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治疗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不同方法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的不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皮肤病作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引起了广大患者的关注。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治疗皮肤病方面采用了各自独特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介绍它们治疗皮肤病的不同方法。
一、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秉持着"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整体诊疗。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中有许多对皮肤病症状具有疗效的草药,如黄连、苍耳子等。
中药的特点是疗效温和、副作用小,在治疗慢性皮肤病方面表现突出。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广泛运用于脂溢性皮炎、湿疹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能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皮肤,通过对患者相关穴位的刺激,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推拿疗法适用于一些局部皮肤病的治疗,如瘙痒症状缓解、血行循环改善等。
二、西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西医治疗皮肤病倾向于使用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西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西医常常使用外用药和口服药来治疗皮肤病。
外用药通过直接涂抹在患处,可以起到止痒、消炎、杀菌等作用。
口服药则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和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2. 光疗:光疗是西医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包括紫外线疗法和激光疗法等。
光疗的原理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对患者的皮肤进行照射,以达到治疗效果。
3.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的皮肤疾病,西医通常会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肿瘤或者深度感染的皮肤病,如恶性黑色素瘤、蜂窝组织炎等,外科手术能够有效清除病变,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

中医基础知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皮肤病被归为“痈疽”范畴,既包括了痤疮、湿疹等常见皮肤病,也包括了寻常疣、白癜风等较为复杂的病症。
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的皮肤病治疗原理、常用方法及其疗效,以及需注意的问题。
一、中医皮肤病治疗原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即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全身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全面辨证,确定病症的具体病机,从而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统一内外治疗中医认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时既要注重外部局部的治疗,也要关注内部的调理。
外治主要通过中药外用、针灸等方法,内治则需要服用中药来调理全身。
3.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理论中,皮肤病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皮肤病需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具体而言,可通过调整营卫、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二、中医皮肤病治疗常用方法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外用中医皮肤病治疗中,中药外用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外用,常见的外用方法有草药敷贴、药浴洗涤、中药熏蒸等。
中药外用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发挥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也是治疗皮肤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全身,改善体内湿热、血瘀等不平衡状态,进而起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白术等,具体的用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整经络气血的流通,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体针、耳针等。
三、中医皮肤病治疗的疗效中医治疗皮肤病有着独特的优势,疗效临床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医与西医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不同观点与方法

中医与西医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不同观点与方法皮肤病是指人体皮肤的疾病,包括炎症、感染、过敏、肿瘤等多种类型。
在皮肤病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探讨这些不同之处。
一、中医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观点与方法中医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者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中医经络调理。
1.中药治疗:中医经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和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湿疹这类慢性皮肤病,中医常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连、金银花等中药来治疗。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凉血,消肿止痒,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2.针灸:中医认为皮肤病和人体经络有关,通过针灸刺激络气的流通,可以调理全身气血,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例如,对于多发性扁平疣这类病症,中医常常采用《针灸甲乙经》中的各类经络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针灸穴位包括阳陵泉、合谷等,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缓解皮肤病的发作。
3.中医经络调理:中医认为皮肤病与人体经络的阻塞和不通有关,通过经络调理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从而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例如,对于痤疮这类常见的皮肤病,中医常常采用拔罐疗法来进行经络调理。
拔罐可以通过产生负压,疏通经络,排除体内毒素,从而改善痤疮患者的皮肤情况。
二、西医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观点与方法西医认为皮肤病是由于外部感染、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因所导致的。
西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治疗、光疗和手术治疗等。
1.激素类药物治疗:西医常常使用外用和口服激素类药物来治疗皮肤病。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皮肤病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的症状。
例如,对于银屑病这类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西医常常给患者使用外用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等,以减轻皮损的红肿和瘙痒。
2.光疗:西医认为皮肤病与紫外线照射有关,通过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可以减轻皮肤病的症状。
中医与西医治疗皮肤病的对比研究

中医与西医治疗皮肤病的对比研究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主要的医疗体系,它们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理念。
本文将对中医和西医治疗皮肤病进行对比研究。
一、治疗理念与方法1.1 中医治疗皮肤病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理念注重整体观察和调理。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等有关,因此治疗时主要从整体调理入手。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汤剂、针灸、中药外敷等。
其中,草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调理体内湿热、寒湿等不良状态,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1.2 西医治疗皮肤病西医治疗皮肤病的理念强调病因的查明和药物治疗。
西医通过对皮肤病的细致观察和病因分析,采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光疗、口服药物等。
其中,局部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将药物直接涂抹在患处,起到去除病变、减轻症状的作用。
二、对比分析2.1 治疗效果比较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效果相对慢而温和,强调整体调理,重视防止病情反复。
中医治疗皮肤病时,常常通过温补、清热、利湿等方法调理体内,循序渐进地减轻症状,并在根本上解决皮肤病的问题。
然而,由于中草药的药效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治疗效果可能较慢。
西医治疗皮肤病的效果相对迅速,注重治疗病因和症状。
西医治疗皮肤病时,常常通过使用局部药物、光疗等方法直接作用于患处,迅速缓解症状,击退病变。
西医的治疗方法通常会在短时间内见效,但对于慢性病症的根本调理较少。
2.2 治疗思路比较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平衡阴阳、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皮肤病是身体内部失衡的表现,因此治疗时会关注全身情况,并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顺畅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西医治疗皮肤病注重病因治疗,通过探究病变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西医认为皮肤病往往与导致皮肤损伤的细菌、病毒等有关,因此治疗时会更多地从病因入手,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要说的是中药外治法。
这包括了敷贴法、熏洗法、涂擦法等等。
敷贴法是将调制好的中药膏或散剂直接敷贴在患处。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的疮疡,可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敷贴,促进炎症的消退。
又如,对于慢性皮肤溃疡,可采用生肌收口的药物敷贴,加速创面的愈合。
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的热气熏蒸和药液浸泡来治疗皮肤病。
这种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例如,对于湿疹、瘙痒症等,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中药熏洗,能有效减轻症状。
涂擦法是将中药制成药液或药膏,涂抹在患处。
像治疗痤疮,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涂擦,减少痤疮的发生和炎症反应。
除了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的病理状态。
比如,对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与情志、神经调节相关的皮肤病,针刺相关穴位能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症状。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如冻疮,艾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拔罐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一些因湿热、血瘀引起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拔罐能够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中医外科学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对于皮肤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类型和患者的体质,中医会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湿热型的皮肤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助湿生热的食物;对于血虚风燥型的皮肤病,则要适当多吃一些补血滋阴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注重调节整体身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医皮肤病的诊断原则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症状:中医强调通过观察病人的表面症状来判断疾病的虚实寒热等特点,例如色泽变化、瘙痒、脱屑等。
2. 望诊: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是否红润,舌苔是否厚重等。
3. 问诊:中医医生会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发展、症状等方面的信息,以帮助中医医生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患者是否有瘙痒感、病情是否加重等。
4. 切诊:中医医生通过手法对患者进行脉诊,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状态,以进一步明确病情。
例如,脉象的缓急、有无力等。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原则包括:1. 清热解毒:对于湿热内蕴或热毒炽盛导致的皮肤病,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采用寒凉或苦寒的药物进行治疗。
2. 补益调理: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皮肤病,中医会通过补益药物或调理饮食来恢复患者的健康。
3. 活血化瘀:对于皮肤病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或瘀血堆积的情况,中医会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
4. 凉血止痒:对于瘙痒明显的皮肤病,中医常用寒凉药物来凉血止痒,如采用龙胆草、黄柏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整个身体的平衡,外治、内调结合,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三、中医常用的皮肤病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1. 中药外洗:中医常用草药制剂来进行外洗,以达到抑制病变、清热解毒的效果。
2. 中药内服:中医常用中药汤剂、丸剂等进行内服,以调理整个身体,促进病情康复。
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

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引言:皮肤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已经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内容。
1. 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原理中医认为,皮肤病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密切相关。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气血流通,以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恢复人体自身平衡机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能够调整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加快皮肤病的康复过程。
2. 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有多种方法,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需求,医师会针对性地选择以下几种方法之一:(1)经络刺激疗法: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在经络上刺激针灸点,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例如,对于湿疹等湿热型皮肤病,医师会选择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穴位进行刺激。
(2)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中医针灸的常用疗法之一。
耳朵中的反射区能够与人体各个器官相对应,通过刺激耳针点,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免疫功能,从而治疗皮肤病。
例如,对于过敏性皮炎等病症,医师会选择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耳针点进行治疗。
3. 中医针灸治疗皮肤病的效果许多研究表明,中医针灸治疗在皮肤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一项针对银屑病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针灸治疗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减少了对抗生素等药物的依赖。
4. 注意事项与风险虽然中医针灸治疗在皮肤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和风险。
首先,选择合格且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医师非常重要,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守医师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合理的饮食和作息对皮肤病的康复也有积极的帮助。
结论: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深厚,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皮肤与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所致。
因此,治疗皮肤病不仅仅是针对皮肤表面的症状,更要从内在调理身体的整体状态。
常见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用、针灸、拔罐、艾灸等。
中药外用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湿疹,可根据其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外用中药。
如果是湿热型湿疹,常用黄柏、苦参、地肤子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煎汤湿敷;如果是血虚风燥型湿疹,则可能会用到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润燥的中药制成药膏涂抹。
再比如,对于痤疮,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外用。
可以将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后敷在患处。
对于扁平疣,可用鸦胆子油涂抹,以达到腐蚀疣体的作用。
针灸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比如,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止痛。
对于神经性皮炎,针刺风池、曲池、血海等穴位,能够祛风止痒。
拔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荨麻疹、湿疹等因风邪、湿邪所致的皮肤病,拔罐常有不错的疗效。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功效。
对于冻疮、慢性湿疹等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艾灸患处或相关穴位,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症状。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准确辨证。
不同的皮肤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却可能不同,因此需要仔细辨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其次,外用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方法和剂量,避免过敏或刺激反应。
同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病中医治疗疾病名称足癣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足癣是发生于足部的癣。
古医籍称之为臭田螺、田螺疱等,俗称脚湿气、香港脚等。
本病西医也称之为足癣。
诊断要点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
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
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
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
表现为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
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
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⑶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
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
自觉微痒或不痒。
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辨证论治[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
因患者搔抓、磨擦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本证即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继发感染者)[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药]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合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泽泻各15克,龙胆草、车前子、黄柏各12克,山栀子、木通各9克,金银花、生薏苡仁、鱼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15克(后下)。
湿毒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⑴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 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⑶ 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其他疗法1、水疱型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鹅掌风浸泡方或白醋浸泡,并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
2、糜烂型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矾粉外掺患处。
较重者可用二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扑足癣粉。
3、鳞屑型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或红油膏等外涂。
4、对糜烂型或水疱型而继发感染者,必须先控制感染。
内治法见辨证论治方药,外治宜外洗或湿敷: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金银花叶、九里明(单味各60~120克,复方则各15~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湿敷。
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皮疹之表现,选用上述方法治疗。
疾病名称白疕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白疕是一种慢性的皮肤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
白疕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
本病西医称为银屑病,旧称牛皮癣。
诊断要点本病以青壮年为多见,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相似。
临床可分为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和红皮症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为多见。
1、寻常型⑴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肘、膝关节伸面),其次为躯干部(特别是骶部)和头皮、发际。
⑵皮疹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有鳞屑,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
⑶皮疹总的特点是:基底为红色斑疹、斑丘疹、丘疹或斑块,边界清楚,表面覆盖有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
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后,可见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的发亮薄膜(称薄膜现象);继续轻刮,则出现筛状的小出血点,如同露水珠一样(称点状出血现象或露滴现象)。
⑷常累及头皮,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暗红斑,其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鳞屑,头发被鳞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状,但不脱发。
⑸如累及指(趾)甲,则甲板可出现点状的小凹陷,状似顶针(以指甲为多见)。
也有的指(趾)甲变黄,增厚,沟纹,或甲板与甲床分离。
⑹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⑺病程经过缓慢,易反复发作,多冬重复轻(也有夏重冬轻或不受季节影响者)。
病程一般可分为三期:①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积,基底颜色鲜红,瘙痒较剧,并可见同形反应(机械性刺激患者正常的皮肤,如摩擦、注射、针刺、外伤等,常可在该处发生新的皮疹)。
②静止期:病情停止发展,皮疹基本不变,基本无新皮疹出现,旧皮疹也不见消退。
③消退期(退行期):皮疹逐渐缩小变平,鳞屑减少,逐渐消退,皮疹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2、关节型⑴有白疕的皮疹。
⑵有关节的病变。
多侵犯小关节(如指、趾关节),间或侵犯肘、膝关节、骶髂关节和椎间关节等。
症状瑟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可见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制,以至关节僵硬或关节畸形。
但关节病变多不对称。
⑶可有发热,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3、脓疱型⑴常有白疕的皮疹。
⑵脓疱多局限于掌跖部(又称掌跖脓疱型),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全称泛发性脓疱型)。
⑶在红斑的基础上,有群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
脓疱可发生于白疕的皮疹上,也可发生于非白疕皮疹处的皮肤。
少数患者原来无白疕的皮疹,可以突然发生脓疱性损害并迅速泛发全身,以后才逐渐出现白疕的皮疹。
应注意脓疱型并不是白疕继发感染。
⑷常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泛发者可见高热,寒战。
4、红皮症型⑴常发生于寻常型白疕的治疗过程中,因治疗不当而引起。
如在进行期外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使用西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过程中,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
少数可由寻常型白疕自行演变而成,也有极少数患者一开始即表现为红皮症型。
⑵表现为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浸润,表面附着大量鳞屑,并不断脱落。
此时,银白色鳞屑及点状出血等白疕的特征往往消失。
⑶常伴有发热(可有高热)、畏寒、头痛、痛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⑷一但红皮症被控制制后,又可出现典型的白疕的皮疹。
5、必要时可作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白疕的组织病理变化有诊断价值。
关节型白疕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脓疱型白疕脓液细菌培养阴性,为无菌性脓疱。
辨证分析白疕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郁而化热,热与气血相博,阻于肌表而发;也有因外感湿邪,或脾虚湿停,湿郁化热,湿热蕴积,阻于肌表而发。
日久则气血耗伤,肌肤失去濡养,则为血虚风燥;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
少数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以致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燔的证候。
治疗上宜根据临床见证,予以分型施治,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血热型[证见]皮疹的发生和发展比较迅速,皮疹不断增多,泛发潮红,筛状出血点明显,鳞屑多;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水牛角30~50克(先煎),生地黄、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赤芍、紫草、丹参、白藓皮各15克,牡丹皮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
瘙痒较剧者,加防风12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湿热蕴积型[证见]皮疹发生于腋窝、腹股沟及阴部等皱褶部位,而表现为红斑、浸渍、糜烂、渗液者;或掌跖部见群集之小脓疱;或同时见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僵硬、畸形;常伴有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
舌质编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通络。
[方药]主方:萆解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解、泽泻、白藓皮、丹参各15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黄柏、山栀子、牡丹皮、威灵仙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关节酸痛、僵硬、畸形者,酌情选加秦艽12克、老桑枝30克、络石藤15克、羌活、独活各9克。
血虚风燥型[证见]皮疹停止发展或逐渐消退,潮红减轻,鳞屑较少而附着较紧,或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晄白,大便干结。
舌质淡红,苔少,脉弦细或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主方:生血润肤饮(虞搏《医学正传》)加减处方:生地黄、熟地黄、黄芪各18克,当归、麦冬、天冬、乌豆衣各12克,白芍、白蒺藜各15克,防风9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血瘀型[证见]皮疹日久不退,色泽黯红,或有关节肿痛。
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处方:桃红、红花各9克,生地黄25克,当归9克,川芎6克。
赤芍、丹参、白蒺藜各15克,鸡血藤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气血两燔型[证见]全身皮肤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表面附着大量鳞屑,并不断脱落;或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泛发全身。
常伴有高热,寒战,烦躁,口渴,口唇干焦。
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方药]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
生地黄、紫草各30克,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山栀子、穿山甲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1、病情进展期间(进行期),宜选用性质温和低浓度的药膏外涂,如5%硫黄软膏、5%黑豆馏油软膏等。
2、皮疹停止发展和逐渐消退者(静止期和消退期),可用5%~10%硫黄软膏或5%~10%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在使用上述药膏前,可用中药水煎外洗或浸泡。
常用中药有:①枯矾药浴液:枯矾、川椒各120克,芒硝500克,野菊花250克,加水10千克,煎煮,滤液置浴缸中,待温,浸泡全身。
②地榆、侧柏叶、荆芥、旱莲草、王不留行、芒硝各30~60克,水煎待温,外洗及浸泡。
其他疗法疾病名称白癜风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白癜风是一种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的皮肤病,又称白癜、白驳风。
本病西医也称为白癜风。
诊断要点1、可见于任年龄,而以青年为多见。
男女均可发生。
2、皮疹好发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等处,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