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物体内部有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也越快。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物体的质量、温度等,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同时还与物体内部分子的构成、状态等因素有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热量传递和做功,这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5.燃料燃烧过程是把燃料的能转化为热能,燃料的热值是指1kg的某种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焦耳或千焦,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个特性,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

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是Q=mcΔT。

6.物体的吸热能力与比热容和质量有关,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水的比热容是4.18J/(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水在温度变化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7.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是Q=mcΔT。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1.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热能并将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常见的内燃机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是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其中做功冲程把热能转化成机械能,压缩冲程把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活塞往复运动两次,曲轴连杆转一周,飞轮转一圈,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一次,把热能转化成机械能,其他三个冲程靠惯性来完成。

2.热机效率的计算公式是η=W/QH,其中W是做功,QH是热量。

第三章认识电路1.物体具有吸引或排斥电荷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的能力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能力强,它就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弱,它就会获得电子而带负电;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期1-6章复习提纲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期1-6章复习提纲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内能》复习提纲一、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1、物质是由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

B分子在。

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扩散越。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和。

①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起主要作用。

②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起主要作用。

③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所以分子作用力为。

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

②: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

6、内能的改变: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2、改变内能的方式:和。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热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内能;物体放热,温度,内能。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的单位是。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飞行等都是机械运动。

- 参照物:- 定义: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 特点: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例如,当我们说汽车在行驶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如果以汽车里的乘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2.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用公式v = (s)/(t)表示(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1m/s = 3.6km/h。

-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例如,速度为5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表示物体在变速运动中的平均快慢程度,公式¯v=frac{s_总}{t_总}。

例如,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的总路程为100m,总时间为20s,则平均速度¯v=(100m)/(20s) = 5m/s。

3. 测量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v=(s)/(t)。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等。

- 实验步骤:- 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_1。

-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_1。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复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考点一:分子动理论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所有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扩散是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考点二: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有温度、质量、材料和状态。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能的形式改变;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能的形式不变。

考点三: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的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是J/kg或J/m3.公式为q=Q/m或q=Q/v。

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公式为Q=qm或Q=qv。

热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其状态、质量、体积、燃烧情况均无关。

考点四:比热容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t,则Q/m△t即是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Q/m△t,单位是J/(kg.℃)。

比热容表明物质吸收单位热量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例如,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即吸收1J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0.0042℃。

比热容可用于计算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Q吸=cm(t—t),Q放=cm(t—t)。

比热容是一种物质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以及吸热或放热多少无关。

例如,水和冰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物质的比热容大,则升(降)温慢,比热容小则升(降)温快。

因此,内陆地区以砂石为主,气温变化明显;而沿海地区以水为主,气温变化不明显。

第二章介绍了改变世界的热机。

热机是一种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能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物理九年级第1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第1章知识点

物理九年级第1章知识点一、物理学简介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特性的科学。

它涉及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等。

二、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单位用牛顿(N)表示。

2. 牛顿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4. 运动的描述: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1)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量。

(2)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5. 运动图象:运动图象可以通过位移-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

三、压力和浮力1.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P = F/A计算,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压力与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成反比。

2. 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挤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浮力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排开的体积成正比。

3. 浮力原理: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浸泡时,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四、能量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或系统的物理状态,用来描述物体或系统的运动状态和变化。

常见的能量有动能、势能、热能和光能等。

2.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常见形式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4. 能量守恒定律:封闭系统内的能量总量在物体或系统之间可以转化或转移,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九年级物理,是初中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物理课程。

第一章是整个九年级物理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基本物理量、物理量的计算、质量和体积、密度和压强四个方面,对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基本物理量物理学中有着许多重要的基本物理量。

例如,长度、质量、时间和电流正是这些基本物理量之一。

物理学家研究各种现象时,都是基于这些基本物理量进行观察和研究的。

在物理学中,一般使用国际单位制来对基本物理量进行计量,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时间的单位是秒,电流的单位是安培。

二、物理量的计算在物理学中,对于某些物理量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其中,计算速度、加速度、力和功等是非常常见的计算方法。

例如,在计算速度时,我们可以用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的公式来计算;加速度的计算则是根据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的公式来进行的。

力的计算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而功的计算则是工作等于力乘以位移的公式。

三、质量和体积质量和体积是物理学中另一个基本的概念。

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和引力特性,可以用千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

而体积则描述了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大小,可以用立方米作为单位计量。

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或一些测量方法来确定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四、密度和压强密度和压强是九年级物理第一章中的另外两个重要知识点。

密度指的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以用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

压强则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压强可以通过压强等于力除以面积来计算。

这两个概念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浮力的计算中就需要用到密度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第一章的知识点涉及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基本物理量、物理量的计算、质量和体积、密度和压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实验的参与和计算的练习,我们可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单元一、分子热运动1. 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 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影响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实例:糖水变甜、花香四溢等。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如被紧压在一起的铅柱很难分开。

斥力: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4. 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的区别:研究对象:分子运动研究微观分子,机械运动研究宏观物体。

运动方式:分子运动为无规则运动,机械运动为有规律的运动。

影响因素: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机械运动与参照物选择有关。

二、内能1.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质量: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内能也越大。

材料和状态:不同材料和状态的物体,在相同条件下内能可能不同。

3.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内能变化的量度。

三、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 热传递:实质:能量的转移。

发生条件:存在温度差。

实例:用热水袋取暖、晒太阳等。

2. 做功:实质:能量的转化。

发生条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

实例:钻木取火、搓手取暖等。

3. 做功和热传递的联系: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四、比热容1.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 物理意义:表示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强弱的物理量。

3. 特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五、燃料的热值1. 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 单位:焦每千克(J/kg)或焦每立方米(J/m³)。

3. 特点: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其形状、体积、质量、是否充分燃烧无关,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六、热量的计算1. 利用比热容公式计算:Q = cmΔt。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小结初三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小结)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是由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组成的,分子是很小的,直径约10-10m,通常物质中分子的数目是很多的,如一颗露珠中约有1021个水分子。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能够有力地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如花香等。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r(分子间的距离)=r(分子的直径)时,引力与斥力相当;当r<r0时,斥力大于引力;当r>r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r>10r时,作用力消失。

二、内能与热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反映了构成物体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我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时所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热能或内能。

内能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形式的能,内能有大小,其大小与温度的高低、物质的种类、质量的多少、状态与结构均有关系。

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外界对物体做功或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或向外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少。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2、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叫热量,其单位为J(热量不能说“具有或含有”,只能说“转移或传递”“吸收或放出”)。

3、热值:质量为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其单位是J/kg,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某种燃料所放出的热量用“Q=mq”进行计算。

三、比热容:1、物体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常用比热容来表示,即:质量为了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C),其单位为:J/(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1.一切物质都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

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

分子
直径:10-10米=1埃。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3.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它们同时存在。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
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缘故。

第二节
1.
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

(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3.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内能还与分子数目和种类等有
关。

4.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5.
6.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
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7.
8.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9.
10.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等温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热传递现象的实
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11.
1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由于热传递
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13.
14.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15.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
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6.
17.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的。

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
多少热量”。

即“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

18.
19.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

热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用q表示,单位是J/Kg和J/m3,它的计算公式为Q=mq和Q=vq。

第三节
1.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4.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它表示1千克的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5.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公式:Q=cmΔt,式中的Q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Δt是温度的变化量,取正值,单位是℃。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