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5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读右图,完成第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演示的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第2题,抓住“表层”和“转化”,岩浆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地表)和变质岩(地下),本题容易忽略“地球表层”而错选变质岩或者直接看成火山喷发物应该形成喷出岩。

答案:1.D 2.C

3.

右图为“地球号研究船钻探示意图”,此船值得期待的科技成果是:钻探到地幔。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钻探到地幔过程中,钻头将经过岩石圈

B.钻探到地幔的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岩浆

C.钻头钻探过程中将经受高温高压的考验

D.从地表不同部位钻探到地幔的深度一定相同

解析:由于地壳的厚度不同,所以从地表钻探到地幔的深度不同。

答案:D

4.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右图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中

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解析:①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②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③处岩层断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层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为断层,故C项正确。

答案:C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雅丹地貌。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东南丘陵

B.塔里木盆地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我国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解析: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地区,由定向风侵蚀而成。

答案:5.B 6.C

7.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材料二: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材料三:地层剖面示意图。

(1)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分析判断:

①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为(填陆地或海洋)。

②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为。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判断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根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①内力作用表现:。②外力作用表现:。

解析:第(1)题,由题干和地层剖面图可知,C为砂岩,河湖沉积的产物,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而E为石灰岩,F为砂岩,G为页岩,石灰岩为深海沉积,F为河湖沉积,陆地环境,G为浅海沉积,由此可判断该地从E层到G层海平面变化为:从E到F层,海平面下降,F为陆地沉积环境;从F到G层,海平面上升,G层为海洋沉积环境。第(2)题,该地岩层在K地层之前的都发生倾斜变形,而在N地层之后都呈水平状态,由此可以判断该地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以前。第(3)题,M 断层左右两侧,如果没有缺失,应该是一一对应的,由C开始比较可知,左侧缺失岩层有H、I、J、K 等地层。第(4)题,断层M形成后,使O地层发生断层,由此可以判断O地层形成之后,才发生的断层。第(5)题,该地区地壳演化中内力作用有地壳升降运动,使地层发生沉积褶皱使岩石发生变形,断层使岩层发生错位。外力作用表现有岩层沉积,有岩层受侵蚀变薄甚至缺失,即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答案:(1)①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②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5)内力作用表现: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任答两点即可) 外力作用表现:沉积地层、P 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任答两点即可)

8.(研究性学习)某学校地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他们把部分环节内容去掉,让你来填。比较一下你和兴趣小组的同学,谁的环节更全面,方法更科学,设计更具有操作性。

(1)课题名称: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

(2)研究目的: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和体会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预测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实验过程:

①两手握住竹片两端加力,竹片产生变形。

②继续用力,先慢后快,竹片折断。

(7)实验现象:竹片折断瞬间,断裂口有震感。

(8)结题报告: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作用的结果。

②褶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作用是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

(9)实验总结思考:

①做该实验,你认为除了用(4)中提供的材料外,还可用哪些材料?

②若在实验过程中,在竹片已变形但未折断时,将两枚钉子钉入竹片向上弯曲、向下弯曲两处地方,请你思考哪枚钉子易钉入竹片当中,并分析原因。

(10)本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解析:只要材料具备既能弯曲,具有一定的塑性,又能断裂,具有一定的刚性即可。褶皱中岩层连续,且向上弯曲部分称为背斜,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破碎。断层线两侧的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