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合集下载

梁漱溟生平大事记

梁漱溟生平大事记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一)清末(1-19岁)1893年 1岁夏历癸巳年九月初九出生于北京。

1907年 14岁本年开始读梁启超主编之《新民丛报》和《新小说》等出版物。

自称此时开始思考苦乐问题。

1910年 17岁甄元熙来顺天中学读书,梁漱溟与其讨论中国政治改造问题。

本年开始阅读立宪派之《国风报》、革命派之《民立报》。

1911年 18岁中学毕业。

毕业前参加了京津同盟会。

1912年 19岁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

总编辑孙炳文为其拟“漱溟”作笔名。

本年开始读佛典。

(二)民国(19-56岁)1913年 20岁正月赴西安期间开始素食。

年初,读幸得秋水《社会主义之神髓》,年末写出《社会主义粹言》。

7月,向父兄表示志愿出家为沙门。

1914年 21岁 2月,在《正谊》发表《谈佛》。

1916年 23岁 9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

蔡元培聘请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印度哲学讲师)。

1917年 24岁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

12月5日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1918年 25岁 3月,在北大哲学门研究所开始讲授佛教哲学。

10月,在研究所开设孔子研究。

11月,在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度哲学概论》。

1919年 26岁 1月,与陈大齐等人在北大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

5月,北京爆发学生运动,先生在《国民公报》发表《论学生事件》。

6月,开始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国、印度、西方三个文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分析,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作了乐观的估价),欲以此书为《孔家哲学》、《唯识述义》两书之“引子”。

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个人评价沈醉题词《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①为什么他又能当上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呢?中共为什么提他做这个委员呢?就是因为他还能欺骗一部分人,还有一点欺骗的作用。

他就是凭这个骗人的资格,他就是有这个骗人的资格。

②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

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

但是,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

”[6]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12]著名学者许纪霖:①现在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学者专家,为稻粱谋,有专业精神,但不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中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

②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进行乡村建设的尝试,这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在他看来,儒家的义理不是在课堂谈谈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里去实践的。

《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第十一讲 梁漱溟

第十一讲 梁漱溟

• • • •
1901年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 1902年入蒙养学堂。 1905年入江苏小学堂。 1906年入顺天中学堂读书,学习国文、英 文及数理化各科,1911年毕业。同学中有 张申府、汤用彤等人。
• 1912年任京津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外 勤记者。开始研读佛典。次年辞职回家,此后几 年继续在家研读佛典。 • 1916年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蔡 元培因此文聘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 • 1917年到北京大学哲学门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 1920年秋在北大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次 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
•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 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因此,文化 的根源就是意欲。文化包括三方面:一是 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 术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 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三是 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器物。
•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由乡村建设研究部、 乡村服务训练部和乡村建设试验区三部分 构成。 •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表现在: • 1.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 2.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村学乡学, 担负着乡村建设的具体任务。 • 3.“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农业立国论 者。
• 阅读书目: • 梁漱溟:《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 文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1924年辞去北大教席。秋,前往山东菏泽 任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主任。 • 1928年夏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 1930年任河南村治学院(在辉县)教务长。 • 1931年6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成 立,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划邹平为乡村 建设实验区。1933年任研究院院长。
• 1937年3月,《乡村建设理论》出版。8月 应聘为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 • 1940年在四川璧山创办勉仁中学。 • 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任常委。 并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 • 1946年5月任民盟秘书长,参与国共和谈。 • 1949年《中国文化要义》出版。

五四运动中的梁漱溟

五四运动中的梁漱溟

1925年5月10日,鲁迅在替许广平等人直接参与的女师大学潮进行辩护 时,对于发生在五四运动中的以专制反抗专制的暴力现象,进行了深刻 反思。五四运动中的暴力事件,青年学生的放火和打人,无论如何都不 符合“用正当的方法来传播自己的主张”的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常 识,反而是以多数压倒少数的“暴民专制”的一种表现。
1920年4月21日 《五四运动的精 神是什么》
1919年5月18日 《论学生事件》
陈独秀
梁漱溟
直接行动 牺牲精神
在法律制度的 框架之内从事 爱国活动
主流
与主流舆论 唱起了反调
学生们的举 动侵犯了他 人的公民权
另类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 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 行于他。纵是国民公众的 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 不顾······专顾自 己不管别人,这是几千年 的专制(处处都是专制, 不但政治一事)养成的。
《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从“五四” 后期的梁漱溟说起》 ——陈来
风 骨 坚 强
逆 流 而 上
梁五 漱四 溟运 动 中 的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 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 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 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 桂林,生于北京,现代著名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 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 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 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 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 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 大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 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 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梁漱溟说: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 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现代文化大家梁漱溟简介

现代文化大家梁漱溟简介
读了大量儒家经典,最崇信王阳明一派的学说 。梁漱溟进北大的
第一天就问校长蔡元培对孔子持什么态度。蔡元培沉吟地说:“我
们也不反对孔子。”梁漱溟侃然答道:“我不仅是不反对而已,
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以蔡元培为校
长的北大文学院聚集着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高一涵、陶孟和
一班人。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西方文化派显然占了上风。
梁漱溟朝夕与之相处,“十二分的感到压迫之严重”。这种情况
逼迫着梁漱溟开始集中精力研究东西方文化问题。1921年10月,
梁漱溟在山东及北京大学的讲演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
了。这是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以来问世的第一部系统的著作。是对
几年来论战的一个总结。梁漱溟一生的东西文化观定形于此时,
他也因此而成为文化论坛上的卓然大家。梁漱溟在书中对中国、西
上第一个西式学校—— 中西小学堂。他的启蒙教育不是四书五
经,却是声光化电、ABCD。从20岁至28岁,他一直倾心佛学,
研读佛典。发表《究元决疑论》得识于蔡元培,被延聘为北京大
学讲席,专讲印度佛教哲学。1924年应山东曹州中学之约,试办
该校高级中学部。1927年5月南下广州,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校
动,又最充分地体现了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亦佛亦儒,这才是
对梁漱溟的恰当评价。
梁漱溟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很宽
泛的东西”,其作用在于“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如果教育
能尽其功用,论理说社会上不应当再有暴力革命了”。他提倡的
乡村建设运动就是试图通过乡村教育的普遍推行来改造中国的农
梁漱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思想开阔,
博大精深,在很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年-1988年),字望安,号浩然山人,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化学者、社会活动家。

梁漱溟先后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他以其博学多才、诚实正直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在中国学术界享有盛誉。

教育家的荣耀梁漱溟在教育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于191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曾先后在兴化中学、广东咨议局中学、北平师范、合肥中学等任教,并且长期从事教育研究。

1922年,梁漱溟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教务长,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树立了榜样。

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的学生所喜爱,他为人师表,为学生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

他在教育事业中展现出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成为无数后辈学者学习的榜样。

文化学者的贡献梁漱溟不仅在教育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他还是一位知名的文化学者。

他的学问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梁漱溟在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积极推动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此外,梁漱溟还对于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研究也有很高的造诣。

他通过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社会活动家的身影梁漱溟不仅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充当了一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众知识分子。

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理解使他在国内外社会运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梁漱溟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并为之奋斗。

他曾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运动,为中国的独立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同时,梁漱溟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担任多个国际组织的职务。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1893年-1988年),是中国现代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梁漱溟被誉为“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梁漱溟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对“伦理本位”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梁漱溟对“伦理本位”的理解。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指人类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是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坚守的原则和规范。

对于梁漱溟来说,伦理本位是指人在道德领域中所应该尊崇和遵循的最高原则,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归宿和根基。

在梁漱溟看来,伦理本位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伦理学的第一原则。

在他的伦理思想中,伦理本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他的伦理观念和伦理实践之中。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在梁漱溟看来,人是具有独特价值和尊严的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绝对的,不可侵犯的。

伦理本位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使人们在伦理实践中能够展现出尊重和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这也是梁漱溟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体现了他对人的伦理地位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对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和谐的追求。

在梁漱溟看来,伦理实践应当以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和谐为目标,而伦理本位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对人类行为和道德选择进行规范和引导。

梁漱溟主张,伦理行为应当以促进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和谐为宗旨,因此伦理本位也应当体现这一理念。

在他看来,只有将人类共同利益和社会和谐作为伦理行为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伦理才能得以实现,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扬弃和超越。

梁漱溟

梁漱溟

我的观点


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的儒者,然而却不曾存在于 人们的心中,因此是不幸的;但是他拥有渊博的知识, 长寿,长远的目光,他是幸运的,他是上帝的宠儿,他也 理应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热爱祖国,执著追求梦想 的带领者. 他就是这么一个执著,平凡而伟大的人,因此我希 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记住他,同时也像他一样为追求自 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即使,我们并未成功,但至少,我 们努力过,付出过,执著过.趁着年轻,我们就扬帆起航, 即使跌到,我们也能爬起.
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坚拒参与“批 林 批孔”运动而遭批斗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运动进 行。1974年9月23日,批判会告一段落,主持人问梁漱溟的感 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主持人要求他 解释,他答曰:“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 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 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究柢, 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三问我, 我才说了‘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老话。吐了出 来,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话,不是在得势的人说的话。‘匹夫’ 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著只是坚信自己的 ‘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 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1893年10月18日- 1988年6月23日),生于北 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 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让梁漱溟记忆犹新的 是,父亲曾这样表述自己: “只有志业,没有职业”。 就是说只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不是选择自己的职业。在 晚年,他曾将自己的学术生 涯划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功 利主义、佛学、儒学。
在上海《东方杂志》上连载《究元决疑论 》。《究元抉疑论》为其早年研究佛学的成果 之一。其后他关于唯识的研究在论著《唯识述 意》中有了更加详细和有力的论述。在被蔡元 培先生聘请为北大哲学教授之后,基于当时北 大作为中国各种文化和思潮的论战中心,他开 始发起了以东方学和儒学为主的研究,以回应 当时由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对传统思想之批判。 他透过审视东西文化的发展和局限,重新 评价儒家思想,影响了同期学者对传统文化的 认识,在1921年,写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现代思想史重要著作,而 这本论著也成了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先生性情傲慢古怪,有着一腔“伟人”风度 • 1913至1917,先生怀抱成僧之心,而之后亦结
婚生子,恰似传统文人,亦念世俗。
• 1911年加入同盟会,编辑《民国报》。1931年倡 导乡村建设运动。 1941年改组“民盟”,创办 《光明报》。抗战期间,积极参与抗战的活动, 为国共合作而奔走。曾数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 长谈。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50年代以后,长期受批判。但他勇于坚持自己的 思想理念,被海外人称为大陆“最有骨气的人”。
意欲与生命
• 在梁先生的哲学系统中,“文化”、“生 活”、“生命”、“意欲”,是密切相互 关联的的几个概念。
• 文化的定义 • 宇宙表现为“生活” • 生活——“事的相续” • “前此的我”与“现在的我”
梁先生之提倡
中国文化及其未来
• 中国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下,未来前景如何? 梁漱溟在其文化三路向说的前提下,提出 了他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预期中 国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复兴。
• 《朝话·中西学术之不同》: • 中国儒学、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来
的根柢。 • 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
的,一切以自然为宗。仿佛有点看重自然,不看重人为。 这个路数是中国的路数……我曾有一个时期致力过佛学, 然后转到儒家。于初转入儒家,给我启发最大,使我得门 而入的,是明儒王心斋先生;他最称颂自然,我便是如此 而对儒家的意思有所理会……后来再与西洋思想印证,觉 得最能发挥尽致使我深感兴趣的是生命派哲学,其主要代 表者为柏格森……再则,对于我用思想做学问之有帮助者, 厥为医书。(我读医书与读佛书同样无师承)医书所启发 于我者仍为生命。
中国最后一个儒家
梁漱溟先生
• 梁先生之生平 • 梁先生之著述 • 梁先生之思想 • 梁先生之提倡
梁先生之生平
•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名焕鼎, 字寿铭,20岁取字曰漱溟,之后便以字行于世。
• 书香仕宦家庭,元朝宗室后代,所受到的却完全 是一种新式的家庭教育。
• 幼时不曾读四书五经,读《三字经》、《地球韵 言》,之后国学大部分自学。
1993
梁先生之思想
溟之哲学,总体上可理解为文化哲学。 从形上学来说,其哲学为一生命哲学 。
•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从理论体系 上讲,他不是一个“半截子”(无本体论、 心性论依据)的新儒家,而是一个圆融一体的 新儒家。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思想来源
梁漱溟对于世界文化的预测中,有一主要思 想贯穿其中,那就是:物质的需要是基础, 道德精神是人的本质,终极关怀是人永恒 的追求。由于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自己的物 质基础,所以要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以 弥补其“早热”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 的文化理想。
梁漱溟:“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并且是本着自己思想而去实行、实践的人,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对学术啊、学者啊, 对中国的老学问不行。我对你说过,小时 候没有念过‘四书五经’,‘四书五经’ 的书里面有些个生字我现在还不会认。那 么,再一面,现在的学问,科学我也不行, 我西文不行,科学一定要学外国文,我的 西文不行。所以讲到学问,我只能够歇一 歇,我说我不行。”
• 将一生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西方功利派、 佛教出世主义、儒学。梁漱溟既是一个哲学家、 理论家,亦是一个他自己哲学理论的身体力行者。
• 美国学者艾恺称其为“最后的儒家”。
梁先生之著述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22 •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村治月刊社,
1932 • 《乡村建设理论》,乡村书店,1937 • 《中国文化要义》,路明书店,1949 • 《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84 • 《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 • 《梁漱溟全集》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