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中外名人教育故事

中外名人教育故事

中外名人教育故事:1. 宋嘉树: 坚强的意志漫天大雪,冰天雪地。

父亲带着三个女儿边唱英文歌,边跳企鹅舞。

妈妈拿着伞冲了过来:“你们大雪天在外面干什么呀?”父亲大笑: “雪天最好跳企鹅舞了。

我可是最早一批从船经过南极看到企鹅的中国人啊。

我就是让她们从小强身健体,锻炼坚强的意志,为新中国的未来做准备。

“孩子还这么小,都还不到十岁啊,这么冷的天,会冻病的?”父亲说:“冻怎么会病,穷才会病。

她们从小就要知道,中国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贫穷的问题。

我的女儿,不是一般的女孩子,她们是将来要建设新中国的新女性。

”这是影片《宋家王朝》的一幕。

这个父亲名叫宋嘉树,他生有三女三子,他们便是名闻中外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宋家从小的教育,终创造“一门天下,宋家王朝”。

2. 阿姆斯特朗: 梦想的翅膀任何一个孩子,原本在内心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

但是,却可能因为家长的冷嘲热讽而破灭,因为家长的指手画脚而夭折,因为家长的急功近利而丢失。

梦想的翅膀,一旦被剪断,就再也无法复原,甚至烟消云散。

孩子:“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妈妈:“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第一位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童年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3. 卡尔.威特: 无限想象一般只要父母给孩子足够的探索机会,多接触新鲜事物,允许孩子表达,对于孩子的创造性表现和表达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他该用红色呢?我认为他画得很好,说不定他以后真的会种出蓝色的苹果呢。

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颜色,他吃苹果的时候自然会知道的。

”小卡特在用蓝色笔画苹果时,朋友劝告父亲说应该告诉孩子画苹果要用红色时,他父亲如此回答。

卡尔.威特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4. 卡曼林: 鼓励求知鼓励孩子挑战困难。

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放弃努力,此时,家长的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也涌现了很多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那么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1、李苦禅教子故事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李燕是他的儿子。

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

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

““””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

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

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

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

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教育的名人故事

教育的名人故事

教育的名人故事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名人以其杰出的教育成就和影响力成为了教育界的名人。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教育界的典范和楷模。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教育的名人故事。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美国教育家露丝·贝内德(Ruth Benedict)。

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的代表作品《模式与文明》被誉为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贝内德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她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和理解上。

她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没有高低之分。

这种理念对当今的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教育界的典范。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位中国的教育名人——陶行知。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行知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民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楷模。

此外,还有一位教育名人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印度教育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他是印度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哲学家,他对印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泰戈尔提出了“教育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意志的统一。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泰戈尔的教育理念对印度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印度教育界的楷模。

总的来说,教育的名人故事给我们启示,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人才去从事。

这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教育故事

陶行知教育故事

陶行知教育故事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和实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陶行
知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他的
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给予了他很大的教育自由,让他自由地选择
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爱好。

这种教育方式让陶行知在学习上保持
了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不
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在他的学校里,学生们不仅仅是接受知识,
更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陶行知在教育中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他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和
兴趣来进行个性化教育。

”在他的学校里,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来制定教学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一起铭记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奋斗。

历史名人小故事30个

历史名人小故事30个

历史名人小故事30个1、孔子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孔子说:“你还有父兄在,怎么能不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就去做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回答:“听到了就去做。

”公西华在一旁听到孔子对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感到很奇怪,就问孔子原因。

孔子说:“子路性格鲁莽,所以要让他多考虑;冉有做事总是犹豫不决,所以要鼓励他果断行动。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

2、勾践卧薪尝胆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被迫到吴国为奴。

在吴国,勾践受尽屈辱,但他忍辱负重,时刻不忘复国之志。

回到越国后,他睡在柴草上,每天吃饭前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的耻辱。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勾践一举打败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3、项羽破釜沉舟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

在渡过漳河后,项羽下令把船凿沉,把锅打破,只带三天的干粮,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

最终,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4、赵括纸上谈兵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头头是道。

但在长平之战中,他取代廉颇成为主将后,只知道按照兵书打仗,不懂灵活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5、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功劳,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尽量回避廉颇。

蔺相如的门客不解,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我是为了赵国的利益,不想让赵国因为内部不和而受损失。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非常惭愧,于是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6、荆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秦国势力强大,企图吞并六国。

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带着燕国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在易水与友人告别后,前往秦国。

在秦王面前,荆轲展开地图,图穷匕见,但最终刺杀失败,荆轲被杀。

7、韩信胯下之辱韩信年轻时,生活贫困,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精选10则)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欢迎阅读!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篇1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篇2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教育学家的故事

教育学家的故事

教育学家的故事教育学家,虽不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但长期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的学者。

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教育学家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教育家张伯苓的小故事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着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xx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戏说婚姻张伯苓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如一日,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不但使该校成为学术重镇,而且培养了无数的英才,对国家的贡献极大。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对学生讲话中,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他幽默地拿狗皮膏、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

他说:"你们毕业后,很快就要结婚。

婚姻可分三种,第一种像狗皮膏,贴上去很麻烦,撕下来很困难,譬如老式婚姻;第二种像橡皮膏,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譬如新式婚姻;第三种像气球,飞到哪里,就算哪里,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

"张伯苓以身作则戒烟1919年之后张伯苓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说:"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故事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以下内容是为您精心的名人教育家的故事,欢迎参考!学而不厌讲究方法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

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

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

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

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

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

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

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

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

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

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

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

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主席。

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

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

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

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

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

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

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忠诚事业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

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

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

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

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

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

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

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

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

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

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

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

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

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

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

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

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

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

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

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

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

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

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

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

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

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

诗是这样的: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

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

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

有些学生说他小气。

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

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

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

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

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

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

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

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没有字的教科书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徐特立写书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

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

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

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

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着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

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

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

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

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

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

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

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

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

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

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

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

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

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

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

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

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

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

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

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

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