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完整版)比较文学复习知识点

第三章复习题⏹一、填空题⏹ 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 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学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学”。

⏹ 4.影响研究的具体方法是:考据的方法、科学性、历史性,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 5.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 6.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阐发研究可以看成平行研究是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二、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 2.平行研究: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 3.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4.圆形的研究:⏹ 5 .平行回现论⏹三、简答题⏹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2.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理论基础)有哪四个方面?1.影响的超国界存在说2.影响的事实联系论3.影响的历史意识论4.影响即对创作的理解论⏹ 3.影响研究的步骤有哪些?1.影响存在的提出2.材料的搜求和考订3.假设的证明4.影响的深入研究⏹ 4.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差异?1.平行研究尚未发现或根本不存在事实联系2.平行研究范围广泛,影响研究范围窄⏹ 5.阐发研究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注意哪两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3、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 6.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相同点: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同样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或者研究自己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与影响研究有一致性。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3.平行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其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用逻辑推理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人物、情节、风格等文学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

4.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5.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7.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较⽂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1.⽐较⽂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化交流的⽇益⼴泛和发展,是⽐较⽂学产⽣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较⽂学是⽂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较⽂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卡雷:“⽐较⽂学是⽂学史的⼀⽀: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平⽅⾯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较⽂学的⽬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学相互间的关系”,⽽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较⽂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国的某⼀作家、某⼀作品或某⼀页、某⼀思想或某⼀情感)——接受者沟通⼆者的媒介(个⼈或集团,原⽂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平⾏研究亨利·雷马克:“⽐较⽂学是超越⼀国围之外的⽂学研究,并且研究⽂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然科学、等等。

质⾔之,⽐较⽂学是⼀国⽂学与另⼀国⽂学或多国⽂学的⽐较,是⽂学与⼈类其它表现领域的⽐较。

”⽐较⽂学的性质是⽂学研究的⼀⽀,是⼀门独⽴的学科,⽽不单纯是⼀种研究⽅法“⽐较⽂学”中的所谓“⽐较”,并不是⼀般⽅法论意义上的⽐较,⽽是⼀种观念,⼀种强烈的⾃觉意识,⼀种研究⼯作中的基本⽴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学现象。

3. “四跨”⽐较⽂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跨⽂化和跨学科的各种⽂学关系【填空】4.三个⽂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两个或⼏个民族的⽂学中,有些⽂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性,因⽽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较⽂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地位⾼低、价值⼤⼩的限制;它⽐传统的⽂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容。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这门学科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史前史、学科史:(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b、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寻找事实材料,它排斥审美分析。

法国学派创立了影响研究,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a、比较文学是跨越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b、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美国学派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理论不够严密、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派近代:中国比较文学拉开序幕“五·四”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兴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沉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中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中国学者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学科特征1、定义: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研究目的: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民族文学的特性与人类文学的共性。

3、学科特征A、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是开放的——它不受时空、文学形式、研究对象的价值、研究内容与学科的限制;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是开放的——它能迅速吸收种种非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湖南师范大学2021级文学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含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2021级文学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含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2021级文学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考试时长:6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班级学号姓名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1、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

渊源学的特点是从各国语言文学有因果联系的终点或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影响的放送者或起点的研究;它可以从本国立场出发,也可以从他国立场出发,但研究的目的是在考察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所曾吸收或改造过的外来因素之源头。

2、文类学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下对文类问题的探讨,既包含上述各个层面的问题,也包括某一文类的跨国界流传演变现象和缺类现象的研究。

相对于民族文学中的文类学研究,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宽泛和复杂。

3、形象学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

不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并不对所以可称之为“形象”的东西普遍感兴趣,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等等。

正如法国学者让·马克·莫哈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中指出的那样:“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4、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

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湖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复习资料一、为什么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二、比较法国学者卡雷、基亚与美国学者雷马克、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卡雷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致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基亚定义:强调研究国与国之间固有看法,国际上的各种思想动向,反对梵第根把总体文学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划出去的主张,认为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高级形式”。

雷马克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韦勒克定义: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三、布吕奈尔的比较文学定义对法国学者与美国学者的超越。

分析性描述,系统的和有差异的比较,通过历史,批评和哲学综合阐述语言间或文化间的文学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超越:显示相对的宽容性,并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实际研究范围明确在只“属于统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几种文化”的文学四、简析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如古典小说读者对“金榜题名”等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

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二、比较法国学者卡雷、基亚与美国学者雷马克、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定义。

卡雷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致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基亚定义:强调研究国与国之间固有看法,国际上的各种思想动向,反对梵第根把总体文学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划出去的主张,认为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高级形式”。

雷马克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韦勒克定义: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三、布吕奈尔的比较文学定义对法国学者与美国学者的超越。

分析性描述,系统的和有差异的比较,通过历史,批评和哲学综合阐述语言间或文化间的文学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为人类精神的特殊功能的文学。

超越:显示相对的宽容性,并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实际研究范围明确在只“属于统一传统的几种语言或几种文化”的文学四、简析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五、比较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基本主张。

法国学派基本主张:a,学科性质—文学史的分支,国际文学史。

卡雷《比较文学序言》:比较文学是文学史一支。

b,研究对象:事实联系(亲缘关系)研究影响的传播,称为影响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目的,主要是研究不同文学的相互关系。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对象是本质的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相互联系,凡是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领域也就停止。

c,研究方法。

实证法或者考据法,以证明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的存在。

经典说法:梵第根: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涵义。

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并不是比较,比较不过是一门名称有误的学科所用的一种方法。

美国学派基本主张:a、学科性质——文学研究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角度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的把一切文学。

b、研究对象——文学性、类同关系、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科技整合)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比较一次可用来指示类同。

c、研究方法——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美学价值分析,即批评法。

六、格义法。

是中国佛经译者和学者在翻译、理解和宣传佛教经书与义理时创造的一种方法,即用中国典籍中已有的概念与说法来比附和翻译佛教经典名相,以使售徒易于理解和接受。

它是中国学术同化佛教义理的一种策略,为佛学在中国的流传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如何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比较文学学科的性质:以比较意识为本体的文学研究。

1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

包括两层含义:a)从研究角度来说,比较文学是从历史、批评与理论/哲学三个角度进行的文学研究,不仅仅属于文学研究的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任何一支;b)从研究对象来说,比较文学关注文学性,而非历史性、文化性。

文学性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如语言性,审美性(如情感,形象、虚伪)等。

历史性指仅仅从文学交流史的角度来定位比较文学,把它当作文学史的一支。

文化性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定位比较文学,强调比较文学。

八、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研究者进行文化研究时认同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火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思维与观念,又称“比较思维”或“比较视城”(杨乃乔)。

它说明比较文学研究与民族/国别文学研究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汇通性观照,也说明比较文学研究是对民族文学研究的超越于发展。

比较意识的特点:a多元性、复合性,指对象至少是二元的,也可能使多元的。

B自觉性、成熟性。

比较意识必须是稳定的,成熟的,且有目的的世界胸怀与国际眼光,而非偶然的,随便的意识。

九、举例说明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涵义: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特征之一,指它跨越并打通对象之间各种界限的特点。

包括:族际性(跨民族性),语际性(跨语言性),跨文化性(跨异质文化性)与科际性(跨学科)。

1. 跨民族性:跨民族包括两种:a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跨越B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跨越。

例如〈红楼梦〉一书它是我国汉族作者曹雪芹写的但现在研究红学的人不仅仅是汉族的学者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同胞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人研究它想从中学习得与失。

2.跨语言性:语言与民族的关系:语言与民族/国家具有同一性,一个国家/民族一种语言;但两者并不完全同一:a跨民族不一定跨语言。

B跨语言不一定跨民族。

最简单外国的著作例如外国十大名著高考要考的〈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等等书籍原本是用英文法文德文写的但是被翻译成汉语日语等不同的文字。

3.跨文化性:文化的含义:一是指民族文化,二指文化体系,即异质文化成文明。

如,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的文化中被奉为经典也在欧美等资本主义文化中被广为传阅。

4.跨学科性:文学(创作与理论),其他学科包括其他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宗教,历史等)。

如,很多著作在文学这一领域是经典但同时它又身兼社会学美学哲学等一系列学科特征比如高中历史学过的〈巨人传〉〈十日谈〉等等十、世界文学含义有三种①歌德提出的,是各民族文学或各种文化背景的文学消除割裂状态后整合成的全人类的文学综合体,而各民族文学在这综合体中依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②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③指世界文学史上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具有不朽价值的经典作品,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哈姆莱特、浮士德等十一、比较文学的开放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学科意识层面,指一种不断拓展的胸比较文学就起本质而言,是广阔的,开放的。

”“比较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比较文学的消变途径:国际文学关系即文学史分支(法国学派)→文学研究(美国学派)②研究对象与范畴:不断增多,不断拓宽。

事实联系(法国学派)→类同关系,交叉关系(美国学派)→互补关系(中国学派)③研究方法:不断吸纳和增多。

实证法(法国学派)→批评法即美学分析方法(美国学派)十二、何谓可比性?如何理解可比性因素?可比性:指对象能够被比较研究的特点与特征。

可比性因素指具有可比性成分的事物,是比较文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可比性因素的特点:a,不是表面的相似点,而是内在的关联,强调深度挖掘。

b,既是对象客观存在的成分,又是研究者主观的认识,强调敏锐眼光例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蘩溢,看似相似,却需要深刻挖掘,《红楼梦》中王熙凤与塔斯塔夫看似看似毫无联系,深层挖掘却又其深层关联十三、阐发法阐发法(最具中国特色)①涵义:指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与批评方法来解释另一民族文学的作品或理论的方法。

由中国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最早提出。

②模式:a对文学作品的阐发。

颜元叔(台大)《桥<春望>》用英美批评的“反讽”“张力”理论来解读杜甫的作品 b 对文学现象的阐发。

冯川(川大)《创作冲动与不朽意识》,用西方文学心理学惧死意识阐释中国作家“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c 诗学阐发d综合阐发,钱钟书《通感》e科技阐发③注重事项:a,扎实的理论修养b,务实的学术态度c,找到两者的对接点。

十四、如何理解影响的涵义极其隐含性特征?定义:指一种民族文学或其作家作品中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影响的隐含性:朗松“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的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

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真正的影响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

”约瑟夫: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品之中,成为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例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年3月《新青年》题材、主题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影响:新女性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母亲说她与陈命相克,父亲说田陈古来同姓,最终田亚梅信奉“孩儿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的原则,毅然离家出走。

十五、负影响只接受外民族文学以反对和革新本民族文学而形成的影响。

常产生于社会、思想与文学转型期。

不等于负面影响或消极影响。

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吸取人本意识二反对教会文学。

五四时期中国作家吸取西方文学以反对传统的封建载道文学。

十六、虚假影响指外民族文学通过变形或歪曲的方式对本民族文学产生的影响。

由误读引起。

例:易卜生以“思想家”身份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尼采以“思想家”身份影响中国文学界。

十七、影响研究1定义: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的事实联系的研究,旨在揭示文学交流对民族文学的影响极其发展规律。

以实证法为主要方法,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研究的领域。

由法派倡导。

2 模式:经过路线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梵第根的观点3 提示:对同一影响事件的研究可采用其中任意一种模式;三种模式仅仅表示研究视点的差异,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影响的放送者。

十八、如何评价传统影响研究?1.贡献:①关注不同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联系,突破以往民族文学、国别文学研究的局限,开启新的研究视角,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②实证法严谨、科学,结论真实可信,为比较文学研究基本方法之一。

2.局限:①视比较文学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与“历史科学”,强调历史性,轻视文学性。

②清理影响传播的路径,强调外部研究(可见事实),轻视内部研究(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③突出影响的放送者,视比较文学为“文学外贸”、“摆功劳薄”,暗含民族沙文主义,有违国际主义。

④强调实证法的“科学涵义”。

无视其“美学意义”,强调科学性,轻视审美性。

十九、誉舆学又称流传学,是从放送者的角度研究某民族文学对民族文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