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对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他们应该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等。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燃烧和灭火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对火灾预防和逃生措施的了解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3.对一些特殊的燃烧和灭火现象难以理解,如化学灭火剂的原理等。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真实的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燃烧与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燃烧与灭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灭火方法的选取和运用。
(3)火灾预防和逃生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知识点。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点火源。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煤炭等。氧气是燃烧的氧化剂,燃烧过程中需要氧气的参与。点火源是指能够引发燃烧的能源,如火柴、打火机、电火花等。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主要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和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是通过覆盖燃烧物体或使用灭火器等手段,阻止氧气与燃烧物体的接触,从而灭火。降低温度是通过向燃烧物体喷水或其他冷却剂,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隔离可燃物是将燃烧物体与周围的可燃物隔离开来,阻止火势的蔓延。
一等奖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③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3、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难点:对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4、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二、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以及“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问题-探究”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九年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
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和讨论。
《燃烧与灭火》 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与灭火》。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对氧气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燃烧现象,对燃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还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理解。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
(2)灭火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用这些知识,以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首先,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燃烧现象,激发他们对燃烧原理的好奇心。
在这一环节,我会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这三个基本条件。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实验环节。
我会指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点燃和熄灭蜡烛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可以被点燃?为什么蜡烛又可以被熄灭?”通过实验,学生将理解到燃烧不仅需要可燃物和氧气,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而灭火则是通过移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来实现的。
随后,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以及灭火的重要性。
我会展示一些火灾现场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火灾的破坏力。
同时,我也会介绍一些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火灾时能够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逃生措施。
最后,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等灭火工具。
通过讨论,学生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课程的结尾,我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灭火实验,如用湿毛巾扑灭小火焰等,以加深他们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燃烧与灭火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谢谢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二、教学策略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自主学习3、设计思路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
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引言: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主题,学习正确的灭火方法和掌握火灾防范知识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通过灭火教学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火灾的能力。
本文将就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燃烧和灭火教学课程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的形成和燃烧的基本原理;2.掌握不同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4.能够正确地进行火灾应急处理。
二、教学内容1.火的形成和燃烧原理:(1)讲解火的形成和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料、氧气和点火源的必要条件;(2)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验示范,让学生深入理解火的产生、传播和灭火的过程。
2.灭火器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1)介绍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具,如灭火器、灭火器、灭火器、灭火毯等;(2)详细介绍每种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灭火器具的使用,提高其灭火的能力。
3.火灾的应急处理:(1)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判断火灾的危险程度;(2)教授逃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低姿态逃生、避免气道中毒等;(3)讲解火灾报警装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方法:教师采用讲解、演示和示范的方式来介绍燃烧和灭火的基本原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辅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火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展示不同材料的易燃性和燃烧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培养其应急处理和判断的能力。
4.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灭火经验,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火灾案例,引起学生对火灾和灭火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例如:“你遇到过火灾吗?”“你知道如何灭火吗?”等。
2.知识讲解:(1)介绍火的形成和燃烧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火灾的起因和蔓延过程;(2)讲解不同灭火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体现灭火的实际操作;(3)讲解火灾的应急处理,让学生掌握火灾应对的基本原则。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一、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并学会正确灭火的方法。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2.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3.掌握常见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常见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燃烧所需的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燃烧的基本过程(20分钟)a.引入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概念;b.通过实例展示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引导学生理解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30分钟)a.讲解燃烧所需的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源;b.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燃烧过程中的三个条件的重要性;c.通过实验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常见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30分钟)a.介绍家庭和学校常见的火灾事故;b.讲解火灾事故的预防措施,如正确使用电器、远离明火等;c.引导学生讨论应对火灾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电话、使用灭火器等。
4.实验演示(30分钟)a.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观察;b.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进行思考和总结;c.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教学互动等。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燃烧和灭火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程度和准确性等;2.实验报告评价: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对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理策略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六、板书设计(教学重点:)燃烧的基本过程燃烧的条件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了解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难点:对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4、课时安排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
(五)趣味练习,巩固知识
展示一些与燃烧有关的成语,如“杯水车薪 ”、“釜底抽薪 ”、“抱薪救火 ”等成语。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原理,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3、消防安全知识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最后,我将本课作业设计为自学和调查实践的形式,意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和讨论。所以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说学法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子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一、1、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探究意图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玻璃棒
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燃烧需要可燃物
【2】点燃两支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罩在玻璃杯下的蜡烛熄灭
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木条先燃烧,煤块后燃烧
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在这里,对于物质的着火点略做解释,引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并举例说明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增大而降低。继而归纳出通常见到的燃烧现象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灭火原理的探究
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热情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我又提出生活中燃烧的负面影响例子,如何更好的利用火造福人类,减少由于火而带来的悲剧和损失呢?
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三者任满足其一),并与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加深印象: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新课标提倡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化学是要放到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火场如何逃生来做共同探讨:通过视频播放火灾逃生的视频,让学生总结火场自救有哪些方法,同时结合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常识,体现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以及“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问题-探究”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九年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观察,用刚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加深对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同时得出,可燃物要燃烧,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
(2)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实验二、改进课本白磷燃烧的实验,加深对以上结论的理解。
设置场景:将若干根蜡烛点燃,旁边事先准备好一些器材(小剪刀、盛水的水槽、课本、抹布等)。我们暂且用这几根燃着的蜡烛代表无情地火灾现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
我将这一环节取名“小小消防员”。因为“熄灭蜡烛”在生活中实在太熟悉了,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争抢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上台演示。随即引导学生分析上述过程中同学们采用的灭火方法利用了什么原理?哪种方法更合理?进一步归纳出灭火只需任意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不过生活中要根据火灾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灭火措施。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熊熊的火焰过后,手帕竟然完好无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自由探究,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
(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