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病害

合集下载

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油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精准防治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无 人机等,实现油菜病虫害的精准 监测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和资
源利用效率。
对农民的建议和培训
提高防治意识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 油菜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和防治意 识。
技术培训
定期组织农民参加油菜病虫害防治技 术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治技能和安全 用药意识。
推广新技术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霜霉 威、甲霜灵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每 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油菜疫病
症状识别:油菜疫病可危害叶片、茎秆和果实, 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扩大为灰褐色斑, 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 霉层。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加强 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防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预测预报
定期监测田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预 测预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提高防治效果。
合理选择农药
在防治油菜病虫害时,应选择登记 在油菜上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 的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使用,避免
药害发生。
A
B
C
D
安全间隔期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 在油菜收获前使用过多农药,保证油菜籽 的质量和安全。
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抗性育种等新技 术,引导农民采用更加环保、高效的 防治方法。
信息服务
建立油菜病虫害防治信息服务平台, 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等 方面的信息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次。
症状识别:油菜菌核病主要危害茎秆和叶片, 病斑初期呈水渍状,后变为青褐色,最后导致 茎秆腐烂、叶片枯死。

油菜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油菜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油菜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油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油菜病虫害防治建议与展望•油菜常见病虫害症状及防治方法(具体案例)油菜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油菜的茎和叶。

受害植株的茎部会出现淡褐色的病斑,并逐渐扩展为轮纹状,颜色逐渐变为白色。

叶部也会受到侵害,出现水渍状的病斑,并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防治方法轮作、深翻土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油菜霜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油菜的叶片和花。

受害叶片会出现褪绿斑,并逐渐扩大成黄绿色,边缘不清晰。

花也会受到侵害,出现黄色或绿色的病斑。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油菜黑腐病是一种细菌病害,主要危害油菜的叶片和根部。

受害叶片会出现水渍状的病斑,并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逐渐变为黑色。

根部也会受到侵害,出现水渍状的黑腐病。

症状识别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链霉素、土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

防治方法症状识别油菜病毒病是一种病毒病害,主要危害油菜的叶片和花。

受害叶片会出现明脉或黄绿相间的斑驳,并逐渐出现坏死斑。

花也会受到侵害,出现黄色或绿色的病斑。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病毒灵、病毒唑等药剂进行防治。

油菜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使用蚜茧蜂、食蚜瓢虫等天敌昆虫防治蚜虫。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使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或2.5%天王星乳油,兑水喷雾。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蚜虫栖息场所。

030201蚜虫使用菜青虫、草蛉等天敌昆虫防治菜青虫。

生物防治使用2.5%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兑水喷雾。

化学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落叶和杂草,减少菜青虫繁殖场所。

油菜病虫总结报告范文(3篇)

油菜病虫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食用油供应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近年来,随着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油菜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油菜的生产效益。

本报告对油菜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菜病虫害概述1. 病害(1)油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角果。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绿色斑点,逐渐扩大为黄色至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叶片枯死。

(2)油菜白粉病:油菜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

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

(3)油菜菌核病: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地下部分,如根、茎和角果。

发病初期,病部呈褐色,逐渐腐烂,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2. 虫害(1)菜青虫:菜青虫是油菜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危害叶片,造成孔洞或全叶吃光,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2)跳甲:跳甲是一种小型甲虫,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油菜叶片,造成叶片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死。

(3)菜螟:菜螟以幼虫危害油菜叶片和茎秆,造成叶片出现孔洞或全叶吃光,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

三、油菜病虫害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油菜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

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有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2. 水肥管理:油菜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不当会导致植株生长势减弱,抗病性降低,从而容易引发病虫害。

3. 栽培技术:不合理的栽培技术,如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等,会导致油菜病虫害发生严重。

4. 病虫源积累:连续多年种植油菜,病虫害源逐年积累,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

四、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1)轮作: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科学施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3)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

2. 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防治菜青虫和跳甲。

浅谈油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油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油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其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因此,加强油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提高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油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油菜的主要病害1.菜苗疫病:菜苗感染疫病后,整个叶片会逐渐变黄、枯萎,并最终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耐病品种、及时疏通渠道、通风通气、合理浇水以控制湿度、采用生物有机肥施用等。

2.黑腐病:这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多见于幼苗期和旺盛生长期。

患病的叶片会出现大面积的黑色斑点,严重时导致整株植株死亡。

预防黑腐病的方法包括清除枯死叶片和病残体、避免连作、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

3.菜瘿病: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主要症状是植株出现多个圆形瘿,严重时导致植株畸形生长。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和虫口等。

四、油菜的主要虫害1.菜蛾:菜蛾是油菜的主要虫害之一,以幼虫对油菜进行食害。

其幼虫会咬食油菜的叶片,导致叶片被大片啃食,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

预防菜蛾的方法包括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并根据蛾卵的孵化情况进行针对性喷药。

2.菜青虫:菜青虫也是油菜的常见虫害之一、它以幼虫阶段对油菜进行食害,导致叶片被啃食,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菜青虫的方法包括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来防治菜青虫的繁殖。

3.花蝇:花蝇是油菜在花期易遭受的虫害。

花蝇主要通过产卵并幼虫在花内寄生消耗种子来破坏油菜的种子产量。

防治花蝇的方法包括黄色粘虫板、生物有机肥防治、轮作等。

二、油菜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虫品种是防治油菜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抗病虫品种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生态控制:合理管理土壤和生态环境,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调整土壤pH值、合理施肥以提高油菜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产生。

3.科学施药: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油菜病虫害时,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药剂的使用指导,科学喷药,避免产生抗药性和残留问题。

油菜病害及防治方法

油菜病害及防治方法

油菜病害及防治方法
油菜病害可分为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两大类。

常见的油菜病害包括白菜黑斑病、油菜菌核病和油菜青霉病等。

防治方法如下:
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油菜品种种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2. 轮作栽培:油菜连续种植容易导致病害的积累和传播,因此应进行适当的轮作栽培,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清除田间杂草:杂草是许多病害的寄主和传播媒介,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4. 合理施肥:油菜施肥要合理,过度施肥容易造成油菜过早老化和受病害侵袭。

应根据土壤质量和作物需求施肥,避免施肥过量。

5. 防治药剂喷洒:发现油菜叶片出现病斑时,可以使用合适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控制病害的扩散。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6. 清理田间垃圾:及时清理田间的病害部分和垃圾,避免病害残留和传播。

7.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巡视农田,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扩
散情况,做好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以上是常见的油菜病害的防治方法,但具体的防治措施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病害类型和发生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和选择。

及早发现和控制病害,保证油菜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油菜五种生理病害的防治

油菜五种生理病害的防治

02
油菜生理病害的识别
缺素症
缺氮
叶片发黄,植株瘦弱,分枝少,开花 迟,角果数量少。
02
缺磷
叶片暗绿,植株矮小,分枝少,次生 根发育差,开花迟,角果数量少,角 果短。
01
缺镁
叶片发黄,易脱落,有时叶脉间出现 坏死斑点。
05
03
缺钾
叶片边缘焦枯,叶片皱缩,生长缓慢 ,易受冻害,茎杆细弱易倒伏,开花 减少,角果数量少。
油菜生理病害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发病原 因可分为缺素症和代谢失调症;按发病部位可分为根病、茎 病、叶病和花果病等。
病害症状与影响
油菜生理病害的症状多样,如叶片黄化主要表现为叶片颜 色变为黄色或淡黄色,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花而不实 主要表现为植株开花很多,但结实很少,严重影响油菜产 量。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对油菜和环
境的负面影响。
针对病害对症下药
02
不同的病害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症下药可以提高
防治效果,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按照安全间隔期使用
03
在使用农药时,必须按照安全间隔期进行使用,防止药物残留
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
抗旱排涝
要点一
及时灌溉
在干旱季节,要及时灌溉油菜田,保证油菜的水分供应 。
喷药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化 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如 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 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合理使用农药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 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 免产生药害和环境污染。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油菜田中的有益天敌,如瓢虫 、草蛉等,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1. 引言油菜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南北方地区。

,油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及时准确地识别和有效防治油菜的主要病虫害是油菜种植者和农业专家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油菜主要病虫害的识别特征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油菜主要病虫害2.1 油菜黑腐病油菜黑腐病是油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

其主要特征包括:- 叶片上出现黑色小斑点;- 斑点逐渐融合形成大片黑斑;- 感染严重时,叶片逐渐干枯,整株植株死亡。

2.2 油菜菜蚜油菜菜蚜是油菜上常见的害虫之一。

其主要特征包括:- 油菜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 斑点逐渐扩大;- 菜蚜聚集在叶片背面;- 受害植株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2.3 油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是油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

其主要特征包括:- 油菜叶片上出现灰白色霉层;- 霉层逐渐扩展形成大片;- 受害植株的叶片枯萎变黄。

3. 油菜病虫害的防治3.1 病害的防治3.1.1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轮作,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油菜与其他蔬菜或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3.1.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油菜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1.3 喷施药物在病害发生初期,可采用喷施药物的方法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说明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

3.2 害虫的防治3.2.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对环境友好。

3.2.2 喷施农药在害虫密度较高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施,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

3.2.3 清除秋茬在收获后及时清除油菜残茬,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4. 结论油菜的主要病虫害包括油菜黑腐病、油菜菜蚜和油菜霜霉病。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这些病虫害,农业生产者应该学会识别它们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轮作、种植抗病品种、喷施药物、生物防治和清除秋茬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油菜的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高油菜种植的效益。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无删减范文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无删减范文

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油菜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引言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油菜的病虫害是保障油菜生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油菜主要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方法,以帮助农户更好地保护油菜作物。

一、油菜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1. 菜单病菜单病是油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真菌引起。

其特征包括叶片上出现无规则形状的黄斑、褐斑,严重时可能导致叶片干枯。

菜单病的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油菜,减少病菌扩散的机会。

-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田间油菜病残体,防止病菌滋生。

- 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时选择抗菜单病的油菜品种,降低发病风险。

- 喷洒药剂:及时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喷洒,控制病菌传播。

2. 油菜黑腐病油菜黑腐病也是油菜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由细菌引起。

其病状主要表现为油菜叶片上出现黑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可以完全腐烂。

对于油菜黑腐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深耕翻土:在田间进行深耕翻土,以破坏病原菌的生存环境。

- 喷洒药剂: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喷洒,控制病菌的繁殖。

-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田间油菜病残体,减少细菌的滋生。

- 控制虫害:一些油菜害虫可能会促进油菜黑腐病的发展,因此及时进行虫害防治是必要的。

3. 油菜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油菜也容易受到各种虫害的侵害,例如菜蛾、菜青虫、油菜蚜等。

虫害会导致油菜叶片被啃食、干枯,根部被破坏等。

以下是一些防治虫害的方法:- 基本农艺措施:合理施肥、灌水,保持油菜生长环境的适宜。

-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控制虫害的繁殖。

- 化学防治:喷洒有效的杀虫剂,控制虫害数量。

- 光虫杀虫:利用特定光谱波长杀死虫害。

二、结语油菜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油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油菜的病虫害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介绍了油菜主要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农户更好地保护油菜作物,实现丰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菜病害*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17种,较重要的有油菜菌核病、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被称为油菜三大病害。

一、油菜菌核病Rape sclerotiniose•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者达80%以上,可导致减产10%~70%,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一、症状苗期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

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菌核。

成株期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同心轮纹,外围暗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

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白色菌丝。

茎部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病害发展后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维管束外露如麻,极易折断,茎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花瓣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

潮湿时,病花瓣迅速腐烂。

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引起新的病斑。

角果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

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油菜菌核病病叶症状病茎剖面(菌核)病茎症状二、病原*病原物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1.形态菌核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1~4个,少数可多达10个以上。

子囊盘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子囊棍棒状或圆柱形,顶部纯圆,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1.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2. 子囊盘纵剖面3. 子囊和子囊孢子4. 测丝2.生理菌核形成适温为15~25℃。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宜温度为10~20℃,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15~18℃。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

在长江流域地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的越夏不利。

在水浸条件下,1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子囊孢子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

在5~30℃范围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50%,一般在24h内完成萌发。

在15~20℃时,16~18h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90%~100%。

孢子萌发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85%以上,萌发率即可达100%。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4h丧失萌发能力。

3.寄主范围*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64个科396种植物。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36个科214种植物;常见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

栽培油菜的3个类型5个种均可受害。

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异。

三、病害循环*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越夏(冬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最远可至数公里。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表皮细胞间隙或伤口、自然孔口侵入。

菌丝也可以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

病菌一般没有再侵染。

四、发病因素*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越冬菌核的数量、2~4月(特别是油菜花期间)的气候条件、油莱盛花期与子囊盘盛发期的吻合程度以及栽培条件、品种抗、耐病性等因素。

1.越冬菌核的数量越冬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

2.气候条件降雨量、雨日数、相对湿度、气温、日照和风速等气象因子与病害的发生均有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降雨和湿度。

3.栽培条件播种期和施肥水平等影响病害的发生。

4.品种油菜类型间和品种间感病性差异很大。

五、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对策是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主体,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⑴选用抗(耐)病品种⑵消除和减少初侵染源⑶适时播种、合理施肥⑷改善田间小气候2.药剂防治3. 生物防治二、油菜病毒病Rape virus diseases一、症状不同类型油莱上的症状差异很大。

1.甘蓝型油菜叶片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等三种。

(1) 黄斑型先在叶面产生淡黄或橙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约l~5mm,以后在病斑中央出现一个大小约0.5~1.00mm的黄褐色或黑褐色枯点。

(2) 枯斑型叶正面产生直径约0.5~3.0mm淡褐色至褐色枯斑,中心有一黑点。

枯斑周围略褪绿。

枯斑型还有另一种表现,即在叶片上散生若干直径约0.5~1.0mm的黑褐色小枯斑。

(3)花叶型:主要表现在新生叶上,与白菜型油菜上症状相似。

支脉表现脉明,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皱缩。

茎秆上产生长短不等的黑褐色条斑,条斑上下蔓延后成长条形枯斑,有的可从茎下部扩展至顶部,病斑后期纵裂。

重病株条斑蔓延连片后,常致植株部分或全株枯死,病稍轻者,仍能抽薹、开花,但株型常矮化,薹茎缩短,花果丛集,角果短小甚至扭曲畸形,或似鸡爪状,上有细小的黑色斑点,结实不良或不能结实。

2.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典型症状是在苗期产生脉明和花叶,叶片皱缩。

重病株常在越冬期间死亡,病较轻者虽可以越冬,但株型矮化,或不能开花结实,或虽能开花结果角,但角果密集、畸形、籽粒少而不充实,甚至在成熟前提前枯死。

油菜病毒病症状花叶型(甘蓝型油菜)黄斑型(甘蓝型油菜)油菜病毒病症状叶枯斑型(甘蓝型油菜)茎枯斑型(甘蓝型油菜)油菜病毒病症状苗期花叶皱缩症状明脉、皱缩型(白菜型油菜)二、病原物*病原物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virus,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分别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rnovirus)和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

其中,TuMV是最重要的病原病毒,全国油菜产区的油菜病毒病多由它引起,长江流域发病株中该病毒占80%左右;CMV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较多,由TMV引起发病的较少,主要发生在华北和广东。

国外报道的病原物尚有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lower mosaicvirus,CaMV)和甜菜黄化病毒(Beet yellow virus,BYV)等16种。

(1) TuMV:病毒粒体线条状;钝化温度为55~65℃,稀释限点为1:7×103,体外存活期为3~6d;可由汁液传播或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在普通烟和千日红上表现为枯斑,心叶烟上表现透明斑;寄主有芜菁、萝卜、油菜、白菜、芥菜和甘蓝等十字花科及菊科、茄科、藜科和苋科等植物。

我国油菜上已发现TuMV—CRl至CRl2等12个株系。

(2) CMV:病毒粒体球形;钝化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为1:l~3×103,体外存活期为2~5d;可通过汁液传播或由16种蚜虫作非持久牲传毒,在普通烟、心叶烟和黄瓜上均表现花叶症状;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葫芦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玄参科和藜科等40科130多种植物。

(3) TMV:病毒粒体杆状,钝化温度为;98℃以上,稀释限点为1:5×107,体外存活期为29~l00d;可由汁液、土壤和大型针线虫传毒;寄主有茄科、十字花科、毛茛科、豆科和菊科等30科200多种植物。

三、病害循环*TuMV和CMV主要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病毒汁液也可传病。

传毒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等数种。

蚜虫获毒、持毒和传毒时间都很短。

在病株上吸食约5min即可获毒,在健株上吸食不足l min即可传病,但吸毒后经20~30min后,即丧失传毒力。

*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蔊菜等杂草上越夏。

秋季首先传播至早播的萝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再传入油菜地。

油菜子叶期至抽薹期均可感病。

子叶至5叶期为易感期。

潜育期一般为7~30d,日均温20~25℃时为7~l0d,13℃时为10~20d,5℃以下或30℃以上病毒不易侵染或表现隐症。

油菜出苗后约1个月(5叶期前后)出现病苗。

冬季病毒在病株体内越冬。

春季旬均温达到10℃以上时,感病植株逐渐显症。

一般在终花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

在春油菜区和夏油莱区,油菜苗期病毒主要来自十字花科蔬菜留种株。

四、发病条件*油菜成株期病毒病的流行主要取决于苗期感病程度。

油菜品种、播种期、传毒蚜虫和毒源数量及气候条件是直接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1.品种各种类型油菜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均十分显著,但绝大多数属于低抗或感病品种,高抗品种较少。

2.播种期冬油菜区油菜角果发育期病毒病发生率随播种期延迟而降低,主要由于8~12月平均气温下降影响油菜苗期传毒蚜虫数量,从而使发病减轻。

播种期与病害的关系还受年度、品种等因素影响。

重病年和种植感病品种,病害受播种期影响最大。

3.传毒蚜虫在油菜苗期,TuMV和CMV通常由带毒有翅成蚜传播。

传毒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这三种蚜虫约占迁飞蚜总量的60%。

油菜苗期在气温15~20℃时出现蚜虫迁飞高峰,其中,北方冬油菜区蚜虫迁飞高峰出现在8~9月,长江流域地区在10月,华南地区在l0~11月。

油菜角果发育期的发病株率与苗期迁飞蚜虫总量成正相关。

4.毒源数量秋季较油菜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是油菜病毒病的重要毒源作物。

冬油菜区的主要毒源作物是萝卜和大白菜。

另外,北方冬油菜区的自生油菜、长江流域地区的芥菜类和红菜薹、华南地区的白菜。

毒源作物面积大小是造成地区间病害流行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毒源作物发病率往往与油菜发病率成正相关,田块发病率高低与油菜距毒源作物的距离成负相关。

5.气候条件苗期发病程度还取决于气温和降雨量。

冬油菜区秋季月均温达到15~20℃,北方地区在9月,长江流域地区在10月,华南地区在11月,云南等地在1~10月)时,最有利于蚜虫迁飞传毒、病毒增殖和病害显症。

*降雨量影响蚜虫的迁飞,而迁飞蚜虫数量及其活动能力与油菜发病呈正相关,因此,当毒源和感病品种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降雨量是决定油菜病毒病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

油菜苗期的降雨量与苗期发病率呈负相关,长江流域4月份降雨量在20mm以下的年份病害大发生,31~49mm的年份病害发生程度为中等,80mm以上的年份病害发生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