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技术》课件
合集下载
细胞培养技术入门(共74张PPT)

用品和试剂
培养液、吸管、离心管、培养瓶、CHO/Hela细
胞等。
操作步骤(图)
基础培养基 95% 发白并出现细针孔空隙时终止消化。
48%(58%)基础培养液。
血清 2%~5%
双抗100u/ml
(13)冻存液:其是配方:
10%DMSO
40%小牛血清(30%FBS) 1%的5.6%NaHCO3
1%双抗
48%(58%)基础培养液。
(14)MEM培养液:其是配方:
63%MEM液 20%的乳蛋白水解物 10%的小牛血清 1%的双抗(P、S)
2.包装:
在消毒前必须进行严格包装,以便消毒及储 存,防止落入灰尘及消毒后再次被污染。包装 纸(盒)表面用油性记号笔标明物品名称、消 毒日期等。
3.消毒:
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中,务必保证组织细 胞在无微生物的条件下生长。防止培养物污染 可通过消毒灭菌(将已存在的微生物去除)和 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已经消毒灭菌的用品被污 染)来完成。
洗净,烘干然后再泡入1%稀盐酸液中30分钟,用自来水彻底冲洗3-5遍,蒸馏水漂洗3遍,三(双)蒸漂洗2遍,烘干备用。
这样可以保证细胞外结晶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融化。
(胰酶消化分离法、胶原酶法 )
离心500~ 1000r/min×1~ 2min,
(12)细胞维持液:用以维持细胞缓慢生长或不 复苏细胞与冻存的要求相反,应采用快速融化的手段。
(11)细胞生长液:是用以维持细胞生长增殖的
液体。其是配方:
(5)封好的冻存管即可直接冻存 标准的冻存程序为降温速率﹣l~﹣2℃/min;
二、材料和试剂
基础培养基 ★ 细胞:贴壁细胞株CHO 80%~90%
★ 试剂:0.
利用细胞内某些酶与特定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也可测定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
细胞培养技术培训ppt课件版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见的是贴附于平面支持物细胞。在一般光镜下 生存中的细胞是均质而透明的,结构不明显。
细胞在生长期常有1-2个核仁,在细胞机能 状态不良时,细胞轮廓会增强,反差增大。
若胞质中时而出现颗粒、脱滴和腔泡等, 表明细胞代谢不良。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倒 置 显 微 镜
back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液 氮 罐
back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一章细胞培养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优秀课件

注意:体外培养细胞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生长的细胞群体,体 外实验结果不能与体内实验结果完全等同!!
第二节 培养细胞生物学
一、体内外细胞分化的差异
1.细胞增殖和分化:增殖使细胞数量增多;分化使机体结 构和功能多样化,最后演变成完整的有机体. 接触抑制和密度抑制
2.体内外细胞的差异:细胞在体外培养后,一旦失去神经 体液调节和细胞间相互影响,生活在缺乏动态平衡的环 境中,发生变化则是必然。细胞最多见的表现是:返祖 (Atavism)现象,即失去原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分化减弱或不显、细胞趋单一化、不死性、恶性状。
三、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
1.贴壁型
上皮型细胞 成纤维细胞型 游走细胞型 多形型。
1
4
2
3
(1)上皮型细胞(2)成纤维型细胞(3)游走型细胞(4)多形型细胞
贴壁型细胞:必须贴附于底物才能生长的细胞称为贴壁型细胞
贴壁是大多数有机体细胞在体内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存在方 式,细胞被放到体外环境中以后,同样需要粘附于某一固相表面 才能生存和生长,因而属于贴壁型细胞。
目前已有很多种细胞能在体外培养生长,包括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例如: 成纤维细胞、骨骼组织(骨及软骨)、心肌与平滑肌、肝、肺、肾、乳腺、皮
胺、神经胶质细胞、内分泌细胞、黑色素细胞及各种肿瘤细胞等。
上皮样细胞型
名称:仅形态上似体内,实际上 不完全等于
来源:来源于外胚层,内胚层细 胞(个别例外)如:皮肤及 其衍生物,消化道,乳腺, 肺泡,上皮性肿瘤
形态:似体内成纤维细胞的形态 胞体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 胞 质 向 外 伸 出 2—3 个 长 短 不 等 的 突起,中有卵圆形核
生长特点
排列成放射状,漩涡状并不紧靠 连成片,
第二节 培养细胞生物学
一、体内外细胞分化的差异
1.细胞增殖和分化:增殖使细胞数量增多;分化使机体结 构和功能多样化,最后演变成完整的有机体. 接触抑制和密度抑制
2.体内外细胞的差异:细胞在体外培养后,一旦失去神经 体液调节和细胞间相互影响,生活在缺乏动态平衡的环 境中,发生变化则是必然。细胞最多见的表现是:返祖 (Atavism)现象,即失去原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分化减弱或不显、细胞趋单一化、不死性、恶性状。
三、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
1.贴壁型
上皮型细胞 成纤维细胞型 游走细胞型 多形型。
1
4
2
3
(1)上皮型细胞(2)成纤维型细胞(3)游走型细胞(4)多形型细胞
贴壁型细胞:必须贴附于底物才能生长的细胞称为贴壁型细胞
贴壁是大多数有机体细胞在体内生存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存在方 式,细胞被放到体外环境中以后,同样需要粘附于某一固相表面 才能生存和生长,因而属于贴壁型细胞。
目前已有很多种细胞能在体外培养生长,包括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例如: 成纤维细胞、骨骼组织(骨及软骨)、心肌与平滑肌、肝、肺、肾、乳腺、皮
胺、神经胶质细胞、内分泌细胞、黑色素细胞及各种肿瘤细胞等。
上皮样细胞型
名称:仅形态上似体内,实际上 不完全等于
来源:来源于外胚层,内胚层细 胞(个别例外)如:皮肤及 其衍生物,消化道,乳腺, 肺泡,上皮性肿瘤
形态:似体内成纤维细胞的形态 胞体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 胞 质 向 外 伸 出 2—3 个 长 短 不 等 的 突起,中有卵圆形核
生长特点
排列成放射状,漩涡状并不紧靠 连成片,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课件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和再 生医学领域,为损伤或病变的组织和器官 提供替代疗法。
02
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
描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阶段,包 括间期和分裂期。
细胞分裂
细胞繁殖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和 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调控
介绍细胞分裂的调控机制,如周期 蛋白、激酶等。
调整细胞浓度
将分离出的单个细胞调整到合适的浓度。
接种
将调整好的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容器中,轻轻晃 动容器使细胞均匀分布。
培养
将接种好的容器放置在恒温、恒湿、恒光的培养 箱中培养,定期观察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
细胞观察与检测
01
02
03
04
形态观察
定期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如 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等
。
•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利用干细胞的再生和分化能力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 干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为干细胞分离、培养和扩增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干细胞治疗的发展。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 干细胞治疗领域的应用
药物筛选与毒性测试
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 模拟人体细胞对药物的反应,为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支持,有助于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 学、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等领域。
培养基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关键因素, 它为细胞提供营养、生长因子和适宜 的生存环境。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外培养动物细胞。
20世纪初,随着组织培养技术 的不断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逐渐成熟。
21世纪初,随着基因编辑技术 的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疾 病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
《细胞培养技术》课件

《细胞培养技术》PPT课 件
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技术,通过将细胞生长在适宜的培养基中, 实现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繁殖,为研究细胞和开发生物制品提供了重要手段。
什么是细胞培养技术
1 定义
2 历史
细胞培养技术指的是将细胞从生物体中取出, 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的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逐渐成为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 要工具。
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
传统细胞培养方法
通过将细胞放置在培养皿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 养物质供养细胞并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
通过构建具有三维结构的培养环境,模拟生物体 内的细胞生长环境,促进细胞在体外的功能表达。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主要应用于医学研究和生物制药领域,常用于人 类或动物细胞的培养和研究。
环保领域
细胞培养技术有助于环境修复和污染物降解,如 污水处理等。
细胞培养技术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 挑战
细胞培养技术面临着细胞变异、细胞老化、 污染等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和改进。
2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细胞培养技术将越来 越趋向自动化、高通量和个性化。
结语
1 总结
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技术,推 动了许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展望
未来,细胞培养技术将继续发展,为人类的 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细胞培养基础知识
1 细胞的分类
2 培养基的种类
3 细胞培养条件
细胞可以根据形态、功能、 组织来源等进行分类,不 同类型的细胞需要不同的 培养条件。
培养基可以根据成分和用 途进行分类,常见的有无 血清培养基、无动物成分 培养基等。
细胞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温 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 等环境条件,以及适当的 营养物质供给。
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技术,通过将细胞生长在适宜的培养基中, 实现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繁殖,为研究细胞和开发生物制品提供了重要手段。
什么是细胞培养技术
1 定义
2 历史
细胞培养技术指的是将细胞从生物体中取出, 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的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逐渐成为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 要工具。
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
传统细胞培养方法
通过将细胞放置在培养皿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 养物质供养细胞并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
通过构建具有三维结构的培养环境,模拟生物体 内的细胞生长环境,促进细胞在体外的功能表达。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主要应用于医学研究和生物制药领域,常用于人 类或动物细胞的培养和研究。
环保领域
细胞培养技术有助于环境修复和污染物降解,如 污水处理等。
细胞培养技术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 挑战
细胞培养技术面临着细胞变异、细胞老化、 污染等问题,需要不断解决和改进。
2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细胞培养技术将越来 越趋向自动化、高通量和个性化。
结语
1 总结
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学技术,推 动了许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展望
未来,细胞培养技术将继续发展,为人类的 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细胞培养基础知识
1 细胞的分类
2 培养基的种类
3 细胞培养条件
细胞可以根据形态、功能、 组织来源等进行分类,不 同类型的细胞需要不同的 培养条件。
培养基可以根据成分和用 途进行分类,常见的有无 血清培养基、无动物成分 培养基等。
细胞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温 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 等环境条件,以及适当的 营养物质供给。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PPT课件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ppt课件
目录
• 细胞培养技术简介 • 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 细胞培养的常用技术 • 细胞培养的实验操作 • 细胞培养的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
01 细胞培养技术简介
细胞培养技术的定义
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活体组织或细胞 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在模拟体内环 境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和维持 生命活动的一种技术。
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细胞克隆技术的优点是能够筛 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缺 点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进行筛选。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细 胞融合成一个新的细胞,用于生产单 克隆抗体、制备杂交瘤细胞等。
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制备出具 有两个或多个细胞特性的杂交瘤细胞, 缺点是需要筛选出具有所需特性的杂 交瘤细胞。
染条件。
04 细胞培养的实验操作
细胞接种与扩大培养
细胞接种
将少量细胞悬液加入培养容器中,轻 轻旋转使细胞均匀分布。
扩大培养
将已生长的细胞从原培养容器中取出 ,按比例加入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 。
细胞的观察与检测
细胞形态观察
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如生长状态、分裂速度等。
细胞数量与密度检测
使用细胞计数板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数量和密度。
传代细胞培养需要定期进行细胞 分裂和繁殖,以维持细胞的生长
和生产能力。
传代细胞培养的优点是能够大量 生产具有相同特性的细胞,缺点 是细胞的生长和生产能力会随着
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细胞克隆技术
细胞克隆技术是通过将单个细 胞培养成一个个独立的群体, 用于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细胞克隆技术需要使用适当 的筛选方法来识别和分离具
细胞识别与鉴定
目录
• 细胞培养技术简介 • 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 细胞培养的常用技术 • 细胞培养的实验操作 • 细胞培养的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
01 细胞培养技术简介
细胞培养技术的定义
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活体组织或细胞 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在模拟体内环 境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和维持 生命活动的一种技术。
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细胞克隆技术的优点是能够筛 选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缺 点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进行筛选。
细胞融合技术
细胞融合技术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细 胞融合成一个新的细胞,用于生产单 克隆抗体、制备杂交瘤细胞等。
细胞融合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制备出具 有两个或多个细胞特性的杂交瘤细胞, 缺点是需要筛选出具有所需特性的杂 交瘤细胞。
染条件。
04 细胞培养的实验操作
细胞接种与扩大培养
细胞接种
将少量细胞悬液加入培养容器中,轻 轻旋转使细胞均匀分布。
扩大培养
将已生长的细胞从原培养容器中取出 ,按比例加入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 。
细胞的观察与检测
细胞形态观察
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如生长状态、分裂速度等。
细胞数量与密度检测
使用细胞计数板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数量和密度。
传代细胞培养需要定期进行细胞 分裂和繁殖,以维持细胞的生长
和生产能力。
传代细胞培养的优点是能够大量 生产具有相同特性的细胞,缺点 是细胞的生长和生产能力会随着
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细胞克隆技术
细胞克隆技术是通过将单个细 胞培养成一个个独立的群体, 用于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
细胞克隆技术需要使用适当 的筛选方法来识别和分离具
细胞识别与鉴定
《细胞培养培训》课件

扩增培养
为了获得更多的细胞,可以在传代后进行扩增培 养,使细胞数量增加。
实验结束后的处理
清洗与整理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实验室的清洁和整 洁。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废弃物处理
按照实验室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
05
细胞培养的注意事项与安 全防护
洁度和无菌条件等。
细胞接种与培养
细胞计数与稀释
根据实验需求,对细胞进行计数 并稀释到适当的密度。
接种细胞
将稀释后的细胞接种到细胞培养皿 或培养瓶中,确保细胞贴壁良好。
培养条件
将接种后的细胞放置在适宜的温度 、湿度、CO2浓度和培养基中,并 定期进行观察和记录。
细胞观察与检测
形态观察
定期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包括 生长状态、贴壁情况、分裂情况
总结词
通过分裂和增殖来维持的细胞培养。
详细描述
传代细胞培养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来维持的,这些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会逐渐 适应环境并失去其原始特性。传代细胞培养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研究,用于生产疫 苗、抗体和药物筛选等。
干细胞培养
总结词
用于培养干细胞的细胞培养技术。
详细描述
干细胞培养是指用于培养干细胞的细胞培养技术,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 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干细胞培养在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建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VS
详细描述
癌细胞传代培养是研究癌细胞生长、增殖 、侵袭和转移等特性的重要手段,通过传 代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癌细胞用于药物筛选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
案例三:癌细胞的传代培养与观察
为了获得更多的细胞,可以在传代后进行扩增培 养,使细胞数量增加。
实验结束后的处理
清洗与整理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室进行清洗和整理,确保实验室的清洁和整 洁。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废弃物处理
按照实验室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处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
05
细胞培养的注意事项与安 全防护
洁度和无菌条件等。
细胞接种与培养
细胞计数与稀释
根据实验需求,对细胞进行计数 并稀释到适当的密度。
接种细胞
将稀释后的细胞接种到细胞培养皿 或培养瓶中,确保细胞贴壁良好。
培养条件
将接种后的细胞放置在适宜的温度 、湿度、CO2浓度和培养基中,并 定期进行观察和记录。
细胞观察与检测
形态观察
定期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包括 生长状态、贴壁情况、分裂情况
总结词
通过分裂和增殖来维持的细胞培养。
详细描述
传代细胞培养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来维持的,这些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会逐渐 适应环境并失去其原始特性。传代细胞培养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研究,用于生产疫 苗、抗体和药物筛选等。
干细胞培养
总结词
用于培养干细胞的细胞培养技术。
详细描述
干细胞培养是指用于培养干细胞的细胞培养技术,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 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干细胞培养在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建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VS
详细描述
癌细胞传代培养是研究癌细胞生长、增殖 、侵袭和转移等特性的重要手段,通过传 代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癌细胞用于药物筛选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
案例三:癌细胞的传代培养与观察
细胞培养研究技术PPT课件

第9页/共29页
机械分散法
• 适于较柔软的组织,如脑、肝、脾、淋巴结、胸腺、胚胎组织 和肿瘤组织等。
• 剪切组织为1mm3碎块 后,置于组织匀浆研磨,或用吸管反复 吹打分散组织细胞
• 组织液放在注射器内通过针头压出。 • 注射器针芯挤压后,用PBS液洗涤,分别通过不锈钢筛网
80,150,400目孔径筛网。 • 记数活细胞数,制成细胞悬液接种。
基本操作技术和要求
• 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没有抗感染能力,因此防污 染是决定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
• 一切操作需要保证无菌和有条不紊。
第1页/共29页
培养室内的无菌技术
• 培养前的准备:按实验计划和程序准备 物品,作到心中有数。 • 培养室和超净台:定期全面彻底消毒 • 洗手和着装:均按外科手术要求 • 实验中无菌培养操作:均在火焰近处进行,实验用品需火焰灭菌,冷却后接触培养细胞,以防烧死细胞。
• CO2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决定培养时间)
• (2)加入2毫克/毫升的MTT液(50微升/孔);继续 培养3小时。
• (3)吸出孔内培养液后,加入DMSO液(150微升/ 孔),将培养板置于微孔板扳荡器上振荡10分钟,使结晶物 溶解。
• (4)酶标仪检测各孔OD值(检测波长570纳米)。记录
第12页/共29页
胶原酶法
• 只对细胞间质胶原组织起消化作用,使上皮细胞与胶原成份分离 • 产品有I-V VII -IX等型,分别适用于分离肝细胞、胰岛、脂肪细胞肾及纤维组织 • 钙镁离子和血清不影响活性, pH.6.5-7 • 常用剂量为200单位/m l或0.1µg/m l ~0.3 µg/ml
养3小时。
• (3)吸出孔内培养液后,加 入DMSO液(150微升/孔), 将培养板置于微孔板扳荡器上振 荡10分钟,使结晶物溶解。
机械分散法
• 适于较柔软的组织,如脑、肝、脾、淋巴结、胸腺、胚胎组织 和肿瘤组织等。
• 剪切组织为1mm3碎块 后,置于组织匀浆研磨,或用吸管反复 吹打分散组织细胞
• 组织液放在注射器内通过针头压出。 • 注射器针芯挤压后,用PBS液洗涤,分别通过不锈钢筛网
80,150,400目孔径筛网。 • 记数活细胞数,制成细胞悬液接种。
基本操作技术和要求
• 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没有抗感染能力,因此防污 染是决定培养成功的首要条件。
• 一切操作需要保证无菌和有条不紊。
第1页/共29页
培养室内的无菌技术
• 培养前的准备:按实验计划和程序准备 物品,作到心中有数。 • 培养室和超净台:定期全面彻底消毒 • 洗手和着装:均按外科手术要求 • 实验中无菌培养操作:均在火焰近处进行,实验用品需火焰灭菌,冷却后接触培养细胞,以防烧死细胞。
• CO2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决定培养时间)
• (2)加入2毫克/毫升的MTT液(50微升/孔);继续 培养3小时。
• (3)吸出孔内培养液后,加入DMSO液(150微升/ 孔),将培养板置于微孔板扳荡器上振荡10分钟,使结晶物 溶解。
• (4)酶标仪检测各孔OD值(检测波长570纳米)。记录
第12页/共29页
胶原酶法
• 只对细胞间质胶原组织起消化作用,使上皮细胞与胶原成份分离 • 产品有I-V VII -IX等型,分别适用于分离肝细胞、胰岛、脂肪细胞肾及纤维组织 • 钙镁离子和血清不影响活性, pH.6.5-7 • 常用剂量为200单位/m l或0.1µg/m l ~0.3 µg/ml
养3小时。
• (3)吸出孔内培养液后,加 入DMSO液(150微升/孔), 将培养板置于微孔板扳荡器上振 荡10分钟,使结晶物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无菌操作台内之airflow 压力,定期 更换紫外线灯管及过滤膜,预滤网(300小 时/滤网)。
基础篇-实验用品
• 1. 种类︰ 细胞培养实验用品均为无菌,除了玻璃容器外, 其它均为塑料无菌制品。
• 2. 清洗︰ 2.1. 新购玻璃血清瓶先以0.1~0.05 N HCl 浸泡数 小时,洗净后才开始使用。
• 3. 灭菌︰ 3.1. 实验用玻璃血清瓶以铝箔纸包覆瓶盖, 高压蒸汽灭菌121℃, 15 lb, 20 分钟,置于 oven 中烘干。
• 3.2. 实验用玻璃器皿以干热灭菌170℃, 4 小时。 3.3. 液体或是固体废弃物可用10 % 次氯酸 溶液,即漂白水, 或是蒸汽高压灭菌121 ℃, 15 lb, 20 分钟处理。
•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以70 % ethanol 擦拭无菌操作抬面。
• 操作间隔应让无菌操作台运转10 min 以上后,再 进行下一个细胞株之操作。
• 2. 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 必要物品,例如试管架、tip盒等可以暂时 放置,其它实验用品用完即应移出,以利 于气流之流通。
• 若发现血清有许多悬浮物,则可将血清加 入培养基内一起过滤,勿直接过滤血清。
• 3. 瓶装(500ml) 血清解冻步骤(逐步解冻法): -20℃或–70℃至4℃冰箱溶解一天,至室温 下全溶后再分装,一般以50 ml 无菌离心管 可分装40~45 ml。
• 3. 去除细菌污染之抗生素混合配方: penicillin 250 units/ml, streptomycin 250 ug/ml, neomycin 250 ug/ml, bacitracin 2.5 units/ml,注意混合使用后药物毒性会增强。
• 4.工作人员应注意自身之安全,须穿戴实 验衣及手套后才进行实验。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引起 烟、雾之产生, 小心毒性药品,并避免尖锐针头之伤害等。
• 5. 定期检测下列项目:
5.1. CO2 钢瓶之CO2 压力 5.2. CO2 培养箱之CO2 浓度、温度、及水 盘是否有污染(水盘的水用无菌水,每2周 更换)。
细胞培养技术
基础篇-无菌操作基本技术
• 1. 实验进行前,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以紫外灯照 射30-60 min 灭菌,以70 % ethanol 擦拭无菌操 作抬面,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 min 后, 才开始实验操作。
• 每次操作只处理一株细胞株,且即使培养基相同 亦不共享培养基,以避免失误混淆或细胞间污染。
基础篇-抗生素
• 1. 细胞库之细胞培养基不加抗生素 1.1. 培养自ATCC 引进之细胞株,培养基中 不加抗生素。
• 2. 寄送活细胞时,须将培养液充满整个 flask 时,则须添加抗生素(penicillin 100 units/ml + streptomycin 100 ug/ml)。
•
• 2. 一般厂商提供之血清为无菌,不需再无 菌过滤。
• 180ml + 20ml CS • NaHCO3 为另外添加,若将NaHCO3 粉末直接
加入液体培养基中会造成pH 之误差,或局部过碱。 因此粉末培养基及NaHCO3 粉末应分别溶解后才 混合,
• 然后用CO2 气体调整pH.
• 3.2. 材料: 纯水(milli-Q 水或二次至三次蒸馏水,水品质非常 重要) ,粉末培养基 ,NaHCO3 ,电磁搅拌器 , 无菌血清瓶 ,0.1 或0.2 mm无菌过滤膜 ,pH 计, 真空泵,CO2 气体
基础篇-培养基
• 1. 液体培养基贮存于4℃ 冰箱,避免光照, 实验进行前放在37℃ 水槽中温热。
• 2. 液体培养基(加血清) 存放期为六个月, 期间glutamine 可能会分解,若细胞生长不 佳,可以再添加适量glutamine。
• 3. 粉末培养基配制(以1 升为例): 3.1. 细胞培养基通常须添加10 % 血清,因此粉末 培养基之配制体积为900 ml,pH 为7.2 - 7.4。
• 3.3. 步骤: 3.3.1. 取粉末培养基溶于700 ml milli-Q 水中, 搅拌使其溶解。
• 3.3.2. 称取适量之NaHCO3 粉末溶于200ml milliQ 水中,搅拌使其溶解,然后通入CO2 气体至饱 和,约3-5 分钟。
• 3.3.3. 将溶解且含饱和CO2 之NaHCO3 溶液加入 溶解之液体培养基中混合。混后溶液之pH 应为 7.2-7.4,除非pH 值偏差太大,否则不需用酸碱 再调整之。
• 实验用品以70 % ethanol 擦拭后才带入无 菌操作台内。
• 实验操作应在抬面之中央无菌区域,勿在 边缘之非无菌区域操作。
• 3. 小心取用无菌之实验物品,避免造成污染。
• 勿碰触吸管尖头部或是容器瓶口, • 亦不要在打开之容器正上方操作实验。
• 容器打开后,以手夹住瓶盖并握住瓶身,倾斜 约45°角取用,尽量勿将瓶盖盖口朝上放置桌 面。
• 若为太碱,可再通入CO2 气体调整pH。培养基以 真空泵通过过滤膜时,pH 会升高0.1-0.2。
• 3.3.4. 以0.1 或 0.2 mm 无菌过滤膜过滤灭 菌,同时分装至无菌容器中,标示培养基 种类、日期、瓶号等,贮存于4℃。
• (血清亦可加入培养基中一起过滤)
• 3.3.5. 配制之培养基配制须作生长试验与污 染测试。
• 勿直接由–20℃直接至37℃解冻,因温度改 变太大,容易造成蛋白质凝结而发生沉淀。
• 4. heat-inactivation 是指56℃, 30 分钟加热 已完全解冻之血清。加热过程中须规则摇 晃均匀。
• 此热处理之目的是使血清中之补体成份 (complement) 清必须贮存于 - 20 ~ -70℃,若存放于4 ℃, 请勿超过一个月。如果一次无法用完一 瓶,可将 40~45 ml 分装于无菌50 ml 离心管中。
• 由于血清结冻时体积会增加约10 %, 必须预留此 膨胀体积之空间,否则易发生污染或容器冻裂之情 形。
• 在溶解过程中须规则摇晃均匀(小心勿造成 气泡),使温度与成分均一,减少沉淀的发 生。
基础篇-实验用品
• 1. 种类︰ 细胞培养实验用品均为无菌,除了玻璃容器外, 其它均为塑料无菌制品。
• 2. 清洗︰ 2.1. 新购玻璃血清瓶先以0.1~0.05 N HCl 浸泡数 小时,洗净后才开始使用。
• 3. 灭菌︰ 3.1. 实验用玻璃血清瓶以铝箔纸包覆瓶盖, 高压蒸汽灭菌121℃, 15 lb, 20 分钟,置于 oven 中烘干。
• 3.2. 实验用玻璃器皿以干热灭菌170℃, 4 小时。 3.3. 液体或是固体废弃物可用10 % 次氯酸 溶液,即漂白水, 或是蒸汽高压灭菌121 ℃, 15 lb, 20 分钟处理。
•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以70 % ethanol 擦拭无菌操作抬面。
• 操作间隔应让无菌操作台运转10 min 以上后,再 进行下一个细胞株之操作。
• 2. 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 必要物品,例如试管架、tip盒等可以暂时 放置,其它实验用品用完即应移出,以利 于气流之流通。
• 若发现血清有许多悬浮物,则可将血清加 入培养基内一起过滤,勿直接过滤血清。
• 3. 瓶装(500ml) 血清解冻步骤(逐步解冻法): -20℃或–70℃至4℃冰箱溶解一天,至室温 下全溶后再分装,一般以50 ml 无菌离心管 可分装40~45 ml。
• 3. 去除细菌污染之抗生素混合配方: penicillin 250 units/ml, streptomycin 250 ug/ml, neomycin 250 ug/ml, bacitracin 2.5 units/ml,注意混合使用后药物毒性会增强。
• 4.工作人员应注意自身之安全,须穿戴实 验衣及手套后才进行实验。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引起 烟、雾之产生, 小心毒性药品,并避免尖锐针头之伤害等。
• 5. 定期检测下列项目:
5.1. CO2 钢瓶之CO2 压力 5.2. CO2 培养箱之CO2 浓度、温度、及水 盘是否有污染(水盘的水用无菌水,每2周 更换)。
细胞培养技术
基础篇-无菌操作基本技术
• 1. 实验进行前,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以紫外灯照 射30-60 min 灭菌,以70 % ethanol 擦拭无菌操 作抬面,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 min 后, 才开始实验操作。
• 每次操作只处理一株细胞株,且即使培养基相同 亦不共享培养基,以避免失误混淆或细胞间污染。
基础篇-抗生素
• 1. 细胞库之细胞培养基不加抗生素 1.1. 培养自ATCC 引进之细胞株,培养基中 不加抗生素。
• 2. 寄送活细胞时,须将培养液充满整个 flask 时,则须添加抗生素(penicillin 100 units/ml + streptomycin 100 ug/ml)。
•
• 2. 一般厂商提供之血清为无菌,不需再无 菌过滤。
• 180ml + 20ml CS • NaHCO3 为另外添加,若将NaHCO3 粉末直接
加入液体培养基中会造成pH 之误差,或局部过碱。 因此粉末培养基及NaHCO3 粉末应分别溶解后才 混合,
• 然后用CO2 气体调整pH.
• 3.2. 材料: 纯水(milli-Q 水或二次至三次蒸馏水,水品质非常 重要) ,粉末培养基 ,NaHCO3 ,电磁搅拌器 , 无菌血清瓶 ,0.1 或0.2 mm无菌过滤膜 ,pH 计, 真空泵,CO2 气体
基础篇-培养基
• 1. 液体培养基贮存于4℃ 冰箱,避免光照, 实验进行前放在37℃ 水槽中温热。
• 2. 液体培养基(加血清) 存放期为六个月, 期间glutamine 可能会分解,若细胞生长不 佳,可以再添加适量glutamine。
• 3. 粉末培养基配制(以1 升为例): 3.1. 细胞培养基通常须添加10 % 血清,因此粉末 培养基之配制体积为900 ml,pH 为7.2 - 7.4。
• 3.3. 步骤: 3.3.1. 取粉末培养基溶于700 ml milli-Q 水中, 搅拌使其溶解。
• 3.3.2. 称取适量之NaHCO3 粉末溶于200ml milliQ 水中,搅拌使其溶解,然后通入CO2 气体至饱 和,约3-5 分钟。
• 3.3.3. 将溶解且含饱和CO2 之NaHCO3 溶液加入 溶解之液体培养基中混合。混后溶液之pH 应为 7.2-7.4,除非pH 值偏差太大,否则不需用酸碱 再调整之。
• 实验用品以70 % ethanol 擦拭后才带入无 菌操作台内。
• 实验操作应在抬面之中央无菌区域,勿在 边缘之非无菌区域操作。
• 3. 小心取用无菌之实验物品,避免造成污染。
• 勿碰触吸管尖头部或是容器瓶口, • 亦不要在打开之容器正上方操作实验。
• 容器打开后,以手夹住瓶盖并握住瓶身,倾斜 约45°角取用,尽量勿将瓶盖盖口朝上放置桌 面。
• 若为太碱,可再通入CO2 气体调整pH。培养基以 真空泵通过过滤膜时,pH 会升高0.1-0.2。
• 3.3.4. 以0.1 或 0.2 mm 无菌过滤膜过滤灭 菌,同时分装至无菌容器中,标示培养基 种类、日期、瓶号等,贮存于4℃。
• (血清亦可加入培养基中一起过滤)
• 3.3.5. 配制之培养基配制须作生长试验与污 染测试。
• 勿直接由–20℃直接至37℃解冻,因温度改 变太大,容易造成蛋白质凝结而发生沉淀。
• 4. heat-inactivation 是指56℃, 30 分钟加热 已完全解冻之血清。加热过程中须规则摇 晃均匀。
• 此热处理之目的是使血清中之补体成份 (complement) 清必须贮存于 - 20 ~ -70℃,若存放于4 ℃, 请勿超过一个月。如果一次无法用完一 瓶,可将 40~45 ml 分装于无菌50 ml 离心管中。
• 由于血清结冻时体积会增加约10 %, 必须预留此 膨胀体积之空间,否则易发生污染或容器冻裂之情 形。
• 在溶解过程中须规则摇晃均匀(小心勿造成 气泡),使温度与成分均一,减少沉淀的发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