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的危害及检疫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红火蚁防治方案

红火蚁防治方案
(2)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划分不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2.防疫隔离
(1)加强红火蚁疫区管理,禁止红火蚁疫区内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可能携带红火蚁的物品调运至非疫区。
(2)对疫区周边地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3.化学防治
(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范进行防治。
2.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不受红火蚁侵害。
3.提高红火蚁防治技术水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持续的防治体系。
三、防治原则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分类指导,分区施策。
3.优先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严格化学防治措施。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效果。
四、防治措施
1.监测预警
-建立红火蚁监测网络,对红火蚁发生区域进行全面、持续的监测。
3.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4.建立红火蚁防治技术指导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5.加强国内外红火蚁防治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六、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红火蚁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防治效果,优化防治策略。
2.积极探索红火蚁防治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3.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防治工作进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红火蚁防治方案
第1篇
红火蚁防治方案
一、背景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入侵物种。近年来,红火蚁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治红火蚁,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借鉴先进防治技术。

云南 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云南 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

云南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1.引言1.1 概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来源于南美洲的入侵物种,因其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广泛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害虫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入侵云南省以来,红火蚁在当地广大农田、园林和城市区域内迅速扩散,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以及人畜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红火蚁危害主要表现为攻击性强烈、群居和广泛的区域适应性。

它们以极快的速度繁殖、扩散并建立起庞大的巢穴系统,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进行大规模的摧毁。

红火蚁还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毒性的害虫,其叮咬会导致皮肤刺痛、红肿、水泡以及严重的过敏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红火蚁的扩散,云南省制定了《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旨在整合相关技术和方法,为红火蚁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案。

该技术规程包括红火蚁的危害与分布情况、监测技术、防控技术等内容,旨在为实施全面、科学、有效的红火蚁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红火蚁的危害和分布情况、监测技术以及防控技术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红火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的危害,并对其在云南省的分布情况进行概述。

其次,我们将介绍红火蚁监测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红火蚁的扩散状况。

最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红火蚁的防控技术,包括物理防控、化学防控和生物防控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提供科学、可行的防控方案。

通过对红火蚁的概述,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危害及对策,为进一步开展红火蚁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研究人员、农民和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共同保护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安全。

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章节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1. 引言:- 1.1 概述:对云南红火蚁问题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危害。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1. 引言1.1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情况泉州市红火蚁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最初于2003年在泉州市发现。

由于其繁殖能力强、攻击性强和危害性大,红火蚁很快在泉州市各个地区蔓延开来。

目前,泉州市红火蚁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害虫之一,给农田作物、果园和城市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红火蚁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泉州市的郊区地区和农田周围,尤其在夏季和秋季活动较为频繁。

这些蚂蚁会在寻找食物时攻击农作物,损坏果实,还会侵入民宅和商业建筑,对人体和宠物造成咬伤。

泉州市红火蚁的大量繁殖引起了当地居民和农民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害虫数量激增,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控制和防治泉州市红火蚁已成为当地农业和卫生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1.2 研究目的通过深入研究泉州市红火蚁的危害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探讨泉州市红火蚁的防控方法,可以帮助农民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应对害虫的入侵,减轻农业损失,保护生态环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泉州市红火蚁的危害和防控措施进行综合分析,为相关部门和农民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案,从而减少红火蚁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泉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泉州市红火蚁的危害泉州市红火蚁是一种对农作物、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

它们主要通过咬人或动物来进食,会造成皮肤红肿、疼痛和发痒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过敏反应或感染。

红火蚁还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它们在植物上咬洞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和质量。

除了对人类和农作物的危害,泉州市红火蚁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它们入侵灌木、树木等植被,导致植被枯萎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红火蚁也会捕食其他有益昆虫,打乱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泉州市红火蚁的危害不容忽视。

为了有效防控红火蚁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

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有效降低红火蚁对人类、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

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中国是一个昆虫种类多样的国家,其中以蚂蚁的种类尤为繁多。

红火蚁是目前在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蚂蚁,其繁殖力强、攻击性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很强,造成的危害也日益严重。

泉州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一直面临着红火蚁的威胁。

本文将会就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危害与综合防控进行具体介绍。

一、泉州市红火蚁的发生情况红火蚁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外来入侵种,由于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迅速在中国南方地区蔓延开来。

泉州市的气候条件适宜,湿润多雨,这为红火蚁提供了生存的良好条件。

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泉州市的红火蚁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郊区、乡村地区和农田中。

红火蚁在泉州市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未经控制的非法运输和买卖活动,同时也有部分是由于气候暖湿,适宜红火蚁的生存繁殖。

1.对农作物的危害红火蚁主要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但在缺粮食的时候也会袭击农作物,尤其是果树、蔬菜等。

在泉州市郊区和乡村地区,红火蚁对水果树、瓜果蔬菜等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

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红火蚁在泉州市的郊区和农田中的蚁巢,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导致植被的凋敝和鸟类、昆虫的数量减少,影响了农田的生态平衡。

3.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红火蚁的叮咬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其毒液含有一些有机物质,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过敏反应,叮咬处会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红火蚁的发生和危害,泉州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1.科学研究通过对红火蚁的生态习性、生活习惯等进行科学研究,找到红火蚁的繁殖和生长的规律,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预警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网,在泉州市的各个重点地区进行红火蚁的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红火蚁的踪迹,及时进行预警和报告,对红火蚁的发生进行及时的控制。

3.物理防治在泉州市的农田和果园中,采取一些物理防治措施,比如铺设防火蚁的屏障、喷洒杀死火蚁的药剂等,以阻止红火蚁的蔓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概述红火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入侵性昆虫,其蚁后数量庞大,攻击性强,对人畜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红火蚁的传播和控制其种群数量,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红火蚁的特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小型蚂蚁,身体呈红褐色,身长约2-6毫米。

其具有独特的蚁后数量控制机制,即多蚁后制度,使得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三、红火蚁的生活习性1. 红火蚁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如草坪、花园、公园等。

2. 红火蚁以昆虫、蚂蚁蜜露、植物种子等为食物来源。

3. 红火蚁的蚁后数量庞大,具有攻击性,一旦受到威胁,会迅速发起攻击,并在攻击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蚁酸。

四、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红火蚁防控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社区宣传、网络等渠道,向公众传达红火蚁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2. 建立红火蚁监测体系,定期检查可能受到红火蚁侵袭的区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加强入境物品的检疫工作,特别是对来自红火蚁疫区的物品进行严格检查和处理。

4. 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及时清除可能成为红火蚁栖息地的草坪、花园等地的垃圾和杂草。

5. 鼓励居民在家庭花园中种植对红火蚁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如薄荷、马齿苋等。

五、红火蚁的控制措施1. 机械控制:使用专业的红火蚁灭蚁工具,如灭蚁剂、灭蚁粉等,对红火蚁巢穴进行喷洒或撒布,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2. 生物控制:引入红火蚁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蚁等,进行生物防治,减少红火蚁的种群数量。

3. 化学控制: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对红火蚁进行喷洒或撒布,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杀虫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 物理控制:通过热水、高温蒸汽等物理手段对红火蚁巢穴进行处理,达到控制红火蚁种群数量的目的。

六、红火蚁的处理方法1. 当发现红火蚁巢穴时,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

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一、引言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入侵性的昆虫,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介绍红火蚁的预防与控制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二、红火蚁的特征与危害红火蚁是一种小型蚂蚁,身体呈红褐色,体长约2-6毫米。

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巢穴,对农作物、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造成伤害。

红火蚁的咬口器非常锋利,咬人会引起剧痛和皮肤瘙痒,甚至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此外,红火蚁还会损害电线、电缆等基础设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三、红火蚁的预防措施1. 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预防意识。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布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传达红火蚁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

2. 早期监测建立红火蚁的监测系统,及早发现入侵情况。

可以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对潜在的红火蚁入侵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和检测,发现红火蚁巢穴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 防止传播加强对红火蚁传播途径的管控,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加强检疫措施,对运输的土壤、植物等进行检疫,防止红火蚁通过货物传播。

4. 生态调控通过调整生态环境,减少红火蚁的栖息地。

可以采取植被管理、水源管理等措施,降低红火蚁的生存条件,从而减少其数量。

四、红火蚁的控制方法1. 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消灭红火蚁。

常见的方法包括热水浸泡、高温熏蒸等。

例如,将红火蚁巢穴浸泡在高温水中,或者使用高温蒸汽对巢穴进行熏蒸,以达到杀灭红火蚁的效果。

2.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指利用天敌或病原体来控制红火蚁的数量。

可以引入天敌昆虫或寄生菌等,与红火蚁进行竞争或感染,从而减少其数量。

例如,引入食蚁兽等天敌,或者使用红火蚁特异性的寄生菌进行控制。

3. 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指使用化学药剂来消灭红火蚁。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诱杀剂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选择对红火蚁有高效杀灭作用的药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红火蚁入侵危害特点及检疫防控对策

红火蚁入侵危害特点及检疫防控对策

------------------------------------阖见楫僚2021年第1期总第184期韻物粒瘦红火蚁入侵危害特点及检疫防控对策韩群营I朱汉桥2徐伟$(1.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蔡甸430100;2.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植物检疫站湖北蔡甸430100)中图分类号:S41-30文献识别码:B文献编号:10055-6114(2021)01-009-()03摘要:2018年,湖北省首次在蔡甸区发现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o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系统调查发生情况点,结合防控实践提出了有效的检疫防控对策。

关键词:红火蚁;入侵;危害;防控技术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属膜翅目(Hymenoptem),蚁科(Formicidae),家蚁亚科(Myrmicinae),火蚁属(Solenopsis原产于南美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100种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2004年入侵我国,2005年原国家农业部将红火蚁定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⑵。

2018年在武汉市蔡甸区首次发现。

疫情发生后,蔡甸区农业、林业部门分工协作,做了大量工作,疫情控制扑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蔡甸区红火蚁入侵疫情、发生现状及防控情况2018年10月中旬,根据群众反映,玉贤街前进村林地农民在挖鱼塘时,被一种蚂蚁咬伤,出现呼吸困难、身上多处红肿症状。

蔡甸区植物检疫站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咬人的蚂蚁疑似红火蚁,迅速向市植检站、省植保总站进行了报告,并采集了昆虫掌握了红火蚁在当地发生的动态和入侵危害特活体样本送检。

随后,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蚁害专家、省市植物检疫站的领导专家,对现场进行勘验,当地蚁巢已经比较密集,且有婚飞蚁出现,表明该地区红火蚁巢体已经成熟,已经定殖并可能传播蔓延。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

我国红火蚁的情况调查及防控措施红火蚁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存在巨大危害,自2003年起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这一物种,我国需高度重视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治工作。

本文对红火蚁的特点、我国红火蚁的现状、目前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火蚁的具体防治措施。

1 红火蚁的特点据Vinson 1997年介绍,红火蚁是一种群居性昆虫,其具有两种社会类型,一种是单蚁后的单后型,另一种是多蚁后的多后型。

据邵敬国等2008年的研究,我国多后型与单后型共存,但以多后型为主,其中多后型与单后型的比例为4:1。

红火蚁可以有多个蚁后,它们可以活6~8年,一年生产250,000只工蚁(Kate & Jeff,2015)。

红火蚁耐受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40.7℃。

在气温为11~42℃时,工蚁均可外出至地表觅食,而在20~36℃时达到觅食活跃温度,通常凉爽季节的白天,尤其是中午时间,以及炎热季节的早晨、傍晚、和夜间,工蚁除外觅食比较积极。

当春天的周平均土壤温度升高到10℃以上时,蚁后开始产卵;当温度达到22℃和22.5℃以上时,工蚁和繁殖蚁开始出现化蛹和羽化;当温度达到24℃及以上时,繁殖蚁可发生婚飞,而婚飞的基本条件是气温达到24~32℃,空气相对湿度约80%。

红火蚁的自然扩散主要依靠繁殖蚁的婚飞。

当气温、湿度等气候和环境条件合适时,繁殖蚁会从成熟蚁巢中出巢,飞到大约90~300m的空中进行交配。

当完成交尾后,大部分雌蚁可飞行数百米,极少数可飞行3~5km,降落后寻觅构筑新巢的合适地点。

如有风力的助力,则可扩散至更远,最远数据可达16km。

建巢后,一般1~2个月会迁移一次,迁移的距离约为1~10m,大部分迁移距离为3~5m,而迁移的方向是随机的。

而多后型经常采用分巢的方式建立新群体,也就是一部分蚁后带领一部分工蚁离开原来的巢穴,在附近寻觅合适的地址建立新巢。

随着国际及国内贸易的发展,红火蚁的人为传播扩散也在逐渐增多,主要依靠苗木、花卉、草皮等植物的调运,以及垃圾、土壤、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货柜等物品或工具的运输而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禁止疫区内土壤、垃圾、建筑余泥、 堆肥外运 ---- 对疫区内容易携带蚁巢、成虫或卵的 媒介物体实施检疫,主要包括:草皮、 干草、盆栽植物、带有土壤的植物等。
检疫的重点
检疫重点:草皮和带土植物。引进草皮和 带土植物的地方要重点调查。 重点区域:公园、垃圾场、绿化带、苗圃、 渠道、建筑工地等 重点单位:花场 、草坪公司、园艺公司、 废物收购站
沸水处理法

在轻度危害区域可以用热水处理可见蚁 冢,有近 60% 的防除效果。每个蚁丘至 少要使用 6 公升的沸水,单次处理成功 率低,需连续处理 5-10天。
水淹法

非药剂的防治方法。但成功地将蚁丘杀 死的比例非常低。有效利用水淹方法是 需直接挖掘蚁丘,将整个蚁巢放入约15 ~ 20 公升盛满含清洁液的水桶中,且放 置约24小时以上,可以将可见的成熟蚁 巢铲除。
表面粉剂法

将粉状或颗粒状的杀虫剂施用在蚁丘的 顶部,再浇水使之渗入土壤中。 优点:使用简单方便 不足:可能杀不死蚁后
蚁丘注射法
杀虫剂可以通过加压和注射浸入蚁巢。 优点:与蚁丘灌药法有效 不足:费时,可能杀不死蚁后
诱饵法


单个蚁丘的治理和大面积治理都可应用 此方法。将少量的诱饵撒在土丘周围, 火蚁再寻找食物的时将之带回巢中并取 食。 特点:起效慢,但比灌药法、表面粉剂 法、熏蒸土丘分更有效,因为工蚁会将 诱饵喂给蚁后和幼蚁,就可达到有效地 控制整个种群的目的。
其他蚂蚁的成熟蚁丘
红火蚁成熟蚁丘
红火蚁
红火蚁对农业的危害

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害虫,对农业生产 的危害极大。它不仅取食农作物种子、 幼芽、根系、嫩茎和果实,而且攻击家 禽家畜,甚至使小牛、小猪等家畜致死。 红火蚁还伤害捕食昆虫、蚯蚓等土栖生 物以及部分鸟类,破坏生态平衡,其筑 巢严重影响农田灌溉系统和堤坝安全。
红火蚁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主要内容
一、红火蚁的分布 二、红火蚁的分类地位 三、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 四、红火蚁的鉴别特征 五、红火蚁的危害 六、红火蚁的检疫地位 七、发生范围的界定 八、检疫控制的重点 九、防治方法
红火蚁的分布


红火蚁 (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 原 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的巴西、巴拉 圭与阿根廷等国家。因检疫上的疏失,上 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已陆续传入美国、 新西兰、波多黎各、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 省等地区。 今年 1月,在我国广东吴川等部分地区已发 现红火蚁的为害,农业部已发表公告(第 453号)将红火蚁列入进境和国内检疫性有 害生物名录,要求各地严加防范。
风险分析结论
• 华南农大:应采取严格的检疫和防疫等风险管 理措施,阻止其传入 ; 在入侵地要采取断然措 施扑灭疫情,竭尽所能地防止红火蚁在大陆定 殖、扩散和危害。 • 华中农大:红火蚁对侵入地的经济发展与生态 环境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将红火蚁列入我国 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和禁止进境检疫性有 害生物名录。
红火蚁的分类地位

红火蚁的学名为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英文名为Red imported fire ant, 在我国的昆虫学词典中的中文名为赤外来 火蚁,台湾称之为入侵红火蚁或外来红火蚁, 在分类上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 (Hymenoptera) 蚁科(Formicidae) 切 叶蚁亚科(Mymicinae) 火蚁属 Solenopsis。
红火蚁对经济的危害

红火蚁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美国德州因红火蚁危害造成财 政上的损失每年高达3亿美元, 美国南部受侵害地区经济损失 每年高达50亿美元以上,其中 造成农业上的损失约在7亿5千 万美元以上。
明确红火蚁的检疫地位

不是所有的外来有害生物都是检疫性的 以风险分析为科学依据 以《植物检疫条例》为法规依据 广泛听取各部门意见 依程序发布农业部公告
红火蚁发生范围的界定


发生边界按发现蚁巢的点或区域往周围 外扩100米范围(河流除外)为界,其包 涵的面积即为实际发生面积。两个区域 交叉按一个区域计算. 主要依据是:红火蚁蚁后一年爬行的最 远距离约为35米,鉴于蚂蚁个体小,隐 蔽性强,具有爬行能力,因此将其外扩 100米计算。
发生程度的确定
休眠状态灭杀方法


当红火蚁处于休眠状态(温度<4.5℃) 和半休眠状态(温度4.5-12℃)时,可 采用灌巢法:直接用触杀性杀虫剂浇灌蚁 巢,使用氯氰菊酯等菊酯类药物效果较 好。 等到天气转暖后,再实施饵剂诱杀。
红火蚁伤人诊断和治疗
红火蚁背景资料: 2008年江西首次发现,现我市十余县(区)有红火蚁分 布。春秋两季是红火蚁发生高峰期(近期接数位患者 报告被红火蚁叮咬,其中有例全身系统过敏者)。 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拉丁名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 火家蚁属成员,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 流域,其蚁群分工严密,喜群聚并好攻击,对人、 畜有骚扰及叮咬损伤甚至致死性。大面积治理 Nhomakorabea
目前只有很少的产品可用于大面积的治 理。一般是颗粒状的杀虫剂,或者以玉 米粒作为载体混有豆油和毒剂的诱饵。 火蚁将颗粒状的杀虫剂携带回巢,饲喂 同巢个体及蚁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单独采用表面施药的局限


红火蚁族群核心在于蚁后,不杀蚁后, 不能治本。 美国曾于1970年代末期采取大规模的联 合防治行动喷洒药剂,地表密度短期内 迅速降低,蚁后在蚁巢内受到多重保护, 红火蚁族群随后又卷土重来
发现疫情后的处理措施
---- 药剂:联苯菊酯、七氟菊酯、毒死蜱、 二嗪农、氟虫腈、苯氧威、氟蚁腙、烯 虫酯、吡丙醚等。 ---- 方法:采用浸液法、灌浇法和拌土等 方法使用药剂。
针对不同对象的检疫处理方法
----对交通工具、货柜等可采取刷洗、水 枪冲洗、喷施药剂或熏蒸的方法进行灭 蚁消毒; ----对苗木、花卉、盆景采取喷雾、浸液 或浇灌化学农药等方法处理; ----对于疫区土壤、草皮和带土的植物采 取化学药剂处理

三、病程及预后: 局部疼痛持续约1小时,咬伤后数小时出 现水泡或脓泡。病程约10天,使用药物 后可大大缩短病程,皮肤局部常留有色 素沉着。

四、治疗: (1)叮咬局部可用冰敷,减少血液及淋巴扩散,减轻肿胀和疼 痛感。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叮咬部位。 (2)保持皮肤清洁,切勿搔痒,以免脓泡破溃,造成伤口的继 发感染。使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软膏涂抹患处。皮质类固醇激素 类药物,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 水肿,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性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 消退,如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等。 (3)如有全身反应者,可进行抗过敏、抗休克等治疗方案。
红火蚁
红火蚁
红火蚁的鉴别特征—蚁巢特征
红火蚁成熟蚁丘在土壤表面的堆积高度约 10~30cm,内部蚁巢直径则为 30~50cm。 蚁丘内部具多孔蜂巢结构,同时蚁丘周 围土壤中并布有多条觅食蚁道,可供蚁 群活动、搬运与分食,甚至作为避难逃 生通道。
红火蚁成熟蚁巢的主巢构造
其他蚂蚁的成熟蚁巢
防治方法



采取诱杀、化学药剂直接杀灭、开水浇 灌、熏蒸杀灭等措施 美国使用的药剂:伏蚁踪、毗丙醚、双 氧威、阿维菌素等 国内使用的药剂: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
蚁丘灌药法
将大量的药剂灌入红火蚁土丘中。所使 用的液体加几升热水到混有药剂的水中 即可。 不足:可能杀不死蚁后,因为它深居巢 中,达不到灭除蚁巢的目的。
主要内容源自原国家卫生部《红火蚁伤人预防控制技术方案》
请家中备有 抗过敏药剂
外涂药剂 皮炎平、皮康霜、肤轻松 口服药剂 扑尔敏,盐酸西替利嗪、氯雷它啶

休克休克的共同特征是有效循环量不足,组织和细胞的血液灌 注虽经代偿仍受到严重的限制,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的血液 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瘀滞,脏器功能障碍和细胞的 代谢功能异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因此,休克的发病规律一 般是从代偿性低血压(组织灌注减少)发展到微循环衰竭,最后 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和细胞死亡。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收缩压降低至12kPa( 9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67kpa(20mmHg),面色苍白 ,四肢湿冷和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脉搏细弱,全身无力, 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
有效蚁巢(活动蚁巢)是指确实有蚁活动的蚁巢; 以铁条轻微扰动蚁巢,若60秒内有蚁爬出即视 为有活动。 红火蚁密度可分三级,以60秒内爬出蚁巢的数 目来进行界定: 一级:101至1000只爬出蚁巢。 二级:11至100只爬出蚁巢 三级:1至10只爬出蚁巢 重点推荐单位发生面积中的有效蚁巢数指标

应该实施检疫的物品
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




红火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有蚁后、雄蚁和职蚁(工蚁与兵蚁) 之分,种群数量庞大,蚁巢有单蚁后型与多蚁后型两种。红火蚁 的繁殖能力和攻击性均很强。成熟蚁巢中的个体数可达10~50万头。 成熟蚁巢中的蚁后每天约产1500~5000个卵,卵发育至成虫约需 20~45 天 ( 工蚁 )、30~60天 ( 大型工蚁 )、180天 ( 兵蚁、蚁 后与雄蚁 )。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性蚁类,成熟蚁丘高于地表10~30cm,直径约 30~50cm。 蚁丘内部具多孔蜂巢结构。蚁后寿命约 6~7 年,职蚁 ( 工蚁和兵蚁 ) 寿命约1~6个月。 红火蚁并没有特定的婚飞时期 ( 交配期 ),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 可以有新的生殖个体形成。雌雄蚁会飞到约 90~300 公尺的空中 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约可以飞行 3~5 公里降落 寻觅筑新巢的地点。
红火蚁的鉴别特征—形态特征

红火蚁的成虫体长为3-6mm,头前部具一中齿 突,后头平圆,头部宽度总小于腹部宽度。体 色是红棕色至深棕色。触角 10 节,触角棒头 2 节,此特征很容易与其他属的蚁类区分开。工 蚁和兵蚁可从头部的宽度来区分,工蚁的头部 宽 度 约为 0. 5mm 左 右, 而 兵蚁 的 头宽 约 为 1.5mm 左右。种间的其他一些区别见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