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农业概况

合集下载

关注莫桑比克矿产和农业的投资机遇

关注莫桑比克矿产和农业的投资机遇

CHINA'S FOREIGN TRADE位于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投资环境开放,经济发展快速,与东西方保持着良好政治经济关系,被世界银行评为黑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莫桑比克的投资优势——政治稳定。

莫桑比克自1992年内战停止,即进入和平与发展阶段,政局一直保持平稳运行,20多年来未从未出现政治危机、政权更迭等政局动荡事件。

为外资在莫国长期发展奠定稳定的和平环境。

——经济发展迅速。

多年来,莫桑比克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6%—8.3%之间,被世界银行评为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社会睦邻友好。

莫桑比克人友善热情,知足常乐,各民族、各宗教和睦相处。

对外国人也比较友好,排外、仇富现象很少见。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原生态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地理港口优势。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海岸线长达近3000公里,从南到北依次分布有马普托、贝拉、克里马内、纳卡拉、彭巴和蒙特普埃希6大集装箱港口城市,是东部与南部非洲国家的出海口,占有优越的港口运输优势。

——汇率稳定。

莫桑比克汇率长期稳定,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1美元兑换梅蒂卡尔(银行汇率)一直稳定在1:(26-30)之间。

同时,莫外汇管制较为宽松,当地货币梅蒂卡尔和美元等货币可自由兑换。

——劳动力价格低廉优势。

莫桑比克劳动力资源丰富,城乡存在大量青壮年失业人口。

根据该国劳动力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农林牧行业为2300梅蒂卡尔,约合516元人民币;大型工厂雇工每人3116梅蒂卡尔,约合700元人民币。

——电力充沛。

莫桑比克卡奥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207.5万千瓦,建成后长期为非洲第一、世界第七大水电站。

莫桑比克电力充足,并出口到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等周边国家。

目前,在莫桑比克投资建厂,工业用电每度电价格相当于3毛钱人民币,用电越多价格越低,政府鼓励多用电。

——与中国友谊深厚。

中国在莫反殖民战争时期,即给予莫人们武装培训、提供武器与后勤等支持,并在莫国独立当天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非洲的农业现状

非洲的农业现状

非洲的农业现状非洲农业中,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有麦、稻、玉米、粟、高粱、马铃薯等大众作物,以及木薯、大蕉、椰枣、薯蓣、食用芭蕉等特产。

此外,还有棉花、剑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草、橡胶、丁香等经济作物,以及乳香、没药、卡里特果、柯拉、阿尔法草等特有作物。

由于干旱等因素,非洲是全球饥饿人口最多的洲。

同时,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也加剧了该地区的贫困化。

表1列出了非洲与农业相关国家的现状。

1)马里(MLI):耕地占国土2.8%,其余为沙漠和热带草原。

利用尼日尔河水种植水稻及耐旱的玉米、高粱和棉花。

2)毛里塔尼亚(MTN):耕地占国土0.2%,大部分为撒哈拉沙漠和热带草原,利用塞内加尔河种植水稻,热带草原为畜牧。

另栽培海枣、蔬菜等高价值作物。

3)肯尼亚(GUI):耕地占国土2%,为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种植水稻、花生、木薯等。

4)埃塞俄比亚(ETH):耕地占国土12%,森林与牧地占多。

杂粮、画眉草栽培最多,其他也种植麦类、黄玉米、高粱等谷物以及稻谷,其中稻谷产量甚高,并出口。

5)莫桑比克(MOZ):耕地占国土4%;草地与森林占多。

种植的粮食作物有黄玉米、木薯、高粱、豆类,其他种植作物有腰果、棉花、热带水果等。

长长的海岸线有渔业,广阔的草地有畜牧业。

6)马拉维(MAW):耕地占国土23%,主食为黄玉米,另种植豆类、木薯等和作为出口的烟草、甘蔗及棉花。

7)厄立特里亚(ERI):耕地占国土5%,几乎都种植杂粮。

图中,中间横线为赤道。

白色部分为撒哈拉沙漠地带,每年几乎不降雨(<100mm)。

Sahel地带每年1次雨季;东非每年2次雨季(100-200mm)。

赤道周边每年均有降雨,夏季2次雨季(800-3200mm)。

南部降雨则少,每夏1次雨季(400-800mm)。

非洲的农业目前还属于热带大草原的农耕文化,主要食用作物为杂粮。

它们主要有紫糁、直长马唐、稷、高梁、玉米等夏作杂粮,以及水稻等。

莫桑比克简介

莫桑比克简介

文化
● 语言 ● 莫桑比克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大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在马普托、贝拉
等主要大城市,英文可作为国际商贸语言使用,但并不普及。 ● 宗教 ● 莫桑比克28.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7.9%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多信仰原始宗教和基督教。 ● 习俗 ● 莫桑比克为宗教国家,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为主)、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是主要的宗教群体,
● 北部高原
● 南纬17度以北均属此区,高原高度自西向东倾降,渐至海滨。只有两块山地最高。一为马拉维高地,滨尼亚沙湖东岸,一 为奈莫利高地(Namuli Highlands),高有2400米,位在南纬15度附近。本区高地上的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奈莫利山 区可达1500毫米,但较低谷地只有900毫米左右。年雨量分布不匀,变率颇大,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农业区,由于本区人口 密度不大,土人尚可实行游耕 ,经常有一部分土地休耕,主要农产品为木薯及稻米,愈向内陆,玉米越多。现金作物有棉 花及茶叶。
因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基本上形成了西方习俗,无特别禁忌。
● 水文分布
● 河流众多,境内最大的河流有赞比西河和鲁伏马河。赞比西、林波波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 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 红树林。
自然资源
● 莫桑比克资源禀赋优越。北部鲁伍马盆地是莫桑比克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 储量逾100万亿立方英尺,位列全球第13位。煤炭、钽、石墨、重砂、钛铁、铝矾土、大理石、 石灰石、金矿等储量丰富,其中,钽矿储量居世界之首,约750万吨,钛600多万吨,煤炭储量超 过320亿吨,近几年发现的石墨矿和重砂矿也具有世界级规模。莫桑比克大部分矿产资源属于未 开发状态。

莫桑比克刘晓辉参赞访谈

莫桑比克刘晓辉参赞访谈

以下内容摘自刘晓晖参赞在线访谈。

一、莫桑比克经济概况1.请介绍一下莫桑比克的基本情况。

莫桑比克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就曾建立过繁荣昌盛的莫诺莫塔帕王国。

16世纪初,莫桑比克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8世纪沦为葡的"保护国",1951年成为葡"海外省"。

20世纪60年代起,莫桑比克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宣告独立。

独立后,莫桑比克抵抗运动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使莫陷入了长达16年的内战。

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

首都是马普托(Maputo)。

莫国土面积80.16万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

全国人口超过2000万,主要民族有马库阿-洛姆埃族、绍纳-卡兰加族和尚加纳族等。

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大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

莫桑比克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曾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由于长期内战,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生产持续下降。

1987年开始实施经济复兴计划,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改造国营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开放国内贸易,减少进出口的限制以及进行汇率、货币、税收的调整。

1994年大选后,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私有化进程,改善投资环境,经济持续增长(年均8-10%)。

经过几年的经济改革,经济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经济各部门的状况明显改善。

2001年以来经济恢复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2003年为7.1%,人均约200美元。

2003年通货膨胀率达13.1%,失业率50%以上,全国54.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文盲率53.6%。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9.1亿美元,人均472美元。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地理位置莫桑比克的面积是80.16万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接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

位于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全长1670公里。

人口约2050万(2007年),主要民族有马库阿-洛姆埃族、邵纳-卡兰加族和尚加纳族等。

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大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

以白为美在莫桑比克流行以白为美的传统,因此这里的姑娘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显得白一些。

于是每天都会用香粉擦脸。

他们相信借助自然物质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美丽,因此她们不像其他国家的姑娘们使用化学化妆品,而是使用一种用当地的猴面包树制成的白色粉末。

莫桑比克简史莫桑比克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时马绍纳人在现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一带建立过繁荣昌盛的莫诺莫塔帕王国。

16世纪初国势渐衰。

1505年,莫桑比克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8世纪沦为葡的“保护国”,1752年,由葡总督进行直接统治,当时称“葡属东非洲”。

1951年成为葡“海外省”。

20世纪60年代起,莫桑比克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974年9月7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简称解阵)同葡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

9月20日成立以解阵为主体的过渡政府。

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宣告独立,成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1990年11月,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莫桑比克共和国。

独立后,莫桑比克抵抗运动长期从事反政府武装活动,使莫陷入了长达16年的内战。

1992年10月4日,莫政府和抵运在罗马签署了和平总协议,从而结束了长达16年的内战。

世界文化遗产——莫桑比克岛简介莫桑比克岛属于莫桑比克北部楠普拉省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怡人的气候、丰富的鱼类和海产品、以及美丽的海滩。

坚不可摧的莫桑比克城就建在莫桑比克岛上,它是历史上葡萄牙人前往印度途经的一个贸易口岸。

莫桑比克共和国赞比西亚省

莫桑比克共和国赞比西亚省

莫桑比克共和国赞比西亚省赞比西亚省的潜力赞比西亚省政府十分荣幸地简要介绍一下该省情况,特别要指出的是它的自然资源(农牧、森林、渔业和矿产)、文化艺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该省的商机是无限的。

据此,该省制订了今后若干年的发展方案。

这些方案的依据如下:一、 该省的综合特征;二、 潜力与局限;三、 该省在经济上的贡献;四、 十分看好的远景规划。

I、该省的综合特征:1、 地理位置赞比西亚省的面积是105.008 平方公里,包括大约1,881平方公里的内部水系,有河流,有湖泊。

该省位于莫桑比克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如下:- 北面,有利果尼亚河(Rio Ligonia)和卢里奥河(Lúrio)。

两河分别将赞比西亚省和楠普拉省及尼亚萨省隔开。

- 南面,赞比西河构成赞比西亚省与索法拉省的自然分界线。

- 西面,同马拉维共和国接壤,经什雷河(Chire)与太特省相连。

- 东面,濒临印度洋,海岸线大约长达400公里。

2、 地形赞比西亚省的地形由三种形态组成,具体说就是:山区:以上赞比西亚著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

在农业方面,这个地区特别适合种植茶叶、咖啡、玉米、高粱、土豆、豆类、芝麻、大豆、薯类、小麦和水果等。

高原:以中赞比西亚著称,包括海拔在200 至500米的地区。

该地区的土壤适合种植玉米、高粱、豆类、向日葵、棉花、剑麻、薯类、水果、腰果、梅子(mexoeira)、烟草和蔬菜。

平原和沿海:以下赞比西亚著称,向内形成一块小小的延伸,盆地有时深达200公里。

这里的特点是,有的地方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水稻、椰子、甘蔗、块茎作物、水果和蔬菜。

有些地区排涝困难、土壤含盐量大,不适合农业。

岛屿的地质结构复杂,适合贝类生存,品种多样,特别是鱼虾,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3、 气候本省气候有三种:沿海是潮湿的热带气候;内地为干燥的热带气候;省内高地是热带气候。

相对湿度,雨季在干燥热带气候区为75%-80% ;热带潮湿气候区为90%-100%。

莫桑比克考察报告

莫桑比克考察报告

按照计划,吴宣德、陶旭良、吴亚楠于2022 年12 月13 日至12 月19 日对莫桑比克进行为期7 天的实地考察,行程近4000 公里,主要活动区域为北部沿海的楠普拉和赞比西亚两省,主要考察对象为矿产分布、木材、交通、华人活动领域等方面,现将此行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楠普拉省位于莫桑比克北部沿海,人口约386 万,为全国人口第二大省,交通便利,公路连接马拉维和纳卡拉港;省会楠普拉,全国第三大城市,人口约50 万;该省最大港口纳卡拉港,是马拉维最近、最便利的入海口。

根据楠普拉矿业资源局副局长Viraneque 介绍,该省尚未发现钽矿,但沿海钛矿储量丰富,在北部Namapa 铁铜矿、南部金矿储量大。

楠普拉经济作物主要为棉花,纺织业基础较好;当前虽然建材方面供给不足,但建造业空前活跃。

2赞比西亚省北于楠普拉隔河而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约388 万,省会克利马内,人口约46 万。

该省地理位置重要,承接南北,克利马内、莫库巴、摩洛克是莫桑比克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其中克利马内河港兼海港,是全国第四大城市、第四大港口,该港口主要以矿产、木材集散为主。

据楠普拉矿业资源局副局长Viraneque 介绍,赞比西亚为莫桑比克第一矿业大省,其中已探明钽矿储量居全国首位,主要矿业城市为Mocuba、Ile、Gurue、Alto Molocue 等,主要矿产为钽金;赞比西河谷地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在赞比西河上建有该国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莫桑比克钽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以赞比西亚省为主的北部地区。

根据赞比西亚省矿业局长Berta Guambe 介绍,该省钽矿分布在以下地区:(1) Giles 地区:Narrepo、Napacala、Mecossa、Namivo、Nampoca(2) Alto Molocue 地区:Mutala、Malolo、Lice、Conco II、Uatela、Napin、Conco I Maquin 、Macazin、Nassupe、Munhamola Npanoua、Lomeia、Namanhepere、Quirinhe、Mamacocha(3) Mocoba 地区:Namalalo、Eolome、Munhiba(4) Ile 地区:Chiraoco、Marropino、Morrua当前从事钽矿开采的公司有位于Ile 地区Marropino 的HAMC 和莫桑比克资源能源集团、Kenmare 能源集团,住手开采的公司有四家分别是:(1)位于Alto Molocue 地区的FAMA(2)位于Mocoba 地区的赞比西亚矿业公司(采样地点)(3)位于Gile 地区的Tan 矿有限公司(4)位于Mocoba 地区的钽矿资源公司根据赞比西亚矿业局主管Avelino 和地质人员介绍,钽矿矿证的取得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探矿证的申请。

莫桑比克矿产勘查开发考察情况

莫桑比克矿产勘查开发考察情况

莫桑比克、马拉维矿产勘查开发考察情况分类:国外勘查2009.5.31 20:27 作者:husen | 评论:0 | 阅读:186莫桑比克、马拉维矿产勘查开发考察情况为了加快推进我局地质工作“走出去”战略,2008年11月4日—2008年11月23日,局考察组对莫桑比克、马拉维两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市场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有关资料摘编如下,仅供参考。

一、莫桑比克、马拉维基本国情1、莫桑比克基本国情莫桑比克面积80.16万平方公里。

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

海岸线长2630公里。

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

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

1992年10月内战结束时,莫桑比克经济凋敝,人均收入不足50美元,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随着莫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经济发展措施,莫经济得到恢复并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

目前,莫桑比克政府加大私有化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经济继续增长。

莫桑比克是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

除玉米、稻谷、大豆等粮食作物外,其主要经济作物有腰果、棉花、糖等。

腰果为支柱作物,其产量曾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此外,莫桑比克水力资源丰富,坐落在赞比西河上的卡布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07.5万千瓦,是非洲第一大发电站。

莫桑比克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钽、煤、铁、铜、钛和天然气等,其中,钽矿储量居世界之首,煤储量超过100亿吨,钛600多万吨,大部分矿藏尚未开采。

近年来,随着莫桑比克铝厂等大型合资企业的建成投产,莫桑比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

莫桑比克现行货币为美的卡(Meticais),目前1美元相当于25美的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桑比克农业概况一、莫桑比克概况莫桑比克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部,北邻坦桑尼亚,西接马拉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西南面是南非和斯威士兰,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

海岸线长2630公里,有许多天然良港,特别是马普托湾是东非沿海最好的天然港湾,是非洲中南部的重要出海口。

面积799380平方公里(大于我国青海、宁夏两省区面积之和),人口1888万(1999年估计数)。

199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2.7%,人均期望寿命仅45岁。

70%的人口为30岁以下。

农村人口占85%。

全国从南至北划分成10个省,即:马普托省、加扎省、伊尼扬巴内省、马尼卡省、索法拉省、赞比西亚省、太特省、楠普拉省、德尔加杜角省和尼亚萨省。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马普托市(估计约110万人),其次是赞比西亚省和楠普拉省。

主要城市除首都马普托(人口约100万)外,还有索法拉省的贝拉(30万人)、楠普拉省的楠普拉(25万人)和赞比西亚省的克利马内等。

省下还设县(共128个)、区、村。

莫桑比克地广人稀,有60多个部族,绝大多数属班图语系。

主要部族有马库阿-洛姆埃(约占总人口的40%)、绍纳-卡兰加族、尚加纳族、佐加族、马拉维、尼扬加族、马孔德族等。

此外,还有数万名白人、混血人和印巴人,以及200余名华侨、华裔。

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大部族有自己的语言。

大多数居民信奉原始宗教,约300万人信伊斯兰教,168万人信天主教,50万人信基督教新教,4000多人信奉印度教。

穆斯林多分布在北部沿海及尼亚萨省,新教徒分布在南部,白人则多信基督教。

莫桑比克境内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3/5,其余为平原。

地势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升高,大致分为三级: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为200-500米;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

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林波波河和萨韦河等。

赞比西河是最大的水系;林波波河谷以北干燥内地为砂质含铁土壤。

河流冲积低地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是莫桑比克最富庶的地区。

马拉维湖是莫桑比克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

莫桑比克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

10-3月为暖湿季,4-9月为凉干季。

年降水量从北部的1000毫米递减到南部的750毫米。

境内资源丰富,有煤、铁、金、铜、钽、钛、铝、石棉、石墨、云母、大理石和天然气等,其中煤蕴藏量近100亿吨,钛600多万吨,钽矿储量居世界首位。

大部分矿藏尚未开采。

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4。

水力资源丰富,赞比西河上的卡布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207.5万千瓦,为非洲第一,世界第六大发电站。

莫桑比克在13世纪是莫诺莫塔帕王国的一部分。

1505年葡萄牙殖民者曾侵入此地。

1700年莫桑比克沦为葡的"保护国"。

1951年又被改称葡萄牙的"海外省"。

1964年9月,莫桑比克人民在解放阵线的领导下,开始进行反对葡殖民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

1975年6月正式宣告独立。

此后,莫桑比克进行了近15年的"科学社会主义"建设试验。

1977年,国家把分散而居的农民集中起来,搞农业合作社形式的"公社村"和组建国营农场,但是效果不好。

自独立以来,莫桑比克全国抵抗运动(简称抵运)一直进行反对执政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简称解阵)政府的武装活动。

1992年,双方签署了结束内战的罗马和平总协议。

1994年10月举行了独立以来的首次多党制大选,希萨诺及其领导的解阵获胜,抵运成为反对党。

迄今,莫桑比克和平已经持续了8个年头,政治局势总体稳定。

由于连年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的影响,莫桑比克经济十分困难,人均年收入仅50美元,是联合国宣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2年10月莫桑比克实现和平后,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19.3%,创莫桑比克独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近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145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40美元。

莫桑比克的货币叫"梅迪卡尔"(metical),1999年7月12670梅迪卡尔兑换1美元。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1.典型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80年代,全国粮食自给率仅达8%,年均缺粮上百万吨。

1975-1994年间,世界粮食计划署对莫桑比克粮援价值达5.3亿美元。

莫桑比克是典型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80年代曾一度高达44%。

1990年代以来,农业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1997年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3%。

2.发展农业的潜力十分巨大莫桑比克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落后主要受内战、自然灾害及管理不当等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该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良好,可耕地面积达36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2%,但目前已耕地的利用率仅占可耕地面积的5%,有大量的闲置土地。

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气候条件也很好,年平均温度在20-25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农作物生产季节长,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前景,发展潜力极大。

3.农业发展地区间不平衡性相当明显在莫桑比克,地域之间的不平衡和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平衡非常明显。

北方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楠普拉、尼亚萨和德尔加杜角省粮食达到自给甚至可以出口;中、南部地区比较干旱,严重缺粮,不得不从南非和津巴布韦进口粮食。

由于长年内战,交通运输干线被破坏,北粮南运的工作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农业生产结构也不平衡:出口经济作物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粮食作物的生产,农作物的生产又远远超过畜牧业的发展。

莫桑比克2/3的国土有萃萃蝇为害,养牛等畜牧业只能局限在萨韦河以南的部分地区,肉类不得不依靠进口。

4.世界最大的腰果仁生产国1970年代初,莫桑比克曾经是世界最大的腰果仁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1995年出口创汇900万美元。

该国是非洲最大的椰子和椰干的生产国;也是非洲的第三大产茶国。

1950年代初期,莫桑比克还是非洲第三大棉花生产国,产量曾达到4万吨.三、农业生产结构与对外贸易1.种植业莫桑比克与其他矿产丰富的国家不同,政府已经把农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克服食物短缺的重点。

在农业方面,早在1986年就逐步放松了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的控制,于1988年4月和1990年2月两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出口作物的生产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发挥个体农民和私人农场的作用,同时还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从1995年以来,播种面积扩大了20%,被毁坏的灌溉设施也得到了整修。

独立前,莫桑比克主要生产茶、棉花、蔗糖等出口经济作物,大商业农场、大种植园等(约有3000家),大都控制在葡萄牙人手中,本地农民则普遍以刀耕火种的传统方式生产玉米、高粱、木薯等粮食作物,粮食不能自给。

独立后,随着萄葡牙人的大量外流,许多农场和种植园被荒弃,生产停顿,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

经过近10年的调整改革,莫桑比克农业形势有明显改善。

桑比克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稻米、高粱和木薯等,玉米为非洲人主食,全国各地都生产。

稻米主要产于奎利马尼附近、赞比西河三角洲以及伊尼扬巴内与马普托之间的沼泽地。

由于受干旱、内战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莫桑比克长期处于缺粮状态。

自1993年以来粮食实现了多年丰收。

1996年,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大丰收,达138万吨,比上年增长23%,国家多年来不仅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而且在莫桑比克历史上也首次实现了粮食的出口(当年出口2.6万吨玉米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安哥拉)。

莫桑比克经济作物1996年增长35.7%。

主要农业经济作物为腰果、蔗糖、茶、椰干和剑麻等。

莫桑比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腰果仁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1995年出口创汇900万美元,但是现在腰果的产量不稳,经常处于非洲第二的位置。

腰果是莫桑比克的拳头产品,1996年产量为6.65万吨,比上年几乎翻了一番,为近8年来最好收成。

1996年,主要商品作物的产量为:大豆14万吨,木薯473万吨,花生12万吨,蔗糖2.9万吨,棉花5万吨,柑桔0.8万吨,椰干2.2万吨。

椰干主要产于赞比西亚省和楠普拉省的沿海地区,大部分出口到国外作油料,非洲人则以椰干为粮食。

棉花的产区主要在莫桑比克北部,有非洲人小棉农50万户以上,1995年棉花出口创汇1900万美元。

莫桑比克还是非洲仅次于肯尼亚和马拉维的第三大产茶国,赞比西亚地区是莫桑比克的唯一茶叶产地,茶叶主要出口英、美。

表1莫桑比克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千吨)1990199619971998谷物629137915311688玉米37094710421124稻米83139180191木薯3994473453375639腰果35654352椰子422440440450椰干70747476皮棉10172430肉类84808182牛肉42373838牛奶63585982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2.渔业莫桑比克以捕虾闻名。

对虾的出口几乎可占整个出口额的30%,出口占国民收入的45%。

3.农业对外贸易农业在莫桑比克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国家外汇收入的90%。

而农渔产品的出口就占出口总额的70%以上,在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莫桑比克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对虾、棉花、腰果、糖、椰干、茶叶、剑麻和柑桔等,其中对虾和腰果为国家出口的拳头产品,主要进口产品为粮食、原材料、石油、轻纺产品、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

1996年,莫桑比克主要出口市场为西班牙(占总额17.1%)、南非(15.8%)、美国(10.4%)、葡萄牙(11.7%)等;进口主要来自:南非(占总额54.6%)、津巴布韦(6.6%)、沙特阿拉伯(5.4%)、葡萄牙(3.8%)等。

莫桑比克鼓励外资进入棉花、甘蔗等农业生产领域,毛里求斯已投资1亿美元以便恢复制糖厂和大型甘蔗种植园。

莫桑比克外贸年年都有逆差,1993-95年间外贸差额都在9亿美元左右,1996年因粮食丰收且有出口,外贸逆差额下降到6.14亿美元。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渔产品的出口,不仅能增中国家的外汇收入,而且能减少甚至不进口粮食等食品,逐步扭转外贸逆差现象。

四、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脱离实际的发展战略会造成重大的失误独立后,莫桑比克政府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着重发展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公社村,即把分散而居的农户集中起来,组成既是经济单位又是行政单位的所谓"公社村",目的是对农业生产实行"社会主义化"。

从1976年到1981年,短短的几年间迅速建成了近1500个公社村,参加的人数达100万。

然而,由于农民多年来已习惯于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加上公社村经营管理过于死板,因而产量很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