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死亡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课件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课件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
3.4 采取防压措施
提高饲养员素质,完善岗位责任制;母猪 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求昼夜值班护理;在 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 猪活动,有条件的场应采用组合式产仔栏; 保持温暖环境,防止仔猪躲在母猪肚子下、 腿下或垫草内,而增加母猪压、踩死仔猪的 机会;最好给哺乳仔猪剪去犬牙,固定好奶 头,保持产房安静,以消除母猪烦躁不安、 起卧不定的情绪。
死 、



下 脂


源 储

元 储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
1.2 压死、踩死
踩也猪堆草猪猪不暴安或 死容腿里太舍压能躁静产 母 。易下,厚环死及,,后 猪
被、或,境或时加导患母 母肚是仔温踩躲上致病性 猪下仔猪度死开弱母,较 压躺猪躲低。而小猪环差 死卧向在,有被仔脾境, 或,母草垫时母猪气不
3.1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养方式,妊娠前期 在一定限度内降低营养水平;妊娠后期 (临产前1个月)在适当提高营养水平, 增加饲喂量(2.5—3千克/天),并可添 加油脂,还应保证常量、微量元素及维 生素的需要,从而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
3.2 对假死仔猪要及早进行抢救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
2 仔猪死亡率和死亡原因的分析
关于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和死亡率的统计值, 各猪场有所不同,多数规模猪场哺乳仔猪死 亡率约8%--15%,少数优秀猪场可降到5%以 下。据李汝敏(1992)对3062头仔猪死亡原 因分析统计,非病因死亡2324头,占总死亡 头数的75.9%,因病死亡738头,占总死亡头 数的24.1%。因压、踩死亡1013头,占总死亡 头数的33.1%居第一位;先天发育不良死亡 529头,占17.3%,居第二位;因白痢死亡421 头,占13.7%,居第三位。

仔猪为什么死亡

仔猪为什么死亡

仔猪为什么死亡仔猪死亡的原因(一)挤压挤压占所有断奶前死亡的28%-46%。

虽然这个数字不能反映死亡的原因,它却告诉我们许多仔猪不能从母猪身下及时逃走。

下面的做法可以帮助降低因挤压致死仔猪的数量:1.保持仔猪的环境温暖、干燥,帮助它们生后尽快吃上奶。

这可使仔猪更强壮,使它们有能力避免被母猪压死。

2.照顾分娩母猪,如果个别母猪在分娩时烦躁不安,要把所有仔猪圈在有加热灯的育仔室或育仔箱内,直到分娩结束。

挤压造成的损失大部分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出生后的第一天。

3.分娩时记录每头母猪的表现,这可提醒你在下次分娩时注意这头母猪潜在的问题。

(二)仔猪虚弱弱仔猪是出生时处于昏睡状的仔猪。

这可能是分娩持续时间较长、能量储备较低或遗传原因导致的结果。

这些仔猪通常吃不上初乳,因此容易饥饿而被母猪压死。

应将那些仔猪放在单独的乳头下面以利于吃奶。

(三)饥饿在产圈中因饥饿死亡的损失占所有断奶前死亡数的21%。

1,初生重低(初生重低于0.90公斤)的仔猪生存机会较低。

因为在有限的能量储备消耗之前,它们不能和体重大、强壮的同伴竞争乳房周围的空间。

如果得不到及时护理,遇到寒冷的气候时,仔猪将在3天内死亡。

2,较大的仔猪也会因饥饿而死亡。

出生7天左右的仔猪饥饿取决于母猪。

仔猪发育较快时,一部分母猪不能分泌足够的奶以满足全窝仔猪增长的需要。

另外,当仔猪错过一次或几次吃奶时,其它仔猪会很快吃完空乳头的奶(不管乳头空闲时间多短)。

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会很快学会识别出挨饿的仔猪。

(四)疾病指出仔猪死亡中约19%是由疾病而引起的。

在这类死亡中,痢疾和其他消化障碍通常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般来说,疾病不是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不过,也有一些时候,疾病是导致一窝乃至全群仔猪死亡损失的主要原因。

由于这种疾病爆发的潜在危险,为青年仔猪提供一个干燥、清洁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五)寒冷如前面所说,仔猪容易寒冷,因为刚生下时身体是湿的、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身体的温度控制机制尚未发育完全。

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有哪些

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有哪些

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有哪些提高仔猪成活率是增加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提高仔猪成活率,这就要求饲养人员加强管理,分析死亡原因,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措施。

那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有哪些呢?该如何处理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仔猪常见的死亡原因及处理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压死1、仔猪出生后一周内,易发生压死现象,主要原因为:1)、有的母猪,年老体弱,反应迟钝,肥胖,母性不强,性情急燥,初产母猪由于护仔经验差等。

总之,母猪母性越差越容易死压仔猪。

2)、仔猪初生后先天不足或患病虚弱无力,或因天冷活力不强,行动不快,即使母猪较为敏感,因仔猪叫声低哑,不足引起母猪惊觉,常被压死,或仔猪因乳头固定不好,而发生争夺,引起母猪急剧变换位置,也易踩死,踩伤仔猪。

3)、由于抽打或急赶母猪,引起母猪受惊;褥草过长,仔猪钻入草堆,致猪母猪不易识别或仔猪不易逃脱;母猪舍过小,仔猪无回旋和逃避余地,均易造成仔猪被压死。

2、针对上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1)、加强仔猪的看护,母猪压死仔猪多发生在吃食和排便后回圈躺卧时发生,因此,在母猪躺下之前不能离人,若听到仔猪发生尖叫声,应迅速救护。

2)、设护仔架,在猪床靠墙的两面,用8~10 cm粗圆木或钢筋,距离墙壁和地面20~30 cm处安装护仔架,可以防止母猪在靠墙睡卧时压死仔猪。

3)、设仔猪猪箱,将初生仔猪在垫有柔软干草的仔猪箱或箩筐内,吃奶时放出来,在5日龄内每隔1~2 h喂奶一次。

设产仔箱尽管费工费时,但能有效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冻死仔猪生后皮簿毛稀,体脂极少,体温调节能力弱,天冷易发生冻死现象,因此,为仔猪创造温暖的环境是防冻的有效措施。

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生后1~3日龄30~32℃,4~7日龄为28~30℃,8~30日龄25~28℃,30~60日龄22~25℃,2~3月19~22℃。

保温措施是单独为仔猪创造温暖的小气候环境,以提高仔猪周围局部环境温度。

1、厚垫草在没有其它取暖设施,或者有取暖设施又欲加强取暖效果时,应垫厚草于地面上或仔猪箱内,这种取暖方式适合于小型猪场和农家。

仔猪死亡原因及应对措施

仔猪死亡原因及应对措施

仔猪死亡原因及应对措施困扰养猪业的主要因素是仔猪成活率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猪场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是各养殖户最头痛的问题。

笔者在监管本辖区内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时,发现猪场病死猪绝大多数是哺乳仔猪,其次是死胎,再次是保育猪,大猪种猪则很少。

死亡原因主要是腹泻、死胎、压死等。

且死亡集中在冬末春初2~4月份,盛夏8~9月份。

一、死亡原因1、腹泻(1)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

(2)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性黄、白痢,c型魏氏梭菌红痢,沙门氏菌,增生性胃肠炎。

(3)寄生虫性腹泻:球虫、蛔虫、结肠小鞭纤毛虫。

(4)非病原性腹泻:日粮蛋白含量过高或过低,应激,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电解质不平衡等。

2、死胎(1)母猪疾病:如伪狂犬、乙脑、细小、蓝耳等。

(2)饲喂霉变饲料,应激过大,营养缺乏或不平衡。

3、压死:多发生于初产母猪,母性不强的母猪,年老体弱,母猪过肥胖、体重过重,饲养管理不良等。

4、冻死:冬天气温低,特别是阴冷天气,防寒保暖条件差很容易冻死。

5、中暑:夏天气温高,炎热,如防暑措施不到位很容易中暑而发生死亡。

6、生产过程操作失误:断脐,断尾,剪齿操作不当,消毒不严引起死亡。

7、疾病:仔猪体弱,免疫力差,抗应激能力低,肌体调节机能差容易发生各种疾病而发生死亡。

二、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增强仔猪体质,提高肌体免疫力,对因治疗,对症下药,提高仔猪成活率。

具体措施如下:1、找出腹泻原因,饲养管理差距,对因制定防治方案,对症下药治疗。

防重于治,对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分别注射大肠杆菌疫(K88,K99)。

仔猪2日龄点鼻伪狂犬疫苗和肌注补血针剂,3,7,21日龄各注射一次长效土霉素0.5ML,一旦出现腹泻,补液是关键。

7日龄补料,21日龄断奶,加强饲养管理,科学调配日粮,特别是日粮蛋白含量,25日龄驱除身内外寄生虫,做好防寒保暧,防暑降温以提高仔猪体质。

冬春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冬春新生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提高免疫力。
药物使用
02
在必要情况下,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仔猪疾病,但需注意
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药物中毒。
避免滥用抗生素
03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
药性的产生。
04
冬春新生仔猪死亡的治疗措施
及时诊断和治疗疾病
观察仔猪症状
密切观察仔猪的体温、呼吸、心率、食欲等生理指标,以及排泄 物、皮肤、眼睛等异常表现。
高温热死
如果猪舍内温度过高,新生仔猪 容易发生热射病等疾病,导致死 亡。
营养不足
母乳不足
母猪营养不足或疾病影响,导致母乳 分泌不足,新生仔猪得不到足够的营 养,容易死亡。
饲料质量差
如果给母猪提供的饲料质量差,营养 不均衡,也会影响母乳的质量,导致 新生仔猪死亡。
疾病感染
细菌性疾病
新生仔猪容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性疾病,导致腹泻、脱水、死亡 。
强化饲养管理
合理饲喂
根据仔猪的日龄和体重,合理安 排饲喂时间和量,避免仔猪因饥
饿或过饱而死亡。
及时补铁
新生仔猪出生后应及时补铁,以预 防缺铁性贫血,提高免疫力。
定期消毒
定期对产房、用具等进行消毒,以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规范使用疫和药物
疫苗接种
01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计划,及时给新生仔猪接种疫苗,以
诊断方法
根据仔猪的症状和体征,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确定仔猪所 患疾病。
治疗方法
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生素治疗、抗病毒治疗 、对症治疗等。
对症治疗和护理
对症治疗
针对仔猪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如解热镇痛、补充体液、调 节酸碱平衡等。

仔猪突然死亡原因分析

仔猪突然死亡原因分析

仔猪突然死亡原因分析
一般引起断奶仔猪急性死亡的病例,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仔猪水肿病:死亡猪剖检可见胃壁水肿,特别是胃大弯处水肿;结肠系膜水肿。

2、维生素E、硒缺乏(桑椹心病):可见急性出血性肝坏死,骨骼肌、心肌水肿、苍白。

3、沙门氏败血症:肝脾肿大,肠系膜淋巴肿大,肝脏有小的白色坏死灶。

4、诺伟氏梭菌病:死后腹胀,胸、腹腔积血样液体,肝脾肿大。

预防:应在仔猪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同时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在缺硒地区适当补充硒和维生素E,改善环境,减少应激。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

哺乳仔猪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哺乳仔猪阶段,最严重的问题是仔猪死亡率高,一般在10%左右,严重者在25%甚至一半以上。

仔猪出生后的前3天是最危险的时期,占死亡总数的60%~80%。

主要是由于仔猪初生虚弱、挤压、饥饿、疾病和寒冷等原因造成的。

根据死亡原因,制订科学的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死亡率。

1.挤压母猪趴卧时,许多仔猪不能从母猪身下及时逃走而被压死,约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8%~46%。

当前越来越多的规模化猪场及农户,将待产母猪迁至特制的母猪分娩栏内分娩。

分娩栏设母猪躺卧区和仔猪活动区,两区用栅栏隔开,下面相通,可供小猪自由来往。

母猪在分娩栏内分娩,能有效地防止母猪踩压仔猪。

分娩栏的网床离地面20~40厘米,粪尿从网床的缝隙漏下,不污染乳头,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传播。

与地面产仔相比较,哺乳率和断奶体重可提高15%以上。

2.饥饿仔猪因饥饿死亡的占仔猪死亡总数的21%,初生重低于0.90千克的仔猪,生存机会较低。

因为它们的能量储备较少,难以与体重大、强壮的同伴竞争乳房周围的空间,如果得不到人为的及时护理,仔猪会在3天内死亡。

在分娩时和产后12小时内,要经常对母猪和仔猪进行检查,这样可有效地降低因饥饿而出现的仔猪死亡。

较大的仔猪也会因饥饿而死亡,原因有:一部分母猪泌乳量不足,不能满足全窝仔猪增长的需要;当仔猪错过一次或几次吃奶时,其他仔猪会很快吃完空乳头的奶。

有经验的饲养员会很快识别出挨饿的仔猪。

当窝产仔数较多时,会加剧竞争,死亡率也会增加。

当一头母猪的产仔数超过12头时,即使熟练的饲养员,也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3.并窝与寄养在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有些母猪产仔数太少,每窝三四头,甚至一两头;而有些母猪则产仔数很多,由于母猪乳头数的限制,难以哺乳全部仔猪;还有一些母猪产后无乳或者产后因病死亡,新生仔猪嗷嗷待哺。

遇到上述情况时,可用并窝与寄养的办法来解决。

并窝是指将两三窝较少的仔猪合并起来,由泌乳性能较好的一头母猪哺养。

新生仔猪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

新生仔猪死亡原因及防控措施

发育迅速 , 1 0日龄 可 达 到初 生 体 重 的 2倍 以上 。 2 0 日龄 是 出生 时 的 4 . 5倍 。 6 0 日龄 为 初 生 重 的
1 5倍 以上 。仔猪 物质 代谢 旺盛 , 特别 是 蛋 白质 和
4 . 1传 染 性 胃肠 炎
由传 染性 胃肠 炎病 毒 ( T G E V) 引起 。 2周龄 以

般死亡率 0 . 1 %, 有 的猪 场 高达 2 %, 多 与
1 . 1 . 1 传 染性 因素导 致
主要 与疾 病 有关 .临床 常 见 的 乙型 脑 炎 、
断脐 后止 血不 当有 关 。
1 . 3 . 5保 温 不 当 新 生仔 猪对 温 度 要 求 较 高 , 产房 、 护 仔 箱 温
的营养 , 而 自身储 备 迅 速耗尽 导 致死 亡 。
1 . 3 . 2八字 脚 仔猪
发病率 6 . 3 %, 死亡率 1 . 9 %, 公 仔猪发病率高
于母 仔 猪 。两 前肢 和 两后 肢 向两侧 叉 开 , 因行 动 不便 抢不 t U g L 头, 造 成饥 饿死 亡 。
哺乳 仔 猪 的 生 理 特 点 主 要 表 现 在 生 长 发 育 快 和脏 腑 功能 的不 成熟 性 。 具 体表 现 在 以下几 个
供应 充 足 的营养 , 给妊 娠母 猪足 够 的运 动 空
间可 提高 胎猪 质量 , 降低产 前 、 产后死 亡 。
2 . 2加 强 围产期 管理
环不 良。 仔猪供氧不足导致死亡 。
1 . 2产 期 死 亡
产前 一 周减 料 ,产 后从 限饲 到 自由采 食 , 需 要有 一个 适 应期 ; 产 房 的卫 生 、 温度 , 以及 生 产 过 程 中人员 的护理 都 要按 制 度执 行 。出现 难 产 、 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仔猪死亡原因分析
(科技交流论文)
濉溪县动物检疫站刘海棠
仔猪哺乳期死亡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导致大户养猪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现结合多年来生产技术指导的经验,分析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供养猪户参考。

一、哺乳期仔猪死亡原因分析
冻死初生仔猪对寒冷的环境非常敏感,尽管仔猪有利用糖元储备应付寒冷的能力,但由于其体内能源储备有限,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温条件差的猪场,寒冷可冻死仔猪。

同时,寒冷又是仔猪被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

压死、踩死母猪母性较差,或产后患病,环境不安静,导致母猪脾气暴躁,加上弱小仔猪不能及时躲开而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有时猪舍环境温度低,垫草太厚,仔猪躲在草堆里,或是仔猪在母猪腿下、肚下躺卧,也容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病死疾病是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颤综合征、仔猪流行性感冒、贫血、心脏病、寄生虫病、白肌病和脑炎等。

饿死母猪母性差;产后少奶或无奶且通过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头有损伤,产后食欲不振;所产仔猪数多于母猪有效乳头数,以及寄养不成功的仔猪均可因饥饿而死亡。

咬死仔猪在某些应激条件下(如拥挤、空气质量不佳、光线过强、饲粮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会出现咬尾或咬耳恶癖,咬伤后发生细菌感染,
重者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恶癖)、产前严重营养不良、产后口渴烦躁的母猪有咬吃仔猪的现象;仔猪寄养时,保姆母猪认出寄养仔猪不是自己亲生仔而咬伤、咬死寄养的仔猪。

初生重小初生重对仔猪死亡率也有重要影响,初生重不足1千克的仔猪,死亡率在44%~100%,随仔猪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下降。

二、应对措施
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养方式,妊娠前期在一定限度内降低营养水平;妊娠后期(临产前1个月)再适当提高营养水平,增加饲喂量(每天2.5千克~3千克),并可添加油脂,还应保证常量、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需要,从而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对假死仔猪及早进行抢救其方法有:先清除仔猪口腔黏液,擦净鼻部和身上黏液,然后将其四肢朝上,一手托住肩部,另一手托着臀部,一屈一伸反复进行,直到仔猪叫出声后为止;也可采用在鼻部涂擦酒精等刺激物的方法来急救。

做好防冻保温工作提高哺乳仔猪育成率,保温是关键性措施。

仔猪生长的最适宜温度:1日龄~7日龄34℃~28℃,8日龄~30日龄28℃~25℃,31日龄~60日龄25℃~23℃。

宜采取的保温措施是:在保证产房舍温20℃左右基础上,可在产栏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瓦或175瓦的红外线灯,距箱底40厘米,或在箱内铺电热板,都能满足仔猪对温度的需要。

采取防压措施提高饲养员素质,完善岗位责任制;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要求昼夜值班护理;在分娩舍内设置护仔栏,以保护仔猪和限制母猪活动。

吃足初乳初生仔猪不具备先天免疫力,必须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力。

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每100毫升初乳含免疫球蛋白7克~8克(常
乳仅含0.5克),初生仔猪肠道上皮24小时内处于原始状态,免疫球蛋白很容易渗透进入血液。

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获得免疫力。

固定奶头母猪整个哺乳过程持续3分钟~5分钟,但每次哺乳真正放乳的时间仅20秒~30秒,如果仔猪吃奶位置不固定,势必会造成以强欺弱,强夺弱食,使弱小仔猪因抢不到乳头错过放奶时间而饿死或变成僵猪。

因此,在仔猪生后两天内,应人工固定奶头,保证全窝仔猪正常生长发育。

选择性寄养规模化养猪场,寄养是必须做的工作。

在母猪产仔过多或无力哺育自己所生的部分或全部仔猪时,应将这些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哺育。

在实践中,最好将多余仔猪寄养给迟1天~2天分娩的母猪,为了使寄养顺利实施,可将被寄养的仔猪与收养母猪的仔猪合养在一个保育箱内一定时间。

补铁大量实践证明,仔猪生后2天~3天内,每头仔猪肌注补铁100毫克~150毫克,不但预防了缺铁性贫血,而且平均每窝断奶育活仔猪数可增加0.5头~1头,60日龄体重可提高1千克~2千克;在缺硒地区,还应同时注射0.1%亚硒酸钠与维生素E合剂,每头1毫升,10日龄每头再注射1毫升。

补料补料可提高仔猪生长速度,增强体质。

仔猪生后7天左右,可采用自由采食法补料,即在补料槽里放上颗粒料等。

让仔猪自由采食,为使仔猪尽快吃料,开始几天将仔猪赶到补料槽旁边,上下午各1次,效果更好。

矫正母猪咬仔的不良行为给母猪带上防护口罩,人工强制哺乳,过1天~2天有可能转为正常;母猪产前、产后给予充足的温盐水;接产人员要及时清除母猪排出的胎衣;保证母猪妊娠后期营养充足;淘汰有咬仔恶癖的母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