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诉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动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与方法探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与方法探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那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究竟有什么价值呢?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1.促进学生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创业越来越成为了年轻人的最佳选择。
而高校作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机构,若能在教育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就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2.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在创新实践中产生的强烈的愿望和意愿来创造新事物的精神状态。
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培养这种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他们拥有创新精神来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3.提高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质管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全面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更好的投入社会群体中。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1.构建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包含创业的理念、方法,如项目孵化、市场营销等。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到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准备自己的创业道路。
2.打造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是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到具体创业操作中的一些关键点,比如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商业计划书撰写等。
这些基地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技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举办创业活动高校可以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比赛、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创业的热情。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帮助学校发掘潜在的创业项目,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迫切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一、问题原因1.教师理念不够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教师,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难以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不够创新。
2.缺乏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实践,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机会,过于理论化,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3.缺乏与市场对接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市场对接,但是目前高校中很少有与市场对接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缺乏真正的市场导向。
二、对策分析1.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理念素质和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力。
2.积极地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高校应该积极地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需要建立与市场对接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加强与企业和实际市场的沟通和合作,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培养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
4.创新创业课程设置高校需要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完善并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跨学科、跨校区、跨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增加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在推进现代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难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高校需要注重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市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对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的机会较少。
这使得学生们在实际创新创业中面临困惑和挫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行业对接和实际需求导向。
高校通常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学院内进行,缺乏与行业的深入合作,缺乏了解实际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机会。
这使得学生创业时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
创新创业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市场分析、团队协作、筹资等。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习机会等,增加学生参与实际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行业对接,注重市场导向。
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密切联系,开展合作项目、实地考察等活动,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系统化培养。
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整合,建立创新创业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可以引入行业专家、成功创业者等进行讲座和指导,提供实战经验和案例分享,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教育内容、行业对接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
通过注重实践教学、与行业合作和加强系统化培养,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教育模式和途径对于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发掘和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有效途径以及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这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学生将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具备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就业。
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术知识可能无法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二、有效途径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以下列举几点。
首先,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应设置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与创业导论、创新与创业案例分析、创新方法与技巧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高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实践环境和资源支持,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第三,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提供学生展示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激情。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需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经验和知识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案例分析以下为两个案例分析,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案例一: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某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革,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及动机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及动机调查研究随着创业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创业。
而在中国的高校中,学生创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高校学生创业的意愿和动机。
一、调查背景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旨在探讨高校学生创业的意愿和动机,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动机,从而加强高校的创业育人教育。
二、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各个高校的在校学生,样本人数为500人。
三、调查结果1.关于创业意愿调查结果显示,94%的高校学生表示有创业意愿,其中男生占比略高于女生。
此外,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有信心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取得成功。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创业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点:(1)实现自我价值。
58%的学生认为创业是实现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他们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提升自己的价值。
(2)追求财富。
39%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让他们赚到更多的钱,并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
(3)提高社会地位。
21%的学生认为,通过创业可以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4)探索未知领域。
17%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带给他们更多的冒险和探索,让他们有机会尝试新的事物和领域。
(1)资金问题。
51%的学生认为创业需要资金支持,而他们很难获得足够的资金。
(2)市场竞争激烈。
43%的学生认为,市场竞争激烈,同行业已有多个品牌的存在,导致自己要与强手竞争,难以突围。
(3)经验不足。
3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创业项目。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在高校学生中,创业意愿较高,其中以男生为主。
高校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财富、提高社会地位和探索未知领域。
而在创业过程中,资金、市场竞争和经验不足是学生们需要克服的难点。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创业育人教育,开展相关训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羁绊、人文关怀与现实诉求

任丽婵(忻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山西忻州034000)[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持久的生命力源自其能够解决新时代下的教育思维问题。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超越历史的羁绊,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视角出发,走一条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阵地,辐射全部教育体系,并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点,转变观念与结构范式的改革路径。
在观念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的素质教育;在结构范式上,需要向纵深和广普两个方向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生成与融合,构造协同育人的开放系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历史羁绊;人文关怀;现实诉求[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06X (2019)03-0021-03The Historical Fetters ,Humanistic Concern and Realistic Demand of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REN Lichan(Department of Education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China )Abstract :The lasting vita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riginates from its ability to solve educationalthinking problems in the new era.It needs to take a unique road beyond the fetters of hist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care.This road is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radiate all educational systems.This road should tak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o deepen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paradigm.It is a practical quality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level.In the structural paradigm ,weneed to develop in two directions ,promote the gene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from the deep level ,and build an open syste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breadth.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istorical fetters;humanistic concern;realistic demand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羁绊、人文关怀与现实诉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
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流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流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滕智源;杨倩
【期刊名称】《产业创新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学科融合型”“全域辐射型”“分层递进型”等几种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构。
本文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产生的水平价值流动、垂直价值流动和时间价值流动等几种现象进行科学解析,创新构建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流动”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遵循学生价值内流动、社会价值外流动、时间价值自流动等多方面因素的规律,合理有效地重构或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激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的流动性。
【总页数】3页(P178-180)
【作者】滕智源;杨倩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管理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省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
3.应用型
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4.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诉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源动力摘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势在必行。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需要高校工作者从本质上认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改革现有的不利于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则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驱动力。
关键词: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源动力当今社会,高等教育遇到的挑战日益频繁而激烈。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办学机制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九所高校的试点,前些年已故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的担忧而引发的“钱学森之问”再一次激起了国人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拷问与反思。
事实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的确不尽于人意。
据一学者04年对20所院校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92.76%的学校在校训中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但仅有3.3%的学校开展了创新素质测评活动。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我们今天姑且不论这句话对错,但上述数据无情地折射了当今现实:绝大多数高校的确不在乎开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是教育者不作为抑或国家政策不到位?笔者认为,究其根源是广大教育者还没有从实质上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内在的价值。
价值诉求才是人行为的真正驱动力。
那价值何在?怎样实现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教育者该释然的基本问题。
一、价值何在历史上,关于教育价值论一直被教育家们所热议。
以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代表之一——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的价值应高于社会价值,人是决定教育目的的最决定性因素。
法国孔德、涂尔干等教育家则主张:社会发展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构建教育活动的前提和落脚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单从这点看,孔德和涂尔干的思想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脚点就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办学的根本问题,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目的的最好诠释。
因此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开展高等教育活动是国家发展,让受教育者通过长知识报效祖国本领的有效途径。
列宁把判断和衡量价值的标准界定为:“满足人生存和发展新需要,是创新产品价值的普遍规定”。
而创新创业教育产品的社会价值体现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创立事业、成就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就为我们界定创新创业教育产品价值大小和评价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标准。
由此可见,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但是社会发展所必需,同时也是实现个人发展,健全学生人格,提升个人发展空间的途径和手段;如果单纯从教育目的来断定创新创业教育的话,创新创业教育既符合社会需要也满足了人本性发展需要,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融合。
二、获取创新创业教育价值途径与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很明显,我们国家的国情、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我国目前的教育传统都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一段时间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是:校校联合或者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这有别于美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英国的“导师制”的范式。
三、影响价值大小的场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herbert a.simoa认为,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是决定决策判断的两种前提。
而真正在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是人的价值取向。
与此关联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又对其自身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管理人员的管理价值观不同,其管理实践活动也不同。
例如,决策者在战略决策、领导风格、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员工理解工作性质、工作过程、期望得到的待遇等方面的中心成分和倾向。
当工作活动与深层次的价值取向不一致时,就会感到不满意、不舒服,缺乏归属感,进而产生冲突。
因此,提高教育者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增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创设开展此类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是促使该项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1.大学教育依然是知识教育。
在国内,大学生往往接受的是纯粹的专业教育,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一种“灌输式”的知识传递,因为作为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将学科知识尽可能告诉学生,学生的被动接受直接导致了其思维意识的培养受到制约,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引入和消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教育素材的取舍和利用都需要借助和依靠开放的条件才能获得。
而大学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因此每个大学只要按照部颁标准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就能让学生具备了该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架构,而不用考虑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否适应社会。
3.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换成本存在一定的风险。
同一资源的使用越频繁,生产的成本就越低,这也就导致了高校管理者习惯使用固有模式培养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而且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无形中也摊薄了“生产成本”。
而创新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育素材也需要因时、因人而变化,夸张一点说,一个单位生产成本只生产一批学生,从“成本-收益”角度说,属于资源浪费型生产,这对于高校目前来说属于高投入的教育。
况且,由于创新是一个全新的过程,既没有现成模式也没有既定的路线,每一步实践都具有开拓性,因此风险系数较大。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熟的外部条件1.中国巨大而又分层次的教育市场是开放条件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催化剂”。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每个高校都在挖掘、凝练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这种教育大发展的环境下,有助于实现不同办学实体,不同层次结构、不同专业特色的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都在创新教育模式、维护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不同品格的大学生,这无疑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引导教育的创新发展。
2.技术模块化为创新教育实现提供了可能。
市场经济使得所有的物质资料联系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不例外,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方案的需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从国外或其他高校和社会机构购买或借鉴使用市场上的“产品”作为培养要素的一部分,这大大减少了各高校开发教育新产品的成本,使得教育周期也大大缩短,为更快、更低风险的创新运营提供了便利。
3.大众化教育环境下教育理念已经在发生变化。
大众化教育不仅是受众学生量变的过程,也蕴含着质的变化。
当然不是说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就可以忽视学生教育质量,而是说社会不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是学习精英。
教育的影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获得“优秀”,至于这优秀是学业成绩上还是思想品质上以及兴趣爱好上,倒不是“一刀切”,这无形中也推动了教育者教育思想的解放,为推动创新教育发展取得了关键作用。
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虽然,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制度、观念的障碍或困难,但随着外部条件的逐步成熟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不可逆转。
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科技与管理人才是当下教育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已经指出,我们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赖校际联合或者走“教学+科研”之路。
当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1.走联合办学之路,培养“双创人才”。
近些年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快,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对接,通过“让出一些教育服务的市场来换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供给能力”这种方式不但让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国外优质、成熟的教育成果和理念,而且节约了生产成本。
但是在我们日常工作过程中,也常常发现:出国留学在同学中往往成了“另类”,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出国深造往往在学风认定,毕业条件的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的对接和学期设定等方面与国内还有很多不一致,这些都需要广大教育者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此类问题,为他们学业发展提供便利。
2.根据学校性质差异,培养不同类别研究型人才。
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科在选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学型大学可以通过加大实践平台课程的建设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而教学科研型或者研究型大学,由于教师自身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通过在学生中实行”学导制”或者“分层制”进行差异化教学,从而选拔和培养具有研究潜质的大学生。
创新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种种机遇和挑战,只要从“一切有利于学生”的视角看待和正确对待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一定实现创造性地变革,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1]周苹.当前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现代商业.[2]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情况.[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王重鸣.管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六期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研课题(重点)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立项课题(100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