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个让我们了解地球“脾气”的办法。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有时候静悄悄的,有时候突然发脾气,吓得我们一跳。
地震勘探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提前摸清这小家伙的脾气,让我们不至于在关键时刻被吓到。
你可能会想,怎么搞呢?其实就是借助一些物理原理。
比如说,地球内部的结构就像一块大蛋糕,各种层次和口味都有。
当地震发生时,能量会在地球内部传播,就像把蛋糕切了一刀,瞬间产生的震动波就像蛋糕屑一样,往四面八方飞散。
咱们的科学家就利用这些震动波,像侦探一样,去追踪它们,分析它们的特征,最后绘制出一幅地球内部的“画像”。
勘探过程中,有个工具叫地震仪,听起来挺神秘,其实就是一个能够捕捉到微小震动的机器。
它就像一个超级敏感的耳朵,随时准备记录下地球的“低语”。
地震仪能把地震波转换成电信号,然后传输到计算机里,经过处理后,就能显示出波的特征。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大屏幕上出现各种波形图,像极了音乐的音符。
没错,这就是地球在“唱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听懂它的歌声。
还有一点很重要,数据解释也不容小觑。
这就像是看一幅画,你得先搞清楚每个颜色和线条代表的是什么。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找出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振幅等参数,再结合地质资料,像拼图一样,把整个地壳的构造拼凑出来。
这一步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简直就像是“打地鼠”,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漏掉关键的信息。
有些地方,地震波传播得快,有些地方传播得慢,这背后其实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
有些地方是岩石,有些地方是水,有些地方可能还藏着油气,这些都能通过波的特性来判断。
科学家们就像开了个“寻宝”游戏,越深入,就越能发现宝藏。
想想看,谁不想知道自己脚下藏着什么呢?不过,地震勘探也不是总能一帆风顺。
偶尔会碰到“误报”,这就像你听到远处的雷声,以为要下雨,结果只是一场虚惊。
科学家们需要反复验证和校正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物理现象,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是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都有不同的影响。
当地震波遇到地下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基本过程。
首先,地震波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地震仪器或爆炸物等方式产生的,产生的地震波会向地下传播。
其次,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不同介质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都有不同的影响。
最后,地震波会被地震勘探仪器接收到,并记录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和特性,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推断地下的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反射特性,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油气藏;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通过分析地下介质的反射特性,来推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此外,地震勘探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领域,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地震勘探原理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物理现象,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的研究对于地下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地下水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对地震勘探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利用地震波这一物理现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源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它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地质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地质灾害等领域。
地震勘探原理是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反射、折射等现象,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的核心是地震波的传播。
当地震波传播到地下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透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会受到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时间,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方向和路径都会受到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的实施需要利用地震仪器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地震仪器通常包括地震震源和地震接收器。
地震震源可以是人工震源,也可以是自然地震。
地震接收器用于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路径,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性质和结构。
地震勘探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形状和规模,从而指导钻探工作。
在地质灾害预测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地下岩层的情况,从而预测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在地质调查中,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下地质构造和构造特征,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信息。
总之,地震勘探原理是一种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来推断地下结构信息的地质勘探方法。
它在石油、天然气、地质灾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原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更加精准的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
中的传播特性,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地层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主要
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过程。
首先,地震波的产生是地震勘探的第一步。
一般采用地震震源
来产生地震波,地震震源可以是人工产生的爆炸或者地震仪器产生
的振动,也可以是自然地震。
地震波产生后,会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可以获取地下介
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其次,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是地震勘探的核心过程。
地
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地层的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的
影响,这些现象会改变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通过分析地
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信息,比
如地层的界面位置、地层的厚度和速度等。
最后,地震波的接收是地震勘探的最后一步。
地震波在地下介
质中传播后,会被地震接收器接收到。
地震接收器可以是地震仪器
或者地面上的传感器,通过接收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等信息,
可以获取地下介质的性质信息,比如地下介质的密度、泊松比和剪
切模量等。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原理是通过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
个过程,来获取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下水资源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非
常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
通过对地震勘探原理的深入理解,可以更
好地应用地震勘探技术,为地质勘探和地质灾害预测提供更加准确
的地下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如油气资源、地下水等。
其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进行地质勘探。
地震勘探的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地震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例如在地面上布设震源装置,如地震仪或爆炸物等,通过地面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地下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特性。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反射是地震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透射是地震波穿过介质边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
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地震勘探剖面和地震勘探阵列等。
地震勘探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探井口并向井内注入震源来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井中的测震仪记录地震波。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井内和井周围的地下结构信息,用于勘探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剖面是通过在地表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在不同位置上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这些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地震处理和解释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阵列是将多个地面震源和接收器布设在一定区域内,同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等。
地震勘探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波形记录的处理、去除噪声等。
数据解释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解释、地震反射地震震相的解释等。
总之,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波是由地震事件产生的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从而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因此,地震勘探可以用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在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文将对地震勘探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波是由地球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地震事件通常是由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比如地震断裂带的发生、火山喷发等。
当地球内部发生地震事件时,会产生由地震波作为机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地下不同地质体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携带着地下结构信息。
地震波的种类地震波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
P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传播在液体和气体中。
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质体的影响而产生反射、折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被记录并用来解释地下结构的特征。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受到地质介质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另外一部分能量会继续向前传播。
此外,当地震波遇到介质的界面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会导致地震波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地震波的这些特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并通过分析来进行地下结构的解释。
地震波的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在地下不同深度和不同位置上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地震波记录仪被记录下来。
地震波记录仪会记录下地震波传播时的波形和传播时间,这些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分析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地震波的解释地震波的记录可以被地震学家用来解释地下的结构和岩性。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波形和传播时间,地震学家可以确定地下的地层结构、寻找矿藏、油气藏等目的。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地震勘探原理思政元素挖掘

地震勘探原理思政元素挖掘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方法。
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
在地震勘探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物理特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勘探任务。
一、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的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它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影响,从而发生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等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分布情况。
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地震反演、地震成像等。
其中,地震勘探是指通过在地面上布置震源和接收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情况,从而推断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分布情况。
地震反演是指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等特性进行分析,推断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分布情况。
地震成像是指通过对地震波的反射、折射、衍射等特性进行分析,绘制出地下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图像。
二、思政元素挖掘地震勘探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
在地震勘探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勘探任务。
1. 爱国主义地震勘探是一项为国家服务的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做出贡献。
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社会责任感地震勘探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的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证勘探工作的安全、高效、准确。
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3. 创新精神地震勘探是一项需要创新精神的工作。
在勘探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勘探方法和技术,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勘探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学制:四年本科学时:80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二零零二年一月目录1.课程教学目标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配表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4 地震勘探考试大纲内容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1.弹性理论概述2.弹性波的形成3.弹性波的描述4.弹性波的传播5.地震波的衰减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1.反射波的时距曲线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1.有效波和干扰波2.测线设计和观测系统3.地震波的激发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5.地震勘探的分辨率6.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7.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抗干扰技术8.地震波速度的测定第四章地震数据处理1.预处理2.参数提取与分析3.数字滤波处理4.反滤波处理5.校正和叠加处理6.偏移归位处理第五章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1.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2.动弹性模量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3.地震折射资料的解释地震勘探的应用第六章特殊技术(地震新技术)1.反射波测桩技术2.常时微动观测技术3.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1. 课程教学目标:(1)课程任务和地位:《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解决工程与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是工程与环境勘查的重要方法,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2)知识要求:对于地震勘探理论,应在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如积分变换、级数、波动方程、卷积等)及普通物理基础上,掌握弹性波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水文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质学基础。
(3)能力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特别在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时的抗干扰、提高分辨率的措施,提高学生应用地震新方法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实际能力。
这就必须加强实验实习课的份量,跟上目前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灾害探测对人才的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编写考试大纲是实现大学教考分离的基础,是保证教考分离得以正确实施、统一考试标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准确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必要文件。
编写考试大纲要求抓住地震勘探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学科前缘大纲涉及的内容应尽量全面、具体,使出题人根据大纲中提供的教学时数、课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和基本知识点、容易把握考题深度和广度,各章考题题量分配等。
4.考试大纲内容绪论学生通过绪论的学习,应该掌握物探按工作原理和按工作场所及用途进行的分类方法。
例如按工作原理划分可分为六种方法。
地震在物探中的地位和作用、工程与环境地震的特点,按地震仪器发展阶段分类的发展过程概述。
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1.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及层状介质的定义,杨氏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的物理含义:如杨氏模量E为剪切模量μμ= σxy / ϕ,式中ϕ是剪切角,σxy是介质所受它是表示介质所受剪切力,表示介质阻止剪切应变的度量。
泊松比σ是表示介质形变性质的度量。
2.纵波、横波及面波的传播特点,(1)纵波、横波速度的表达式为:(2)纵波与横波的速度比一般岩石的泊松比为0.25, 所以v p/v s是1.73;(3)纵波与横波都是体波,属于线性极化波。
(4)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
(5)质点位移大小与震源强度、震源形状及变化率有关(6)纵波与横波的质点位移大小与传播距离有关;(7)纵波是体积形变的传播;横波是剪切形变的传播。
(8)横波有SH和SV波;(9)面波是椭圆极化波;(10)面波向下传播深度是一个波长;(11)面波具有频散现象,据此可以进行介质分层。
(12)面波与横波速度相当,3.弹性波的描述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文字和图形描述;(1)振动图形是固定位置,研究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形,即地震记录道图形,要明确视周期和视频率的概念。
(2)波剖面与振动图的区别,波剖面是固定时间,研究质点位移随位置变化关系的图形,(3)视波长λ*、波数分量k和视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λ*=v*T=v*/f(4)波剖面上具有极大正位移的点称波峰,极大负位移的点称波谷,两相邻波峰(谷)之间的距离称视波长λ*;(5)视波长的倒数称波数,k=1/λ*=f/ v* 。
即单位距离内波的数目;(6)波前面和波尾面的定义,波前面与地震波射线间的关系(7)频谱分析:地震信号进行付里叶变换,求频谱的过程称频谱分析;频谱是振幅谱和相位谱的总称。
(8)时间场和等时面的概念的概念: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形成时间场,它是标量场。
不同时刻的等时面与相应的波前面重合,射线处处与波前面正交。
(9)非周期性的地震子波是由无数多个简谐分振动合成,地震子波是具有有限的起始时间、能量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减、非周期振动的一个信号。
(10)振动图上质点振动的起始时间t1和终了时间t2之间的时间长度差(t2-t1)即位波的时间延续长度∆t;地震子波的时间延续长度∆t与它的频带宽度∆f成反比4.波动传播原理(1)波传播时是按照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即最小时间原理),(2)掌握视速度v* 的概念,v*是沿测线方向传播的速度,沿射线传播的速度是真速度,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的关系称视速度定理,如下式式中α是射线与地面法线间的夹角。
(3)视速度v*大于或等于真速度;视速度v*在无穷大和真速度之间变化;(4)地震波传播满足,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还满足斯奈尔定律:θ2称透射角,P称射线参数;(5)反射系数与介质的波阻抗差异有关,波阻抗差异是形成反射波的条件,即:(6)反射系数R与透射系数T的表达式如下(7)反射系数R>0,表明反射波与入射波相位相同,R<0,说明反射波与入射波相位相反。
透射系数T=1-R永远为正。
(8)若不考虑波前扩散和介质的吸收作用,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之和等于1(9)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波,但地震波倾斜入射时会产生转换波,在临界角附近会形成宽角反射(又称广角反射)。
(10)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当界面下方波速大于上方介质波速,且入射角等于临界角i时形成折射波;其中(11)折射波存在盲区,盲区半径R=2htgi。
(12)折射波的波前面是圆台的侧面;(13)由视速度定理,以i角出射的折射波的视速度等于v2;(14)折射波总是以初至波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比折射波先到达接收点,因此折射波常以初至波形式出现。
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15)地震波遇到断层棱角点或岩性尖灭点会形成绕射波,并称为狭义绕射。
界面上任意点可看成广义绕射点(16)当界面被侵蚀或界面起伏不平会形成散射波。
5.地震波的衰减(1)几何扩散地震波能量(振幅)随传播距离而衰减的现象称为几何扩散。
但不同类型的波衰减速度不同。
存在球面扩散、柱面扩散。
平面波不随传播距离而衰减,因此不存在几何扩散。
(2)吸收吸收即大地滤波作用,滤去较高频率成分,保留较低频率成分,滤波后的子波延续时间加长,频率降低,振幅减小。
吸收是按指数规律衰减,见下式(3)地震波的透射损失入射波每透过一个弹性界面,必使入射波的振幅乘上一个损失因子,即能量要损失一部分,由于透射损失,地震波透过n-1个界面后的由第n个界面为反射回到地面的振幅An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1)是两个波彼此是否相互干涉的条件。
(2)在不考虑其它损失时,地震道是由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序列的卷积,这便是地震道卷积模型。
如下式(3)掌握每一反射界面在地震记录道上对应一个短脉冲振动,一个地震记录道是由无数个地震反射子波组成的复合振动。
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1)三大岩类的速度变化规律,及各类岩土体的速度变化范围,速度大小体现岩土体的弹性性质。
地震波速度是表征地层弹性性质的重要参数,不同地质年代、不同成因和物质成分、不同结构构造的岩石,地震波速度不同,即使同样的岩性,由于沉积环境、沉积年代不同,岩石密度、孔隙度及充填物方面也会有很大变化,这就导致某一类岩石的速度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化(2)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如裂隙、孔隙度:裂隙和孔隙度会使地震波速度减小,孔隙使衰减增大、振动周期变长;孔隙中充填物影响地震波速度;风化和破碎带均使速度降低;埋深越大,年带越老,速度越大。
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明确地震记录图的形成,同相轴的概念,相同相位点的连线形成同相轴。
将地震波的旅行时间t与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称时距曲线。
地震勘探正反演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形的地质体的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
1. 反射波的时距曲线(1) 反射波时距曲线在x-t 坐标系是双曲线,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2) 反射波时距曲线在x2-t2坐标系是直线,利用直线的斜率可求界面上方介质的速度;(3) 正常时差的近似表达式是(4)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5) 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上倾方向偏移2hsinϕ;(6)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引起的单位距离的时间差)为∆t d/∆x,其中∆x为排列长度的一半,∆t d是炮点两端距离为∆x的两点的时间差;(7) 均方根速度:(8) 弯曲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凹界面时,由于聚焦作用,时距曲线比平界面时要(9)界面曲率大时,形成回转波。
(10)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11)对同一绕射点,不同激发点产生的双曲线相互平行;(12)绕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深度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陡;(13)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t0的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陡;(14)多同一接收点,多次波的正常时差比相同t0的一次反射波的正常时差大。
(15)对同一界面,多次反射波的t0时间是一次波的整数倍,这是区分多次波的t0标志。
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1)单一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斜率为1/v2的直线;(2)根据t0的表达式,可以反演界面深度z(3)多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多条斜率不同、互相交叉的直线;各时距曲线的斜率是各层波速的倒数;(4)应用直达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倒数求表层介质的速度(5)对弯曲界面时距曲线的形成作定性分析。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及方法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地震野外工作方法、参数选择技术、掌握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纵向和横向分辨率的概念,了解组合法和水平叠加法压制干扰波的特点。
1.有效波和干扰波(1)有效波和干扰波是相对的,把能够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而一切妨碍有效波识别的其它波称之为干扰波。
(2)规则干扰波主要包括面波、声波、工业电干扰、虚反射及多次反射。
(3)各种干扰波的特点,面波频率低速度小,能量大,这是与有效波的主要区别;而声波速度低、频率高、波形尖锐;多次反射与一次反射特征相似,可由t0标志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