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原料学的知识点汇总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食品原料学总结

食品原料学总结

第一节 概论食品原料学: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生产流通、理化性状、营养卫生、品质检测、储 藏保鲜及加工规律的一门学科。

四、粮油食品原料的特性(一)组织结构1、谷类的组织结构:基本结构:谷皮、糊粉层、胚乳、胚四个主要部分。

2、豆类的组织结构:种皮和胚。

(二)粮油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1、粮油食品原料中的蛋白质 粮油食品原料中的蛋白质基本上是简单蛋白质,不含结合蛋白质。

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分为 4类: 1.清蛋白 2.球蛋白 3.胶蛋白 4.谷蛋白。

1 溶于纯水和中性盐的稀溶液;2 不溶于水,溶于中性盐的稀溶液;3、 4 不溶于水和中性盐的稀溶液。

蛋白质的含量与分布: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以豆类作物含量最多,油料次之,禾谷 类再次之。

禾谷类:胶蛋白(高粱)和谷蛋白(大米) 。

豆类和油料种子:球蛋白。

2、粮油食品原料中的淀粉 淀粉是粮油种子中最重要的储藏性多糖,淀粉在胚乳细胞中以颗粒状态存在,故 可称为淀粉粒。

淀粉粒的形状:有圆形、卵形、多角形(大米) 淀粉粒的大小:以淀粉颗粒长轴的长度来表示。

淀粉粒的形状和大小常常受种子生长条件、成熟度及胚乳结构等的影响。

淀粉粒的结构:① 环层结构 ② 晶体结构。

偏光十字或马耳他十字,这是淀粉 粒为球晶体的重要标志。

常以蔗糖为参考标准来计算相对甜度。

淀粉糊化: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 53 C 以上时,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

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 特性 .3、 谷类的化学成分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 6 %〜14%之间。

碳水化合物:物质量分数大约为 70% 。

脂肪:谷类一般脂肪含量较低,只有 质:谷类含矿物质以磷、钙为主。

维生素:全谷粒中 VB 族4、 豆类的化学成分 豆类蛋白质是全价的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 (三)粮食的加工特性1 、后熟 粮食种子在田间达到完熟收割以后,有的品种在生理上并未完全成熟。

主要表现在呼吸旺盛,发芽率低,加工出品不高,食用品质差。

食品原料学总结(粮油部分)

食品原料学总结(粮油部分)

食品原料学总结(粮油部分).doc食品原料学总结(粮油部分)引言食品原料学是研究食品加工中所使用的各种原料的科学,粮油作为食品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饮食文化和营养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总结旨在概述粮油原料的种类、特性、加工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一、粮油原料的分类谷物类:包括小麦、稻米、玉米、燕麦、大麦等。

豆类:大豆、绿豆、红豆、黑豆等。

油脂类: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和动物油脂(如猪油、牛油等)。

二、粮油原料的特性谷物的特性:营养成分: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加工特性:可磨粉、蒸煮、烘烤等。

豆类的特性:营养成分: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加工特性:可制成豆腐、豆浆、豆皮等豆制品。

油脂的特性:营养成分:主要提供能量,含有必需脂肪酸。

加工特性:用于烹饪、食品加工中的润滑剂、溶剂等。

三、粮油原料的加工技术谷物加工:磨粉:将谷物磨成面粉或米粉。

蒸煮:使谷物糊化,便于消化吸收。

烘烤:制作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

豆类加工:浸泡:使豆类吸水膨胀,软化。

磨浆:制作豆浆、豆腐等。

发酵:制作纳豆、豆豉等发酵豆制品。

油脂加工:提炼:去除油脂中的杂质,提高纯度。

氢化:改变油脂的熔点和稳定性。

分馏:分离出不同沸点的油脂成分。

四、粮油原料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谷物应用:面粉用于制作面包、面条、糕点等。

米粉用于制作米粉、年糕等。

玉米用于制作玉米片、玉米油等。

豆类应用:大豆用于制作豆腐、豆浆、豆奶等。

绿豆用于制作绿豆糕、绿豆汤等。

豆类也是许多传统食品和小吃的原料。

油脂应用:植物油用于烹饪、食品加工、制作人造奶油等。

动物油脂用于烘焙、烹饪等。

五、粮油原料的营养价值与健康谷物的营养价值:提供能量、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

全谷物食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豆类的营养价值: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必需氨基酸。

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油脂的营养价值:提供必需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

食品原料学的知识点(精品范文).doc

食品原料学的知识点(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的分类常将农作物分为三大部门,八大类别。

2.粮油原料中的蛋白质基本是简单蛋白,不含结合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胶蛋白、谷蛋白3.粮油原料中的脂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胚芽及糊粉层里4.粮油原料中的维生素•皮层、糊粉层和胚中维生素含量较多,而在胚乳中含量较少5.粮油原料在贮藏期间呼吸作用的强弱对其品质和储粮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6.呼吸作用强度大,原料的有机物质分解迅速,营养价值降低幅度大,品质下降快。

•7.陈化的最终结果是发芽力丧失。

•加工用的粮油原料,陈化到一定程度,品质下降。

8.活力高的粮油原料,籽粒饱满,营养物质含量高,品质好,加工产品质量好,出品率高。

9.粮油原料的相对密度表示它内含物的充实程度或细胞结构的致密程度。

•粮食相对密度既可作为品质指标,也可作为生理成熟度的衡量标准。

油料种子则相反,发育成熟越好,含油量越高,其相对密度则越小。

10.谷物富含淀粉,油料富含脂肪,所以前者以容重大的为佳品,后者含油量高,反以容重低为好。

11.粮食散落性的大小是确定粮食加工前进行清理、输送及各种自流设备角度的依据。

12.荞麦中所含的芦丁成分,对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13.玉米中的尼克酸多呈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14.原粮的工艺特性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工艺性能,二是工艺品质。

15.在我国和世界各国,水稻和小麦是最主要的粮食,原粮加工也主要是制米和制粉两种。

16.影响稻谷工艺品质的因素:杂质含量——主要因素;从净谷来看,对稻谷工艺品质影响最大的是谷壳率;水分17.大米的品质除要求色泽、气味和口味外,其好坏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加工精度和纯度;另外还有碎米率和水分等等。

18.影响大米纯度的是杂质。

19.米饭品质的预测法验法❖样品少,比较客观,相关性好。

20.米饭品尝的内容一般包括米饭的外观、气味、滋味、粘性、硬度及综合评价等21.铺开度与清沏度都定出由高而低的七个等级凡铺开度与清沏度的等级愈低(即数字愈大),则米样愈不耐煮,米饭粘性愈强;反之等级愈高,米样耐煮性强,出饭率高,但米饭的粘性很差22.凡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蒸煮时膨胀率高,米饭干燥蓬松,粘性差;反之,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大米,蒸煮时膨胀率低,米饭而湿粘性强23.大米粉的淀粉—碘蓝值测定❖鉴定大米蒸煮品质的简易而快速的方法,它与直接蒸煮实验有很好的相关性24.小麦粉的粒度分级机——对制粉时的产品的面筋含量进行调整25.沉降值越大,表明面筋强度越大,面粉烘烤品质越好。

食品原料学

食品原料学

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论加工的。

食物:(即食品原料)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才可食用。

象):(1)植物原料:植物,果蔬(2)动物原料:畜禽,水产,蜂产。

(3)调料:香.辛料。

(4)菌类:蘑菇,香菇等(5.流通.理化特性.营养特征.加工(1)食品原料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生产:栽培,养殖。

流通:贮藏保鲜,采后处理。

(2)食品原料学的性状,成分和利用价值:根据对成分的了解,制成组合产品(混合食品),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使营养更全面,均衡。

(3)食品原料的品质.规格与产地存在密切关系:::肉桂)(1果,(红VE2,Fe1)按1)家庭烹饪用食品原料(菜篮子工程)(2)快餐店,连锁饮食店:卫生,营养;要求:基地化,规模化。

(3)食品工业用原料;罐头:专用品种。

面包:特殊栽培以达到品质,成熟度一致的目的。

(4)精准农业:根据加工需求对原料有不同的要求催生出精准农业。

pro含量,从营养学角度了解各种食品原料的成分、作用,在烹饪加工1)食品原料加工基地:在一些原料主要产区附近的交通枢纽地区,建立食品原料生产企业集群(2)生鲜食品原料集散中心:为减少中间疏通环节,加强市场调节能力,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原料集散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章粮食谷物原料●●谷类食物的特点大米7%小麦:最高达17%;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黑五类:黑芝麻、黑玉米、黑豆、黑●谷类的性状、主要营养成分。

胚芽含蛋白质脂肪,加蛋白质(限制性氨基酸:米、小麦是赖氨酸、玉米是色氨酸);脂肪:主要在胚芽中,都是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糖类:淀粉、可溶性糖、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淀粉特性:糊化(天然β淀粉糊化为α淀粉),淀粉的分类:a种子或果实类b根茎中的淀粉c混合型;矿物质:富含磷钾,缺钙铁,食味、米饭特性)●大米的利用-水磨糯米粉子、八宝饭)、大米制品(米豆腐锅巴)、发酵制品(米酒、米醋)第三节.麦粉●小麦的生产消费情况一粒系小麦单倍体二粒系小麦双倍体普通小麦三倍体。

食品原料学考前复习要点(重点整理版).总结

食品原料学考前复习要点(重点整理版).总结

第一章:食物资源分类系统1.食物资源分类系统:①常规食用资源②食品添加剂③功能性食品④药食同源2•常规性食用资源:蛋白质,淀粉,脂肪,山野菜,饮品厂糖原料,制酒原料淀粉改性制糊精,可用作药物载体3.淀粉作用]淀粉基塑料淀粉制氢气和生物能源-脂肪代用品4•脂肪:等不饱和脂肪酸,VE,甾醇(结构和胆固醇相似,可以占位,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磷脂:提高智力,修复破损细胞。

5.山野菜:叶绿素可以解肝毒,造血6•饮品:固体(冲剂),液体饮品(含酒精,不含)。

7.添加剂类(色素,辛香料,甜味剂,防腐剂)。

8.色素(多数人工合成色素是致癌的)天然色素包括(花色苷类,黄酮类,类胡萝卜素,果红素(枸杞),叶绿素)9•辛香料:玫瑰可抗抑郁,龙涎为最香物质,丁香可以治疗哮喘。

10.防腐剂:苯甲酸钠可致癌,用量小于千分之一。

11.功能性食具有改善,调节,促进人体健康和生理机能的食品原料制成的Food。

(搞清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才能研究功能性食品,且功能性食品中活性单体不超过四种)如:保肝药物:葛根,决明子,枸杞,五味子。

12.第二代保健品和第一代的区别:三代以单体为添加原料,二代以食品为添加原料。

13.国家定义的功能性食品有23种:减肥,美容,抗疲劳,改善衰老,抗癌,益智,降糖,提高免疫力,增高,降血压,改善睡眠等。

14 .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二章)④地域性,④资源有限性,O开发潜力无限性,④4多样性,④系统性, ⑥时效性,④替代性15.地域性:社会资源,劳动,技术,智力,机械设备等(水飞蓟解肝脏毒)16.多样性/多用性:任何资源有多种成分,同一种成分有多种功能。

果红素止咳)17.系统性:本身要求原料完全开发,开发系类产品。

(红松种子产研)收获季节不同,不同时节富集物不同,市场时效性。

19.替代性:(包括固定替代和非固定替代:。

原料有普遍到稀有,现有原料功能不如新原料。

20.主要色素植物:黄金菊,茜草,蓝靛果,千里光,紫草(治疗肾炎,利尿作用)21.香料资源:玫瑰(玫瑰醚为呈香物质,槲皮素(主要来自洋葱)抗氧化,降压,降血脂)22.玫瑰药用功能:治疗肠胃气痛,治疗妇科疾病,舒筋活络。

食品工程--食品原料学

食品工程--食品原料学

食品原料学1.粮油食品原料学主要是指田间栽培的各种粮食作物所产生的果实和种子。

2.果实是由花中雌蕊的子房发育而成的,种子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而成的,它包藏在由子房比变成的果皮之中。

3.简述:我国对粮油作物根据化学成分与用途分为四大类。

禾谷类作物2)豆类作物3)油料作物4)薯类作物4.粮油籽粒是指粮油作物的果实与种子,一般由皮层、胚、胚乳三个部分组成。

5.胚:胚是种子生命活动最强的部分,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各种粮油籽粒的胚在形态上尽管不同,但在其结构都由胚芽,胚根、根茎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6.一般谷禾类粮粒蛋白质含量在15%以下,而豆类与油料中蛋白质含量可高达20%~40%。

7.粮油食品中的简单蛋白质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1)清蛋白,清蛋白溶于纯水和中性盐的稀释液,加热即凝固。

2)球蛋白,球蛋白不溶于水,溶于中性盐的稀释液。

3)胶蛋白,胶蛋白又称醇溶蛋白,不溶于水与中性盐的稀释溶液,而溶于70%~80%的乙醇溶液。

4)谷蛋白,谷蛋白不溶于水和中性盐的稀释液,也不溶于乙醇溶液,而溶于稀酸或稀碱溶液。

8.蛋白质含量一般以豆类作物最多,油料次之,谷禾再次之。

9.谷禾类种子的蛋白质主要是胶蛋白和谷蛋白,其中以高粱的胶蛋白与大米的谷蛋白最为突出。

10.小麦的特点是胚乳中胶蛋白与谷蛋白的含量几乎相等,因而他们能形成面筋。

11.燕麦中球蛋白的含量最多。

豆类和油料种子的蛋白质绝大部分是球蛋白。

12.小麦面筋:将小麦面粉加水合成面团,静止后,把面团放在流动的水中揉洗,面团中的淀粉粒和麸皮微粒随水渐渐被冲洗掉,可溶性物质也被水溶解,最后剩下来的一块柔软的有弹性的软胶物质就是面筋。

13.面筋中的蛋白质是小麦的储藏性蛋白质,由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量占面筋干物质总量的80%左右。

14.面筋按延伸性的强弱可分为强力,中力和弱力三个级别。

15.粮油食品原料中碳水化合物根据结构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三大类。

食品原料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食品原料学期末复习要点.总结

食品原料学期末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糊化:淀粉在充分加水并加热时,在50~70度时颗粒发生不可逆膨胀,叫做糊化。

2“石豆”:栅状细胞排列过分紧密,水无法透过的大豆叫石豆。

3交酯反应:油脂、醇类在有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则油内的脂肪酸分子分解重组,接于醇根上(醇或脂肪酸进行置换)形成新的酯的反应。

4酸败: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会自发进行氧化作用而产生异臭味和苦味的现象称作酸败。

影响酸败的主要因素:①氧的存在;②油脂内不饱和键的存在;③温度;④紫外线照射;⑤金属离子存在。

5酸价(AV):指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6中和价(NV):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7碘价(IV):也称溴价,指卤化100g脂肪或脂肪酸所吸收的碘的克数。

8皂化价(SV):皂化1g脂肪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9过氧化物价(PV):每1000g脂肪中成为过氧化物的氧的摩尔数。

10羰基价:每1000g试样中含羰酰基的摩尔数或%、mg/g等表示。

11硫氢价(TV):对100g试样按规定的方法以硫氢基作用,把作用后被吸收的硫氢基的量换算成碘的克数,以此数表示硫氢价。

12乙酰价:中和1g按一定方法乙酰化了的试样中醋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13调节气体贮藏:在冷藏的基础上除控制贮藏的温度、湿度外,还可同时控制气体条件,即适当降低空气中的氧气分压和提高二氧化碳的分压,明显抑制蔬菜产品的代谢和微生物代谢,延长保藏期。

14解冻僵直:在解冻时残存的糖原和ATP作为能量使肌肉收缩形成僵直,这种现象称为解冻僵直。

15成熟:成熟是指尸僵完全的肉在冰点以上温度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使其僵直解除、肌肉变软、系水力和风味得到很大改善的过程。

16牛初乳:牛产犊后三天内所分泌的乳汁,牛初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和糖类含量较低。

17异常乳:在泌乳期中,由于生理、病理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乳的成分与性质发生变化,这种成分与性质发生了变化的乳,成为异常乳。

食品原料学复习题

食品原料学复习题

食品原料学复习题食品原料学是研究食品加工和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原料的科学,它涉及到原料的来源、性质、加工技术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以下是食品原料学的一些复习要点:一、食品原料的分类1. 植物性原料:如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

2. 动物性原料:如肉类、蛋类、乳制品等。

3. 海洋性原料:如鱼类、贝类、海藻等。

4. 微生物原料:如酵母、乳酸菌等。

二、食品原料的化学组成1. 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多糖、纤维素等。

2. 蛋白质: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含有必需氨基酸。

3. 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4. 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

5. 矿物质:如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三、食品原料的加工技术1. 清洗:去除原料表面的杂质。

2. 切割:根据需要切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3. 干燥:减少水分,延长保存期。

4. 发酵: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产生特殊风味。

5. 冷冻:保持原料的新鲜度和营养。

四、食品原料的品质标准1. 感官品质:颜色、气味、口感等。

2. 营养价值: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

3. 安全性: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五、食品原料的储存与运输1. 储存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对原料的影响。

2. 运输方式:冷链物流、普通运输等。

3. 储存期限:不同原料的保质期。

六、食品原料的安全性问题1. 农药残留:使用农药后的残留问题。

2. 食品添加剂:合法使用与滥用问题。

3. 微生物污染:细菌、病毒等污染。

七、食品原料的可持续发展1.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循环经济:原料的循环利用。

3. 绿色食品:强调环保和健康。

总结食品原料学不仅关注原料的科学属性,也涉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了解食品原料的来源、性质和加工技术,对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风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日益关注,食品原料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学习食品原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原料学的知识点汇总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的分类常将农作物分为三大部门,八大类别。

2.粮油原料中的蛋白质基本是简单蛋白,不含结合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胶蛋白、谷蛋白3.粮油原料中的脂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胚芽及糊粉层里4.粮油原料中的维生素•皮层、糊粉层和胚中维生素含量较多,而在胚乳中含量较少5.粮油原料在贮藏期间呼吸作用的强弱对其品质和储粮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6.呼吸作用强度大,原料的有机物质分解迅速,营养价值降低幅度大,品质下降快。

•7.陈化的最终结果是发芽力丧失。

•加工用的粮油原料,陈化到一定程度,品质下降。

8.活力高的粮油原料,籽粒饱满,营养物质含量高,品质好,加工产品质量好,出品率高。

9.粮油原料的相对密度表示它内含物的充实程度或细胞结构的致密程度。

•粮食相对密度既可作为品质指标,也可作为生理成熟度的衡量标准。

油料种子则相反,发育成熟越好,含油量越高,其相对密度则越小。

10.谷物富含淀粉,油料富含脂肪,所以前者以容重大的为佳品,后者含油量高,反以容重低为好。

11.粮食散落性的大小是确定粮食加工前进行清理、输送及各种自流设备角度的依据。

12.荞麦中所含的芦丁成分,对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13.玉米中的尼克酸多呈结合型,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14.原粮的工艺特性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工艺性能,二是工艺品质。

15.在我国和世界各国,水稻和小麦是最主要的粮食,原粮加工也主要是制米和制粉两种。

16.影响稻谷工艺品质的因素:杂质含量——主要因素;从净谷来看,对稻谷工艺品质影响最大的是谷壳率;水分17.大米的品质除要求色泽、气味和口味外,其好坏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加工精度和纯度;另外还有碎米率和水分等等。

18.影响大米纯度的是杂质。

19.米饭品质的预测法验法❖样品少,比较客观,相关性好。

20.米饭品尝的内容一般包括米饭的外观、气味、滋味、粘性、硬度及综合评价等21.铺开度与清沏度都定出由高而低的七个等级凡铺开度与清沏度的等级愈低(即数字愈大),则米样愈不耐煮,米饭粘性愈强;反之等级愈高,米样耐煮性强,出饭率高,但米饭的粘性很差22.凡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大米,蒸煮时膨胀率高,米饭干燥蓬松,粘性差;反之,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大米,蒸煮时膨胀率低,米饭而湿粘性强23.大米粉的淀粉—碘蓝值测定❖鉴定大米蒸煮品质的简易而快速的方法,它与直接蒸煮实验有很好的相关性24.小麦粉的粒度分级机——对制粉时的产品的面筋含量进行调整25.沉降值越大,表明面筋强度越大,面粉烘烤品质越好。

26.仁果类苹果、梨、海棠、沙果、山楂、木瓜等27.核果类桃、李、杏、梅、樱桃等。

28.坚果类栗、核桃、山核桃、榛、银杏等。

29.浆果类葡萄、猕猴桃、草莓、无花果、番木瓜、石榴等。

30.柑橘类柑橘类包括柑、橘、橙、柚、柠檬五大类。

31.柑橘划分为黄皮层、白皮层和囊瓣、中心柱几部分●黄皮层:外表皮不规则,细胞高度木质化并覆盖蜡,含有圆球状的油腺,压破之后可释放精油。

●白皮层:其厚度与结构随种类不同而异,宽皮橘类很薄,橙与柠檬中等,柚子和葡萄柚最厚。

此层含有果胶物质及苦味物质和橙皮苷等糖苷。

●囊瓣:内含许多小汁胞(又称砂囊),间或有种子,成熟后汁胞内含果汁及其他营养成分。

囊瓣壁由果胶物质及纤维素、半纤维素组成❖果皮由外果皮及中果皮组成。

外果皮薄,覆在果皮最外层。

中果皮分黄色层及白色层。

黄色层内散生油胞,又称油腺层,含有色素体。

到中部,色素体减少,即为白色层。

32.果蔬可食部分的组织基本上是由薄壁细胞组成的。

33.质体是由线粒体产生的颗粒,为绿色植物所特有,成长后可转化为淀粉。

34.保护组织细胞常角质化、木栓化,食用品质低下,加工时应修整去除35.厚壁组织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狭长,两端尖锐,有韧性的纤维细胞组成的纤维组织;另一种是短而宽的石细胞。

36.核果类果实的果皮基本上由几层厚壁细胞组成,与果肉间隔有薄壁组织,除李子外,较少含有蜡粉,易采用碱液去皮。

37.浆果类果实极易受机械损伤,不耐贮藏,适合于加工果酱和果汁。

38.果胶与糖酸配合成一定比例时形成凝胶,果冻、果酱的加工就是根据这种特性。

❖果胶能溶于水,但不溶于酒精。

这一特性,在提取果实中的果胶时常被利用。

39.仁果类、核果类以苹果酸表示;葡萄以酒石酸表示;柑橘类以柠檬酸表示。

40.果实内所含的各种有机酸引起,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

此外,还有少量的草酸、水杨酸和醋酸等。

41.果蔬的酸味并不取决于酸的总含量,而是由它的pH值而定。

42.果蔬加热后经常出现酸味增强的原因:➢果蔬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能阻止酸过多的离解,因而可限制氢离子的形成,称为缓冲物质。

果蔬加热处理后,蛋白质凝固,失去缓冲能力,氢离子增加,pH值下降,酸味增加。

43.单宁(鞣质)具有收敛性的涩味,对果蔬及其制品的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

44.单宁含量在0.03%~0.10%,具清凉口感。

45.单宁分子可溶于水或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极性小的溶剂。

➢应用——果实脱涩:用温水、CO2、乙醇等处理,诱发果实无氧呼吸,产生不完全氧化产物乙醛,与水溶性单宁结合生成不溶性单宁。

46.单宁与氧气在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作用下,使果蔬发生酶褐变而变色。

➢抑制果蔬变色:有效控制三者之一。

47.在酿造果酒时,单宁与果汁、果酒中的蛋白质形成不溶性物质而沉淀,即消除酒液中的悬浮物质而使酒澄清。

48.果实和蔬菜中含有各种矿物质,如钙、磷、钠、钾、镁、铁、碘、铜等,它们是以磷酸盐、硫酸盐、碳酸盐或与有机物结合的盐的形式存在。

49.在碱性条件下,叶绿素可水解为叶绿酸、叶绿醇和甲醇,叶绿酸仍为绿色。

叶绿酸与碱反应,生成叶绿酸盐,其绿色更为稳定——果蔬加工中保绿的重要理论依据;50.在酸性介质中叶绿素分子中镁易被氢取代,形成去镁叶绿素,呈褐色;51.花青素是果蔬呈现红、紫等绚丽色彩的主要色素。

52.当含花黄素的果蔬(洋葱、荸荠、马铃薯等)在碱性水中预煮时往往发生黄变现象,影响产品质量,生产中可用加入少量酒石酸氢钾来调节pH值来克服。

53.果蔬品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感观特性和生化属性两大部分。

54.断食:屠宰畜禽在宰前12~24h 。

断食时,应供给足量的1%的食盐水,宰前2~4h应停止给水。

55.淋浴以洗净体表污物为宜。

使猪有凉爽舒适的感觉,促使外周毛细血管收缩,便于放血充分。

56.致昏作用增强肉的贮藏性57.放血充分与否影响肉品质量和贮藏性。

58.一是品质良好,可不受限制直接食用;二是患有一般传染病、轻症寄生虫病和病理损伤的肉尸和脏器,根据病损性质和程度,经过各种无害处理后,使传染性、毒性消失或使寄生虫全部死亡者,可以有条件的食用;三是患有严重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和严重病理损伤的肉尸和脏器,不能在无害化处理后食用者,应炼制工业油或骨肉粉;四是患有炭疽病、鼻疽、牛瘟等“肉品卫生检验规程”所列的烈性传染病的肉尸和脏器,必须用焚烧、深埋、湿化(通过湿化机)等方法予以销毁。

59.我国猪肉分割方法通常将半胴体分为肩、背、腹、臀、腿五大部分。

60.禽肉分割的方法有三种:平台分割、悬挂分割、按片分割。

前两种适于鸡,后一种适于鹅、鸭。

61.ATP开始减少时,肌肉的伸展性就开始消失,同时伴随弹性增大,此时即为尸僵的起始点。

ATP消失怠尽,粗丝和细丝连接得更紧密,肌肉的伸展性完全消失,弹性达最大,达到最大尸僵期。

62.成熟的肉的硬度降低并变得柔软,持水性回升,风味改善。

成熟的时间愈长,肉愈柔软,但风味并不相应地增强。

63.影响肉成熟的物理因素:温度、电刺激、机械作用64.PSE肉多来自猪肉,但牛和羊也会产生PSE肉。

一般将屠宰后45min内背最长肌pH低于5.8的猪肉定为PSE肉。

肌肉在僵直后肉色淡(Pale),组织松软(Soft),持水性低,汁液易渗出(Exudative)。

65.DFD肉:颜色变深,产生DFD(Dark,Firm,Dry)肉。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牛肉中,故又称深色牛肉切块。

66.肉的变质原因:细菌繁殖和传播到整个组织。

67.鲜肉的细菌污染度检验,通常包括三个方面:菌数测定、涂片镜检和色素还原试验。

68.感官及理化检验是肉新鲜度检查的主要方法。

69.肉的理化检验——挥发性盐基氮70.肉(胴体)主要是由四大部分构成:❖肌肉组织(50%~60%)❖脂肪组织(15%~45%)❖结缔组织(9%~13%)❖骨组织(5%~20%)71.肉中的脂肪细胞大、脂肪滴多,出油率高。

72.结缔组织的主要纤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三种,但以前两者为主。

73.横纹肌的构成单位是肌纤维74.浸出物的成分与肉的风味及滋味、气味有密切关系。

75.钾和钠与细胞膜通透性有关,可提高肉的保水性。

锌与钙一样能降低肉的保水性。

76.肉中水分含量多少及存在状态影响肉的加工质量及贮藏性。

77.肉水煮加热后产生的强烈肉香味,主要是由低级脂肪酸、氨基酸及含氮浸出物等化合物产生。

78.肉的风味是指生鲜肉的气味和加热后肉制品的香气和滋味。

79.影响肉颜色的内在因素:.动物种类、年龄及部位;肌红蛋白(Mb)的含量;血红蛋白(Hb)的含量影响肌肉颜色的外部因素:环境中的氧含量、湿度、温度、pH值、微生物的作用80.参与肉保水性变化的主要是游离水81.在实际肉制品加工中常用添加磷酸盐的方法来调节pH值至5.8以上,以提高肉的保水力。

82.Ca2+大部分与肌动蛋白结合,对肌肉中肌动蛋白具有强烈作用。

Mg2+对肌动蛋白的亲和性则小,但对肌球蛋白亲和性则强。

❖Fe2+与保水性并无相关。

❖一价金属如K含量多,则肉的保水性低。

但Na的含量多时,则保水性有变好的倾向。

83.一定浓度的食盐具有增加肉保水能力的作用。

84.牛乳中各种成分的组成变化最大的是乳脂肪,其次是蛋白质,乳糖及灰分则比较稳定。

85.酪蛋白在乳中形成酪蛋白酸钙一磷酸钙复合体胶粒,酪蛋白不是单一的蛋白质,而是由αs-、k-、β-和γ-酪蛋白组成,是典型的磷蛋白。

在制造干酪时,有些乳常发生软凝块或不凝固现象,就是由于蛋白质中含磷量过少的缘故。

86.牛乳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分散体系,而是包含着真溶液、高分子溶夜、胶体悬浮液、乳浊液及其种种过渡状态的复杂的、具有胶体特性的多级分散体系。

87.乳清蛋白质中有对热不稳定的各种乳白蛋白及乳球蛋白,与酪蛋白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类蛋白不含磷,但含丰富的硫,且不能被皱胃酶凝;还有对热稳定的月示及胨。

88.牛乳中酶类的来源有三个:①乳腺分泌;②挤乳后由于微生物代谢生成;③由于白血球崩坏而生成。

89.牛乳中的酶种类很多,但与乳品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主要为水解酶类和氧化还原酶类两大类。

90.碱性磷酸酶检验低温巴氏杀菌法处理的消毒牛乳的杀菌程度是否完全。

91.牛乳中的过氧化氢酶主要来自白血球的细胞成分,过氧化氢酶的测定可判定牛乳是否为异常乳或乳房炎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