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摇篮”、“掺和”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结构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4、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重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借助文本资料和多媒体,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欣赏乐曲欣赏乐曲《蓝色多瑙河》,介绍施特劳斯,借机导入教学。
二、谈话导入,感知内容1、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城市,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
”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心中有什么疑问吗?(维也纳为什么被称“音乐之都”?读课题,读出心中的疑问)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结合学生回答,投影出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
三、学习课文,合作探究。
教师组织集体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此基础上给予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学,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再交流汇报,共同提高。
第一板块: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出示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摇篮”指的是什么?普通的摇篮摇出的是什么?课文把维也纳比作一个大摇篮,那么它又摇出了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2、学生交流。
(许多着名的.音乐家,许多不朽的乐章)3、激情叙述,引导感情朗读。
维也纳的青山秀水,维也纳的空气阳光,到处都弥漫着音乐的气息,维也纳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案《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案1一.导入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维也纳音乐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吧!板书课题二.精读训练1.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1)交流,出示: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2)谈谈你对“音乐之都”这个词语的理解。
(3)指导朗读,突出“世界著名”、“音乐之都”。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有名山作为依靠,有名河穿城而过,这里一定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交流。
板书:音乐摇篮音乐装饰享受音乐国家歌剧院3.仔细读课文,在文中标出重点词语。
全班交流学习师: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我们来交流一下讲第2段(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A 生答。
同意吗?你真会读书!B“摇篮”什么意思?(我们最初生长的地方)。
在文中指什么?(古典音乐的发源地在维也纳)C出示多媒体: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
并对音乐家简介师:老师在课下搜集了这些音乐并听了听,真是如痴如醉,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也可以找相关音乐听听讲第3段过渡:维也纳给这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A 生答。
听懂了没?这么美!想到那儿看看吗?B 出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小结:维也纳真不愧为音乐之都讲第4段过渡:在这个音乐之都里,那里的人几乎每一天都离不开音乐1.(出示第四小节)从书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A.(人们在漫步时华尔兹圆舞曲。
)(1)了解华尔兹圆舞曲吗?(放音乐)华尔兹就是圆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音乐,一个重拍,紧接两个弱拍。
(一边感受乐曲,老师一边轻击节奏,学生很自然的也跟着拍)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什么?(欢快优美节奏很快)(2)把这种幸福的旋转读出来。
(指导朗读)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B.“夏天的夜晚回荡。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的音乐历史和音乐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音乐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维也纳的音乐历史,欣赏维也纳的音乐作品。
2.教学难点:分析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家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维也纳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学生分享自己听到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2.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维也纳的音乐历史,包括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和音乐风格。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了解维也纳音乐的发展脉络。
3.音乐欣赏教师播放《蓝色多瑙河》等维也纳著名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案例分析教师以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为例,讲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音乐家的作品,理解其创作意图。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维也纳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各组汇报分析成果,分享音乐欣赏的心得体会。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参与情况。
2.音乐欣赏能力:评价学生在音乐欣赏、分析作品时的表现。
3.学习成果:检查学生对维也纳音乐历史和音乐家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了解音乐家生平和作品。
2.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3.开展音乐主题活动,如音乐会、合唱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欣赏、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维也纳的音乐历史和音乐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维也纳的音乐特色,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维也纳的音乐特色及其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2.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维也纳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维也纳的初步了解。
2.新课内容(1)讲解维也纳的音乐特色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的1月1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举办的新年音乐会,是世界著名的音乐盛事。
维也纳音乐厅: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在此演出。
(2)欣赏维也纳的音乐作品播放《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优美与和谐。
分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讲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如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发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也纳音乐特色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2)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一段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展现对音乐的理解。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课后作业1.搜集有关维也纳的音乐资料,了解其音乐发展历程。
2.写一篇关于维也纳音乐特色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维也纳的音乐特色、欣赏音乐作品、讨论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等方式,让学生对音乐之都维也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doc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教学重难点: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古城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有民族象征的万里长城,有红叶似火的香山等,今天让我们走出去了解世界各地,看国外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赏析《音乐之都维也纳》二、新课(一)、分析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分析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2、指名朗读。
3、学生提出问题(一边提一边问)A:维也纳在什么地方?B景色怎样?C:哪个词语用的好?D: 风韵是什么意思?E:与风采景色相比为什么风韵更好?F:本自然段写了什么?(二):维也纳景色美那这座古城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问题(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2)、哪一句是总起句?起什么作用?(3)、课文中交代了有哪些音乐家在这里生活过?(4)、有哪些词语用得好?(5)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自学1、用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4、5、6自然段。
2、分段提出问题并解答。
(1)学习课文第三段自然段。
A、找出总起句。
B、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C、哪个词用的好?D、用装饰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A、找出课文的总起句。
B、为什么天天离不开音乐?C、飘溢回荡为什么不用飘扬回响?D、哪个词语用得好?用几乎造句?E、引导学生归纳本段段义?(3)第五段问题。
A、中心句是哪句话?B、为什么被称为歌剧中心?C、哪个词语用的好?D、用金光闪闪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二——四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音乐家的资料。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再次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
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吗?(指名说)课件出示,齐读:*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世界著名。
师:如果把这篇课文比作一首曲子,那我们现在已经抓住了它的主旋律。
下面就让我们先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细细品味文字,思考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板书:摇篮)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文字)2、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A、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B、“摇篮”是什么意思?(婴儿睡的床)3、母亲摇晃着摇篮,我们渐渐长大,把维也纳比作一个大摇篮,我们不禁要问,那它究竟摇出了什么呢?A、(摇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请你将课前搜集的这些欧洲古典音乐大师的资料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生介绍音乐大师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想见见这些音乐巨人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课件出示音乐家头像,相机点出名字: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施特劳斯。
)B、还摇出了什么?(还摇出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课件补充]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
16-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案

16、音乐之都 xx 第二课时教课设计第二课时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领会维也纳的特色,理解为何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联系课文内容,感觉维也纳浓重的音乐气氛,初步培育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兴趣。
4、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指引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色,领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资料的意图。
教课要点理解为何 xx 被称为“音乐之都”。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读课题。
2.读词语。
3.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维也纳有哪些认识呢?(板:古典音乐的摇篮 )(二)、细读感悟,领会音乐xx 的魅力。
1.我们一同去赏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美好风光,请赏识。
(播放课文3—6自然段录像)2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3 至第 6 自然段,哪个自然段是环绕哪句话写的,快速地画出来。
(指名回答)相板:用音装起来的xx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拥有世界影响3.老置了 3 个,看你能不可以帮老来解决。
(件出示)4.出示自学要求:你自己最感趣的一个,仔地默文,找出答案。
(巡)★ 第三自然段:渡:也不是欧洲古典音的,是一座用音装起来的城市。
什么也是一座用音装起来的城市?A “在儿,到能够看到大音家的像或大理石像”从句中你出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呢?“到”看出像好多,你能想象下,在哪里能看到音家像或大理石像呢?(沟通出示片)走在 xxxx,能够看到()到达 xx,能够看到()站在商铺口,能够看到()你能出音家像或大理石像的多?指名。
也到能够看音家的像或大理石像,真是一个用音装起来的城市啊,一段中心句。
装 xx 的有什么?B “ 了念大⋯⋯也多用音家的名字命名。
” 句中,点能不可以去掉?什么?(点的不可以去掉。
因“ 多”“多”是表示好多,但不是指所有。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一组图片,你也来给维亚纳的地方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维也纳人民对音乐家是这样的崇拜,让我们读好这句话。
过渡:维也纳人民对音乐家是这样的崇拜,也所以音乐家的名字装修了维也纳,维也纳真是一座(接读第一句句子)。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导读:一、导入:1、音乐永远可以找到通向人们心灵的道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2、请打开课本,浏览一下,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3、我知道了维也纳坐落在——(学生答略)多么美丽的城市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动画,欣赏图片。
4、我知道了课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板书:摇篮、装饰、离不开、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5、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文章吧。
二、学习文章第二段。
1、体会写作方法:文章首先从历史、城市建设、人民生活三个方面来写维也纳的确是音乐之都的,大家观察一下这三个段落,能发现什么?2、布置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先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方面,然后练习读书。
要能读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味道来。
3、分小组读书学习。
4、展示“装饰”一段。
他们读得真好,能说出他们好在什么地方吗?出示屏幕:许多和多能去掉吗?为什么?指名来读,齐读。
你们还能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吗?这些句子中也有一些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去掉。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来,你带着同学们来一遍。
4、有了同学们的理解,我相信下面同学们读其它段落的时候就能水到渠成了。
5、展示“摇篮”一段。
指名读书并评论。
联系上下文理解“摇篮”一词的意思。
6、展示“离不开”一段。
指名小组读书并评论。
理解“掺和”的意思。
放音乐欣赏“圆舞曲”7、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让我们把这样的感情读出来吧。
分角色读2、3、4自然段生读(2)齐读(3)生读(4)过度: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人民一天也离不来音乐,不仅如此,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还因为它有享有世界声誉的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三、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三段课文,看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从而让人们把它跟音乐之都维也纳联系起来了。
2、学生读书画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或难点:
1、重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难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③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④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世界著名。
2、读了这几句话,你心中有疑问吗?
过渡:那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走进维也纳,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抓住音乐之都这一突破点,在学习课文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质疑,有助于对文本感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
)二、细读感悟。
1、教师指导学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课件出示课文第2小节)
①自读课文,找出为什么称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划出相关句子。
②读后交流,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
③补充有关音乐家的资料。
④欣赏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⑤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如:对“摇篮”进行质疑并理解)⑥指导朗读课文。
⑦小结学习方法:读-找-议-问。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把我们刚才所提问题的答案找出来。
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有不明白可以向小组同学请教,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课文的2、3、4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学习的模式都差不多,所以我以第二段为引导,教给学生“读-找-议-问”的学习方法,再让他们针对第三、四自然段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
2、汇报交流。
(1)从哪里可以看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谈谈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①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
(结合学生的感受,围绕“到处”这个词语进行点拨)②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在学生自主探讨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一下维也纳街道、公园的名称。
)③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抓住“就连……也……”进行朗读指导。
)
(2)从哪里看出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呢?谈谈你的感受。
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优雅轻快地华尔兹圆舞曲。
(“随时”意味着什么?)
②夏天的夜晚……回荡。
(指导学生读出美的感受,并结合课文理解“掺和”这个词语)③家庭演奏。
(对比我们这边在节日时会做些什么,加深理解。
)④集会、庆典、政府会议时奏乐。
(对比我们在集会等重要场合所放的音乐。
)
(3)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身处维也纳,你还会在哪儿也听到音乐呢?
(4)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师生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
过渡:使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还有那星罗棋布的歌剧院、音乐厅。
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世界歌剧中心”和“金色大厅”。
(设计意图:课堂终究是学生的课堂,只有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的课堂才有意义。
这部分的教学,除了个别地方老师稍作引导外,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课文的理解,体验学习的快乐。
)4、师生合作学习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①你觉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怎样?是从哪里发现的?出示图片。
②“金色大厅”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画出表现这个特点的语句。
出示图片。
③“金色大厅”如此出名,就因为它华丽的外观吗?理解它的影响。
过渡:是啊!金色大厅更以全世界的影响而著名。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金色大厅,一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盛况。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采用的是师生合作的方式。
毕竟,课本上的内容如果单凭语言文字来理解,那是很抽象的,它需要我们的教师收集资料以助于学生的理解。
所以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游览了“国家歌剧院”
和“金色大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之都的魅力。
)
三、总结升华。
1、(课件出示录像)施特劳斯创作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2、就要结束维也纳之旅了,此时此刻你想要说些什么?
3、根据板书总结本课。
(设计意图: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
教学这篇课文,它需要音乐的渲染,虽然前面的几首音乐已经让学生陶醉,但还不够震撼。
所以在即将结束本课的时候,我以《拉德茨基进行曲》的视频录像把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再一次领略到音乐之都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
①找找关于维也纳的其它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
②学用总分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
我们要让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
板书设计: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