(明项穆语)。
书法是表“心”的艺术,它可以凭借笔墨形态直接体现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精神与特定的情感心绪,即所谓“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张怀瓘《文字论》)。
在这一点上,其他艺术诸如文学、绘画的功能均有所不及(其他艺术所表之“心”与表“心”的方式与书法有所不同)。
书法之表“心”,主要在体现创作主体大致的精神品格,即主体不同的个性修养决定其书作或庄重、或妍美、或严谨、或恣肆的审美取向,进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这特定的艺术风格又象征性地反映出创作主体独特的人格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下面将从审美观念、修身养性、气韵生动等方面来分析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传统中国书法注重“气韵生动”,追求“神韵超逸”的境界。
书法艺术家通过筆墨间的肌理恢弘、结构严谨、曲线优美、风姿飘逸等手法,使作品展现出一种生命力和精神力,以求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这一审美观念强调书法作品中的“气”,即气息、气度、气韵,注重作品的灵性和生命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这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有所区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内在美的追求。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强调修身养性的理念上。
中国书法追求的不仅是字形之美,更在于通过练习书法来锤炼人的性情、涵养人的品性。
中国古人常说:“字如其人”,通过书法的练习,可以使人慢慢修炼自己的情操和气质,提升修养。
中国书法注重用心去书,通过培养专注力和耐心,使人能够在书写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表现,更有着修身养性的深远内涵。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修身养性的理念和注重气韵生动的特点上。
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专题作业
论文题目: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姓名:
年级:
学号:
专业及方向:
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多样统一审美境界
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结构)和整体组合(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结构或章法)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表达了万物统一及对立面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指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在书法造型中,无论是有显著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对比统一),或由不太明显变化的非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调和统一),最终都是在变化中归于和谐,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的美来。
因此,书法美在于变化,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和谐正是由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
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非孤立的变化或者是一味的变化。
而没有统一,即是不和谐。
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
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中,既要变化,又要和谐,似乎是很矛盾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因素才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二者如何达到和谐统一。
大千世界是丰富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又要统一于宇宙的运行规律之中,即要合其道,按照宇宙秩序发展变化。
我们说一件上乘作品即是一个浓缩的小宇宙,咫尺之内涵盖了整个世界无穷变化之理,是超于现实世界形式之上的、抽象的精神世界。
在这里,许多的视觉造型语言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与张扬。
世界的各种矛盾因素在线的粗细、长短、浓淡、虚实、刚柔、轻重、快慢、干湿等等各种对应因素错综复杂的节奏变化中得到表现,也因此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书法之美。
否则,书法作品简单、空洞,感情不充实,难以达到书法艺术在精神层次的享受。
我们说真正的书法不只是感官的一种满足,更主要的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享受。
而这种精神享受正是以作品的和谐为前提的,是在书法美的变化和谐矛盾的统一中,体现着世界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它体现在书法美的诸多方面,一点、一画、一幅作品都是处在矛盾的统一之中,其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纵观历代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总是蕴含着丰富的矛盾因素,体现着无穷的节奏变化和生命的意蕴,才使我们有读它千遍亦不厌倦之感。
它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精神世界,具有审美特质。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宋徽宗的瘦金体并非因其书体本身存在什么缺点,而是因为千篇一律的单调不符合书法美的多样性,似乎是在一种简单的机械重复之中完成的,无情感的注入,与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有着天壤之别。
孙过庭说得好:“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和情理于纸上。
”(《书谱》)书法之美,就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无规而不离规,有规又是在恣情的挥运中创造出来的。
孙过庭的书法多样统一论,深入剖析了书法的最小构件点与画的关系。
数画并施,既显示其形各异,表现出多样性与丰富性,又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在每一画之间应“变起伏于峰杪”,在画与画间更应巧妙变化,各显姿态,这都是和谐统一的。
纵观古今书法,没有哪一家不是在线条对立倾向的综合中,达到整体和谐的。
试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横画,丰富多变,有露有横、藏锋横、垂头横、下挑横、并列横,而在并列横中,笔法、角度、粗细、长短都有不同的变化,多样统一,美不胜收,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书法作品中的一点往往成为这个字的准则,一篇中的第一个字往往是全篇的准则。
点画有机地组合在字中,单个字有机地聚集在篇中,众多的变化、丰富的形质、无限的情趣都有机地结合起来,熔铸在一个活泼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中,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界。
《兰亭序》324个字中,不知有多少神妙变化,有多少矛盾,又能统一成有机的整体,构成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孙过庭所讲“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书法艺术审美中最重要的辩证思想。
违,就是彼此互违,争奇斗艳。
不犯,是彼此融洽,互不侵犯。
和,是彼此和谐,互相协调。
不同,是彼此互异,各有特点。
此观点讲的是时时统一,处处统一。
而统一不是划一,不是杂凑为一,而是构成和谐的有机体。
以“多样统一”为内涵的和谐,不只表现在书法艺术中。
一切艺术莫不如此。
因为生活中不同的色、形、声因素,在质、量、空间、时间方面,都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对比关系。
古人深谙此理。
山水画表现,靠“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叠谳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
①一切绘画,无不是在多种对立倾向的综合中,求得“整体形成的稳定性”。
②又如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王安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它们都是在相反相成、对比统一中,创造出整体的和谐美感。
可见,以“多样统一”为基本内涵的和谐,既是书法形式构成法则,也是书法艺术最高的审美境界。
有人认为,中国书法要创新发展,必须打破“和谐”。
显然,这是一种不客观、似是而非、模糊而偏颇的理论。
它曾引起许多涉足书法世界不深的年轻人在艺术探索中的困惑。
如果其要打破的“和谐”是指书法发展中确实存在的“陈陈相因”的缓滞态势,亦不无道理。
因为这样可以变平缓为奋进,变消极为积极。
如果要打破的“和谐”是指历经数千年完善起来的书法和谐自身,那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并非担忧书法的形式“和谐”被打破,而是担忧书者自身和谐的破碎和书法发展规律自身被扭曲。
显然,实践已经表明,他们企图打破的后者,是书法本体所具有的整体和谐性。
因此,我们认为在理论上探讨书法和谐美存在的主观、客观必然性及其普遍意义,对理解书法本质,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无疑是很重要的课题。
和谐美,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书法最高的美感追求,我们认为既有普遍性因素,也有特殊性因素。
所谓普遍性因素,是就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与人类意识产生的关系分析;所谓特殊性因素,是就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政治、古典哲学等方面而言的。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证明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文化现象证明,有什么样的哲学就有什么样的艺术。
民族审美理想和意识的追求,必然要在美的创造中,寻求与主体思维倾向一致的和谐对应形式,于是就出现了书法艺术中各种对应关系的和谐表现形式——变化稍异的单纯和谐(如篆、楷、隶的整体章法);多样统一的杂多和谐(如行草体错综变化的章法);平衡对称的稳定和谐(如汉字的对称结构和上下左右对称的规整章法)。
总之,从书法萌芽到书体完善的过程中,始终未偏离和谐构成的轨道。
即使某些以破坏旧有的和谐为指归的创新书法,实际上也是在打破旧有和谐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构建着新的和谐图式。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易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造成民族审美心理的“偏执性”和书法艺术发展创新的“惰性”。
从人的生理、心理和谐出发,追求与之对应的和谐艺术形式,既是合理有益的,也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书法艺术浓缩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足以令炎黄子孙自豪了。
艺术最具民族性,也就最具世界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的发展创新,必须以打破书法自身形式和谐为出发点的种种议论,我们是不敢苟同的。
那么,书法创新发展之路在哪里呢?只有在深刻洞察书法自身构成规律、渐进规律,珍重和谐审美规范的前提下,去作个性拓展和独创,这才是健康有为的道路。
那种不顾及民族审美与书法和谐法则存在的客观性的做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和谐美,是人类生存理想的共同追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们要遵循和谐的书法审美规范,完善书法创作的审美要求,如同提倡创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一样,重视书法艺术的和谐美,才是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真谛、提高书法审美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李成《山水诀》,《画论丛刊》上卷,第14页
②阿恩海姆《色彩论》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