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课件(周晴)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5-3梁漱溟

中国哲学史5-3梁漱溟

二,比量
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即我们 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 今天所说的"理智" 今天所说的"理智". 梁漱溟认为,理智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个是" 一个是"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综合","归纳". 另一个作用是 综合" 归纳" "简",近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分 ,近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析","比较". 比较"
第三节 意欲文化观
梁漱溟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文化哲学.他 从生命宇宙观出发,考察了文化的动因, 按意欲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类, 并提出对未来世界文化走向的看法.
一,文化的动因 文化的动因
对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批评 文化的根本在意欲 文化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奇想
二,世界文化的类型
三,非量
所谓"非量"指直觉(Instinct, Intuition). 所谓"非量"指直觉( Intuition)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只是一种意味精 梁漱溟指出:" 神,趋势或倾向" 神,趋势或倾向".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是一种"带质境",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是一种"带质境" 就是说,其影一半出于主观一半出于客观,比 如声音意味这种直觉,一方面它有声音为其质, 故曰出于客观,但另一方面,这种意味实客观 之所无而主观之所增,因此又是主观的.
文化是生活的样法,生活样法由意欲决定,根 据意欲的路向不同,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分为三 种类型,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1,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 2,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 3,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

新历史七下《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新历史七下《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
二、戏剧的繁荣
1、戏剧表演——明清时期城乡人·民重 要的文化活动 2、汤显祖——《牡丹亭》
3、京剧形成——以徽调、汉调为基础 (19世纪中期)
汤显祖
汤显祖
(1550~1617) 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代著 名戏剧家,著有《牡丹亭》等,诗集有《红 泉逸草》等。
《牡丹亭》插图
Download prompt: This PPT courseware has been carefully prepared by our store. We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can help everyone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PPT courseware, i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红楼梦》 曹雪芹 高鹗
清朝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 封建制度的罪恶, 揭示了封建社会走 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是我国古代最 优秀的长篇小 说,具有高度 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不仅着意于战争场 景的描写,更精于人物 形象的塑造。通过曹操 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 统治阶级自私、贪婪、 奸诈、残暴的种种表现, 而诸葛亮的形象,则成 为民族智慧的象征。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永安中学 周遂鹏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辜鸿铭 梁漱溟PPT学习教案

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辜鸿铭 梁漱溟PPT学习教案

其一,辜氏文化哲学的精
髓实则来自西方传统本身:
19世纪的西方的现代化批
评者,如阿诺德、卡莱尔、
纳斯钦、爱默生、纽曼以及
其他浪漫派诗人。他在西方
留学的时候正是这些人最红
的时候。
第10页/共28页
其二,反现代化思想家都
其三,辜氏出于其不 寻常的背景:既非西 方的亦非东方的,或 可以说绝非纯然是中 国的——生于外国,
第4页/共28页
辜鸿铭的反现代化思 想主要表现为:孔子 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 无二的,因他建立了 一个不是宗教的宗教, 因儒家是纯然的道德 体系,不是崇拜上帝 或诸神的宗教;其功 能与西方的宗教第5页近/共28似页 , 也与西方的法律近似,
目前进退维谷的最 终因由乃在于西方文 明的基本本质,它仅 依赖个人私利保障秩 序。
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辜鸿铭 梁漱溟
会计学
1
辜鸿铭
辜鸿铭(1857— 1928)是清末民初驰 名中外的文化怪杰。
“中国在世界惟一 之宣传员”、
“很可笑”、“复 古向后退”的怪 物,以“老顽 固”、“老古第1页/共28页 董”、“腐儒”。
辜鸿铭究竟是何许人也? 被在当地传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收为义子。 13岁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爱丁堡大学、莱比
这就是狂儒、怪杰、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第2页/共28页
他认为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走出有别于西方的出路。
中国的君主制度,中国传统的“尊王”精神,使社会有 统一的意志,可避免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中国重义轻利的观念与传统的纲常伦理使社会组织更为稳 定,避免西方社会金钱本位与人际间的交换关系;中国的 礼、乐传统,使中国人以心灵情感生活,而不像西方人以 头脑生活,中国人永远生活在和谐和富有诗意的境界,不 像西方人总是发生理智与情感、宗教与哲学的冲突,从而 一次次导致精神文化的危机;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国人不 是不能发展科学,而是不愿像西方那样误用科学;中国文 化振兴国家,正像日本迅速崛起,但不单是靠学习西方。

梁漱溟教育思想-推荐优秀PPT

梁漱溟教育思想-推荐优秀PPT
发生的。因此我们在探究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思想 的背景时,从政治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要求、 传统教育积弊深重、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的混乱几个 方面来阐述。
二、生平和教育活动
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 ❖ 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人生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
三、乡村建设与乡村理论建设
❖ (二)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
❖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乡村建设。

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据
他分析,中国未能如 那样之走上近代工商业之路的原因是:
教育活动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 ❖ 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民众的师长;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会穿裤子;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具体实施。 此,要从与乡村理论建设
❖ 一)中国问题的症结
晏阳初:他认为归根到底是四个病症,及“愚、穷、弱、私”。 不少有识之士:中国的问题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真正解决首 先需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军阀的暴力统治。 梁漱溟:他认为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表面病象,事实是 当时中国是愚而益愚,贫而益贫,弱而益弱,私而益私,何以会如此, 要从表面病象去研究深层病因。所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 解决了社会内部的问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军阀专制统治就不难 解决。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 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 ❖ 中西文化的比较: 西方:崇尚科学与个性,一味外求,丧失精神,崇尚宗教和形而上学。 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追求人与人之间真的妥恰关系的“仁” 的生活。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第六章计划性(其四)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第六章计划性(其四)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第六章计划性(其四)第六节略说自觉及意识(上)人心以理智之趋求乎静,不期而竟以越出两大问题之外,不复为所纠缠;此固生命本性争取灵活,争取自由,有不容已。

同时亦须认识到:要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得而解决之。

理智作为解决生活问题之一种新途径来说,不如是即未得走通,并不是多余的。

何以见得不是多余的?成就得理智与否,必以其能成就出知识与计划来与否为判。

人类以外之高等动物非无理智之萌启也,顾未能于环境事物摄取其知识,从而有计划地处理事物,则势必仍自依重本能以生活。

此观于前述莎立、栗齐之两事不既可见乎?上文曾指出其心不够静,今更点明是在其心缺乏自觉。

自觉与心静是分不开的。

必有自觉于衷,斯可谓之心静;唯此心这静也,斯有自觉于衷焉。

但今点出自觉来,较之徒立心静,其于知识及计划之关系乃更显明。

于是我们来谈自觉。

自觉是随在人心任何一点活动中莫不同时而具有的,不过其或明强,或暗弱,或隐没,或显出,殊不一定耳。

例如:人在听到什么声音时,他不唯听到了而已,随即同时还自知其所到什么声音;人在自己说话的同时,还自知其在说什么话。

甚至一念微动,外人不及知而自己知之甚明。

不唯自知其动念而已,抑且自知其自己之知之也。

儒书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中第五个知字正指其自觉昭明而言。

人有感觉、知觉皆对其境遇(兼括机体内在境遇)所起之觉识作用,而此自觉则蕴乎自心而已,非以对外也。

它极其单纯,通常除内心微微有觉而外,无其他作用。

然而人心任何对外活动却无不有所资借于此。

佛家唯说学于能见之“见分”、所见之“相分”而外,更有“自证分”以至“证自证分”之说;审其所指,要即在此中深微处。

质言之,这里所谈自觉为吾人所可得亲切体认者;彼之所云自证分,殊非吾人体认所及,只能理会而承认之。

一粗一细,不尽相当,推断此自觉应是根于彼自证分而有者。

(下文续有论及。

) 自觉之在人,盖无时不有也。

第其明、暗、强、弱、隐、显往往变于倏忽之间,一时一时不同。

梁漱溟教育思想教案(周晴)

梁漱溟教育思想教案(周晴)

梁漱溟教育思想教案(周晴)第一章:梁漱溟教育思想的背景与起源1.1 介绍梁漱溟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学历和经历。

1.2 分析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背景,探讨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

1.3 阐述儒家思想对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他对儒家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章: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2.1 阐述梁漱溟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分析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2.2 探讨梁漱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解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2.3 分析梁漱溟主张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梁漱溟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中的应用3.1 阐述梁漱溟对课程设置的理念,分析其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3.2 探讨梁漱溟主张的“实践课程”在教育中的应用,解释其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3.3 分析梁漱溟教育思想在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案例,以供参考。

第四章:梁漱溟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4.1 阐述梁漱溟对教学方法的观点,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2 探讨梁漱溟主张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解释其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作用。

4.3 分析梁漱溟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的实践案例,以供参考。

第五章:梁漱溟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实践5.1 阐述梁漱溟对教育管理的思想,分析其对教育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5.2 探讨梁漱溟主张的“民主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解释其对提高教育管理效果的作用。

5.3 分析梁漱溟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上的实践案例,以供参考。

第六章: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6.1 阐述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理念,分析其对农村教育的特殊关怀。

6.2 探讨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如乡土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等。

6.3 分析梁漱溟在乡村教育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影响。

第七章:梁漱溟道德教育思想探讨7.1 阐述梁漱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分析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7.2 探讨梁漱溟主张的道德教育方法,如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  ppt课件

34
纵横家
PPT课件
35
《韩非子》: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 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鬼谷子
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 蔡泽、邹忌、毛遂、丽食其、蒯通
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 勇,长谋略,能决断。
PPT课件
36
阴阳家
《易经》“太极生两仪” ,两仪就是阴阳。 太极是一元论,阴阳是两分法。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PPT课件
13
董仲舒主张内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PPT课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 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PPT课件
37
PPT课件
38
PPT课件
39
阴阳概念的形成 来自于对太阳的观察。
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
太阳
明 亮
温 暖
上运 升动
兴 奋

月 亮
晦 暗
寒 冷
下 降
静 止
抑 制

PPT课件
40
循环
49
相生相克
PPT课件
50
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程度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亦称“反克”
(木克土)
木气偏亢 乘

土弱 (土生金)

金 土弱不生金
(金克木)

梁漱溟课件(周晴)

梁漱溟课件(周晴)

二、主 乡村教育思想

(一)文化哲学
• 意欲与“文化三路向” 说 • 东西文化之比较 •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意欲与“文化三路向”说
什么是文化?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 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 —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 那不断的满足不满足罢了。通是个民族通是个生活,何以 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彩色?不过是他那为 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 的便两样罢了。然则你要去求一家文化的根本或源泉,你 只要去看文化的根源的意欲,这家的方向如何与他家的不 同。你要去寻这方而怎样不同,你只要从他已知的特异采 色推他那原出发点,不难一日了然。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人生所面临的三种问题 (一)可满足者:此即对于物质世界—“已成的我”—之奋 斗;这时只有知识力量来不及的时候暂不能满足,而木是 可以解决的问题…… (二)满足与否不可定者:如我意欲向前要求时为碍的在有 情的“他心”,这全在我的宁宙范围之外,能予我满足与 否是没有把握的…… (三)绝对不能满足者,此即必须遵循的因果必至之势,是 完全无法可想的。譬如生话要求永远不死…… ——《梁漱溟全集》 人生所面临的三大问题:第一种问题可概括为人对物 的问题;第二种问题可概括为人对人的问题;第三种问题 可概括为人对自己的问题。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 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 梁漱溟先生依据对西方文化现状的分析得出 这样的结论: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人 类社会出现向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将 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复兴,而且,中国文化正在继 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 文化的路向、态度,只有合宜不合宜的问题,没 有好不好的问题。第一种态度在当下比较合宜, 故西方文化就能够在现代主导世界。 • 西方意欲向前求满足的第一路向已快走到了尽头, 接下来,应是持意欲调和折中态度的中国文化的 复兴。持意欲向后消解态度的印度文化在中国化 之后将会复兴,但那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儒家思想
• “援儒家的人生态度”入“民主和科学”
儒学的根本就是做人问题。孔子“刚”的态度既具备 向前奋进的活动,又可排斥向外逐物的颓流。如将“刚” 的人生态度融入“民主和科学”便可成就一种新文化。这 种文化,既不是外来的西方文化,也不是原封不动的保守 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两者不断冲突、不断整合的一种新 的世界文化。梁漱溟认为这样既可维系儒家人生而保持人 性,又可使中国富强
(二)个人经历
●青年时期
1917—1924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 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 “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 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 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 推行乡村建设运动。1925年任山东省立六中(今菏泽一 中)高中部主任。 1928年至1929年,梁漱溟担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今 广雅中学)校长,他将广雅精神提炼为“务本求实”四个 字,并成为延续至今的校训。
“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 人物简介 • 主要思想 • 对梁漱溟乡村教育 思想的评价 • 晏阳初与梁漱溟的 乡村教育思想对新 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人物简介
(一)生平
梁漱溟(1893—1988),初名焕鼎,字寿铭,后改字 漱溟,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一个数代官宦之家。著名的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国学大师, 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但还不 会穿裤子;上了四所小学学的是ABCD;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被 蔡元培请到了中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 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 人生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 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三)人生风貌:自尊自信,秉性执着; 兼涉政治与学术、上层与下层; 知行合一
——晚年自我定位:一个有思想,又是本着他的思想行动的人。
(四)重要著作:1)《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2)《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3)《乡村建设理论》 4)《中国文化要义》 5)《人心与人生》
(五)名家评论价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 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 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 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梁漱 溟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他在反传统的浪潮中挺身而出, 表示中国文化经过调整还能继续存在并复兴,他相信中国 本身拥有走向现代化的力量。是梁漱溟,而不是别的什么 人,更足以与鲁迅构成表面对立、其实互补的两极。他们 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批判者,一位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发 扬者。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 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泰州学派
• 泰州学派 •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其人,江苏泰州人,师承明朝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王艮长期在小生产者阶层中讲学, 从者云集。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 动人者。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 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 学。『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 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 解放潮流 • 『泰州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 何心隐等,这些人身份相差极大,如赵贞吉是朝廷高级官员,何心隐 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经常闹事,实在是五花八门,龙蛇混杂。但这 一派中影响最大的却是另外两个人,一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放的先锋” 名叫:李贽。另一个确是影响 了明朝历史的人物,叫做徐阶。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 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 梁漱溟先生依据对西方文化现状的分析得出 这样的结论: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人 类社会出现向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将 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复兴,而且,中国文化正在继 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 • 文化的路向、态度,只有合宜不合宜的问题,没 有好不好的问题。第一种态度在当下比较合宜, 故西方文化就能够在现代主导世界。 • 西方意欲向前求满足的第一路向已快走到了尽头, 接下来,应是持意欲调和折中态度的中国文化的 复兴。持意欲向后消解态度的印度文化在中国化 之后将会复兴,但那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晚年时期
1950年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 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 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 《东方学术概观》、《中国人》等著作。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 墓地山东省邹平县黄 山南麓。梁漱溟先生与山东邹平有着不解之缘,在遗嘱中 表示把自己的骨灰安放于邹平,现梁漱溟纪念馆坐落于邹 平一中图书实验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方面,他对僵死的、形式化的儒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称其抹 杀了人的个性、背离了人的本性,成为僵化的统治工具,甚至把三纲 五常视为害人的毒品,表现了对“假儒学”的批判意识;另一方面他 认真挖掘和充分体认儒学的真精神,援西学入儒。

他没有陷入狭隘的中西文化优劣的争执 ,也没有呆板的明确赞成 中体西用或旧瓶装新酒的机械拼合,梁漱溟正是以他敏锐的眼光,认识 到了传统文化历经数年的沧桑,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完全抛弃是不可能的,于是主张对中国文化进行根本性的创造性的转 变,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中国文化体系,让其通过自我更新、 转换而求得生存并焕发光彩。
但是,由于他立论的依据是孔子的《论语》,运用的理论依据 是直觉主义和陆王心学,这就使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带着主观性和片 面性。在研究中,梁漱溟只是提出了一个个目标,而对这些目标实现 的社会基础缺乏研究,使他的理论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最终也 没能解决现代化与人性冲突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处在现代化与儒家人 生的两难困境中,无法成就他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人生三路向
由于要解决人生的这三大问题,就出现了三种不同人生态度及解决方法,即 梁漱溟先生的人生三路向说: 第一,“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 求„„这是生活本来的路向。”这一路向的特点,就是“向前面要求”。在 《朝活》里梁漱溟把这种人生态度称为‘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 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 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 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第二,“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 满足。……他所持应付问题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的调和罢了。”这一路向的 特点,是“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 这种调和也就是孔子的平 衡、持中的人生态度,其生活的样法就是不走单的路,而走双的路。梁漱溟后 来又用“郑重”来解释这种调和,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 理。“其一,为不反对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一,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 力。”发挥得最到家的,是中国的儒家,就是教人自觉地尽力量去生活。 第三,“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凡对于种种欲望都 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这种路向的特点是,“转身向后去要求”。 梁 漱溟把这种人生态度称为‘厌离”。虽然人人同具,但程度深浅不一。这是由 于人在冷静观察其生话时,有很多痛苦,使人感觉人生无味,最能发挥到家的,
二、主要思想

文化哲学思想

新儒家思想 乡村教育思想

(一)文化哲学
• 意欲与“文化三路向” 说 • 东西文化之比较 •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意欲与“文化三路向”说
什么是文化?
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 法罢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will)— —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 那不断的满足不满足罢了。通是个民族通是个生活,何以 他那表现出来的生活样法成了两异的彩色?不过是他那为 生活样法最初本因的意欲分出两异的方向,所以发挥出来 的便两样罢了。然则你要去求一家文化的根本或源泉,你 只要去看文化的根源的意欲,这家的方向如何与他家的不 同。你要去寻这方而怎样不同,你只要从他已知的特异采 色推他那原出发点,不难一日了然。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是印度人,而“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东西文化之比较 •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 文化整体主义观点 • 根据意欲的不同趋向,他将中、西、印文化分为代表人类 文化三种“路向”的文化类型。在他看来,社会是一个由 解决人和物的障碍关系到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到解决人 和自身的关系的历史过程。由解决人与物的障碍关系从而 产生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 由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 精神的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由解决人与自身的关系产生 了意欲仅身向后要求的第三路向的印度文化。梁氏强调,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秩序,即是说,三个问 题的解决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样式,它们可以独 立存在,但是后面问题的解决如不以前面的题为解决为前 提则不能最终很好的解决,这实际上否认了越序而进的可 能,但显然有这种超越而来的社会的存在(如其时的中 国)。这说明所谓的必然,只是逻辑事理上的必然,而非 历史已成立必然。
●壮年时期
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 争爆发后,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 1939年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0年, 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次年 赴香港办“民盟”刊物《光明报》并出任社长。 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 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 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