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课程考试大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学制:四年本科

学时:80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审定

二零零二年一月

目录

1.课程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配表

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

4 地震勘探考试大纲内容

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1.弹性理论概述

2.弹性波的形成

3.弹性波的描述

4.弹性波的传播

5.地震波的衰减

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1.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技术

1.有效波和干扰波

2.测线设计和观测系统

3.地震波的激发

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5.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6.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

7.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抗干扰技术

8.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第四章地震数据处理

1.预处理

2.参数提取与分析

3.数字滤波处理

4.反滤波处理

5.校正和叠加处理

6.偏移归位处理

第五章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1.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

2.动弹性模量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3.地震折射资料的解释地震勘探的应用第六章特殊技术(地震新技术)

1.反射波测桩技术

2.常时微动观测技术

3.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

1. 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任务和地位:

《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应用地球物理学原理,解决工程与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是工程与环境勘查的重要方法,是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2)知识要求:

对于地震勘探理论,应在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如积分变换、级数、波动方程、卷积等)及普通物理基础上,掌握弹性波理论;并具有一定的水文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质学基础。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特别在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时的抗干扰、提高分辨率的措施,提高学生应用地震新方法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就必须加强实验实习课的份量,跟上目前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灾害探测对人才的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3.编写考试大纲的必要性和求要

编写考试大纲是实现大学教考分离的基础,是保证教考分离得以正确实施、统一考试标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准确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必要文件。编写考试大纲要求抓住地震勘探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学科前缘

大纲涉及的内容应尽量全面、具体,使出题人根据大纲中提供的教学时数、课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能准确把握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和基本知识点、容易把握考题深度和广度,各章考题题量分配等。4.考试大纲内容

绪论

学生通过绪论的学习,应该掌握物探按工作原理和按工作场所及用途进行的

分类方法。例如按工作原理划分可分为六种方法。地震在物探中的地位和作用、工程与环境地震的特点,按地震仪器发展阶段分类的发展过程概述。

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及层状介质的定义,杨氏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的物理含义:如杨氏模量E为

剪切模量μ

μ= σxy / ?,

式中?是剪切角,σxy是介质所受它是表示介质所受剪切力,表示介质阻止剪切应变的度量。

泊松比σ是表示介质形变性质的度量。

2.纵波、横波及面波的传播特点,

(1)纵波、横波速度的表达式为:

(2)纵波与横波的速度比

一般岩石的泊松比为0.25, 所以v p/v s是1.73;

(3)纵波与横波都是体波,属于线性极化波。

(4)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

(5)质点位移大小与震源强度、震源形状及变化率有关

(6)纵波与横波的质点位移大小与传播距离有关;

(7)纵波是体积形变的传播;横波是剪切形变的传播。

(8)横波有SH和SV波;

(9)面波是椭圆极化波;

(10)面波向下传播深度是一个波长;

(11)面波具有频散现象,据此可以进行介质分层。

(12)面波与横波速度相当,

3.弹性波的描述

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文字和图形描述;

(1)振动图形是固定位置,研究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形,即地震记录道图形,要明确视周期和视频率的概念。

(2)波剖面与振动图的区别,波剖面是固定时间,研究质点位移随位置变化关系的图形,

(3)视波长λ*、波数分量k和视速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λ*=v*T=v*/f

(4)波剖面上具有极大正位移的点称波峰,极大负位移的点称波谷,两相邻波峰(谷)之间的距离称视波长λ*;

(5)视波长的倒数称波数,k=1/λ*=f/ v* 。即单位距离内波的数目;

(6)波前面和波尾面的定义,波前面与地震波射线间的关系

(7)频谱分析:地震信号进行付里叶变换,求频谱的过程称频谱分析;频谱是振

幅谱和相位谱的总称。

(8)时间场和等时面的概念的概念: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形成时间场,它是标量

场。不同时刻的等时面与相应的波前面重合,射线处处与波前面正交。

(9)非周期性的地震子波是由无数多个简谐分振动合成,地震子波是具有有限的

起始时间、能量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衰减、非周期振动的一个信号。

(10)振动图上质点振动的起始时间t1和终了时间t2之间的时间长度差(t2-t1)即

位波的时间延续长度?t;地震子波的时间延续长度?t与它的频带宽度?f成反比

4.波动传播原理

(1)波传播时是按照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即最小时间原理),

(2)掌握视速度v* 的概念,v*是沿测线方向传播的速度,沿射线传播的速度是真速度,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的关系称视速度定理,如下式

式中α是射线与地面法线间的夹角。

(3)视速度v*大于或等于真速度;视速度v*在无穷大和真速度之间变化;

(4)地震波传播满足,反射定律,即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还满足斯奈尔定律:

θ2称透射角,P称射线参数;

(5)反射系数与介质的波阻抗差异有关,波阻抗差异是形成反射波的条件,

即:

(6)反射系数R与透射系数T的表达式如下

(7)反射系数R>0,表明反射波

与入射波相位相同,R<0,说明反射波与入射波相位相反。透射系数T=1-R永远

为正。

(8)若不考虑波前扩散和介质的吸收作用,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之和等于1(9)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存在转换波,但地震波倾斜入射时会产生转换波,在临界角附近会形成宽角反射(又称广角反射)。

(10)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当界面下方波速大于上方介质波速,且入射角等于临界角i时形成折射波;其中

(11)折射波存在盲区,盲区半径R=2htgi。

(12)折射波的波前面是圆台的侧面;

(13)由视速度定理,以i角出射的折射波的视速度等于v2;

(14)折射波总是以初至波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比折射波先到达接收点,因此折射波常以初至波形式出现。

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

(15)地震波遇到断层棱角点或岩性尖灭点会形成绕射波,并称为狭义绕射。界面上任意点可看成广义绕射点

(16)当界面被侵蚀或界面起伏不平会形成散射波。

5.地震波的衰减

(1)几何扩散

地震波能量(振幅)随传播距离而衰减的现象称为几何扩散。但不同类型的波衰减速度不同。存在球面扩散、柱面扩散。平面波不随传播距离而衰减,因此不存在几何扩散。

(2)吸收

吸收即大地滤波作用,滤去较高频率成分,保留较低频率成分,滤波后的子波延续时间加长,频率降低,振幅减小。吸收是按指数规律衰减,见下式

(3)地震波的透射损失

入射波每透过一个弹性界面,必使入射波的振幅乘上一个损失因子,

即能量要损失一部分,由于透射损失,地震波透过n-1个界面后的由第n个界面

反射回到地面的振幅A

n

6.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1)是两个波彼此是否相互干涉的条件。

(2)在不考虑其它损失时,地震道是由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序列的卷积,这便是地震道卷积模型。如下式

(3)掌握每一反射界面在地震记录道上对应一个短脉冲振动,一个地震记录道是由无数个地震反射子波组成的复合振动。

7.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1)三大岩类的速度变化规律,及各类岩土体的速度变化范围,速度大小体现岩土体的弹性性质。地震波速度是表征地层弹性性质的重要参数,不同地质年代、不同成因和物质成分、不同结构构造的岩石,地震波速度不同,即使同样的岩性,由于沉积环境、沉积年代不同,岩石密度、孔隙度及充填物方面也会有很大变化,这就导致某一类岩石的速度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2)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如裂隙、孔隙度:裂隙和孔隙度会使地震波速度减小,孔隙使衰减增大、振动周期变长;孔隙中充填物影响地震波速度;风化和破碎带均使速度降低;埋深越大,年带越老,速度越大。

第二章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明确地震记录图的形成,同相轴的概念,相同相位点的连线形成同相轴。将地震波的旅行时间t与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称时距曲线。地震勘探正反演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形的地质体的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征。1. 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1) 反射波时距曲线在x-t 坐标系是双曲线,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

(2) 反射波时距曲线在x2-t2坐标系是直线,利用直线的斜率可求界面上方介质的速度;

(3) 正常时差的近似表达式是

(4) 倾斜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

(5) 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上倾方向偏移2hsin?;

(6)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引起的单位距离的时间差)为?t d/?x,其中?x为排列长

度的一半,?t d是炮点两端距离为?x的两点的时间差;

(7) 均方根速度:

(8) 弯曲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凹界面时,由于聚焦作用,时距曲线比平界面时要

(9)界面曲率大时,形成回转波。

(10)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

(11)对同一绕射点,不同激发点产生的双曲线相互平行;

(12)绕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深度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陡;

(13)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t0的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陡;

(14)多同一接收点,多次波的正常时差比相同t0的一次反射波的正常时差大。(15)对同一界面,多次反射波的t0时间是一次波的整数倍,这是区分多次波的t0标志。

2.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1)单一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斜率为1/v2的直线;

(2)根据t0的表达式,可以反演界面深度z

(3)多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多条斜率不同、互相交叉的直线;各时距曲线的斜率是各层波速的倒数;

(4)应用直达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倒数求表层介质的速度

(5)对弯曲界面时距曲线的形成作定性分析。

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及方法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地震野外工作方法、参数选择技术、掌握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纵向和横向分辨率的概念,了解组合法和水平叠加法压制干扰波的特点。

1.有效波和干扰波

(1)有效波和干扰波是相对的,把能够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而一切妨碍有效波识别的其它波称之为干扰波。

(2)规则干扰波主要包括面波、声波、工业电干扰、虚反射及多次反射。

(3)各种干扰波的特点,面波频率低速度小,能量大,这是与有效波的主要区别;而声波速度低、频率高、波形尖锐;多次反射与一次反射特征相似,可由t0标志识别。

(4)不规则干扰波主要包括微震和低频、高频背景干扰,掌握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2.测线设计和观测系统

2.1测线设计

(1)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测线最好设计为直线;

(2)主测线应与岩层或构造走向相垂直;

(3)尽可能与钻探线或其他物探测线相一致,

(4)布置测线既考虑地质任务,又要考虑地表地质条件。对特定地质体,有不同方法,如滑波和边波调查,需布置网格状测线,使测线与地层走向一致。对重力坝调查,一般以坝的轴线为中心,布置网格状测线。

(5)面积测量时应有联络测线,以检测不同测线上反射波的闭合情况

2.2观测系统

(1)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互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2)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分单次覆盖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地质情况复杂时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采用有规律的移动激发点和接收点,对地下界面段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炮点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s为常数,单边放炮时,s=1,双边放炮时,s=2;n是覆盖次数;N是仪器道数;一般采用下倾方向激发的单边放炮观测系统。

(3)来自不同炮点激发的同一接收点的记录道的集合叫共反射点道集;

(4)折射波法观测系统主要是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在测线两端激发,在全测线上接收的观测系统。得到的时距曲线叫相遇时距曲线。

(5)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属于单边激发,就是在同一接收地段的同侧不同激发点上激发;主要用于了解折射界面是否产生穿透现象,或用来延长某些需要加长的时距曲线。

(6)当没有穿透现象时,由不同激发点激发的两支时距曲线是平行的,

(7)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形态只和界面的形状和上下介质的速度有关,与激发点的位置无关;

3. 地震波的激发

(1)炸药震源的激发特点是具有好的脉冲特性、频带宽、高频成分丰富,药量大,信号频率低,视周期大,但为压制干扰,需加大药量。

(2)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应采用小药量激发,一般为几十克到几百克;

(3)遇到砂质土或腐质土,或随机干扰大时,药量要加大;

(4)激发通常在潜水面或低速带以下激发。

(5)非炸药震源是工程勘查常用震源,但需垫金属垫板,勘探深度不超过100m;(6)击板震源是横波激发常用震源;

另外还有电火花震源,落重法和可控震源、夯源、地震枪等。

(7)在工程与环境地震勘探中,应采用小能量激发,以使信号频谱中主频高,并能压制声波和面波干扰,使接收点处的质点产生小变形和小位移,以满足弹性理论要求。

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1)应有较高的灵敏度;

(2)大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指地震仪能够线性记录地震信号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范围,通常用他的比值来表示。其表达式为

20log(线性记录的最大信号电压)/(线性记录的最小信号电压)

单位为分贝(db).例如当比值为104为时,动态范围为80分贝;

(3)地震仪应有宽的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4)对地震脉冲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5)仪器对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一个检波器 + 一个放大器 + 记录显示系统= 一个地震记录道

(6)检波器是将地震波返回到地表时所引起的地面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一种装置;

(7)有动圈电磁式(用于陆地工作)和压电式(用于海洋和沼泽地)

(8)数字地震仪上瞬时浮点放大器是以二进制增益控制方式为基础,瞬时实现的。增大方式是以6分贝为台阶。

(9)记录系统,数字地震仪是经模数转换,变换成二进制数存储在磁盘上,且记录是按时序排列。

5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1)垂直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够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它主要取决于地震波长,当地层厚度小于1/4波长时,称为薄层。

(2)当地层厚度大于1/4波长时能够从地震记录的波形特征分辨夹层顶、底界面的反射波。地层厚度等于1/4波长称为调谐厚度,此时顶底界面的反射波产生相长性干涉,振幅最大。

(3)横向分辨率是指沿水平方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尺寸。一个深部的地质体必须有较大的延伸面积才能与一个埋深浅的小地质体产生相同的地震响应。只

有地质体的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夫列涅尔带,才能从地震记录上分辨该地质体的存在。

式中r 是第一夫列涅尔带的半径。f c是最高截止频率。

(4)分辨率与频率成分的关系:提高分辨率需提高地震波的主频,并同时拓宽频带宽度,单频波的分辨率为零。

(5)分辨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地震记录的信噪比会影响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提高信噪比的处理往往会降低分辨率。信噪比趋于零时,分辨率趋于零,一般信噪比保持在2~4之间较合适。

(6)分辨率与大地滤波作用:了解大地滤波作用是衰减信号的高频成分,因而会降低分辨率,要提高地震记录的纵向分辨率,又要有较大的穿透深度,就要增大子波的频带宽度,即子波向低频端扩展。

6 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

(1)记录长度与时间采样率

采样点数乘以采样率(采样间隔)等于记录长度;

(2)采样间隔必须小到不使预期的有效波的最高频率假频化,即满足采样定理。

(3)最大炮检距就是炮点距最远接收道之间的距离,经验上最大炮检距与目的层深度相近较合适,即x max=(0.7~1.5)h。最大炮检距太大,会带来宽角反射的影响;(4)最小炮检距不应小于最小目的层深度,最小炮检距大一些,可以有效消除产生的噪声,减小面波、声波干扰。

(5)最佳窗口技术,需通过野外试验工作确定,使近炮点道避开面波声波干扰,远炮点端不使反射波振幅和相位发生畸变。对复杂地质构造,应采用多次覆盖技术;

(6)道间距又称空间采样率。一般道间距越小,分辨率越高;

(7)有利于有效波的对比:选取道间距?x要保证相邻接收道的波至时间差?t

(8)确保足够的空间采样率:即满足空间采样定理,不使陡倾界面假频化;(9)对反射界面进行充分采样:即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第一夫列涅尔带内至少有两道、四个CDP点。即道间距应小于第一夫列涅尔带半径。

7.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抗干扰技术

(1)组合法是指一组检波器产生一道信号输入,是根据波传播方向的不同来压制干扰的一种方法。

(2)规则波均匀线性组合:n个检波器组合后,会使视速度大的有效波落入通放带,组合后的输出振幅得到加强,振幅是组合前的n倍,组合使低视速度的干扰波落入压制带,振幅减小。最终突出了有效波。

(3)组合具有频率滤波作用,当视速度无限大时,组合后没有频率滤波作用,当视速度小时,组合后对高频成分有压制,组合后波形产生畸变。为使有效波不产生频率畸变,应设法提高有效波的视速度。如采用近炮点接收、对倾斜界面采用下倾激发,上倾接收。

(4)不规则波的组合特性:

如果组合内各检波点接收的不规则干扰波相互统计独立,则统计效应有最大

值,即组合使地震记录的信噪比提高倍。

(6)组合参数的选取:组合内的参数,如组合内道间距,组合基距L=(n-1)?x,组合数目n,n增多,会使通放带变窄,对高频信号有抑制作用,

(7)组合不利于提高分辨率,具有平均效应。

(8)垂直叠加:是利用数字地震仪的信号增强功能,对多次激发信号进行叠加,经m次垂直叠加后,如果每次激发的随机干扰相互统计独立,将使地震记录的信

噪比提高倍。

(9)水平叠加:水平叠加是对共反射点道集内的信号进行叠加。它是基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数据。其作用主要是压制多次反射波,提高信噪比。叠加前首先对共反射点道集的记录道进行动校正,对有效波动校正后,可变成t=t0的水平同相轴,而对多次反射波,仍有剩余时差,叠加后有效波相对得到加强,多次反射波相对被削弱。

(10)对不规则干扰波,经水平叠加后,信噪比提高倍,n是水平叠加次数。(11)偏移距μ对叠加特性的影响:μ增大,通放带变窄,因此小偏移距有利于提高分辨率;

(12)道间距对叠加频率特性的影响:小道间距通频带变宽,提高分辨率需减小道间距;(13)短排列接收有利于提高分辨率;

(14)覆盖次数n的变化对频率特性影响不大,但n大可提高信噪比,同时工作量增大;并可能增强多次反射波同相性。

(15)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1)界面倾斜;(2)动校正速度不准;(3)地表高程及地表起伏的影响。

8.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1)ps测井:ps测井是p波、s波速度测井的简称,分跨孔法和下孔法(检层法),常用下孔法。目的是得到各地层的纵波和横波速度,并由此计算地层的动弹性模量。广泛用于地基勘查。

(2)下孔法现场工作方法:包括1.打测孔;2. 震源设置;3.波动信号测量

(3)下孔法资料整理解释:将弹性波旅行时间换算成垂直时间,并作垂直时距曲线图,由垂直时距曲线拐点确定界面,由各折射线段斜率倒数求各层速度。(4)利用折射波测量求速度:主要根据相遇观测系统中的直达波斜率求表层速度,由折射波时距曲线斜率倒数求界面速度。

(5)利用反射波测量求速度:x2—t2法求速度:在x2—t2坐标系绘制反射波时距曲线,利用斜率倒数并开平方得倒界面上方速度;

(6)t—?t法求速度:利用正常时差公式,换算反射界面上方覆盖层速度。一般是利用大炮检距的正常时差?t计算波速,并利用大量计算结果取平均值。

第四章地震数据处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各处理环节所解决的问题及所起的作用,各处理方法的特点和衔接。对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掌握其形成过程并对其进行地质解释。了解相关分析、速度分析、二维滤波、最小平方反滤波、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校正和叠加基本概念和所起的作用。

1.预处理

(1)数据解编

将磁带记录上按时序排列的二进制数据转换成按道序排列。

(2)编辑

对不正常道、炮的记录进行充零处理。

(3)抽道集

将共反射点(共深度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并按共深度点次序排在一起。(4)真振幅恢复处理:将被地震仪放大的振幅转换成只与地质因素有关的放大前的振幅。

2.参数提取与分析

2.1频谱分析

对子波进行付氏变换求频谱(振幅谱、相位谱)的过程叫频谱分析。求振幅谱的目的是了解有效波和干扰波所处的频段,求地震记录有效波的主频,掌握各种波的频谱特征。

2.2相关分析

(1)相关系数与相关函数:用相关系数表示两地震记录道的相似程度,对每一个时移都可计算相关系数,对一系列变化的时移求相关系数就构成相关函数。(2)自相关、互相关与多道相关:对一道记录自身作相关运算叫自相关。自相关在时移为零时有极大值;对两道记录作相关运算叫互相关。为对共反射点道集进行剩余时差校正,需计算多道相关系数,对m道记录所有可能形式的互相关系数之和,称多道相关系数。

(3)相关分析的应用:用互相关求取道间时差; 用互相关求取地震子波; 进行相关滤波。

2.3速度分析

(1)速度谱分析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用一系列速度代入叠加振幅公式,计算叠加振幅,以速度为横坐标,叠加振幅为纵坐标描绘的曲线

叫速度谱线,谱线上叠加振幅极大值对应的速度即叠加速度。

(2)速度扫描:用一系列速度对单张记录作速度扫描动校正,寻找各试验速度校正记录上的平直同相轴,便得到不同时间处的反射波速度。

(3)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叫射线速度,射线参数为零时的射线速度叫平均速度,炮检距为无限大时的射线速度为水平层状介质中的最高速度层的速度,射线速度大于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对于单层介质,叠加速度是介质的真速度等。

3.数字滤波处理

3.1数字滤波:数字滤波是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频谱差异来压制干扰的方法,分一维滤波和二维滤波。

(1)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滤波机理: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性质,在时间域对一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就是让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与该地震记录道进行离散卷积运算,在频率域是相乘运算,也可在Z域进行滤波。

(2)滤波器的特性和分类:1.无畸变滤波器;2. 纯相位滤波器;3.纯振幅滤波器。

3.2一维频率滤波

各种滤波器的特性,分析实用滤波器的伪门现象,是由于对脉冲响应函数离散采样形成的;实用滤波器的吉普斯现象是对脉冲函数截断形成的;为避免吉普斯现象可采用镶边滤波器。

3.3二维滤波

(1)单独的频率滤波改变波剖面形状,单独的波数滤波会改变振动图的形状,都存在不足,故提出二维视速度滤波。

(2)二维滤波原理:在二维付里叶变换基础上导出的二维滤波,每次取N个道,依次对每一道进行一维滤波处理,再对滤波后的N个道求和代替对空间坐标的积分,得到这N个道的中间处二维滤波后的输出。

4.反滤波处理

4.1一般反滤波:仍是一个滤波过程。只是与某一个滤波过程作用相反。

(2)地震勘探反滤波:即研究一个滤波因子,与地震记录进行卷积,以抵消大地滤波的作用。

4.2最小平方反滤波

(1)最小平方滤波的基本原理:在于设计一滤波算子,用它把已知的输入信号转换为与给定的期望输出信号在最小平方误差意义下是最佳接近的输出。最小平方反滤波是设计一反滤波因子,用它对大地滤波后的记录进行卷积运算,将其压缩成期望的尖脉冲,借以提高垂向分辨率。

(2)提高垂直分辨率与提高信噪比的关系:提高分辨率的同时会降低信噪比。4.3预测反滤波

(1)预测滤波原理:预测滤波就是设计一滤波因子,根据物理量的过去值和现在值进行滤波处理,获得未来某时刻的预测值。

(2)预测反滤波:预测反滤波又叫预测误差滤波,将实测值与可预测值相减,得到不可预测部分,即地质因素引起的波。

(3)预测反滤波因子的求取:先通过解矩阵方程得到滤波因子,再用Z变换方法,得到反滤波因子。

(4)用预测反滤波消除海上鸣震干扰:由于海上鸣震是可预测的,可以由本方法滤掉。

5.校正和叠加处理

5.1野外一次静校正

野外静校正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由炮点和检波点的地形起伏和高程变化及低速带变化所引起;进行野外静校正须选准基准面;对同一地震记录道有相同的静校正值,这就是所谓“静”的含义;也称为地表一致性条件;静校正量有正有负;实现野外静校正要整道搬家。

5.2、动校正

动校正是针对共反射点道集的,校正由炮检距变化所引起的正常时差;对于同一地震记录道,深浅层反射波动校正量不同,这就是动校正中“动”的含义;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双曲线型的同相轴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实现同相位叠加;动校正实现要分段搬家;动校正会引起波形拉伸畸变,浅层比深层畸变严重。

5.3剩余静校正

由于各种原因,经野外一次静校正后仍残存着剩余时差,提取表层影响的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消除的过程称剩余静校正;掌握静校正的处理过程,首先计算模型道,采用互相关求取道间时差,根据时差进行校正。

5.4水平叠加

水平叠加是将经动、静校正处理后的各道上序号相同的采样值取算术平均值,组成叠加输出道,叠加输出道在测线上规则排列,形成供解释用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

6.偏移归位处理

偏移归位处理是将地震数据元素归位到产生这些波形的反射层或绕射点相应位置。主要对倾斜界面、凹陷产生的回转波、背斜产生的发散波及断层棱角点产生的饶射波等,形成直接供解释用的地震时间剖面。

6.1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的基本概念

本方法是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将地面波场作为边界条件,对波场进行延拓,并利用成象原理,将t=0时刻的波场(波前形状)形状表示成产生这个波前面的反射界面的形状。

6.2偏移方法

求解标量形式的波动方程,应用坐标变换,将方程变换成上行波的波动方程,代入定解条件,如1. 记录最大时间以外的波场为零,2. 测线两端外侧的波场为零,3.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给定的边界条件,据此,可以得到地下不同深度处的波场值,取旧坐标系的零时刻的波场就是偏移后的输出剖面。

6.3影响偏移效果的主要因素

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中,影响偏移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偏移速度和延拓步长。同时资料的信噪比、波动方程精度、偏移计算方法等都影响偏移效果。

第五章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种构造波场的基本特征,应用动弹性模量解决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对弯曲界面应用差数时距曲线法进行解释,对地震时间剖面进行地质解释。

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在各种环境地质灾害体上的波场特征识别。

1.地震剖面反射特征的识别和构造解释

1.1时间剖面反射波的对比标志

(1)同相性: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时间剖面上形成平滑的同相轴;

(2)波形相似性: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接收道上振动图形相同;

(3)振幅突出:有效波振幅大于干扰波振幅。

1.2各种构造波场特征分析

(1)背斜型界面的发散波;

(2)向斜型构造的回转波;

(3)绕射波;

(4)断面波。

1.3时间剖面的地质解释

(1)断层和空洞在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变化特征

(2)时深转换方法。

2.动弹性模量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2.1动弹性模量的求取

应用纵、横波速度求动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

2.2波速和弹性模量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1)划分场地土类别和岩土性质;

(2)地基振动特性研究;

(3)评价地基液化势;

(4)地震小区域的划分。

3.地震折射资料的解释

3.1折射波的识别与对比

利用与反射波相同的三个识别标志,1.同相性;2.波形相似;3.振幅突出。3.2绘制时距曲线

将折射波绘在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波至时间的坐标系内,绘制时距曲线可以是人工也可用计算机绘图。

3.3折射界面的绘制

、差数时距曲线法的原理;

(1)t

(x)曲线;

(2)绘制t

(3)绘制差数时距曲线,并由其斜率求速度v

2

(4)折射界面的绘制。

4.地震勘探的应用

4.1折射与反射资料应用概论

了解折射法的应用范围,主要确定基岩埋深等,反射法主要用于溶洞等小型局部地质体,还可进行海上地震勘探探测海底建筑物等。

4.2探测岩溶塌陷

(1)探测岩溶塌陷的技术方法;

(2)探测岩溶塌陷的地质解释技术,1.探测基岩中的断层破碎

带;2.探测基岩中的溶洞;3.探测覆盖层中的溶蚀带或土洞。

4.3在活断层勘查中的应用

了解活断层的地质定义,掌握活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波场特征。

4.4在采空区勘测中的应用

(1)概述采空区的形成和地质情况;

(2)数据采集技术;

(3)地质解释依据,即岩层塌陷和风化破碎带引起的波场特征;

(4)应用实例。

4.5在环境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地震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范围,并以滑坡调查为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4.6对环境地质效应进行评价

(1)人工振源场的环境地质效应评价;

(2)核辐射物二度富集的调查。

4.7地震在寻找地下水、环保、农业和地热领域的应用。

第六章特殊技术(地震新技术)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反射波测桩技术、常时微动观测技术、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

瞬态瑞雷波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反射波测桩的频率特性,常时微动卓越周期的理解和应用。

1.反射波测桩技术

1.1基桩分类及常见的缺陷

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常见的缺陷主要包括断桩、离析桩、缩径和扩径桩。

1.2反射波法测桩原理

(1)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

(2)桩身缺陷判别的主要依据。

1.3桩身振动的频率特性

(1)完整端承桩;

(2)完整磨擦桩;

(3)桩两端自由;

(4)桩两端固定。

1.4反射波法进行基桩质量检测

(1)时间域;1.扩径模型桩实测波形曲线;2.大型超长桩实测波形曲线;3.缩扩径桩和扩缩径桩实测波形曲线;4.严重缺陷桩(断桩)实测波形曲线。

(2)频率域:了解完整桩与缺陷桩的频谱曲线区别,并掌握频率域的解释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Methods):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 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 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 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 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 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 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 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 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5)地球物理测井:电测井;电磁测井;放射性测井;声波测井;地温测井;密度测井。 3、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环节。 (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资料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 学分: 5 分 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 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 执笔人:毛宁波 审定人:陈传仁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重点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 ◆难点 ◆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 ◆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 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 ◆重点 ◆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原理期末总复习 3 (共四部分)

5组合法的缺陷: 1、进行组合是为了利用地震波在传播方向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但组合本身有一定的频率选择作用。 2、在设计组合方案时,只考虑到有效波和干扰波的传播方向的差异,没有考虑它们在频谱上的差别,组合的这种低通频率特性只能起使有效波畸变的不良作用。 我们不希望组合改变波形,只希望提高信噪比。因此,对于有效反射波应尽可能通过野外工作方法增大视速度(即减小△t)以获得最佳组合效果。 3、组合实质上是针对某一频率成分的视速度滤波,有效波和干扰波都包括许多不同的频率成分,各种组合方式主要压制比f 频率高的成分,压制不了干扰波中比f 低的频率成分。这是组合法不可避免的缺陷。 6随机干扰的压制: 来源可分三类: 1)地面的微震,如风吹草动,人走车行,这类干扰的特点是在震源激发前就已存在。 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 3)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随机干扰的“统计规律”: 对随机干扰也有较好的压制作用,这种压制作用主要是利用组合的统计特性 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的主要结论: 组内检波器的间距大于该地区的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时,用n 个检波器组合后,对垂直入射到地面的有效波振幅增强n 倍;对随机干扰振幅只增强n1/2倍。因此,有效波相对振幅增强n1/2倍 7 信噪比 信噪比是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对比 由此可知,组合后的信噪比为组合前的信噪比的 倍,即采用n 个组合后,有效波对无规则干扰波的信噪比提高了 倍,当n 越大时,信噪比提高的越高。 8 平均效应 组合的平均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表层的平均效应,当检波器在安置条件上有差异时,包括地形的起伏和表层的低降 速带的变化,组合的作用是把它们平均,使反射波受地表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减少。 2) 深层的平均效应,深层的平均效应为当反射界面起伏不平时,因为组合检波器接收 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的不同点的反射,组合的作用是将这些反射波平均,使反射界面的起伏变小,尤其在多断层的地区,当组合的总长度过大时,组合的平均效应更明显,可以造成反射波同相轴的畸变。 )() () ()()()()(ωωωωωωωR S n R n S n R S b Z Z ===

《地震勘探原理》

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大纲 目的: 考查考生对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理论掌握的程度,对地震勘探工作方法了解的程度,分析地震勘探中基本问题的能力。 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推导时距曲线公式,分析地震记录时间域与频率域的特点。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地震组合法与多次复盖法基本原理。区分不同速度概念,掌握地震分辨能力有关理论,能分析地震记录上反射波特点,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范围: 地震波运动学――地震波基本概念,一层及多层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地震折射波运动学,连续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透过波和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 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频谱的基本概念与频谱图,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频谱资料的获得和整理,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滤波方程。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干扰波类型与特点,干扰波调查方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道间距选择及空间假频问题,低速带问题及测定方法。 地震组合法原理――组合的方向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确定组合参数的方法,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方式。 共反射点叠加法――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多次反射波的特点,多次叠加特性和统计效应,多次复盖参数选择,影响叠加效果因素分析。 地震波速度――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几种速度概念,平均速度测定,叠加速度求取,各种速度之间关系及换算公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地震剖面特点,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地震剖面偏移原理,弯曲界面反射波特点。 地震波动力学――面波,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关系。 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地震波速度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厚层反射波振幅信息的应用,薄层反射振幅的利用,一维模型计算,反射系数和反射率概念。 参考书:《地震勘探原理》上、下册,陆基孟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资工03地震勘探原理试题(A)

2005 ─2006 学年 第 1 学期 《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注意:1、本试卷共7 页; 2、考试时间:120 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一 解释下列名词 (每小题 4 分,共20 分) 1地震勘探 2地震波视速度 3地震绕射波 4动校正 5地震水平分辨率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6 分,共36 分) 1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2检波器组合主要压制哪类干扰波?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干扰波? 3地震水平叠加剖面是如何形成的,指出水平叠加剖面有何缺陷? 4 如何根据地震资料求得地震均方根速度和地震平均速度? 5 在地震水平叠加剖面上有哪些异常波?这些异常波如何形成,有何特点? 6 什么叫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如何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

三计算题(每小题 6 分,共24 分)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地震波速度为3000米/秒.从地震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已知某砂岩地震波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3,计算地震波阻抗Z=? 3、野外数字地震仪的接收道数为120道,道间距为50米,偏移距为100米,若采用单边放炮60次覆盖观测系统,试问:每放完一炮沿地震观测线上炮点和排列分别向前移动多少米? 4计算R3界面以上的平均速度Vm和均方根速度Vr 地面 H1=100m V1=1000m/s R1 H2=200m V2=2000m/s R2 H3=300m V3=3000m/s R3

四综合题 1 下图是一张野外的共炮点的地震记录,请你指出其野外施工方式?指出该地震记录上不同类型地震波的具体部位?(5分)

地震勘探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工作概述 1.陆地石工基本情况介绍 试验工作内容:①干扰波调查,了解工区内干扰波类型与特性。 ②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了解低速带的特点、潜水面的位置、地震界面的存在 与否、地震界面的质量如何(是否存在地震标志层)、速度剖面特点等。 ③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如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等。 ④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包括最合适的观测系统、组合形式和 仪器因素的选择等。 生产工作过程:地震队的组成 (1)地震测量:把设计中的测线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定出各激发点和接收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 (2)地震波的激发 陆上地震勘探的震源类型: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激发方式:炸药震源 的井中激发、土坑等。激发井深:潜水面以下1-3m,(6-7m)。 (3)地震波的接收 实现方式:检波器、排列和地震仪器 2.调查干扰波的方法 (1)小排列(最常用) 3-5m道距、连续观测 目的:连续记录、追踪各种规则干扰波,分析研究干扰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从地震记录中可以得到干扰波的视周期和视速度等基本特征参数 (2)直角排列 适用于不知道干扰波传播方向的情况 Δt1和Δt2的合矢量的方向近似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3)三分量检波器观测法 (4)环境噪声调查 信噪比:有效波的振幅/干扰波的振幅(规则) 信号的能量/噪声的能量 3.各种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 (1)规则干扰 指具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侧面波等。 面波(地滚波):在地震勘探中也称为地滚波,存在于地表附近,振幅随深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其主要特点:①低频:几Hz~20Hz;②频散(Dispersion):速度随频率而变化;③低速:100m/s ~1000m/s,通常为200m/s~500m/s;④质点的振动轨迹为逆时针方向的椭圆。面波时距曲线是直线,记录呈现“扫帚状”,面波能量的强弱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能量较强) 声波:速度为340m/s左右,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地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工业电干扰:当地震测线通过高压输电线路时产生,整张记录或部分记录道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扰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时,常出现侧面波干扰。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地震资料采集试题库 一、判断题,正确者划√,错误者划×。 1、弹性介质中几何地震学的反射系数只与上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有关。() 2、纵波反射信息中包括有横波信息,因此可以利用纵波反射系数提取横波信息。() 3、在纵波 AVO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垂直入射的纵波反射系数剖面。() 4、当纵波垂直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横波。() 5、SH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不会产生转换纵波。() 6、直达波总是比浅层折射波先到达。() 7、浅层折射波纯粹是一种干扰波。() 8、折射界面与反射界面一样,均是波阻抗界面。() 9、实际地震记录可以用鲁滨逊地震“统计”模型表示为:反射系数(R(t))与地震子波(W(t))的褶积 S(t)=W(t)*R(t)。() 10、面波极化轨迹是一椭圆,并且在地表传播。() 11、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掉所有的干扰波。() 12、可控震源的子波可以人为控制。() 13、对于倾斜地层来说,当最小炮检距和排列长度不变,并且排列固定不动时,上倾激发与下倾激发可获得地下相同的一段反射资料。() 14、单炮记录上就可以看出三维资料比二维资料品质好。() 15、资料的覆盖次数提高一倍,信噪比也相应地提高一倍。() 16、当单位面积内的炮点密度和接收道数一定时,面元越大,面元内的覆盖次数越高。() 17、覆盖次数均匀,其炮检距也均匀。() 18、无论何种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均为双曲线形状。() 19、横向覆盖次数越高,静校正耦合越好。() 20、动校正的目的是将反射波校正到自激自收的位置上。() 21、当地下地层为水平时,可以不用偏移归位处理。() 22、偏移归位处理就是将CMP点归位到垂直地表的位置上。() 23、最大炮检距应等于产生折射波时的炮检距。()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第一章 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 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波线:在条件适当时,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地震课设报告-长江大学

前言 石油天然气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质状况,认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探明油气田面积,摸清油气藏情况和产出能力。地震勘探原理在油气田勘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地震勘探原理是资源勘查工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掌握好地震勘探原理,将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和此次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 有利于我们初步学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通过此次的地震课设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不仅加深掌握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内容,更提高了以后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区概况 1.1工区位置 本区位于黑龙江省松辽盆地北部龙南油田(大庆市泰康县境内),地震测线南起93.3,北至99.9,西起439.5,东至443.3,工区南北长6.6Km,东西宽3.9Km,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地球坐标为东经124?18'—124?24' 北纬46?09'—46?14' 原点位置:439.5/99.3 原点坐标:x=5115246,y=21602618 主测线方位角90?,联络线与之正交,测网密度为0.3*00.3Km。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 2、有效波 3、干扰波 4、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_______勘探,_________勘探, __________勘探和_________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_______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____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_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_______地震法、__________地震法和_________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__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___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___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__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通过电缆 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________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______,做出地震____________,并提出_______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_____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________追踪反 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关系.这种系称为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___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___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________就是有效波. A.多次波; B.反射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_________. A.一个点; B.许多点. 3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____________. A.传播时间长; B.反射能量强. 4.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____________反射时间. A.垂直; B.标准. 5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反射波得到______________. A.突出; B.增强; C.压制; D.变化不明显. 四、 简答题 1、什么是多次覆盖? 2、什么是多次波记录? 3、什么是反射定律? 4、什么是时距曲线? 五、计算题 1、地下有一水平界面,其上介质的速度为3000米/秒.从水平叠加剖面上知其反射时间为2.25秒,试问此反射界面的深度是多少? 2、计算波阻抗Z 知:砂岩速度V=3500m/s,密度ρ=2.7g/cm的立方. 求:Z=?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资工2012A卷bak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资工2012A 卷bak 1 / 6 2012 ─2013 学年 第 一 学期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注意:1、本试卷共 6 页;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姓名、学号必须写在指定地方 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振动图: 纵波: 叠加速度: 正常时差: 第一菲涅尔带: : 二、填空题 (每小题1分,共20 分) 1、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________。

2、对于每一个炮点,都要布置许多接收点,一个接收点就叫做一道,所有的接收点就构成一个排列,一个排列常用120道,道与道之间的距离叫做 ,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做 ,炮点与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称为 , 炮点与最远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则称为。 3、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经验公式是时间平均方程,公式为1/V=(1-Ф)/Vm+Ф/Vl,式中V是地震波速度;Vm 是,Vl是__________,Ф是岩石_________。 4、地震资料数据采集得到的是记录,在地震资料处理时,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抽取道集,再对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动校正处理,然后进行水平叠加,就得到了。 5、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记录点与反射点偏移越______,界面倾角越大,偏移越_____。 6、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传播时间_____________。 7、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多次波能量得到(加强、不变、压制),绕射波能量(加强、不变、压制)。 8、地震剖面的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显示方式:显示方式、显示方式、和显示方式、波形+变密度显示方式。 9、地震子波w(t),地层界面上反射系数与垂直旅行时t的关系为R(t),噪音为n(t),则地震记录表达式为。 三、问答题 (每题5分,共 20 分) 1、简述反射定律、透射定律主要内容;当地震波入射到一水平界面时, 会产生哪些类型的波(可借助图说明)。 2 / 6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C)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反射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经波阻抗界面反射到达接收点的波叫做反射波。 2、有效波:那些可用来解决所提出的地质任务的波为有效波或信号,如在进行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时,反射纵波为有效波。 3、干扰波:所有妨碍认辩、追踪有效波的其他波均属于干扰波范畴。 4、多次波: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扰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 二、填空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2.用___人工______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地下介质中__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__地下_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_物探____方法,叫地震勘探. 3.地震勘探分___折射波_______地震法、__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和____透射波___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_反射波_____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4. 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_地表_____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__介质___形成地震波,地震波 5 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__振动_____.检波器把地表的__振动 _____转换成___电信号__,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 记录在磁带上的, 这就成为____数字磁带___地震记录. 6. 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____处理_____,得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____解释______,做出地震_构造图___________,并提出____井位_____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7. 根据炮点__检波点___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要__连续____追踪反射波,炮点和接收点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_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这种关系称为__观测系统______. 8.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纵测线___和____非纵测线____两大类. 9.地震波属于__弹性波____波的一种,振动只有在弹性___介质____中,才能传播出去而形成波。 三、选择题 1 在反射波地震法勘探中,_____B.反射波.________就是有效波. 2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___ A.一个点_________.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 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 3.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当θ1还没到90o时,θ2 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 6.射波前 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 不相同 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 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 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 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 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 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 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 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 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 在自相关性 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 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 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3.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 24.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5.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26.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长江大学 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地质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进行地质学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初步能力,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也能在石油、地矿、煤炭、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等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三、业务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和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学习有关资源、工程、环境、地质灾害以及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现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的工作方法、技能,并具备其研究工作的组织能力。 3、掌握岩矿鉴定和分析的一般技术和方法,具有对岩石学、矿物学、沉积学和地球历史演化等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 4、具备对区域地质、油气等矿床地质以及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备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信息的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地质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资源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测井。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理论与军训、社会实践、普通地质实习、计算机上机实习、综合地质测量实习、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及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212.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34.5学分,实践教学32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10学分)36学分。课外学分10学分。 六、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位。 七、地质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一)必修课 课程类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考 核 方 开课学期及理论周学时 开课 单位 理论 实 验 上 机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秋春秋春秋春秋春

答案---地震勘探原理试卷-采集部分 (1)

地震勘探原理(采集部分)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3分) 1.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2. 振动曲线: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 3. 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4.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5.屏蔽: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6.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7.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8. 尼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率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它等于采样频率的一半,也称为折叠频率。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也以较低频的假频出现。 9. 视速度:沿检波器排列所见的波列上被记录的速度。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10. 反射系数:反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的振幅之比,叫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请用中文写出以下英文缩写术语的意思:3C3D 三分量三维;AVO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将___机械振动信号___转变 为___电信号。 4. 二维观测系统确定后,改变炮点间隔,会使覆盖次数发生变化。 5.沿排列的CMP 点距为1/2 道距。 6. 通常,宽方位角观测系统的定义是:当横、纵比大于时,为宽方位角观测系统。 7. 线束状三维勘探中,子区是指两条相邻的震源线和两条相邻的接收线所确定的区域。 8.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 6.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地层的___波阻抗差异____的 大小。 7.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一般可分为水平(横向)分辨率和垂直(纵向)分辨率。 8. 在行业标准中规定,覆盖次数渐减带一般要求大于偏移孔径和最大炮检距的 1/5(或20%)

地震勘探原理精选试题四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试题(D)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震采样间隔 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要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所以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均匀介质 均匀介质是认为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3、时间域和频率域: 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的表现形式 二、填空题 1. 目前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 主要包括___地震__勘探,__重力___勘探和_磁法_勘探以及____电法____勘探, 其中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____地震_____勘探. 2. 振动在介质中___传播____就形成波. 地震波是一种___弹性________波. 3. 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检波器_______将_______机械振动信号_______转变为____电信号_____. 4. 炮点和接收点之间的____相互位置______关系,被称为___观测系统________ 5. 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__联络测线____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_主测线______. 6. 波阻抗是______密度_______和_____速度_______的乘积. 7. 反射系数的大小取决于__界面上下_____地层的______波阻抗差异________的大小. 8.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平均速度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层速度______. 9.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叠加___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_均方根速度_____. 10. 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是沿____最短时间_______路径在介质中传播,传播过程中将遵循____费马______时间原理. 三、选择题 1. 野外放炮记录,一般都是.( C ) A:共中心点. B:共反射点. C:共炮点. 2. 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就可得到( C )道集记录. A:共中心点. B:共炮点. C:共反射点. 3.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这就叫做.( A ) A:动校正. B:静校正. C:相位校正. 4. 所谓多次复盖,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C )观测. A:一次. B:四次. C:多次. 5. 地震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B ). A:垂直. B:相同 C:相反. 6. 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 1

长江大学2015-2016学年《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一)

长江大学《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一)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低降速带 2、视速度 3、正常时差 4、垂向分辨率 二、选择题 1、以下那一选项不属于海洋地震勘探的震源__________ A.空气枪 B.无气泡蒸汽枪 C.电火花 D.锤击震源 2、当岩石的孔隙压力(即地层压力)增大,地震波速度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3、以下那一选项不属于影响地震分辨率的因素__________ A.地震波频率 B.地震记录性噪比 C.振幅 D.炮检距 4、按照传播路径分类,地震波可分为__________(多选) A.直达波 B.横波 C.反射波 D.折射波 5、在地震勘探中,“反射”的英文__________ A. reflection

B. refraction C. diffraction D. transmission 三、填空题 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_________、磁法勘探、__________、反射性勘探、__________ 等。 2、面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衰减慢、有频散。 3、地震构造图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 4、水平界面共激发点(共炮点)反射波时间距离曲线方程是_________。 5、野外静校正主要消除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 6、偏移使得倾斜界面的反射波_________,断点、尖灭点的绕射波_________。 7、反射波对比标志是_________、波形相似性、_________时差变化规律。 四、简答题 1、简述影响地震波速度主要因素。 2、简述层位标定的概念和方法。 3、简述地震测线的概念以及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4、简述断层在地震偏移剖面上的特征。 五、计算题 1、一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界面R上部介质速度为2500m/s,密度为2000kg/m3,界面下部介质 速度为4000m/s,密度为2500kg/m3,入射波从上部介质垂直入射到该界面,试求反射系数。 2、一水平层状介质模型,界面R上部介质速度为2000m/s,界面下部介质速度为4000m/s, 入射波从上部介质入射到该界面,试求该界面临界角。

地震勘探原理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地震勘探原理》 本《地震勘探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勘探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解决油气勘探问题最有成效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波的运动学、地震波的动力学、地震资料采集和地震资料处理等内容。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地震波的运动学 1、地震波的基本概念 2、时间场与视速度定理 3、反射与折射地震波的运动学 4、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二)地震波的动力学 1、地震波的波动方程 2、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3、弹性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 4、薄层效应与地震面波 5、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关系 (三)地震资料采集 1、地震勘探中的有效波与干扰 2、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3、地震观测系统 (四)地震资料处理 1、地震资料校正与叠加 2、地震信号数字滤波 3、地震资料反褶积 4、地震偏移成像 5、地震波的速度 6、地震多次波压制 考试要求 (一)地震波的运动学 1、理解波前面、波射线、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绕射波、多次波、斯奈尔

定律、惠更斯原理、正常时差和倾角时差的物理意义。 2、理解时间场、费马原理、时距图和视速度的物理意义。 3、掌握直达波、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与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4、理解垂直时距曲线的概念,掌握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垂直时距曲线。(二)地震波的动力学 1、掌握弹性波波动方程、平面波、球面波和克希霍夫积分公式,理解地震子波、P波和 S波的偏振原理。 2、理解地震波能流密度、几何扩散、吸收和频散的物理意义。 3、掌握Zoeppritz方程简化公式和反射系数公式。 4、理解薄层的定义与调谐效应、面波的主要类型与物理意义。 5、理解波动地震学与几何地震学的物理意义,掌握波动方程向程函方程的过渡条件与推 导过程。 (三)地震资料采集 1、理解地震有效波与干扰波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类型与特征。 2、理解地震波的激发震源类型、道间距的选择、空间假频、震源组合和检波器组合的概 念。 3、理解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原理。 (四)地震资料处理 1、理解动校正、野外静校正、剩余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共中心点叠加的原理。 2、理解滤波器的分类、子波的相位延迟、理想滤波器、理想低通滤波器、理想带通滤波 器、理想高通滤波器、伪门现象、吉普斯现象和二维视速度滤波原理。 3、理解最小平方反褶积、脉冲反褶积、预测反褶积、同态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 原理,提高纵向分辨率存在的困难,提高纵向分辨率与提高信噪比的关系,用预测反褶积消除鸣震干扰。 4、理解偏移概念、叠后与叠前偏移、时间与深度偏移、二维与三维偏移、Kirchhoff积 分偏移、F-K域波动方程偏移和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优缺点。 5、理解速度分析、速度谱、速度扫描、真速度、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射线 速度、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和层速度的计算。 6、理解多次波分类和表面多次波的常用压制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何樵登,地震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牟永光等,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考试大纲编写人: 2013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