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苏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1—2015年)

(征求意见稿)

二○一一年八月九日

全民健身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保障民生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苏州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面临形势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16年来我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日臻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环境和条件显著改善,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为苏州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1-2015年是我市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

对体育功能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我市全民健身事业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短缺;二是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尚不平衡;三是城乡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为薄弱,科学健身指导有待深入;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我市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我市居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市全民健身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国民体质合格率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前列水平;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与苏州

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覆盖城乡、组织完善、设施齐全、活动丰富、指导有力的基本满足广大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合作机制,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卫生、农业、民政、残联、老龄委等部门资源联动,共同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二)具体目标

1.市民健身素养显著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和健身能力明显提高,体质健康教育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达到55%以上,每人至少掌握1项体育锻炼技能,市民体质明显增强;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符合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2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在校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2.组织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各级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各类体育社团数量达160个以上,每个市属协会拥有2个以上体育俱乐部,每个县级市、区级体育协会拥有1个以上体育俱乐部,并建成多个社会体育俱乐部,全市体育社团注册会员达40至50万人。积极探索体育社团组织向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延伸,建成体育行政部门、全民健

身活动中心、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站)、体育社团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构成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3.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50%以上。规划建设区级体育中心和片区级社区级体育设施,形成市、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以户籍人口计算),公园、广场逐步增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

4.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打造日常、双休和节假日三大体育生活圈,大力发展晨(晚)练健身、社区体育、体育节和假日体育等活动,将元旦万人长跑、全民健身节、假日体育等活动办成全市的传统活动,充分展示我市全民健身成果。各市、区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形成传统的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打造各地全民健身节日。

5.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名,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广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普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学生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大幅度提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的比例。

6.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建立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逐步形成以苏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龙头、各市(县、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中坚、各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站为基础的监测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评估,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7.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有特色的体育健身产品,发展规范有序的大众化体育健身市场,积极引导和促进体育健身消费。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水平

重点改善农村居民、青少年和在职职工的体质状况,倡导居民人人喜爱并参加一项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居民健身参与程度。

1.重点发展农村体育。要把发展农村体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体育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统筹农村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指导、体育活动的整体建设,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千村万人篮球、乒乓球比赛等群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