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读了中国近代史,你有何感想500字初二

读了中国近代史,你有何感想500字初二

读了中国近代史,你有何感想500字初二作文一当我翻开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一段充满了血泪与抗争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我看到了列强的侵略,他们像一群贪婪的恶狼,无情地扑向我们的祖国。

鸦片战争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苦难,大量的鸦片涌入,让许多中国人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还有那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无数的珍宝被掠夺,美丽的园林化为废墟,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场景啊!但是,我们的先辈们并没有屈服。

林则徐虎门销烟,那坚定的身影仿佛在告诉世界,中国人不会任由列强欺负。

还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抛头颅、洒热血。

这段历史让我明白,一个国家只有强大起来,才能不被欺负。

我们要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作文二读了中国近代史,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太弱小了,外国侵略者随便就能闯进我们的家门,抢走我们的东西,欺负我们的老百姓。

就像甲午战争,我们的舰队打不过日本的舰队,结果损失惨重。

可是,也有很多勇敢的人站了出来。

比如说邓世昌,他在战斗中指挥着军舰,一直打到最后一刻,壮烈牺牲。

他们的勇敢让我知道,面对困难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战斗。

我们现在能坐在教室里安心学习,都是因为那些先辈们的付出。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

作文三中国近代史,就像一部悲伤的电影,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强迫我们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

但是,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软弱的。

义和团的叔叔阿姨们,虽然武器落后,但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去对抗侵略者。

还有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努力奋斗。

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

更要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让我们的国家不再受到欺负。

作文四读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很多。

那时候,我们国家到处都被外国人欺负。

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我们的古都弄得一片狼藉。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了荣辱、辛酸和挣扎的历史时期。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一切无比艰辛和困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近代史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

这段历史,凝聚了无数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很多的屈辱和苦难,同时也有了彻底的觉醒。

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权利,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人民幸福,用自己的力量书写了近代史的篇章。

中国近代史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民主的不懈追求。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家饱受外侮和压迫。

然而,在这个困境中,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一次次的反抗和斗争,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开启了新中国的历程。

这个历程中,中国人民赢得了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为中国人民谋得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近代史也让我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和民族遭受了无数的屈辱和压迫。

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不分民族、宗教和地域,共同抵御着外来的侵略和敌人的欺凌。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坚决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民族解放的艰苦斗争。

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和力量,深深地感动着我,并让我明白了一个团结的国家是无敌的。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的历史时期。

学习中国近代史,让我对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人民在这段历史中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他们为了自由和民主进行了一次次的斗争,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的作文(精选5篇)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的作文(精选5篇)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的作文(精选5篇)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的作文(精选篇1)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

可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

首先,洋人的动机原先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

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

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向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本事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

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可是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

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研究、有较量、有逻辑,只可是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

作者功底深厚,不仅仅解其总意,并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

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我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一样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

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杯具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的作文(精选篇2)我实在没有想到,蒋廷黻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会这样单薄,篇幅会这样短小。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惊异,是因为其书名与篇幅长短呈现出的奇异的负相关。

中国近代史——这个范畴如此宏大又如此狭窄,它覆盖着中国最屈辱和辛酸的百年记忆,尽管在中华五千年的浩荡长河中,犹如浮光掠影。

中 国近代史作文有感

中 国近代史作文有感

中国近代史作文有感《中国近代史作文有感》学习中国近代史,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沉重大门,门里的世界风云变幻,充满了苦难、抗争与希望。

当我提起笔,试图描绘这段历史在我心中激起的波澜时,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在眼前穿梭。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一段充满血泪的鸦片战争时期。

那时候,英国人为了把鸦片倾销到我们国家,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鸦片这东西,就像一个恶魔,悄悄地侵蚀着国人的身体和灵魂。

我能想象到那些烟馆里,昏暗的灯光下,一群群骨瘦如柴的人,躺在破旧的床上,嘴里叼着烟枪,眼神迷离,仿佛失去了对生活的所有希望。

他们的脸色苍白,身体虚弱,甚至连走路都摇摇晃晃。

而在社会的另一边,普通百姓们却在苦苦挣扎。

他们辛勤劳作,却依然难以维持生计。

农田里,农民们顶着烈日,弯腰劳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收获的粮食却常常被掠夺、被剥削。

家庭因为鸦片而破碎,孩子们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妻子失去了丈夫的依靠。

再看看当时的清朝政府,官员们腐败无能,只知道贪图享乐,对国家的危机视而不见。

那些所谓的“大人”们,穿着华丽的官服,坐在豪华的府邸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他们对于百姓的苦难不闻不问,对于列强的侵略束手无策。

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我们的国门时,那种屈辱感真的让人痛心疾首。

我仿佛能听到炮声轰鸣,看到火光冲天,百姓们四处逃窜,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

我们的军队,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在敌人的攻击下节节败退。

但是,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任人宰割的。

在这黑暗的时刻,也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坚决主张禁烟。

他那坚定的眼神,果断的行动,让我敬佩不已。

他知道禁烟会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压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

他组织销毁鸦片的场景,一定是非常壮观的。

一箱箱鸦片被投入销烟池,化成烟雾,那不仅是鸦片的毁灭,更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的体现。

还有关天培,在虎门炮台坚守到最后一刻。

他带领着士兵们,与敌人浴血奋战。

炮台上,硝烟弥漫,他的身影在炮火中穿梭,指挥着战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0篇↓↓↓“读后感”相关内容↓↓↓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

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

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

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

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

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

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

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近代史》读后感(5篇)

《近代史》读后感(5篇)

《近代史》读后感(5篇)第一篇:《近代史》读后感《近代史》读后感导语:“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

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近代史读后感假如我有一根魔杖读完这四本书,我想,如果我也有一根魔杖,那该有多么好!我要用我那神奇的魔杖,为人类造福!现在,我们的地球上战乱很多。

比如“中东战争”“911事件”等等。

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们沦为难民,东躲西藏,饥一顿,饱一顿,真是可怜。

这时,我的魔杖就要大显身手了!我轻轻一挥,和平的花朵就洒满了全球。

世界上再也没有战乱了,多好!如今,地球上生态环境正在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那些灾害,不但毁了人们的房屋、田地,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痛苦。

这时,我一挥魔杖,随着一道金色光闪过,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变得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美丽,多好!假如我有一根魔杖,我会用来造福于人类。

其实,我读完这四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书中由始至终呼唤和平、真情、勇敢和爱。

它不光是一本单纯的儿童小说,其中也包含了很深的哲理性,如神奇的厄里斯魔镜和冥想盆。

只要认真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哲理和感人至深之处。

近代史读后感只有纵观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的中国近代史,才会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含意。

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大清帝国,带给中华民族东方雄狮的是:“东亚病夫”的耻辱、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剧、割地赔款的无奈;“三民主义”赶走了一个大清帝国的皇帝,带给中华民族的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将中国最终引向了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

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从广东到武汉,从南昌到井冈山,从瑞金到陕北,从瓦窑堡到北京,南征北战,纵横决荡,扫荡了土豪劣绅,驱逐了日美敌寇,覆灭了蒋家王朝,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华民族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3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

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

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个话颇有分量。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

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

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

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

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因为这本书不厚,便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最大的感触就是与高中历史课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有很大出入,不管是时间的陈述还是评论事物的眼光和深度。

就拿甲午战争来说,历史课本上只告诉我们发生事件的时间地点,并宣告自强运动的彻底失败。

而蒋廷黻先生把事件的始末告诉了我们,让我现在才知道为何会发动甲午战争,是由于我国和日本在高丽问题上产生了纠纷,日本想要占领高丽进一步实现自己领土的扩张,而中国看出日本的野心想要阻挠,便引发了甲午战争。

而战争的失败的原因,究其根本不是器械的落后,而是技术的落后。

所以我对本书的第三章《自强及其失败》有浓厚兴趣,并经过研读之后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自强运动的提出和实行,是有远见的士大夫,如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虽在18世纪处于优越地位,但是西方列强在19世纪进行了改革,专制君主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更使西方列强的生产机械化。

而此时的中国还是夜郎自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不知改革。

直到英法联军叩
开了中国的大门,才知道本国的落后,才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这是对中国进步,拥有现代化的文化一个巨大的突破,但为何最终会失败呢?我总结了有一下几点:
1.封建思想不但在统治者士大夫身上根深蒂固,在民众身上也是无法动摇的。

2.自强运动的倡导者,自身束缚于旧文化中,使得没有真正懂得西方文化,并且不懂得正
确用人。

3.时代的束缚,小人的谗言,使得自强运动无法真正展开。

4.自强运动期间,日本,俄国,西方列强因为想领土扩张的原因频频干涉中国,越南和新
疆的动荡,使中国损兵折将。

接下来,我就细细分析这4点。

-。

从英法联军身上,恭亲王和文祥得到了三种教训:西洋的军器和练兵远在我们之上;西洋人愿意我们购买兵器并愿意教给我们练兵之法;西洋人并不是先前所传的狼子野心,不守信用。

而且曾国、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认识到只有学习先进的科学机械才能生存,并且倡导派学生出国
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于是,自强运动便顺利成章的开展了。

机械制造厂、兵工厂、近代化的交通、造船厂、电报局、招商局和近代学堂便拔地而起。

但是,光光靠这几位是远远不够的,统治者士大夫中绝大多数还是持反对态度。

为了使西太后不干涉内政并表示对其尊敬,醇亲王决定重修颐和园,而这巨大的经费便从李鸿章办海军的经费上拿取,(这使得李鸿章无法顺利地提高海军实力,导致甲午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这对中国在自强阶段造成了不可扭转的巨大损失。

而自强运动,从根本上损害了许多士大夫的利益,因为中国历来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进宫做官,而自强运动使他们的地位岌岌可危。

更严重的是,是民众的愚昧和无知。

他们严重的封建思想灌输他们新政是自上而下的,并非自下而上,所以对于这个自强运动还是嗤之以鼻的。

不像英国的民众,他们认识到君主专制对他们的伤害,就奋起抗议推翻君主,并创立了君主立宪制;二战期间,推举好战的丘吉尔为总统,鼓舞士气。

二.自强运动虽然是中国迈向现代化道路上的一
大突破,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彻底的。

原因之一是:主张此运动的人,都是接受中国旧文化出生,他们没有留过洋,没有真正感受西洋的文化,西洋的技术。

这就造成了在自强运动中,没有先进的文官体制和审计制度。

更严重的是,他们不但自身的科学知识浅薄,并且听信小人不会用人。

在训练海军时,辞掉有经验的英国海军总教官,竟然用上德国陆军骑兵来做总指挥,并让对海军全然不知的丁汝昌来做海军总司令,这造成了中海军战略战术大大的不如人。

后来在甲午战争中,因为战略不够完备,突然之间把“人”字阵倒置,使得人员心慌意乱,而给了日本舰队有机可趁。

三.时代的束缚,似乎是最严重的,每当有新的措施提出,必会遭到保守党的极力反对。

他们认为自强运动是徒劳,厌恶他们破坏了自己在朝廷的稳定的地位。

这股保守党势力强大,以至自强运动频频受阻。

加上,李鸿章,虽然提出并极力倡导自强运动,自身并不十分廉洁,为了自身的利益,不管冒着生命危险违背统治者的命令,乖乖的把凑好组建海军势力的经费拨给醇亲王修建颐和园。

四.俄国趁着太平天国之乱和英法联军占领中国之时,强占中国的黑龙江等地。

在自强运动开展之时,又趁机占领新疆地区,左宗棠极力要求带兵平定新疆。

而此时,日本扩张的势力也不容小觑,日本此时已经进行了十分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日本国土面积有限,日本认识到要继续发展必须要扩张势力,便想借着占领高丽慢慢吞并中国。

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李鸿章反对平定新疆,而是要去牵制日本。

这种中国国土受到多国攻击的情况下,再加上法国进攻越南,士大夫又主张武力援助越南,使得引来了中法战争。

种种战争,使在自强运动中建立的船厂遭到毁灭。

读完这本书,认识到中国在近代史上暴露的种种问题,但幸好,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愚昧无知的。

改革的思想虽然只有小部分人意识到,但这小部分一步步激励着民众,使民众慢慢从无知中醒悟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