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史简介[12.10.18]

合集下载

澶渊之盟的历史简介

澶渊之盟的历史简介

澶渊之盟的历史简介澶渊之盟,指北宋与契丹辽朝之间在澶州古称澶渊郡,今河南省濮阳市订立的和约。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

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采纳。

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

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

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

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

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白马之盟的名词解释

白马之盟的名词解释

白马之盟的名词解释白马之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盟约,发生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末年。

它标志着南北方势力的联合,共同抗击北魏朝廷的侵略。

一、背景白马之盟发生在公元534年,当时北魏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局势动荡不安。

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逐渐扩张,南方的地方豪强也开始积极抵抗北方统治。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北方势力开始尝试联合起来对抗北魏朝廷。

二、盟约内容白马之盟的盟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政权划分:北方和南方各自维持独立的政权,彼此尊重对方的领土疆界。

2. 合作抗敌:南北方势力共同合作,互相支援,抵御北魏朝廷的进攻。

3. 动员资源:双方互通消息,共享军事和财政资源,以增强联合抵抗的实力。

4. 世袭福利:双方约定,联盟成员的王族和豪族子孙世袭特权,保护他们的地位和财产。

三、影响与意义白马之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1. 南方团结:白马之盟将南方各地方势力联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共同对抗北方的威胁。

这种南方团结为后来的统一南北的隋朝奠定了基础。

2. 削弱北魏:盟约的形成削弱了北魏朝廷的统治力量。

南方势力的崛起和北魏内部的分裂,使北方统治者难以有效地控制南方地区。

3. 文化交流:盟约的形成也促进了南北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开始影响北方,南方文化的流传成为后来北方文化发展的基础。

4. 统一中国:白马之盟为后来的土地整合和政权统一提供了模式。

这一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重演,对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白马之盟作为南北朝时期一场重要的联盟盟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标志着南方势力的联合,共同对抗北方统治者的进攻,还为后来统一南北和发展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基础。

白马之盟的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澶渊之盟简介

澶渊之盟简介

澶渊之盟简介北宋时期著名的盟约澶渊之盟的签订双方檀渊之盟的双方是当时占据了中原南北两方的两个朝代。

檀渊之盟的这两个朝代(在当时应该是被称为国家的),一个叫做辽,一个叫做宋(在历史上是叫做北宋的)。

檀渊之盟签订的那个时候的辽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被嫌弃的少数民族朝代了。

经过励精图治的统治者的各种改革,还是士兵们的强身健体,使得檀渊之盟双方的签订者中的辽拥有了非常丰厚的实力。

檀渊之盟的双方中另一个签订者却不像辽那样发展美好。

北宋因为发家的问题,所以对于各个大臣是格外的忌惮。

尤其是地方的官员,怕武官再当一次皇帝。

因此,这个朝代的士兵打仗就成了问题。

檀渊之盟的双方的背景资料如上,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之下,仗着前辈们的积累,北宋居然很侥幸的胜利了。

但是这个朝廷的议和思维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大家各退一步(檀渊之盟的双方里面北宋退了一大步,辽只退了一小步),大家握手言和。

檀渊之盟的双方在签订合约之后发展也是各不相同。

北宋虽然经济繁盛,但是武力依旧不行,最后被灭国。

而辽发扬光大,却被蒙古给截了胡。

檀渊之盟的双方,殊途同归。

宋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的性质虽然大家对于檀渊之盟的性质问题众说纷纭,但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檀渊之盟基本属于一个北宋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

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说法,因为站在北宋的立场上来说,他们虽然打仗胜利了,却仍然要缴纳贡岁,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可是檀渊即使我们人人都知道这是不公平的,檀渊之盟依旧被那些自私的统治者们签订下来,以换取和平为借口。

但是檀渊之盟属于国内自己的内战问题,有着自己的利益双方,世人其实是不该仅仅在北宋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一方面,对于辽来说,它通过休战来换取了某些北宋给予的利益,对于它国内里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完善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在辽的出发点来看,檀渊之盟的性质就不仅仅是北宋的不平等条约那么简单了。

除此之外,在近些年的某些学者的报告里面,说经过大家的认真分析调查还有研究,檀渊之盟的性质其实是平等条约。

澶渊之盟历史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历史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历史名词解释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辽史·食货志》载:“仁宗之世,每岁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乳粥十余万石,以为‘岁贡’。

”由于宋朝实力比辽国强大,“岁贡”名义上不用以“纳”的形式送给辽国皇帝,而改用“赐”的形式送给辽国皇帝,故称为“岁赐”。

所谓“澶渊之盟”是指辽朝皇帝宋真宗赵恒在1004年和宋朝皇帝宋仁宗赵祯于澶州(今河南濮阳)签定的关于宋辽两国之间维持和平关系的协议。

辽朝君主还给宋朝皇帝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一些农产品,宋朝送给辽朝相应的礼物。

此次和议后来也被称为“澶渊之盟”,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议和的成功范例。

宋朝皇帝赵恒及其子赵祯与辽朝皇帝真宗赵恒及其子辽圣宗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所订盟约。

签定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亦称澶渊之盟。

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辽史·食货志》载:“仁宗之世,每岁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乳粥十余万石,以为‘岁贡’。

”辽给宋称“岁赐”,亦称“岁币”。

“澶渊之盟”是宋辽为和议而在澶州订立的协议。

历史上把它作为宋辽之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宋代屈辱外交的终结,但却开启了两宋期间三百多年的和平局面。

5、世界最早的标准地图—《禹贡地域图》。

在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我国就已有了一套系统的地理学,特别是对于地图的绘制更加完善和规范,如《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大禹治水的事迹便体现了那时候的地图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该书的内容包括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各部族分布、土地制度、赋税征收等多方面情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

10、元杂剧。

又称北杂剧、元曲。

主要是关于描写爱情的戏曲,如《西厢记》、《拜月亭》等。

11、科举制。

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科举制萌芽于汉朝,确立于隋朝,完备于唐朝,强化于宋朝,兴盛于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

简述澶渊之盟经过及其意义

简述澶渊之盟经过及其意义

澶渊之盟经过及其意义介绍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于北宋的仁宗时期。

这次盟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解释澶渊之盟的经过,以及它的意义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探讨澶渊之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期,国力日益下降,面临着内患外侮的双重压力。

开禧靖难后,大部分北方领土已经被辽朝占领,仅剩下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

面对强大的辽朝,北宋政权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中原地区的稳定。

二、澶渊之盟的经过1. 宣和北伐1100年,北宋政权决定对辽朝发动宣和北伐。

该战争的目标是夺回失去的领土,并恢复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北伐初始阶段北宋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很快遭到辽朝的顽强抵抗。

2. 澶渊之盟的召开1100年,辽朝和北宋决定停战并举行和谈。

会谈地点选在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因此这次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

会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双方领土争端,确保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3. 盟约内容澶渊之盟共有三十一条,下面列举其中最重要的几点: - 辽朝释放被俘的北宋文武官员和平民。

- 北宋不再向辽朝支付岁币。

- 辽朝放弃对北方争议领土的要求,承认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为北宋的统治领土。

- 辽朝承认北宋皇帝的地位,可以称呼北宋皇帝为“天子”。

4. 盟约的签订经过长时间的会谈,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并签署了盟约。

盟约的签订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有利可图,北宋确保了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而辽朝则得到了和平的保障。

三、澶渊之盟的意义澶渊之盟对中国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了北方边疆的稳定澶渊之盟确保了北宋政权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辽朝不再对北方争议领土提出要求,这为北宋政权提供了重要的外交背书,并减轻了北方领土上的压力。

2. 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地位澶渊之盟是北宋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的重大胜利。

辽朝承认了北宋皇帝的地位,并同意称呼北宋皇帝为“天子”。

这意味着北方的势力将不再对北宋的统治产生质疑,进一步加强了北宋政权的地位和影响力。

澶渊之盟的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的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的名词解释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的外交协定,发生在北宋时期,具体是指天禧四年(1004年)至天圣二年(1022年)之间的一系列事务。

澶渊之盟的签订,标志着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与中原文明王朝之间的和平协调,同时为后续的辽宋和平局面奠定了基础。

澶渊之盟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

当时,占据北方地区并建立了辽国的契丹族势力崛起,逐渐成为南方宋朝王朝的严重威胁。

双方爆发了多次战争,北方边境频繁动荡,不仅给北宋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威胁,也给南方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双方的战争一度陷入了胶着状态。

然而,重新掌握北方政權的契丹皇帝辽太宗趙光義充分了解到与宋朝持续战斗对双方都是灾难性的,同时他也认识到辽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中原文明王朝紧密相连。

因此,辽太宗曹太后,也就是他的母亲耶律太后,时常向他提醒考虑和平解决北方与南方的矛盾。

这也大大影响了辽太宗心态的转变。

辽太宗利用与南方朝廷的谈判为契机,穷其智谋尽快的解决北方边境的问题。

他通过多次谈判和交涉,希望达成一份让南方朝廷满意的和平协议。

最终,在辽朝的辽阳皇宫建造地(位于今河北省安国市东南部)举行的座谈会议上,双方代表们终于达成了协议,于1004年正式签署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辽朝承认宋朝为中国的合法继承者,使南方朝廷的地位得以稳定。

其次,双方约定了边界线,确立了辽江以北地区为辽朝的控制区。

第三,辽朝同意支付大量的贡品和岁币给南方朝廷,表明辽朝朝贡体系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和经济环节。

除此之外,澶渊之盟还约定了双方签订的边界和友好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辽宋和平的持续。

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王朝之间长期的冲突和战乱,为北方地区带来了稳定和繁荣。

其次,澶渊之盟为后来辽宋和平局面的形成和维持奠定了基础,确保了北方与南方的和谐共处。

此外,澶渊之盟也展示出中国古代外交的成果和智慧,为后来中国外交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阿拉善盟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阿拉善盟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阿拉善盟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阿拉善地区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洞穴彩喷手印岩画和阿拉善左旗大量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阿拉善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时期,弱水流域、居延海畔就有殷商周朝先民生活的足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阿拉善地区东北部始设北地郡。

汉代,阿拉善地区分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管辖。

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征发兵卒18万到河西戍边屯田,北置居延、休屠两县。

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居延县隶属张掖郡管理。

东汉光武帝元年(25年),改置“张掖居延属国”。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设西海郡,辖居延一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和西晋续设西海郡。

北魏时,阿拉善地区为凉州所辖,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氐族人吕光建立后凉政权,领居延县。

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年),居延古都属柔然婆罗门领地。

隋朝至唐代初期,阿拉善地区属甘州、肃州,也曾为突厥贵族所据。

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唐王朝一度曾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同城,即今额济纳旗境内。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唐王朝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

“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

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部所据。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建国时设12监军司,贺兰山沿线守军5万人。

在居延地区设置“黑水镇燕军司”,治所为今额济纳旗黑城。

元朝设亦集乃路,属甘肃行中书省管辖,管理军政事务,总管府驻黑城,亦称哈拉浩特。

明朝时期,北元和瓦剌势力先后占据阿拉善地区。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西路军5万骑出塞,兵锋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将卜颜帖木尔战败,黑城废弃。

明中期以后为蒙古达延汗属部的游牧地。

清朝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岱青游牧阿拉善地区,顺治六年(1649年),因大札木苏叛乱,所部移牧河套地区。

内蒙古文史资料大全

内蒙古文史资料大全

内蒙古文史资料大全内蒙古文史资料大全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一辑283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辑254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辑17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辑13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五辑21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六辑292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七辑338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八辑——绥远九一九起义史料专辑251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九辑15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辑15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一辑222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旅蒙商大盛魁194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德穆楚克栋鲁普自述211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四辑21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五辑225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六辑22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七辑254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八辑228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九辑21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李守信自述353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我的回忆139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188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216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冯玉祥五原誓师399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绥远抗战273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182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21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血雨腥风的年代--准格尔史料专辑209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162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辑——塞上忆往--杨令德回忆录315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我的经历见闻198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内蒙古近现代王公录224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229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四辑——伪满兴安史料28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内蒙古近现代王公录续编23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王同春与河套水利201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回忆延安276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伪蒙古军史料18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三十九辑内蒙古工商史料262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辑232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一辑22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二辑烽火岁月33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伊盟事变256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四辑王公补遗蒙俗风情拾粹340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五辑内蒙古喇嘛教纪例404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七辑回忆吉鸿昌将军196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六辑青史永存407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八辑赤胆忠心300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九辑解放战争中的内蒙古骑兵433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五十辑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后346 内蒙古文史通讯第一期4内蒙古文史通讯第二期4内蒙古文史通讯第三期4内蒙古辛亥革命史料111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三辑112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四辑193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五辑——塞北文苑萍踪254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六辑179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七辑——工商经济专辑190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八辑(教文工体人物专辑)261 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少数民族与宗教专辑)274 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十辑281阿拉善左旗文史资料第一辑356阿拉善盟旗志史料197阿拉善盟文史第一辑123阿拉善盟文史第二辑169阿鲁科尔沁文史蒙文297阿鲁科尔沁文史第三辑(蒙文)313阿鲁科尔沁文史第五辑359阿鲁科尔沁文史第五辑(蒙文)501蒙骑四师三十五团专辑234阿鲁克尔沁文史第一辑171阿鲁克尔沁文史第二辑225阿鲁克尔沁文史第三辑216阿荣旗文史资料第一集148阿荣旗文史资料第二集180阿荣旗人民政权成立五十周年大事记88敖汉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83敖汉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89敖汉文史资料选辑第三集193敖汉文史资料选辑第四集170敖汉文史资料选辑第五集(老照片专集)157巴林古族文史资料第三辑(汉)巴林史话309巴林右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33巴林右旗文史资料第二辑299巴林左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24文史资料工作学习材料第一辑134文史资料工作学习材料第二辑157文史资料工作学习材料第三辑178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84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97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三辑65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210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五辑185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六辑193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七辑165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八辑176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九辑——包头政治分校及教育史料专辑202 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十辑241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十一辑——纪念绥远九一九起义四十年专辑224 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十二辑——包头人物专辑之一218 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十三辑196包头郊区文史资料第一辑258包头郊区文史资料第二辑311包头郊区文史资料第三辑185包头战争史话221包头宗教史料231包头蒙古族史料281包头回族史料252河东文史第一辑173河东文史第二辑175河东文史第三辑177河东文史第四辑159河东文史第五辑119河东文史第六辑199河东文史第七辑200东河文史第八辑194东河文史第九辑147昆都仑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182昆都仑文史资料选编第三辑184昆都仑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170昆都仑文史资料选编第五辑200昆都仑文史资料选编第六辑220青山文史中小学教育专辑181青山文史第一辑174青山文史第二辑176青山文史第三辑94青山文史第四辑126青山文史第五辑166察右中旗文史资料第一辑352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29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4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245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和子章与蒙骑四师303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内蒙古自治学院173元宝山文史资料第一辑191赤峰市元宝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第二辑韩麟符410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73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226红山文史第一辑172红山文史第二辑178红山文史第三辑220红山文史第四集162红山文史第五集170红山文史第六集193红山文史第七集174达尔罕文史1996年创刊号60达尔罕文史专辑之一达尔罕王旗出荒始末113达尔罕文史1996年第2期62达尔罕文史1996年第3期62达尔罕文史1996年第4期62达尔罕文史1997年第1期(总第5期)60达拉特文史第一辑255达拉特文史第二辑252磴口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74磴口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73磴口县文史资料第三辑260磴口县文史资料第四辑250磴口县文史资料第五辑260磴口县文史资料第六辑——三盛公天主教史料辑145 磴口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57磴口县文史资料第八辑206磴口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76磴口县文史资料第十辑195磴口县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89东胜文史资料第一辑169东胜文史资料第二辑250东胜文史资料第三辑111东胜文史资料第四辑192额尔古纳右旗文史资料第二辑238额尔古纳右旗文史资料第三辑204鄂伦春自治旗政协文史选辑第一辑16鄂伦春自治旗政协文史选辑第一辑36鄂托克旗文史资料第八辑91鄂托克旗文史资料第十辑42鄂托克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60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48丰镇文史资料第一辑92丰镇文史资料第二辑147固阳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211固阳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263固阳文史资料选编第三辑141固阳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269固阳文史资料选编第五辑——科技专辑318海拉尔文史资料第一辑42海拉尔文史资料第三辑184杭锦文史第一辑261和林文史资料第一辑137呼伦贝尔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59呼伦贝尔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137呼伦贝尔文史资料选编第三辑68呼伦贝尔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伪满兴安史料专辑190 化德文史资料第一辑341集宁文史资料第一辑131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20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二辑155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三辑130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四辑161喀喇沁旗文史资料第五辑179开鲁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83开鲁县文史资料第二辑209开鲁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28科尔沁左翼后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15科尔沁左翼后旗文史资料第二辑144科尔沁左翼后旗文史资料第三辑152科尔沁左翼中旗文史资料第一辑82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28科右中旗文史第一辑153科左中旗文史资料第二辑苦难的岁月科左中旗伪满时期史料专辑158 克旗文史资料第一辑94克旗文史资料第二辑351库伦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59文史通讯第二期17文史通讯第四期9林西文史选第一辑218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11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17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121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17临河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238临河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246满洲里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86满洲里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67满洲里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地方土特名优产品专辑123 满州里文史资料第四辑211蒙古族古代军事思想研究论文集第一集436蒙古族古代军事思想研究论文集第二集483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史第一辑184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史第二辑152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史第三辑196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一辑192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二辑242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三辑227伊克昭文史资料第四辑——改革奋进的十年259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五辑193伊克昭文史资料第六辑教育史料专辑263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七辑科技史料专辑196伊克昭文史资料第八辑伊克昭文史资料157 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九辑(工商经济专辑)176 伊克昭文史资料第十辑254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二辑(蒙文)394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三辑(蒙文)239伊克昭文史资料第四辑(蒙文)265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五辑(蒙文)244伊克昭文史资料第六辑(蒙文)301伊克昭文史资料第七辑(蒙文)231伊盟百年革命史略69伊盟革命回忆录第一辑291伊盟革命回忆录第二辑318奈曼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38奈曼旗文史资料第二辑171奈曼旗文史资料第三辑184奈曼旗文史资料第四辑177宁城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16宁城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50清水河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44清水河县文史资料第二辑242苏尼特右旗文史第一、二辑73苏尼特右旗文史第三辑95太仆寺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90太仆寺旗文史资料第二辑82通辽市文史第一辑480文史资料选编第一辑96文史资料选编第二辑60文史资料选编第三辑74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徐明著作专辑167 土默特文史资料第一辑190土默特文史资料第二辑242土默特文史资料第三辑251土默特文史资料第四辑250土默特右旗文史资料第一、二辑175土默特右旗文史资料第三辑188土默特右旗文史资料第四辑202翁牛特文史第二辑190乌海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26乌海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260乌海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203乌海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214乌海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64乌海市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151革命回忆录第一集249乌拉特前旗文史资料第一辑167乌拉特前旗文史资料第二辑222乌拉特前旗文史资料第三辑——奇俊峰生平248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一辑207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二辑299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三辑208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四辑228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五辑207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六辑243乌兰察布盟文史资料第七辑——原绥南地区革命斗争史料专辑192 乌兰密布文史资料第八辑——察哈尔蒙古族史话460 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九辑乌盟人民剿匪记215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十辑乌兰察布蒙古族教育史389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乌兰察布史略486乌审旗文史资料第一期蒙文264五原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二辑94五原文史资料第四辑239五原文史资料第五辑243武川文史资料第三辑217武川文史资料第四辑145武川文史资料第五辑232武川文史资料第六辑271兴和文史资料第一辑105兴和县文史资料第二辑159锡林郭勒日报通讯(赠刊)搏克127锡林郭勒盟文史资料第一辑165锡林郭勒盟文史资料第二辑269锡林郭勒盟文史资料第三辑149锡林郭勒盟旗两级政协文史资料目录50锡林郭勒名人录221锡林浩特市文史第一辑172牙克石文史资料第一辑212伊金霍洛旗文史资料第十辑71伊金霍洛旗文史资料第十一辑56伊金霍洛旗文史资料第十二辑67伊金霍洛旗文史资料第十五辑3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金霍洛旗委员会大事记(1959-1994)196 《伊金霍洛文史资料》目录索引(1985.4——1992.12)9 鄂尔多斯通典第一册(上、下册)495鄂尔多斯通典第二册265鄂尔多斯史论集152革命回忆录从陕北到鄂尔多斯81扎贲特旗文史第一辑32扎贲特旗文史第二辑48扎兰屯文史资料第一辑100扎鲁特文史第一辑172昭盟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06昭乌达风情549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一辑205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二辑210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三辑247哲里木盟文史资料第四辑哲里木盟伪满时期史料血雨腥风十四年247 正镶白旗文史资料第一辑206正镶白旗文史资料第二辑217正镶白旗文史资料第三辑(蒙文)199卓资政协文史资料第一辑1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抛弃中间路线,与中共携手 1948年1月在香港举行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是民 盟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会议宣布结束“中间 路线”,彻底放弃对国民党的幻想;制定与中国 共产党密切合作,联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 人士,为彻底摧毁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实现新 中国而奋斗的政治路线。一届三中全会是民盟的 历史转折,它标志着民盟公开与中国共产党携手 合作。
11月6日,张澜主席迫不得已签署《中国民主 同盟总部解散公告》,通知盟员“自即日起一律 停止政治活动,本盟总部同仁即日起总辞职,总 部亦即日解散”。7日,张澜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 呼吁全体盟员“继续为国家之和平民主统一团结 而努力”,号召全体盟员转入地下继续进行斗争。 过不了两个月,民盟又在香港重新恢复。
2.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关系非 常紧张,“统一建国同志会”看到 出现这种不利抗日救国的局面,想 出面调停,却无能为力。为了提高 和扩大国共之外的第三政治力量的 影响力,各党派的参政员就秘密筹 划成立了一个没有国民党人员参与 的更大的组织,定名为“中国民主 政团同盟”。顾名思义,就是将各个党派作为会员, 实行团体会员制。
著名的 “窑洞对” 1945年7月4日,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其兴 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政权兴衰“周期率”。毛 泽东答曰:“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 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 会人亡政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解放战争中,民盟与中共亲密合作,在争取 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历史 贡献。 重庆谈判期间,中共与民盟配合默契。 9月10 日,张澜致函蒋介石和毛泽东,希望国共两党全盘、 彻底解决国家问题,提出“政治必须彻底民主”、 军队“采用全盘统筹”;9月11日,毛泽东、周恩 来、王若飞在“桂园”与张治中、黄炎培、沈钧儒 等就团结问题交换意见。 9月14日和25日,国共双方谈判代表两次向民 盟领导人通报谈判情况,征求民盟意见。9月15日, 毛泽东赴“特园”看望张澜,就国共谈判、民盟和 中共配合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民盟的政治主张既不同于国民党也不同于共 产党,政治上主张多党制,建立各党派参加的联 合政府。 在民盟成立大会上拟定的《中国民主同盟纲 领(草案)》就体现了上述观点。《“草案”》 共46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 社会等6个方面,把建立联合政府、建设民主国 家作为民盟的奋斗目标。
二、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1948年1月5日至19日,中国民主同盟第一届中央 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分析了二中全会
1947年10月1日,国民党政府新闻局长招待记者, 宣布民盟是“中共之附庸”,“民盟分子破坏总动 员,参加叛乱,反对政府”。10月7日,枪杀民盟中 常委杜斌丞,中共和民盟提出严重抗议。10月23日, 国民党大批特务包围和监视南京民盟总部。 10月 28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政府宣布民盟非法》的 声明,声称“民 主同盟勾结共匪, 参加叛乱”,“企 图颠覆政府”,要 求各地“严加取缔, 以遏乱萌”。
1937年11月23日,各党派的一些参政员自发联 合组成了“统一建国同志会”,有19位会员,大 家公推黄炎培担任主席。这19位会员中,大部分 是国民党的参政员,只有1/3是各党派的参政员 “统一建国同志会”是民盟最早的前期组织, 还不具有政党的性质。
黄炎培(1878—1965),
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 一。江苏川沙县人。是中国 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 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 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 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 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 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 主席﹐民建中央委员会主任 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 日病逝于北京

中央常务委员5人: 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梁漱溟、章伯钧


中央常务委员会: 主席: 黄炎培 总书记: 左舜生 组织部长: 章伯钧 宣传部长: 罗隆基
对于建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目的,民 盟中央原主席张澜先生是这 样说的:“组成 一个大的力量,居于国共两党之间,调和监 督,以期全国终能达到民主的团结。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民盟作为第三方面代表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国民 党、共产党、民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在本次 会议中所占的名额分别为 8位、7位、9位、5位和 9位。会议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五项协议,即《关 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 《关于国民大会的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 案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等。
而国民党“六大”还是坚持了反共反民主的既 定方针:全面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继续实行一 党专制。 民盟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民主党派,也表明了 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坚决反对内战,反对独 裁,要求和平建国,建立各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1945年7月1日,民盟参政员黄炎培、章伯钓、左舜 生与国民党的三个参政员组团赴延安访问。这个代 表团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共领导 同志举行了正式会谈,形成《会谈纪要》,其主要 内容有两大方面:(1)停止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 (2)从速召开由国民党、共产党、民盟及三方共 同推荐的无党派代表 人士组成的政治会议,讨论 结束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 合政府,召开国民大会,释 放政治犯等重大问题。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随即开始公 开活动。1941年5月,在中共和救国会海外组织的 支持下,梁漱溟前往香港筹办《光明报》,9月正 式出版,10月10日,《光明报》发表“启事”,宣 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公布了“十大 政治纲领”和“宣言”。10月16日,向国内外宣告 同盟“以言论以理性去活动,争取大众的同情拥 护”,“培养起来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势力”,“奠 定国内的永久和平”。11月17日,向国民参政会二 届二次大会提交了《实现三民主义加强抗战力量, 树立建国基础案》,以中间党派身份公开活跃在国 统区的政治舞台上。
1941年3月19日下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成立会议在重庆上清寺特园秘密举行,与会代表 共13人。大家推举黄炎培为主席,左舜生为书记, 章伯钧为组织部长,罗隆基为宣传部长。开始时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由五个党派组成, 后来全国各界救 国会也加入进来, 这样“中国民主 政团同盟”遂有 “三党三派”联 盟之称。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成员
“三党三派”:



中国青年党、 国家社会党 (后称民主社会党)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后称农工民主党) 中华职业教育社、 乡村建设协会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在重庆秘密召开, 通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敬告政府与国人》和《中国民主政 团同盟简章》,选举了:
梁漱溟先生(1893—1988)
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 漱溟,后以其字行世,祖籍 广西桂林,出生于北京。著 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 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 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 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 称。
3.中国民主同盟的建立 因为团体会员制在组织上显得比较松散,特别 是亲近国民党的青年党人数比较多,常常出现垄断 盟务的倾向,起不到政党同盟应有的作用。为了改 变这种不良状态,各党派的领导商议决定改组民主 政团同盟,把团体会员制改成个人会员制。 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开 会,会上决定把“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正式改名为 “中国民主同盟”,大家在会上推举张澜担任主席。 这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是政党成员结构上的大 变动,更像一个政党组织。
会后不久,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五项协议”, 按着国民党“六大”既定方针发动了全面内战:一 方面发动内战妄图一举消灭中共;另一方面派出大 批军警、特务,对国统区的民主势力进行残酷镇压。 民盟首当其冲地成了被镇压的对象,1946年重庆 “校场口事件” 和云南“李、闻惨案” 就是最好 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民盟的领导人被迫来到香 港开展活动。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在重庆上清寺 “特园”召开。会议决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 “中国民主同盟”,取消民盟的团体会员制,盟员一 律以个人名义加入。 会议选举 张 澜为主席 张澜、张君劢、章伯钧、左舜生、潘光旦、罗隆 基、李璜、沈钧儒、张申府、梁漱溟、陈启天、张 东荪、鲜特生、杨叔明、黄艮庸、曾昭抡、朱蕴山、 周鲸文、曾琦、丘哲、张云川、周新民、韩兆鹗、 林可玑、郭则沉、刘东岩、黄炎培、冷、张志和、 余家菊、郑振文、吴晗、潘大逵等33人为中央委员
一、在血雨腥风中诞生 1.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建立 以1936年“西安事变”为契机,中国形成 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政府在民主浪潮 的压力下,成立了一个 咨询性质的机构——国 民参政会。各党派可以 派参政员到参政会来讨 论国是,但决定权在国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民党。
当时,在中国大陆地区,除了国共两党之外, 还有一些其它党派,如第三党、中国青年党、国家 社会党、中华职教社、救国联合会和乡村建设协会 等。各党派参政员觉得在参政会空谈国是没有多大 用处,加之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在全国 人民奋起抗战之际,国民党却蓄意破坏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在这种形势下,各党派纷纷要求国民党结 束一党专政,实行民主宪政,并产生了联合起来共 同应对时局的迫切要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之时,中国各个政治 力量都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中国何处去?国、 共两党都在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第六次代表 大会,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就是讨论这个问 题。作为第三方面的代表,民盟也必须拿出自己的 政治主张。 中共“七大” 拿出来的政治主张是:立即废 止国民党一党制,“成立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 同盟和无党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中央 政府”。
张澜先生(1872~1955),
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 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 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 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 国民主同盟),1941年10 月继黄炎培之后担任中国民 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 主席,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 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 员会主席至1955年2月9日 逝世,享年83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