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影响深远,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教育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孔子教学弟子。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路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应该因材施教,因此他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比如,对于好色的学生,他会用好色的事情来教育他,让他明白好色是不好的。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二,孔子与颜回。
在《论语》中,还有一则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颜回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聪明好学,但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有一次,孔子问颜回,“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治。
”颜回听后不明白,孔子就用比喻的方式给他讲解,让他明白了“无为而治”的含义。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他根据颜回的性格特点,用适合他的方式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三,孔子与子路。
还有一则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的故事。
子路是一个性格直爽的学生,他有时候说话比较冲动,容易得罪人。
有一次,他得罪了一个官员,官员要杀他,孔子听说后就去劝解官员,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总结:通过以上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不断完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开创了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有一次,孔子遇到一个学生,他十分聪明,但是缺乏刻苦和毅力。
孔子看出他的优点和缺点后,决定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他。
他安排了一个严格的课程,帮助学生克服懒惰和缺乏毅力的问题。
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帮助,这个学生终于变得勤奋好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学生。
另一次,孔子遇到另一个学生,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孔子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不强迫他说话,而是注重培养他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
最终,这个学生也成为了一名聪明懂事的人。
孔子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和潜力,只有顺应学生的天性,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教育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真正的人才。
孔子因材施教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故事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其中一个相关的故事: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随后,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但孔子却回答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对孔子的回答感到困惑,于是请教孔子原因。
孔子解释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缺点,给出不同的建议和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此外,故事中还表现了孔子的公正和关心学生的态度。
他不会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或者其他因素而偏袒或者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相反,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
情况,给出最合适的建议和指导。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表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公正态度。
这些品质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应该具备的。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且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有一天,孔子的门徒们来向他请教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和兴趣爱好,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孔子听了这个问题,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孔子的门徒们听了这个回答,都感到非常惊讶。
他们知道孔子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他的回答似乎有些含糊不清。
于是,孔子开始讲述一个故事,来解释他的回答。
故事中,有一个叫做张三的人,他非常喜欢音乐。
他从小就喜欢唱歌,弹琴,而且他的音乐天赋非常出色。
但是,他的父母却认为音乐是一种无用的东西,他们希望张三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比如农业或者手工艺。
于是,张三的父母把他送到了一个农村学校,让他学习农业知识。
但是,张三并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觉得自己的才能被浪费了。
后来,张三的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决定让张三去学习音乐。
张三非常高兴,他开始学习唱歌和弹琴,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孔子讲完了这个故事,他的门徒们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孔子的门徒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感到非常受益。
他们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从此以后,孔子的门徒们都开始注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他们努力学习,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

因材施教孔子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子路的。
话说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头插着公鸡的毛,身披着野猪的皮,带着一个长剑,非常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这个人就是子路。
孔子对子路说,你何不来跟我学习呢?子路说,为什么要学习呢?南山有竹,资质非常地好,砍下来直接可以做箭射穿牛皮。
这意思就是说我自己资质很好,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很漂亮,不需要学习。
孔子摇摇头说,你想一想,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装上箭头后边插上羽毛,它岂不是可以射得更远,穿得更深吗?孔子这是在告诉子路,天赋很重要,不过如果在天赋好的基础上再加强学习,那就能表现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
听了孔子的劝告以后,子路就拜孔子为师。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有优势了,就要在这方面多花精力、时间去加强学习,让自己的优势更突出,让自己的特长更加冒尖,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成为顺势学习。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
话说有一次子夏就问孔子,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生都要拜到您的门下跟您学习?孔子就告诉子夏,颜回懂得仁义,但是他不知道变通。
所以仁义心很强的人就要学习变通。
子贡口才很好、很聪明,但是不够谦虚,所以像他这种才辩之士要学习谦虚。
子路这个人非常地勇敢,但是不懂得避让。
所以像他这种勇敢的人要学习如何避让,如何回避。
而子张这个人为人庄重,但是他不太合群。
所以像他这种庄重的人应该学习如何跟别人沟通交流。
以上这些学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能看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帮助他们发掘优点,改善缺点。
这个就是这么多优秀的人要跟着我学习的原因所在。
通过孔子这段话,我们能得到一个结论。
就是每个优点都会对应着一个缺点,一个优点特别明显的人,往往缺点也会特别地明显。
所以每一个优秀的人恐怕都要学习如何改善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漏洞,这样才能防止在前进路上出现巨大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称为逆势学习。
教育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

教育故事孔子因材施教的不同方法《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该文主要是讲述孔子就同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弟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两弟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达到补短取长的作用。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典故,现上传共享。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行。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原文如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该文主要是讲述孔子就同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弟子的教育方式,根据两弟子不同的性格和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从而达到补短取长的作用。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典故,现上传共享。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源自《论语》,其中有一则关于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故事。
有一天,子路向孔子请教,“我应该怎样教育我的学生呢?”孔子回答说,“你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他的特点来施教。
”孔子还告诉子路,要“不违他的志”,“教他所好”,“谁知其不可也,教他所不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制定教育方案。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因材施教的思想。
比如,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你好像是一个泉源,我只需打开泉源的泄水口就行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子贡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他认为子贡的潜力就像是一股泉水,只需引导和开发,就能发挥出来。
另外一个例子是孔子对待颜回和子路的教育。
颜回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的学生,而子路则比较迟钝。
对待颜回,孔子采取了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给予他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对待子路,孔子则采取了更多的直接教导和引导。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得颜回和子路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实践中,为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出贡献。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

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1、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这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
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2、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
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
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
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
孔子曾说过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又仁慈贤德,因此孔子就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
指出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认真,要宽以待人。
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
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
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
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
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
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衡的故事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
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以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
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8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
他在这些方面的名声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迁尚书郎。
次年,迁太史令。
以后曾调任他职,但5年后复为太史令。
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
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升为侍中。
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挤中伤,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调到京外,任河间王刘政的相。
刘政是个骄横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许多豪强与他共为不法。
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使得上下肃然。
3年后,他向顺帝上表请求退休,但朝廷却征拜他为尚书。
此事颇有蹊跷,因尚书的官秩远低于侍中或相,他是否应征,史载不彰。
就在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
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海伦·凯勒的故事海伦·凯勒年仅19个月时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导致了她完全成了瞎子和聋子。
此后的5年里,她无法同别人交流。
后来从波士顿来了一位叫安妮·沙利文的老师来帮助她。
沙利文小姐曾一度是盲人。
她想人设法教诲论能像别人一样生活。
她教海伦怎样用手作为说话的工具。
沙利义小姐带海伦出去,到树林中探索人自然。
她们还到马戏团、剧院、甚至去工厂。
沙利文小姐用她们俩使用的语言给海伦讲解各种事物,她们之间的语言就是用手和手指触摸的语言。
海伦还学会广骑马、游泳、划船,甚至爬树。
海伦·凯勒有一次写出了她早年的这些事。
在一个美好的春天的早晨,我独自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读书。
突然有种奇妙的气味便得我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伸出了双手。
春天的气息好像在从我的房间里走过。
"这是什么呢?"我问。
但随后我就知道了,它来自室外的合欢树。
我走出门去,到了花园的边沿,向树走过去。
树在温暖的阳光下晃动着。
树上长长的枝条挂满了鲜花,被压得快碰到地面了。
我从鲜花中穿过,走到树下,然后静静地站在那儿。
后来,我蹬着树干爬了上去,爬呀爬,最后爬到了一个小座位上。
小座位是很久前有人安放在那里的。
我在那里坐了好长时间……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没法和这种感受相比。
后来,海伦懂得了,自然界不仅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
巧合地是,她是在另一棵不同的树上悟出的这个道理。
有一天,我的老师和我走了一段长路后正在向回走。
那天早晨天气凉爽,但慢慢变得又热又问起来。
我们停下来休息了二三次。
我们最后停下来的地方是在一棵樱桃树下,离我家的房子没几步远了。
树荫很好,这棵树也很容易爬。
沙利文小姐和我一起爬了上去。
在树上真是凉快透了。
我们决定在树上吃午饭。
她去家里拿吃的,我答应她我在树上坐着不动。
突然树上的情况出现了变化。
我知道是天空变.复了,因为空气中的热消失了,对我来说,热就是光。
我闻到地上冒出了一种气味。
我了解这种气味。
这种气味总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出现。
我感到孤单,身边没有朋友,高高在上,脚不着地。
我吓坏了,想让我的老师快来。
我想从树上赶快下去,但自己工没有办法。
一阵儿可怕的寂静后,突然暴风开始把树晃动起来,树叶在我头上和周围纷纷落下。
我差点儿摔下来。
我想从树上往下跳,可是又害怕。
当树枝在我身上擦来擦去时,我尽力卷成一团。
正当我想这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时,一只手托住了我,正是我的老师来了。
我用全身的力气抓住了她,当脚着地时,我高兴得都颤抖起来了。
沙利文小姐和海伦相处了多年。
她教会了海伦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说话。
她帮助海伦上学,而且上了大学。
海伦非常想做别人能做的事,而且同别人做得一样好。
后来,海伦真地上了大学,而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但是,也真是不容易。
她所需要的书中没有几本是用盲文(盲人用手摸着书读的语言)写的。
因此很多书都要靠沙利文小姐或别人把这些书写在她手上。
几何和物理特别难学。
海伦只能用金属丝来学习正方形、三角形和其他的几何图形。
她要反复感觉这些金属丝的形状,直到能在自己脑子里看到它们为止。
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凯勒小姐写出了她生活中的感受和大学对她意味着什么。
她是这样写的;在拉德克利夫大学的第一天我兴趣盎然。
我内心深处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我检验一下我的脑子够不够用.我想看一看自己能否学得和别人一样好。
在大学里,懂得了很多事情。
我逐渐明白的一件事是:有些人说,知识就是力量。
但不单是这样,知识还是引人快乐的桥梁,因为掌握了知识就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和真实的。
去了解过去的伟人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就等于去感受人类一代代人的心脏跳动。
海伦·凯勒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触觉。
嗅觉和感觉获取的。
要了解一朵花,就要去摸、去闻、去感受。
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她的触觉功能得到了高度开发。
有一次她说,手几乎和嘴一样可以说话。
她说,有些人的手让她摸起来产生恐惧。
当她触到这种人的冰冷的手指时,他们好像没有欢乐,她好像是在和暴风雨握手。
而她发现另外一种人的手充满了阳光和温暖。
令人奇怪地是,海伦·凯勒学会了喜欢她听不到的东西,比如音乐。
她做到这一点靠的是触觉_当音乐的节拍使空气产生的波动触及到她时,她能感觉到。
有时她把手放在唱歌的人的喉咙..一架钢琴在演奏时,她常常用手抚摸着钢琴站上几个小时。
有一次她听风琴演奏。
风琴奏出的有力的歌曲声使得她按着音乐的节拍晃起了身体。
她还喜欢去博物馆。
她认为,她对雕塑的理解和别人没有两样。
她的手指能告诉她物体的大小和质地。
海伦·凯勒怎样看待自己,失去视力和听力悲剧发生后是怎么想的?她少女时是这样写的:有时,寂寞感像寒冷的薄雾笼罩着我。
我独自坐着,在生命关闭的门内等待着。
门外是光明、音乐和甜蜜的友谊,但是不让我融于其中。
寂静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后来希望微笑着向我走来,轻柔地说:"忘掉自我,就是快乐。
"于是,我就竭力把别人可以看到的光明化作我的太阳,把别人可以听到音乐化作我的交响曲,把别人背上的微笑化作我的喜悦。
海伦·凯勒高个头儿,很强壮。
她讲话时,脸上生气勃勃。
这样可加强她语言的表达力。
当她和好朋友谈话想了解他们的情感对,她往往能感觉到他们面部表情的变化。
她和沙利文小姐都以具有幽默感而闻名。
不管是她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开心的事儿,他们总是喜欢开玩笑和逗乐儿。
海伦·凯勒大学毕业后,必须努力工作来养活自己。
她到全国各地给许多人讲话,写了几本书,还制作了一部以她的生活为原型的电影。
她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公众注意到残疾人的困难。
海伦·凯勒和沙利文小姐的事迹被写成书籍,多年来被人称颂着。
她们的成功表明了人能征服苦难。
安妮·沙利文1936年去世,去世时也成了盲人。
在沙利文小姐去世前,海伦凯勒写道和谈到许多有关沙利文小姐对她的慈爱。
正是我的老师的天才、同情心、情爱使我早年得到美好的教育。
我的老师太亲近我了,以致让我觉得我是她身上不可分开的一部分。
我所具有的最好的东西都属于她。
我的一切都是她爱的抚摸唤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