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21世纪综述

合集下载

《西游记》故事背景及主题解析

《西游记》故事背景及主题解析

《西游记》故事背景及主题解析1. 引言1.1 概述《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一部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全书以佛教经典《大唐西域记》为基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冒险历程。

本文将分析《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主题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背景介绍、故事梗概与情节分析、主题解析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总体概述,介绍该篇长文的目的和结构。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西游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探讨其故事背景和主题内涵。

通过剖析作者与创作背景、故事时代与历史背景以及主要人物等方面的内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并对其中传递的思想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依次对背景介绍、故事梗概与情节分析、主题解析和结论进行详细阐述。

2. 背景介绍:2.1 《西游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

吴承恩生活在16世纪,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才子。

他在创作《西游记》之前,已经有过丰富的文学成就,并曾担任过官职。

吴承恩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汲取了大量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官方志怪文化等元素,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塑造了一个独特而精彩的故事世界。

2.2 故事背景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盛的王朝。

这个时代享有盛极一时的国力与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

唐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并允许外国僧人来中国传播佛法。

为了寻求更多佛经及奇异物品,唐朝皇帝下令组织了一次西天取经的任务,目的是前往印度取得真经。

这就为《西游记》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2.3 主要人物介绍及其背景设定:《西游记》中涉及许多重要角色,其中主要包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位主要人物。

唐僧玄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位唐代法师,被选派前往印度取经。

孙悟空则是一个有着超凡能力的石猴,曾因妄自尊大而惹祸上身,后来受到唐僧拯救并成为其徒弟。

西游记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

西游记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

西游记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下面介绍的是西游记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仅供参考。

《西游记》主要内容《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精品的巨著。

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

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

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了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

孙悟空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作品写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通过故事提出批评。

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万余字。

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

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西游记》创作背景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这时候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

加上吴承恩本人从小聪慧,却在科举制屡屡受挫,这些人生的经历与西游记表达的内核很契合,这是他创作的主要原因。

《西游记》作者介绍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又称射阳山人,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一说安徽桐城)人,祖籍安东。

明代文学家。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神话故事。

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迁居南京,卖文为生。

西游记作品梗概作文六篇

西游记作品梗概作文六篇

西游记作品梗概作文六篇西游记作品梗概作文1《西游记》是由中国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叙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护送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位灵猴,出世在花果山。

出生后就到东海龙宫借到如意金箍棒,飞到天上去大闹天宫。

玉帝让二郎神迎战,此后如来佛祖将孙悟空打下五指山。

玄奘从东土大唐到西方取经,途中在五指山收孙悟空为徒。

然后,到高老庄偶遇了猪八戒,也收为徒弟。

接着,他们走到流沙河见到沙悟净,但是猪八戒和沙悟净一言不合就开打,之后唐僧说服了沙悟净收为徒弟。

从此师徒四人一同踏上征途。

一路上,他们护佑师父跋山涉水,降伏了白骨精、蜘蛛精、牛魔王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

悟空也驾筋斗云找观音菩萨帮忙,降伏了红孩儿。

后来,一只神龟来带他们通过了长达天际的通天河,他们便来到了火焰山。

这个情节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孙悟空询问了土地公公了解到这是他大圣爷大闹天宫时把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提早掉了几块碎片下来砸到火焰山上。

然后,孙悟空就去找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

最后,他们战胜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成功到达了西天,取到了如意真经,修成了正果。

快来阅读这本书把,你将体会到团结是多么重要的!西游记作品梗概作文2《西游记》这本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使我回味无穷。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承恩。

他是明朝有名的小说家。

书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五师徒一同经过了种.种磨难和各种考验,仍旧坚持到底,不屈服,顽固的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成佛的神话故事。

《西游记》这本书使我感受到了世间的正与恶,还让我知道只有勇于拼搏、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书中的五师徒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本领。

为这本小说增添了几分魅力。

唐僧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角色,他胆小,唠叨,不分善恶,可是心却十分纯洁,善良。

21世纪专书词汇研究综述

21世纪专书词汇研究综述

21世纪专书词汇研究综述作者:金永春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硕果颇丰。

对比以往的专书词汇研究,此时期的作品研究内容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新,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讨论更加频繁,但也依然存在诸如基本概念仍有争议,重复研究时有出现,深度研究较少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专书研究中需要注意和规避的问题。

关键词:专书词汇研究概况成就不足汉语词汇学分现代汉语词汇学和古代汉语词汇学。

它们大概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并在80年代后取得丰硕的成果。

[1]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专书研究是断代研究的基础,而断代研究又是整个汉语史研究的基础”。

[2]因此,围绕专书进行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学领域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研究概况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对古代专书词汇进行全面描写的著作——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

自此,专书词汇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开。

90年代的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较之以前,体系更加全面,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某本专著对古代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利用参照比较法,力图把握清楚专书所处时代的词汇概貌的作品越来越多。

专书词汇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一般,涉及的领域和方向更加多样,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有其共同的时代特征。

(一)研究对象特点从研究对象即专书性质上看,首先是涉及到上古、中古、近代各个时期的专著。

例如上古时期的专书词汇研究著作有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8),钱宗武《今文〈尚书〉词汇研究》(2012),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2014),徐正考、王冰、李振东《〈论衡〉词汇研究》(2014),杨运庚《今文〈周书〉词汇研究》(2016)等;中古时期有张能甫《〈旧唐书〉词汇研究》(2002),化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2002),宋闻兵《〈宋书〉词语研究》(2009),杨观《〈周密笔记〉词汇研究》(2011),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2013)等;近代则有遇笑容《〈儒林外史〉词汇研究》(2001),谭耀炬《〈三言二拍〉语言研究》(2005),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2008),王毅《〈西游记〉词汇研究》(2012),杨继光《〈万历野获编〉词汇研究》(2014)等。

《西游记》:中国神话的奇幻之旅

《西游记》:中国神话的奇幻之旅

《西游记》:中国神话的奇幻之旅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其中最受广大读者和观众喜爱的之一就是《西游记》。

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和冒险元素的文学巨作,通过四位主要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神秘而惊奇的世界。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游记》这部作品,并重点关注其与中国神话之间的联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引言部分即当前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包括《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主要角色介绍以及故事情节概述与分析。

然后,我们将探讨《西游记》与中国神话之间的紧密联系,包括神话与《西游记》的关系、《西游记》中的神话元素解析以及它对中国神话的影响和演绎。

接着是关于《西游记》中奇幻世界建构的讨论,包括奇幻元素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人物与场景到奇幻世界的转变和建设,以及奇幻世界对故事发展和角色成长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西游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展望它对其他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的影响,并陈述一些个人观点和感悟。

1.3 目的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旨在探讨《西游记》这部经典之作在中国神话传统中的地位以及其独特之处。

同时,我们希望揭示《西游记》中蕴含的丰富神话元素,并分析这些元素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奇幻世界在《西游记》中的构建方式以及其对整体叙事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神话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而深沉的关系,并体会到《西游记》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中国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巨大贡献。

2. 正文:2.1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这部小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创作完成,出版于1592年,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明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官僚制度日渐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而《西游记》以孙悟空等主要角色为核心,在深入描述其奇幻冒险旅程的同时,也通过表现人性、讽刺社会弊端等手法向读者传递着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

评《西游记

评《西游记

评《西游记》——摘要:《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一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以孙悟空大闹天空为开始,描写了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

其中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等更是经典之战。

师徒四人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中各类人,故事内容真正反映着当时社会矛盾。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矛盾,自由,饭卡,团结引言:身居“四大名著”之位的《西游记》,可谓古典文学中最为经典的著作,身为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我们更有理由去品读,去欣赏,去寻找经典中的经典。

本文将从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特点,苦难经历分析当时社会现状,等几个方面评论《西游记》,从西游记中领略各个人物的风采,体味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守,由于时间仓促,篇幅有限,水平欠缺,故仍有顾此失彼、挂一漏万之嫌。

(一)追求自由的开始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作为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高到了通篇小说的首位。

孙悟空因拿走定海神针,被骗去做弼马温,这样被得以软禁,当得知被骗,返回花果山,自立“齐天大圣”,又因蟠桃事件被扔进炼丹炉,非但没有烧死,反而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领,猴王大怒,于是大闹天宫。

简简单单的故事背后,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悲惨的社会现实,压迫与被压迫。

猴王不安于弼马温正是想被软禁,是渴望自由的象征,而天庭却一再阻挠,一再加于迫害,正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者的黑暗,百姓痛不欲生,最终孙悟空大闹天宫,可谓是被压迫者的一种反抗,正是人们追求自由的缩影。

可最后还是被压在五指山下,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统计阶级有多么大的权力。

也正是有了大闹天空,才有了后来的西天取经,真实的反映着当时百姓为了幸福生活而做的不断努力。

(二)各种人物的化身西游记中,唐三藏接受观音菩萨指点,前往西天求取真经,一路上总共收了三个徒弟还有一条白龙马,他们师徒四人也正是社会中各种人的化身,其中孙悟空嫉恶如仇,不畏强权,代表个性:力量,聪明,有能力,胆子大,自由奔放,看重个人价值,自我为中心的人群,猪八戒代表人性;贪财好色好吃懒做憨厚率直,不思进取,自私贪小便宜,小富即安,的人群沙僧任劳任怨忠厚老实,代表死亡:没有性格,没有想法,没有目的,灵魂已经死了的人群。

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简介

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简介

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简介
四大名著西游记的简介
《西游记》,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
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
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
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

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西游记,全名《西游记真历实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小说以寓言形式描述了唐朝时期僧人玄奘师徒出使天竺的奇幻故事,在文学、历史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西游记》创作时处于民间小说的鼎盛时期,具体创作时间为明代中后期。

此时,明朝已经取代元朝,恢复了中原的统一,社会大致稳定。

在这个时期,民间文化和宗教信仰开始蓬勃发展,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涌现出来,其中就包括《西游记》。

二、文化背景1. 佛教文化影响《西游记》的主要背景是佛教的繁盛时期,这与历史上玄奘法师的真实事迹相对应。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修行,最终取得真经,实现了修行的目标。

这种修行观念承袭了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战胜人性的弱点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这与佛教信仰的追求紧密相连,同时也让读者对佛教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道教文化影响在《西游记》中,道教也占有一席之地。

其中,只有唐僧一人信奉佛教,其他三位徒弟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猴、猪、沙三个象征性的形象。

猴子代表了狡猾聪明,猪八戒代表了贪婪和混沌,沙和尚则代表了忠诚和稳重。

通过这些形象,作者展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教化人性的思想,体现了道教修身养性的理念。

3. 儒家文化影响尽管儒家思想在《西游记》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但它仍然对整部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剧情和描写中并没有过多强调儒家的教化,但整个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仍然可以被读者所感受到。

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下,《西游记》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传递了宗教信仰的智慧,还通过喜剧、寓言和幻想元素,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娱乐和启发。

《西游记》中的众多元素和主题,既是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象征,也积极地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绎与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的21世纪综述
《西游记》对于我们中国国人来说说是一部经典著作一点也不为过,无论是手捧经典朗经诵读的文人墨客,或者是整天为柴米酱醋茶忙碌的街头巷尾,一提起《西游记》,一个精灵的猴头,一个笨拙的猪八戒,一个温文尔雅的唐僧形象就在我们的心里建构浮现,他们已经不只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现在他们已经住进了我们千万百姓的心中,或是成了久违的朋友,或是人生的挚友,生活中到处是他们“取经”的影子。

对于大众来说,一部小说的剧情,情节,人物对话往往成为他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但是隐藏在深处的更加闪光的东西,总是要在几代人,几十个年头的不懈努力才能让瑰宝掀去腐旧的外衣,重新延续了《西游记》的生命。

纵观整个21世纪以来,不少研究者对《西游记》这部宏篇著作从各个不同领域、学术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挖掘,在不懈的努力下为了呈现了一个不同的《西游记》。

比如,一些研究者开始从人文方面,对小说主角进行人物分析,其中,对孙悟空的人物分析成为了重中之重,李达对孙悟空的形象有了重新更多的见解:1 深层底蕴、全面把握2 奇人、奇物、神通广大3 聪明机智、善于斗争、积极乐观4 蔑视皇权、反对封建等级观念5 善恶分明、永远的英雄
而刘怀堂更加深入抓住了孙悟空的变化对他进行分析:孙悟空:1.个性的反差。

(1)前七回中的孙悟空个性鲜明。

首先是敢作敢为。

其次是铁骨铮铮。

最后是不畏权势。

(2)后一百零三回中孙悟空的个性。

首先是屈服权势,甘为前驱。

其次是唯唯诺诺,大卖人情。

最后是不辨是非,认敌为友。

2.才能的反差。

对于孙悟空的才能,学界也有概括,即神通广大、有勇有谋。

今据《西游记》稍加统计,以示是否如此(如附表)
回数妖怪何神说情悟空反应
第16-17回黑熊怪南海观音:做守山大神见上文
第20-21回黄毛貂鼠灵吉菩萨:带它见如来谢了菩萨
第29-31回黄风怪二十七星宿、玉帝心中欢喜
第32-35回金角与银角大王太上老君既是你这等说,拿去吧
第36-39回青毛狮子文殊菩萨既如此,收了去吧
第40-43回红孩儿南海观音有劳菩萨远涉
第44回鼋龙悟空自己宽恕了他你(摩昂)带他去吧,多多拜上令尊
第47-49回灵感大王南海观音好教凡人信心供养菩萨
第50-52回青牛太上老君欢欢喜喜
第65-66回黄眉童子东来佛祖悟空见此法力,怎敢违误
第69-71回金毛吼南海观音不敢违言
第73回蜈蚣精毗蓝菩萨感蒙盛德,敢不奉承
第74-77回狮子、大象、大鹏如来、文殊、普贤忙叩头谢了佛祖
第78-79回白鹿南极仙翁既是老弟之物,只教他现出本相来看看
第80-83回地涌夫人托塔天王多谢了!多谢了!
第88-90回九头狮子太乙天尊望空称谢
第94-95回玉兔太阴君不敢违抗
而对于猪八戒这样的第二重要男主角,研究者现在是更多融入了喜爱的评述,比如在对猪八戒进行人物分析时,在《西游记》人物形象探赜中王美淼王芳对他是这样分析的一、拙而不笨二、散而不懒三、勇而不懦。

不仅在人物分析方面研究者颇有建树,在其他的研究领域到处也可以看到《西游记》的影子,许多研究者开始将眼光投向了小说中看似不重要的女性形象上面,微中见著地体现了
《西游记》在特定时代中的独特性。

比如在小说《西游记》中三种典型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探讨中凌茜就对《西游记》这样分析:一、贤淑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游记》中塑造了贤良淑德式的传统女性形象,这种女性形象在往的作品中几乎没有或很少出现,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这类女性形象的肯定。

如铁扇公主。

二、狠毒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游记》中还塑造了众多的心肠狠毒、手段毒辣的女性形象,如魔白骨夫人、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比丘美后白面狐狸等等。

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吴承恩对女性的另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则来源于传统文化思想对作者吴承恩的影响。

三、勇于追求爱情型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西游记》中也塑造了一位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女儿国国王,她主动追求爱情和自己的幸福,这一形象的塑造与明代新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以描写神魔鬼怪而成为经典的著作,里面的神系也是成为了不少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的部分。

比如在《西游记》神系浅探中陈洪涛对神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系统研究:
一、《西游记》神系的构成
把《西游记》神系看作小说的神系而不是宗教的神系, 这个神系有神, 有佛教也有道教的神, 但是和佛教道教的神系进行比较, 它有它自身的特点。

( 1) 这个神系非佛非道, 作者尽量把佛道神系的神融为一个体系, 并给诸神安排一个作者认为合适的位置。

( 2) 神系的排位顺序从道教的角度来看是混乱的,如把四御之一的玉皇排在三清之前。

从佛教的角度看, 佛教之神的排位顺序又基本是符合佛教的排位顺序的。

( 3) 这个神系的许多神是佛道合一的。

如托塔天王、龙王、阎王、悟空、八戒、沙僧等。

( 4) 神的行为是人化的, 甚至可以说是世俗化的。

二、《西游记》神系构建间接体现了宗教融合历史
由于在西游里有大量的神仙出现, 而且主要是道教和佛教的神仙,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西游时往往从宗教的角度去研究。

主要的观点大概有以下几种: ( 1) 西游崇道。

( 2) 西游尊佛。

( 3) 西游宣扬了三教合一的观点。

三、从小说史看西游小说神系的形成
1、《西游记》的故事源起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历史故事。

2、宋代说唱艺术繁荣, 南宋时浙江温州一带出现了南戏。

中国戏剧艺术正式开端。

3、元末明初出现的《西游记评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使西游故事进入成形阶段。

在《西游记》里面也不都是到处妖魔鬼怪打斗的让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温馨唯美画面,特别是屡次都有的天竺,更有天竺少女围绕着唐僧跳舞的画面也让很多开始陶醉于天竺的美丽,纯真。

所以有研究者也从天竺民族风情进行研究,在《浅议西游记中天竺国风俗民情描写》中丁莉就对天竺和中国的几个方面区别进行概括,主要是从:一、关于文字和语言的差异二、关于饮食文化的区别三、关于官称的描写四、关于抛绣球风俗的描写。

历年来也有很多研究者对《西游记》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比如《从儿童文学视角比较《格列佛游记》与《西游记》》中柯慧俐就详细地分析外国小说《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的相似之处,首先,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游记的表现形式。

其次,《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在情境设置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除了现实的社会外,二者都存在着一个奇幻神异的世界。

无论是斯威夫特笔下神奇的海外岛国历险,还是吴承恩描写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奇遇,都为小读者营造出了一种不同于成人文学的氛围,即奇幻神异的世界。

此外,由于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两部作品的虚构方式和叙述方式又有一些区别。

简单地说,即《格列佛游记》的结构整齐严谨,而《西游记》的结构则明显带有模式化的痕迹。

无论是在人物的形象、故事情节还是表现手法上,《格列佛游记》与《西游记》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童年情结打下
的深深烙印。

《西游记》是如此经典,所以自从88电视版的大获全胜,很多的导演也开始看准了《西游记》广泛的观众群与市场效益,所以21世纪以后,各种新版《西游记》接踵而至,占据了大部分的荧幕,引领了另一阵《西游记》热的高潮,不少研究者根据此现象,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比如在《从新版 西游记 惹争议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中左雪梅就四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西游记》的改编进行了概括:语境视角:一从历史到当代二、内涵重塑: 从理解到转化三、影像制作: 从商品到艺术四、受众引导: 从娱乐到提升。

不少研究学者也抓住了新老版一些艺术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比如:《电视剧《西游记》续集与老版的意境差异》中冯磊主要这样概括的:
一、特技与布景
在今天看来,前2 5 集的特效虽然简单原始,甚至拙劣穿帮,但在80年代的大陆电视剧制作史上,绝对属于高水准了,成为80后观众历久弥新的珍贵记忆。

续集的特效,虽然视觉效果更炫,但没有体现出西游记独特的神话特色,混同于一般的武侠神怪片。

二、人物造型
化妆师王希钟为《西游记》进行人物造型设计,几乎调动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包括游历名胜古迹,欣赏民间雕塑和各种地方戏曲的积累。

续集里从妖王到小妖,都没有狰狞的感觉,像戴着动物头套的卡通人偶。

三、叙事方式
从叙事方式来说,老版的主干突出,节奏紧凑,画面没有一个废镜头,台词没有一句是废话。

每一集单独形成一个独立的故事,缺乏一些变化。

续集里面采用了倒叙、闪回、插叙的方式,增加了一些插科打诨的情节,出场的人物也发生了细微变化,结尾处往往设下悬念,吸引观众期待下一集。

四、片头设计
老版和续集的片头风格完全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