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5篇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5篇第一篇: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外国列强进行帝国主义的,逼迫国人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
从前言到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现今经济的反思。
有几条主线可以整理得出。
总的时间线:鸦片战争前(1840以前),两次鸦片战争(1840第一次,《南京条约》;1856第二次《北京条约》;太平天国;近代工业的产生),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短暂繁荣,1914-1921黄金时期),国民党掌权(1921-1931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931-1945日军侵华,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1937-1942私人经济的短暂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独占;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急剧膨胀并最终破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并最终取得胜利)关于土地:封建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公有,绝对平均主义。
历史上农民革命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方案。
乌托邦,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的出现:富农经济,经营地主,农牧垦公司,抗战前,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标志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与农业合作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
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
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经济史的心得体会范文学习经济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有益的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经济史,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经济史使我了解了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
通过研究经济史,我意识到经济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从古代的农业经济到现代的工业经济,再到今天的数字经济,经济结构在不断变化。
了解这些长期趋势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历史中的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其次,学习经济史让我了解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
经济史的学习使我对经济发展中的政治、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经济发展不仅仅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和推动。
例如在工业革命中,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的巨大飞跃。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此外,学习经济史还帮助我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
在经济史的学习中,我发现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进入和退出不同阶段。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经济危机和衰退,但同时也有很多经济繁荣期。
了解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经济的规律,更好地应对经济的变化。
最后,学习经济史提高了我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经济历史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我学会了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经济与其他领域的相互关系。
这种经济思维和经济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总之,学习经济史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的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经济史,我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
学习经济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

经济史理论读后感经济史理论是一本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作者对经济的起源、演变、崩溃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析。
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对经济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历史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作者将经济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经济的核心是自给自足,人们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等方式获取生活所需。
这个阶段的经济是自然经济,没有货币的存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活动,生产关系以家庭为基础。
奴隶社会是商品经济的开始,劳动力被奴役并被视为商品,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得到了发展。
封建社会是奴隶制度的进一步演变,封建地主以土地为基础建立了封建土地经济制度,生产逐渐垄断化,农民逐渐成为土地所有者的附属劳动力。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作者指出经济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同时也充满了冲突和矛盾。
经济史理论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思想是历史的作用。
作者认为,历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成就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而与此同时,历史也会制约经济发展,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不解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理解历史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经济发展历史的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在经济史理论中,作者还论述了经济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是相互关联的。
经济的变革往往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近代以来的工业革命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通过机械化生产的推进,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一系列社会改革也得以实施。
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除此以外,作者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也作了深入剖析。
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由市场决定,经济活动自由进行,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的激励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近代经济史读书报告

近代经济史读书报告一、前言《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讲述近代经济发展脉络的著作。
全书围绕着“资本主义崛起的经济背景”主题,从欧洲机器生产革命时代一直到新自由主义时代,系统阐述了近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和特征。
阅读本书,可以了解近代经济史的重大事件和演变过程,对于国际贸易、货币制度和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篇阅读报告主要就读者对《近代经济史》的阅读提供一些指引和结论,分享本人的一些感悟。
二、豆知识1.近代经济的起始时间:16世纪末。
2.18世纪英国机器生产的发明促进了国家工业化,这被视为工业革命的起点。
3.近代货币体系的建立,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精华摘要3.1 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是一种控制生产资料,并以利润为动力的经济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同,但趋势基本相同,即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扩散。
资本主义基于充足的市场资本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他们的目标仅为利润和市场份额。
随着革命的进展,资本家与营商者财富逐渐累积。
这种货币与资本的积累,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充分的动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阶段。
3.2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通过对生产方式以及劳动力的重新组织和集成,推动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产生的效果不仅在欧洲,还对全球的贸易与生产模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工业革命引起了全球贸易的变化,其产生的产品的价值与买卖方式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当时的基础建设与市场运营方式,被全球推广,可以说工业革命是发展现代世界经济的奠基工程。
3.3 自由化市场的兴起在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中,商品的交易经营得到极大的推广,国外投资元素也不断的得到推广。
世界货币市场和投资黄金市场的发展都带来了更好的投资机会,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经济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家可以将投资方案拓展到世界各地,并以此实现更好的市场基础。
近年来,市场的自由化势头一直在增加,理念上也在不断倡导,经济运营也逐渐由国家,转向了市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进行管理。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读后感1日本多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政策是由日本最高当局,关东军和“满铁”共同制订的。
2《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3在东北地区凡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都要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中国人几乎4不可能从事这些行业和领域的经营活动,日本可任其需要随意掠夺东北的资源和财富。
55月31日,国民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事实上承认了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并把察北,冀东拱手让给日本。
6日本对华北,华中进行经济掠夺的机构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兴亚院”,“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等。
7日本在几个不同的阶级,其经济侵略政策也有所演变:第一阶段自“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第二阶段是从广州沦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止,第三阶段自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4年盟军全面反攻前为止第四阶段自盟军全面反攻至日本战败投降战败时止,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军事地位逆转,其军事战略由攻势转为防御。
893%的石油和55%的黄金采量,铁路长度占全国的41%,对外贸易占全国总额的37%,是当时全国唯一出超的地区。
9满铁与满业的名词解释“满铁”是“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亲笔下昭书指令成立起来的一个殖民机构“满铁”虽然以经营铁路为主,但还经营船舶,矿业,石油,钢铁,煤气,仓库,码头,金融,旅馆,报纸等企业以及移民部门,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庞大的调查机构,广泛搜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满铁”的业务被限制在经营铁路方面,其供销业务则由另成立的“日满贸易公司”经营,其他附属于“满铁”的许多重要企业1944年这两个系统所属公司的企业资本额为125.55亿伪满元10 简答: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在东北农村实行殖民主义农业政策,对农民进行极其野蛮的掠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掠夺土地和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2对农产品的掠夺3繁重的苛捐杂税,高利贷剥削与劳动力的破坏111932年6月,在东北原有四行号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它成立了伪满洲金融的中心。
近代民国经济史之有感

民国时期经济史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学号:2009161036姓名:王志红近代民国经济史之有感上经济史这门课,如同品一杯醇香可口的茶,回味无穷,莫能释手。
作为经济学的一名学习者,深感此门课对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之作用不可小觑。
老师授课的特点,是用讲诉当期风云人物的方法,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具体情况前因后果完整纪录下来。
从鸦片战争前后至新中国成立的一百余年,是中国发生“数千年未有之巨变”时期,百年激荡,外来冲击力和传统抗拒力的相互搏弈中,大量的传统事物衰落了,大量的新生事物诞生了。
又有大量的不新不旧、半新半旧的事物在变化过程中。
对于经济生活、经济现象而言,情况之复杂、变化之多端,即便对于今人,都常难以看得明白。
在此,我只对中国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及其影响做简要概: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基本经济状况:1.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繁荣国民北京政府收入来源:税收,对外借款;支出:军费和债费;外债:善后借款和西元借款;内债:公债和国库券三款:1中央专款2中央税收3地方派款北洋军阀统治特点:军事割据必然导致经济割据私人资本发展阶段:1912-13;14-21;22-26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原因:1战争本身原因2铁路的修筑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最直接的原因是战争造成了进出口变动。
私人工业:1在进口大量减少情况下,迅速得到发展的棉纺业火柴业和机器制造业2由于出口迅速的增加,很快得到大发展的面粉榨油业3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扩大,获得发展的卷烟业水泥业4国外市场需求增加,出口上升的缫丝业。
私人矿业: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煤输入减少2国内民族工业急剧发展,用煤量增加3国际市场煤价上升。
私人资本经济发展特点:1设厂数明显呈上升趋势2设厂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3涉及棉纺面粉缫丝火柴机械水泥等诸多行业4各行业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经济史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一、引言作为一名经济学的学生,我有幸选修了经济史这门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经济史,我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历史观、辩证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我对经济史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经济史课程的学习收获1. 深入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史课程让我了解到,经济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到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现代经济学家,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理论。
通过学习经济史,我认识到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
2. 掌握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经济史课程涵盖了众多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重商主义、自由主义、保护主义、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
这些概念和理论为我提供了分析经济现象的框架,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3. 培养历史观和辩证思维经济史课程让我认识到,经济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相互影响。
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我逐渐形成了历史观和辩证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 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史课程中的案例分析,使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历史事件。
这种分析能力对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经济史课程的学习方法1. 课前预习在上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课堂笔记在课堂上,我积极做好笔记,记录重点内容,以便课后复习。
3. 课后复习课后,我及时复习课堂笔记,加深对经济史知识的理解。
4. 查阅资料为了拓宽知识面,我查阅了相关书籍、论文等资料,了解经济史研究的最新进展。
5. 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我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四、经济史课程的学习体会1. 经济史课程使我认识到,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

中国经济史读后感中国经济史是一部揭示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起伏和变革。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经济史的几点思考和感悟。
首先,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庞大的人口,这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
然而,中国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多次衰败与崛起的周期。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模式、政策措施以及对外贸易的变化。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和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中国经济史中的一些经典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明代初期的官僚经济、清代的经济封锁政策以及近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
这些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变革时的经济选择和策略。
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得失和挑战。
另外,中国经济史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比如,“循序渐进”、“发展是硬道理”等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思维和发展战略。
这些思想和观点提醒我们,只有在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上,中国才能实现社会繁荣和经济崛起。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经济,我也不禁思考起中国的未来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时代中保持经济的强劲增长,如何解决由于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等等,都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经验教训。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我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
中国经济史是一部启迪我们把握当下、规划未来的重要著作,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我们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字数: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经济史读后感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后感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外国列强进行帝国主义的,逼迫国人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着作。
从前言到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对现今经济的反思。
有几条主线可以整理得出。
总的时间线:鸦片战争前(1840以前),两次鸦片战争(1840第一次,《南京条约》;1856第二次《北京条约》;太平天国;近代工业的产生),甲午战争(1894年,《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短暂繁荣,1914-1921黄金时期),国民党掌权(1921-1931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地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1931-1945日军侵华,对东北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1937-1942私人经济的短暂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经济的独占;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急剧膨胀并最终破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大并最终取得胜利)
关于土地:封建所有制:土地所有者:地主,国家和自耕农;《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公有,绝对平均主义。
历史上农民革命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社会方案。
乌托邦,农村中资本主义经营的出现:富农经济,经营地主,农牧垦公司,抗战前,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标志土地革命路线基本形成:依靠贫雇
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与农业合作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五四指示》,土地改革风起云涌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着作。
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
首先,打开此书,就被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
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没有任何偏狭之处,它完全是以全面、丰富的史实为基础。
作者对伟大祖国备受外国侵略势力欺凌、侮辱无比愤恨,无情地揭露了外国侵略者凶残、卑鄙、毒辣的嘴脸。
武装侵略、武力恫吓、通过条约掠取特权、在签约过程中玩弄花招、得寸进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极其凶残地凌辱、残害中国人民,等等。
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中国人在读了这些后,都会加深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及其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伟大祖国命运的关切。
再次。
此书在一系列问题上大大拓展了我对知识认识广度和深度。
比如我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认识的变化,以前是我认为就是列强的侵略战争,但看了此书后,我知道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许多外国侵略势力的走私、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而且这些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也是论述鸦片战争性质的证据。
所以我就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直接间接地对殖民地征服和掳掠的战争”。
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机械决定论的教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这无法解释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
上下五千年,作为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人口、GDP总量、
科技文化一直居世界前列,是天朝大国。
为何近代就没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呢作者给出了一种解释:中国的文化、继而政治制度是封闭式的中央集权,且到后来越来越走向封闭,越来越集中,扼杀了经济活力。
而欧洲从来没有形成统一的欧洲,各个小国存在竞争关系,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有比较有竞争,从而使最优最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吧)提供了有力保障。
什么保障呢没有政府的霍布斯丛林里大家互相充分竞争,相互厮杀,最后谁也占不到便宜;因此市场经济正常运转需要政府暴力的维护,保证竞争的公平与效率,但是政府权力倾向于扩张,攫取利益。
这就陷入了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权力维护同时权力又会挫伤经济发展这一两难的困境。
宪政民主的解决办法是对政府权力进行制衡,限制权力扩张。
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契约论也已深入人心。
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中国从来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从根本上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正是在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一直排斥最根本的宪政民主。
晚清、国民政府的尝试失败,面临诸多困境。
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资本的膨胀不断需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单纯经济层面的模仿资本主义,这种发展模式是否会遭遇瓶颈
就整体,关于晚清、民国这段历史,作者给出的史料,真的令人感觉非常新鲜,和以前教科书的历史有很大不同。
当然作者也毫不避
讳这些史料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特定的理论框架;作者梳理众多史料反复印证自己的观点:"成功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市场,还需要宪政秩序和法治来保持个人权利并提供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