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园林植物害虫分类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

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

49
12、菟丝子
六、草坪杂草
1、(小鸡草)
2、马唐(鸡爪草) • 叶:条状披针形 • 花序:指状
3、狗尾草
4、牛筋草(蟋蟀草)
5、空心莲子草(苋科, 革命草、水花生)基 部匍匐,上部上升
6、藜(灰菜)
• 茎光滑。叶有长柄, 叶菱形,边缘具有 波状齿。 花簇生。
7、马齿苋(长 寿菜、马齿菜) 马齿苋科 • 植株: 植株: 茎: 叶: 花:
8、野苋菜 .
• 叶:倒卵或卵 状披针先端钝 尖。 • 叶脉:明显。 花:花簇多刺 毛
9、地锦(大戟科, 奶浆草) • 植株: 白汁 • 茎:红色,多叉状 分枝 • 叶:对生,卵形 或长卵形。
10、蒲公英(婆婆丁,菊科) • 植株:直根杂草。
• 叶:莲座状平展,倒披针 形。 。
11、.车前(车前科) 叶:广椭圆形花序: 长穗状 • 根:须根杂草
14、油松毛虫
体色棕色、褐色、灰褐色等,变化也较大,一般前翅 花纹清晰,中横线内侧和齿状外横线外侧有1条颜色稍 淡的线纹,颇似双重线;雄虫外缘斑列内侧有淡色的 斑纹。中室白斑小而明显。
15、黄褐天幕毛虫
【形态特征】雌雄异形,雌体长15-17mm,褐色; 雄成虫体长13-14 mm,黄褐色。
二、刺吸害虫
上。发病后病部皮层腐烂 变软,初期病部水肿状, 暗褐色,过一段时间后, 病部失水下陷,有时发生 龟裂。后期病斑可产生许 多针头状小突起,即病菌 的分生孢子器,潮湿或雨 水天气,在病部可产生橙 黄色或橘红色卷丝状的分 生孢子角。病斑边缘明显, 黑褐色。病部发病严重时, 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 如麻状,与木质部容易脱 离。当病部环绕树干一周 时,病部以上枝条即行干 枯死亡。当环境条件不利 于病害发生时,病斑停止 扩展。有时秋季在病部可 长出一些黑色小粒点,即 病原菌的子囊壳。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11(食叶害虫)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11(食叶害虫)
辛硫磷、溴氰菊酯、抑太保乳油,赛丹,灭多威等。
5、生物防治:选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刺蛾NPV喷雾、青虫 菌可湿性粉剂等;保护和利用上海青蜂。
第二节 袋蛾类
属鳞翅目,袋蛾科,又称蓑蛾、避债蛾。全世界已知800 多种,我国有10多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南方种类 多,危害较为严重。常见的种类有大袋蛾、茶袋蛾、小袋 蛾、白囊袋蛾等。
绿尾大蚕蛾
臭椿雩蚕蛾
第四节 天蛾类
天蛾类属鳞翅目天蛾科,体中到大型,该科幼虫明显 特征为:体粗壮,体侧大都有斜纹1列,第8节腹节背面具 尾角。
天蛾科昆虫在我国有45属124种。 许多种类是园林植物上常见害虫。
一、常见天蛾类 (一)蓝目天蛾
1、分布与危害
又名柳天蛾、蓝目灰天蛾。分布于东北、内蒙、河北、河南、山 东、江浙江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为害杨、毛白杨、旱柳、河 柳、梅花、苹果、桃花、樱花多种花卉树木。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叶子 多被吃光,形成一片焦枯现象。
二、袋蛾类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袋囊 2、诱杀(黑光灯或性信息激素) 3、生物防治(青虫菌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食虫鸟 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4、药剂防治
在低龄幼虫发生盛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为:90%敌百 虫1200倍液, 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7000倍液等。袋蛾幼虫对敌百虫药剂比较敏感,用 90%敌百虫1200倍液进行喷雾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雌雄异型。雌虫无翅,体长22~30mm,粗壮、肥胖。雄蛾 黑褐色,体长15~20mm,触角羽毛状。前翅沿翅脉黑褐色,翅面前、 后缘略带黄褐色至黑色,有4~5个透明斑。卵产于雌蛾护囊内。

园林常见害虫识别精品PPT课件

园林常见害虫识别精品PPT课件
1. 霜天蛾 又名泡桐灰天蛾。危害梧桐、丁香、女贞、泡桐、 白蜡、苦楝、樟、楸等园林花木,以幼虫食叶。
霜 天 蛾
七、枯叶蛾类 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1.松毛虫 又名毛虫、火毛虫,食害松科、柏科。
八、螟蛾类 在园林植物较常见的有黄杨绢野螟、绿翅绢野螟、樟巢螟等。
黄杨绢野螟的成虫与幼虫
八、螟蛾类 在园林植物较常见的有黄杨绢野螟、绿翅绢野螟、樟巢螟等。
园林植物常见害虫识别
园林植物常见害虫识别
根据害虫危害植物部位不同,可分为:
1.食叶害虫 2.吸汁害虫 3.蛀干害虫 4.地下害虫
一、园林植物食叶害虫主要种类识别
1. 蛾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2. 蝶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3. 叶甲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4. 其它类食叶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5. 软体动物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美国白蛾网幕
居民院内的 树木被害状
与相似成虫的区别
美国白蛾:腹部背面白色;前足基节、腿节为橙黄色, 胫节和跗节内侧白色、外侧黑色。
美国白蛾
柳毒蛾:足胫节和跗节具黑白色相间环纹。
榆毒蛾:前足腿节、跗节,中后足腿节前半部及跗节均 为橙黄色。
白雪灯蛾:腹部侧面除基部和端部外,有红斑,背面与 侧面各有一列黑点。
危害特征:
①叶片失绿,出现黄色、白色、红色等斑点; ②叶片卷曲,皱缩变形; ③形成各种虫瘿; ④枝叶有蜜露,诱发煤污病。 ⑤引起植物养分和水分减少,影响生长发育,

幼虫




柑橘凤蝶

十二、叶蜂类 属膜翅目叶蜂总科。
1.蔷薇三节叶蜂 又名月季叶蜂、田舍三节叶蜂。危害蔷薇、月 季、黄刺玫、玫瑰等花卉,以幼虫食叶,严重时可把叶片食 光。
2.柳厚壁叶蜂 又名柳瘿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

园林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

园林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

小盾露,幼虫寡足或无足。
2
1. 步甲科 Carabidae 1) 体小至大型,黑褐色、黑色或古铜色,有 光泽 2)头小于胸部,前口式 3)复眼大,触角11节,触角间距大于上唇的 宽度 世界已知约2.5万种 我国记载已超过1700种
3
2. 虎甲科 Cicindelidae 1) 体小至中型,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光泽, 多绒毛 2)头比胸部略宽,下口式 3)触角间距大于上唇的宽度 世界已知约2000种 我国有100余种
园林植物害虫与环境的关系
园林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脉相; 休眠;滞育;世代;生活年史;变态;趋 性;假死性;拟态;孵化;羽化
二、简答题
1.昆虫的口器和足的类型能反映哪些生物 学习性?
53
2.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危害状有何不同? 各有什么防治要求? 3.昆虫不同的生殖方式对其种群繁殖有何意义?
昆虫的繁殖(两性繁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幼体生殖) 昆虫的变态(增节变态、表变态、原变态、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 昆虫发育的各个虫期(卵期、幼虫、蛹期、成虫期)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休眠(休眠、滞育)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世代、年生活史) 昆虫主要习性及与防治的关系(趋性、迁移性、群集性、伪死性)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光、风) 土壤因素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天敌昆虫、天敌微生物、捕食性鸟兽等);植物 抗虫性(排趋性、抗生性、耐害性)] 人类生产活动对昆虫的影响(改变一个地区的昆虫组成;改变昆虫的 生活环境和繁殖条件;人类直接消灭昆虫) 昆虫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与园林植物有关的主要“目、科”特征概述(10个目;44科) 52
4
3. 金龟甲科 Melolonthidae

园林植物病虫害

园林植物病虫害

市区常见园林的植物虫害⏹食叶害虫:刺蛾、尺蠖、斑蛾、卷叶蛾等;⏹刺吸式害虫:木虱、桃蚜、红蜘蛛、蚧虫等;⏹蛀食害虫:天牛、小蠹类、木蠹蛾、透翅蛾、松梢螟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地老虎、蜗牛等。

1、食叶害虫⏹黄杨斑蛾⏹重阳木锦斑蛾⏹竹织叶野螟⏹国槐尺蠖⏹樟巢螟⏹刺蛾⏹袋蛾⏹夜蛾类⏹美国白蛾⏹黄杨绢野螟黄杨斑蛾(比较少)⏹属鳞翅目、斑蛾科。

⏹寄主:主要危害大叶黄杨。

⏹生活史:在徐州一年发生一代,危害期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危害特点:主要在黄杨嫩芽上面,群集食叶肉。

⏹防治方法:⏹⑴人工摘卵、除茧;⏹⑵化学防治:25%杀虫双乳油,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

重阳木锦斑蛾寄主:主要危害重阳木。

⏹发生规律:以老熟幼虫在树裂缝、树皮及粘结重叠的叶片中越冬。

徐州地区一年发生3到4代。

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

大面积发生时能几天内将重阳木叶片吃光。

老熟幼虫部分吐丝坠地做茧,也有在叶片上结薄茧。

⏹防治方法⏹人工防治:对幼虫在树皮越冬的,涂白树干;结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虫枝叶;冬季清除园内枯枝落叶以消灭越冬虫茧。

药剂防治:用4.5%高效氯氰菊酯800-1000倍液喷液喷雾。

竹织叶野螟(比较少)⏹别名:竹螟⏹寄主:毛竹、淡竹、刚竹等多种竹子。

⏹发生规律 :1年1代,少数1年2代。

幼虫在6月中、下旬为害,7-8月为害盛期,被害竹上虫苞多,叶片被食尽,竹枝发黄,直至10月仍可见少数幼虫为害。

⏹防治办法:⏹化学防治。

在6月底发现幼虫苞叶时,可用90%敌百虫500倍液。

国槐尺蠖(吊死鬼)⏹寄主:国槐、龙爪槐等。

⏹生活史:在徐州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

第一代幼虫始于5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

国槐尺蠖防治方法:⑴冬季在树冠下及其周围松土中挖蛹,消灭越冬蛹。

⑵危害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喷雾。

樟巢螟⏹寄主:樟树等⏹危害特点:樟巢螟以幼虫取食樟树叶片。

园林害虫

园林害虫

第二章 园林主要刺吸害虫与防治
第五节 网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梨网蝽
寄 主:梨、杜鹃、海棠、樱花等。 为害症状:叶面苍白色斑。 识别特征:成虫长方形,背观具“X”形 黑斑。 发生规律:一年4-5代。3月下旬成虫上 叶背为害,7-8月为害最重。 防治技术:4月上旬喷雾:杀灭菊酯 1800倍,灭多威可湿性粉剂 2000倍。
第二章 园林主要刺吸害虫与防治
柳网蝽
寄 主:柳。 为害症状:叶面苍白色斑。 识别特征:成虫长梭形,背观具“X”形 黑斑。 发生规律:一年3-4代。3月下旬成虫上 叶背为害,7-8月为害最重。 防治技术:4月上旬喷雾:杀灭菊酯 1800倍,灭多威可湿性粉剂 2000倍。
第二章 园林主要刺吸害虫与防治
寄 主:多种园林树木。 为害症状: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 识别特征:幼虫前胸背板上有“凸”字形 纹,前端中间一对白色圆点。 发生规律:二~三年1代。幼虫回春为害 至11月,蛀道多岔道,粪渣 不完全外排,粗糙丝状。 防治技术:参见星天牛。
第三章 园林主要枝干害虫与防治
苹果枝天牛
寄 主:苹果、红叶李多种园林树木。 为害症状:幼虫上行转下行蛀食木质部, 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排粪孔, 粪渣烟丝状。 识别特征:幼虫前胸背板有一倒“八” 字形沟。 发生规律:一年1代。幼虫回春为害至10 月,蛀道通直、干净。 防治技术:从新鲜排粪孔注射Bt乳剂30 倍液;剪除虫枝。
第一章 园林主要食叶害虫与防治
第二节 刺蛾类 黄刺蛾
寄主:多种果树及园林树木。 为害症状:叶片缺刻。 识别特征:幼虫体背有褐色哑 铃形斑。 发生规律:一年2代。6月上旬 幼虫出现始害,78、8-9月为害最重。 防治技术:来福灵乳油1500倍。
第一章 园林主要食叶害虫与防治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草害

园林植物主要病虫草害
未染病的植物。 (3)消灭介体:天牛为腐烂病的介体,腐烂病可以经过天牛的啃咬传染,所以要注意防
治天牛。 (4)发病规律:气温越高,光照越强、气候越干燥发生越严重。 (5)化学防治:一旦发病,除切除发病部位外,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
每周一次,连喷三遍。刮除树皮,涂抹甲基托布津100倍液做伤口防护。 (6)树体保护:冬季注意树干涂白,春季提早浇水,尽量多留枝叶防止植物晒伤。
2.刺吸性害虫:介壳虫类 危险性:一般级
识别方法:
枝条或叶片上 有壳状物或绵 状物,用手捻 碎有黏稠流出 物。
注意介壳虫体 的识别
柿虱是属于介 壳虫的一种
3.啃食性害虫:青虫和毛虫类(本地称吊死鬼等) 危险性:一般级
识别方法: (1)树叶有缺
刻。 (2)地面上有
虫粪。 (3)发现虫子。
园林植物常见病害 及防治办法
1.腐烂病 危险性:毁灭级
识别方法:
(1)嫩树皮有 烫伤状坏死,树 皮干缩。
(2)老树皮干 缩脱落与木质部 分分离。潮湿季 节可能有胶状物植隔离:杨树、柳树、海棠、樱花等腐烂病相互传染,建议不要种在一起。 (2)加强巡视:一旦发现立即切除病变部位并喷药防治,接触过病残体的工具不要接触
(3)草坪倒伏 紧贴地面死亡
危害及防治方法:
防治办法: (1)苗木选择:挑选壮苗。 (2)加强巡视:防止水淹苗,遇到病苗及时连根拔除,严禁用剪子去除上半部分。 (3)发病规律:气温越高,光照越强、气候越干旱发生越严重。雨季则一般不发病。 (4)化学防治:一旦发病,用可杀得2000或万家丰800-1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每周一
次,连喷三遍。一个生长季结最多喷施三次。治疗白粉病的粉锈宁可导致此病发生,所 以粉锈宁严禁用于灌根。

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第一节食叶害虫食叶害虫取食植物的叶、嫩枝、嫩梢等部位,形成孔洞、缺刻或咬断针叶,减少光合作用面积,增加水分蒸腾,严重时可使枝条或整株枯死。

此外,有的种类(如刺蛾与青毒蛾)的幼虫体具毒毛,引起人体皮肤肿痒。

食叶害虫的主要种类有蛾类、蝶类、金龟甲、叶甲、蝗虫类及叶蜂类等。

一、刺蛾类1、分类地位刺蛾俗称洋辣子、刺毛虫,属鳞翅目,刺蛾科,国内已知90余种。

重要的有黄刺蛾、褐边绿刺蛾、褐刺蛾、扁刺蛾,为园林植物主要杂食性食叶害虫之一。

2、形态特征:(1)黄刺蛾成虫:体长15mm,橙黄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2条斜线在翅尖汇合。

幼虫:体长18~25mm,头黄褐色,体黄绿色,体背有一亚铃形褐色大斑,各节背侧有1对枝刺。

茧:结于树干、枝上,灰白色,有褐色纵宽纹。

蓖麻子状。

长11~14mm。

(2)褐边绿刺蛾成虫:体长15mm,头、胸及前翅青绿色,前翅基角褐色,后翅及腹部淡褐色。

幼虫:体长24~27mm,翠绿色,背线淡蓝色,背面有2排黄色枝刺。

腹末有4个黑绒状刺突。

茧:结于树下松土层或枝叶上,黄褐色,坚硬,两端钝平。

长14~16mm,宽7~9mm。

(3)褐刺蛾成虫:体长18mm,翅有2条深褐弧形线,线内各有1条浅色带。

幼虫:体长23~35mm,黄绿色。

背线蓝绿色,每节各有4个黑点,亚背线枝刺有红、黄色两种类型。

茧:结于根际松土层中。

灰白色,卵圆形,较脆薄。

长14~16.5mm,宽12~13mm。

(4)扁刺蛾成虫:体长16nm,头胸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到后缘有1条褐色线,线内有浅色宽带。

幼虫:体长22~26mm,翠绿色体较扁平。

背有白色线。

腹部各节有向背向腹斜引1白线,各节有刺突4个。

体侧各有红点1列。

茧:结于树木周围浅土层中。

卵圆形,黑褐色。

长14mm。

3、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1)黄刺蛾华北1年1代,华东华南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

翌年5、6月间化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翅目特征概述:草蛉蚁蛉脉翅目,外缘分叉脉特殊;咀嚼口器下口式,捕食蚜蚧红蜘蛛。

主要科:草蛉科触角丝状、比体长。

复眼有金色的闪光,相隔较远,无单眼。

前后翅形状和脉序相似,前缘区有30条以下的横脉不分叉鞘翅目特征概述:装甲护体鞘翅目,触角多变单眼无;前胸发达小盾露,幼虫寡足或无足。

主要科:瓢虫科身体半球形,头后部被前胸背板所覆盖;触角锤状;跗节4-4-4,为隐4节;色彩鲜艳,并常有斑点。

步甲科体型大小变化大,颜色较暗,有的鞘翅上有点刻、斑点或条纹。

头前口式,比前胸狭,眼小,下颚内颚叶上无端钩。

叩头虫科前胸背板后侧角突出成锐刺,头小,紧镶在前胸上。

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楔状物突起纳入中胸腹板槽内,能弹动,发音。

吉丁虫科成虫有美丽的金属光泽,外形似叩头虫。

前胸背板后侧角不突出。

前胸腹板后缘有一扁平的突起嵌在中胸腹板上叶甲科触角多为丝状,短于身长的2/3。

复眼球形,跗节隐5节。

有的种类后足跳跃式。

天牛科触角锯齿状或丝状,一般长于自身的2/3。

复眼肾脏形,包住触角基部。

跗节隐5节。

金龟子科体椭圆形,触角鳃叶状。

鞘翅不盖腹末,腹部有一对气门露在鞘翅外。

前足开掘式,在胫节外缘有数个距,后足着生位置接近中足而远离腹末。

象甲科成虫头部有一部分延伸成象鼻状,咀嚼式口器生于端部。

触角弯曲成膝状,其尖端膨大成棍棒状。

小蠹科体短小,圆柱形,色暗。

触角短,端部膨大成锤状。

前胸背板为体长的1/3,盖住头的大部分。

前足胫节外缘具成列小齿。

特征概述:虹吸口器鳞翅目,四翅膜质鳞片覆;蝶舞花间蛾扑火,幼虫多足具趾钩。

鳞翅目成虫的分类:主要根据翅的脉序、斑纹等特征。

鳞翅目幼虫的分类特征:主要是体表的外被物、腹足及趾钩。

刚毛:原生刚毛、亚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

腹足及趾钩:蝶类和蛾类区别:蝶类触角棍棒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上, 全无翅缰,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棍棒状,形状不一,少数种类触角的末端仅略膨大。

静止时翅呈屋脊状,多数具翅缰,夜间活动。

粉蝶科中等大小,通常为白色,黄色、桔红色,其上点缀黑色斑纹。

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前翅臀脉两条,后翅臀脉一条。

凤蝶科多为大形蝴蝶,色鲜艳有色斑。

翅三角形,后翅外缘波浪形,后角常有一尾状突起(燕尾),M3伸入燕尾内。

前翅后方有两条从基部生出的臀脉,后翅只有一条。

蛱蝶科中型或大型,色彩鲜艳并有各种色斑,有的休息时四翅不停地扇。

前足很小,似只有四足。

触角锤状部特别膨大。

天蛾科触角丝状,栉齿状等。

体大而粗壮,纺锤形,末端尖削。

喙发达,有的长过身体。

前翅大而狭,顶端尖而外缘倾斜,后翅小,被有厚鳞。

天蚕蛾科体大或特别大,体色美丽。

前后翅中央各有一无鳞片的圆形或月形透明斑或色斑,有些种类后翅有燕尾,后翅只有一条臀脉。

舟蛾科体中至大型,口器不发达。

雄蛾触角多为栉齿状,少数为锯齿状,雌蛾多为丝状。

有些种类前翅后缘中央有 1-2 个齿形毛簇,静止时两翅后折呈屋顶状,毛簇竖起如角。

灯蛾科体色多白色或黑色,有红色或黄色斑纹,腹部中夹有黑色。

后翅第一条翅脉与第二条有长距离的愈合。

夜蛾科体色一般较深,有单眼与毒蛾区别。

前翅中室后缘一般有4条脉(同毒蛾)。

后翅Sc+R1脉基部与Rs有一小段接触后即远离。

毒蛾科口器退化,无单眼。

前足生有密毛,休息伸出在前面,雌蛾腹末往往有毛丛,翅退化或无翅。

后翅第一条脉纹(Sc十R1)在中室的1/3处与中室接触,造成一大基室。

枯叶蛾科体粗短多毛,触角栉齿状,口器退化。

后翅无翅缰,前缘有小翅室和短脉。

前翅R5与M1有短柄相连。

尺蛾科体细长,鳞毛长,翅亮而薄,静止时四翅平展于体侧。

前翅M3从中室后角分出:后翅臀脉只有一条,Sc十R1脉在基部弯曲。

刺蛾科成虫中等大小,体短而粗,多色毛。

翅较阔,有厚鳞或毛,前后翅的中室内有中脉的主干存在,口器退化。

斑蛾科体小似天蛾形、蝶形;白天活动,飞翔力不强,有喙。

翅透明,翅脉显。

中室内有中脉主干。

Cu2发达,前翅中室长;后翅Sc+R1与Rs平行,并连有横脉。

蓑蛾科雌雄异形。

雄虫有翅及复眼,翅烟灰色,有的有透明斑,前翅有3条臀脉在端部合并为一条。

雌虫无翅或具极退化的遗迹,幼虫形。

螟蛾科体细长,下唇须发达,常伸向体前。

前后翅M2脉基部靠近M3脉,后翅第一条翅脉与第二条在中室前相平行或在中室外接近。

足细长,翅三角形。

卷蛾科体中、小形,不呈钟状。

后翅正面脉基部有长栉毛,前翅前缘无褶叠,R4与R5分离。

透翅蛾科体狭长,蜂状,触角尖端膨大成纺锤形,雄虫触角有齿或梳状。

前翅狭长,前后翅的大部分无鳞片而透明。

前翅后缘与后翅前缘均有一对钩列。

木蠹蛾科体中型,暗灰色带深色斑,前后翅中脉的主干与分叉在中室内完全发达,后翅Rs与M接近,腹部粗而长,超过后翅。

膜翅目特征概述:后翅钩列膜翅目,蜂蚁细腰并胸腹;捕食寄生或授粉,害叶幼虫为多足。

主要包括:蜂和蚂蚁。

分类: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

主要科:叶蜂科:身体较短粗,腹部无腰。

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前足胫节有两个端距,产卵器短锯状。

※茎蜂科体细长,腹部无腰,两侧扁。

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前足胫节只有一个端距,产卵器短且能收缩。

姬蜂科触角线状、细长,一般16节以上。

前翅有第二回脉,翅端部第二列翅室的中间一个特别小,四边形或五边形,称为小室,它下面所连的一条横脉就是第二回脉。

茧蜂科体小或微小,特征与姬蜂相似。

翅的脉序筒单,无第二回脉,小室没有或不明显。

小蜂总科体微小至小型,一般体长为0.2-5.Omm 。

触角多呈膝状。

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

转节2节。

翅脉极少,外观上仅 1-2 条。

产卵器均发自腹端之前。

※胡蜂科中至大形,9-17 mm,长形、光滑或有毛。

黄色或红色,有黑芭或褐色的斑或带。

头、胸等阔,眼大,上颚强,有齿。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到达肩板。

前翅有3个亚缘室,第一盘室(中室)狭长(科征),腹部无柄,第一、二节间通常无收缩。

※蚁科体小(0.5-25 mm),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

为群居性的多型性昆虫,有一定的集体分工制度。

♀触角膝状,♂触角简单,4-13节。

头活动自由,复眼小,退缩,单眼3个,口器发达。

腹部第1节或第1-2两节为小形的结。

双翅目特征概述:蚊蠓虻蝇双翅目,后翅平衡五节跗;口器刺吸或舐吸,幼虫无足头头有无。

主要科:瘿蚊科:外形似蚊,体纤小,足细长。

触角念珠状,各节均环生1—3圈放射状的细毛。

翅阔而有毛或鳞,只有3—5条纵脉,很少横脉,缺臀脉。

食虫虻科头大,头顶在两复眼间凹陷,头胸之间有细颈,两复眼左右决不接触。

触角前伸,通常3节,翅大而长,R脉通到顶角前,有4~5个闭室,基室很长。

食蚜蝇科体中等大小,有的体阔似蜜蜂,有的细长。

前翅R脉与M脉之间有一条两端游离的伪脉。

※实蝇科眼大,通常有绿色闪光,翅广,通常有暗色斑纹,很少无斑纹的。

弦室长,中室两个,臀室三角形,中足跗节有距。

※寄蝇科体粗壮,有毛及鬃,触角芒状,有的有短毛。

从侧面观察,可见后盾片露出在小盾片之下,成一圆形突起,似舌状。

※花蝇科小至中型,体通常黑色、灰色或黄色。

翅 M1+2不向上弯曲。

成虫常在花草间活动。

幼虫蛆式,大多数属于腐食性,也有一些种类植食性,如种蝇, 除危害棉、麻、蔬菜外,还危害苹果、梨等果树。

螨类※叶螨科体圆形或长圆形,雄虫腹部尖削。

气门为特殊的气门器(或颈气管)。

跗节端部有一对垫状的爪,其上着生一对粘毛。

没有生殖吸盘。

螨类※苔螨科口器刺吸式。

须肢的跗节刚毛有 7 根,形态很少变异。

背刚毛有26 、30、32 根,分 7 横排,分布在边缘或在虫体的中央;肛门刚毛 3 对。

植食性,常单个在叶表面活动,不吐丝结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