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纸——大家所不知道的事
科普成果 电子纸的前世今生——电子纸的前世

一、纸张的发展历程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记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
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
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
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
西汉时期的“灞桥纸”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
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
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
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
江南以稻草,麦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
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
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渔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渔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公元105年,蔡伦由淘米受到启发,用树皮、破布、麻纤等掺在一起造出了植物纤维纸,这是现代纸的雏形。
之后,造纸技术传到了世界各地,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东汉时期的“蔡侯纸”近年来,中国造纸工业技术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印刷适性,实现了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造纸业依托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改造,走上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电子纸产生的由来过去20年里,诸如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等数字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发现,通过计算器终端获得信息更具便捷性和互动性。
由此导致了一场关于“无纸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讨论,数字化手段大大减少了传统纸张的消耗,电子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新型信息记录材料-电子纸

新型信息记录材料—电子纸摘要近年来,电脑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传统的阅读方式,然而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纸张依然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
可能是,一种既可以像连在网上的电脑一样,可随时随地地更新内容,查阅大量信息,又可以像普通报纸一样携带方便,随意折叠的“纸张”,长期以来一直还是许多人的梦想。
所谓“电子纸”是一种超薄,超轻的显示屏,表面看起来与普通纸张十分相似,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像报纸一样被折叠卷起,但实际上却有天壤之别。
关键字信息记录,材料,电子纸,印刷Summary: in recent years,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penetration, to a large extent changed the human traditional reading, however due to people's reading habits, paper remain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May be, one can like even computer online, anytime to update content, access to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nd can be like an ordinary newspaper as easy to carry, arbitrarily collapse of "paper", long or many people dream. The so-called "electronic paper" is an ultra-thin, ultra-light display, surface looks very similar to ordinary paper, good flexibility, can be folded up like a newspaper, but actually 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Keywordsinformation, materials, electronic paper, printing近年来, 电脑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普及,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传统的阅读方式, 然而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 纸张依然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
什么是电子纸,电子纸的简介

什么是电子纸,电子纸的简介所谓电子纸,是对“象纸一样薄、可擦写的显示器”的统称。
电子纸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因对比度较高,所以文字清晰、耗电量极小(液晶显示器的1/10~1/100 左右)、制造成本也较低等,在能够轻轻弯曲这一点上也具有与纸张极其相似的特点。
另外,电子纸还具有另一大特点--“即使切断电源,文字也不会消失”。
也就是说,一旦写上内容后,其显示内容即使在断电后也可以照样显示。
比如,只要将厚厚的入门书籍等内容写在电子纸上,就可以方便地携带外出。
截止2002 年11 月,实用化的电子纸张还没有投产。
但是,目前各大印刷公司、复印机制造商、电器制造商、化学材料制造商等在积极推进研究开发,其中也有开始进行批量生产零部件的公司。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2003 年夏季左右多家制造商将会发表作为民用产品的电子纸。
据目前发表的资料,首款电子纸具有单色2 色阶、160~200 像素/英寸左右的表现力,预计起步阶段将主要用来存储显示袖珍本及单行本等的文字内容。
据电子纸的最权威制造商之一凸版印刷(株)介绍,“2003年底~2004 年初左右将实现4~16 色阶的表现力,2004 年中期左右实现彩色显示。
漫画、周刊杂志、写真集等也将成为电子纸的显示内容”。
以后人们就不用购买报纸及杂志,只需下载数据就可以了。
总之,在目前情况下,电子纸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节约办公室内的纸资源”。
但是,基于上述电子纸的特性,也完全可以实现减少纸张消费量的目的。
比如,如果职员拥有电子纸,并事先下载会议资料等的数据,那么就不再需要使用纸张。
当然,即使不能全面替代纸,电子纸也可以承担企业活动所需的大部分纸的作用。
电子纸技术介绍

电子纸技术介绍电子纸虽被称为“纸”,但实际上是一种具备类似纸张特征的显示材料,具体表现为轻薄、柔软、可擦写等属性。
同时,它还拥有一种被称为双稳态(bistability)的特征,即显示介质拥有“记忆”功能,可以无功耗地显示静止画面,只有在画面刷新时才需要电力驱动。
而反射式(Reflectivity)的特点也让其不需要光源便可借助外界光线观看,目前主要的电子纸显示技术有以下几种:一、电泳显示技术(EPD)电泳显示技术是将有颜色的带电颗粒封装在一起,由外加电场控制不同电荷的颗粒实现移动,以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显示效果,其代表厂商有EInk公司与SiPix公司。
由于EPD技术可呈现出高反射率、高对比度的显示效果,因此十分适合做电子纸,同时电泳显示器的粒子可容许制造在塑料、金属或玻璃表面上,能够成为柔性显示技术的上佳选择。
二、电子粉流体显示技术(QR-LPD)电子粉流体显示技术是由日本普利司通(Bridgestone)公司研发的,它将树脂进行纳米级粉碎处理后产生的带电粉流体填充于空气介质的微杯封闭结构中,利用上下电极电场使粉体发生电泳动现象,由于粉流体能反射光,因此显示器不需要背光板或前光板。
不过,由于要使用高电压来驱动分流体,而耐高电压的TFT (薄膜场效应电晶体)零尚未成功开发的情况下,目前是以被动式的方式来驱动电子粉流体的。
在去年十月份,普利司通推出了13.1英寸(约A4纸大小)的电子纸,可显示4096色,能够在0.8秒内覆写屏幕,较该公司先前产品速度快10倍,还可支持优秀的手写性能。
三、胆固醇液晶显示技术(Ch-LCD)因为胆固醇液晶使用的材料结构类似于胆固醇分子,因而得其名。
在技术实现方式上,与一般被动驱动液晶一样,其显示组包含了上下基板、间隙子以及黑色吸收材质,利用胆固醇液晶分子在不同电位下呈现的“反射”与“透过”两种不同偏极光旋转状态来达到显示效果。
通过添加不同的旋光剂,还可呈现出具有色彩的光线,以实现彩色化需求。
电子书知识普及(二)电子纸介绍-中关村在线

电子书知识普及(二)电子纸介绍-中关村在线电子书知识普及(二)电子纸介绍作者:韩琴责任编辑:胡振伟【转载】 CBSi中国·ZOL 2010年03月19日 [暂无评论]电子纸的定义电子纸(ePaper)是新一代的显示装置,与我们常见一般纤维纸不同,其是一种包含“微小球体”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其外表、特性跟我们平时使用的纸张一样,具有柔软度又可重复显示资料。
电子纸材料需要是电的导体,电子纸使用高分子材料强调的是可挠性,因此可以像一般纸一样的挠曲。
电子纸比普通纸张显示对比度高,在强烈日光下也没有问题,省电,刷新屏幕时才用电,断电保持显示,超薄,最薄的可以做到0.1mm,跟纸张差不多,可任意弯曲折叠,有良好的柔韧性。
电子纸的技术原理电子纸的载体是一张特殊的薄胶片,通过在胶片上"涂"上的一层带电的物质(电子墨),根据内容的不同进行后台控制,通过相应的显示组合以达到内容显示的目的。
电子纸的内核就是一个广义上的IC,整个阅读器则可看作是一个薄薄的内嵌式遥控显示板。
电子墨水就是将带正、负电的诸多黑白粒子,密封于微胶囊内,因施加电场的不同,在监视器表面产生不同的聚集,呈现出黑或白的效果。
商业化程度最好的非液晶电子纸技术是E-Ink的电子墨水技术(电泳式电子纸)。
E-Ink的电子纸由电子墨水及两片基板所组成:第一部分是电子墨水,有时被称为“前基板(front plane)”;二是使电子墨水生成文本和图像所需要的电子设备组合,包括控制部分和显示部分,被称为“背基板(backplane)”。
背基板上面涂有由无数微小的透明颗粒组成的电子墨水,颗粒直径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一半大小。
电子墨水是一种加工成薄膜状的专用材料,与电子显示设备结合在一起使用,是化学、物理学和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
电子墨水由数百万个尺寸极小的微胶囊构成,直径与头发丝相当。
每一个微胶囊中含有带正电荷的白色粒子和带负电荷的黑色粒子,它们悬浮在清洁的液体中。
电子行业电子纸

电子行业电子纸1. 介绍电子纸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
它能够模拟纸张的外观和质感,在不需要背光的情况下显示图像和文字。
由于其超低功耗、可读性强、视觉舒适度高等特点,电子纸在电子书、电子标签、电子报、智能手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电子纸的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2. 原理电子纸主要由一个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底层和透明的上层构成。
底层的颗粒分为黑色和白色两种。
通过施加电场,可以控制这些颗粒的位置,从而达到显示的效果。
当电场作用在颗粒上时,颗粒会聚集在一起形成黑色区域,反之则形成白色区域。
通过不同的颗粒组合和电场调控,可以显示出不同的图像和文字。
电子纸的图像和文字是静态的,不需要连续刷新,因此功耗非常低。
3. 应用3.1 电子书电子书是电子纸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电子书具有便携性和存储空间大的优势,可以容纳大量的图书。
读者可以通过电子书阅读器来访问所需的图书,而无需携带大量的实体书。
电子纸的高可读性使得阅读体验接近纸质书的感觉,而且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字体大小和亮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2 电子标签电子纸在零售行业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在商品上使用电子标签,商家可以方便地更新商品信息和价格,节省了更换传统纸质标签的成本。
同时,电子标签的高可读性和低功耗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购物体验。
3.3 电子报电子报是纸质报纸的数字版本,在传统媒体面临挑战的情况下越来越受欢迎。
电子纸的使用使得电子报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传统报纸,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多媒体内容。
电子报的节奏更快,更新频率更高,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和资讯。
3.4 智能手表电子纸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越来越受欢迎。
电子纸可以实现低功耗显示,并且在室外阳光下仍然保持可读性。
智能手表可以通过电子纸显示时间、通知和其他信息,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交互体验。
4. 未来发展趋势4.1 超高清电子纸目前,电子纸的分辨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电子纸的技术与市场前景

电子纸的技术与市场前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纸作为一种新兴的显示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应用。
电子纸具有柔性、高清晰度、低能耗、可读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电子书阅读器、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设备上。
本文将介绍电子纸的技术原理、市场前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电子纸的技术原理电子纸是一种使用电子墨水(E ink)技术的平面显示器。
其原理是通过调节电子墨滴的电荷状态来改变像素点的反射率,从而实现图像和文字的显示。
电子墨滴由微小的磁性粒子悬浮在微胶囊中,微胶囊又覆盖在一层透明导电层上。
当施加电压时,电子墨滴会在微胶囊中上下移动,从而改变像素点的颜色。
电子纸的技术原理决定了它具有较低的能耗。
因为只有当显示内容发生变化时,电子墨滴才会移动和改变状态。
而在一旦显示出图像或文字后,电子纸不需要持续消耗能量来维持显示,这使得电子纸阅读器具有长时间的续航能力。
并且,电子纸的显示效果逼近纸张,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使得用户可以长时间阅读而不感到眼睛疲劳。
二、电子纸市场的前景电子纸技术的问世,为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打下了基础。
电子阅读器以其轻薄便携、高容量、可调亮度等特点,逐渐取代传统纸质书籍,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电子阅读器市场预计将以每年5%的速度稳步增长,到2027年将达到100亿美元规模。
除了电子阅读器,电子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电子设备。
智能手表利用柔性的电子纸显示屏,实现了时钟、天气、消息提醒等功能,同时保持低功耗和高可读性。
智能手机领域也有厂商采用电子纸显示屏替代传统LCD屏幕,以提供更好的室外可视性和更节能的使用体验。
此外,电子纸技术也有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广告牌、智能标签、电子货币等领域,进一步扩大电子纸市场的潜力。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纸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柔性电子纸的出现更进一步推动了电子纸在可穿戴设备、可折叠屏幕等领域的应用。
柔性电子纸具有更强的韧性和抗摔耐磨性,为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ePaper(电子纸)介绍

目前电子纸主要应用于政府电子政务、手持电子报纸、电子病历、电 子图纸、电子书包等领域。而由于电子纸的另外一个特点——即使切 断电源,文字也不会消失——使其有望取代投影仪,并可大规模应用 到广告路牌等领域。 E报携带方便、可以下载、折叠,而且阅读的装置小的就13盎司,轻 得足可以一只手拿着读,甚至比一厚叠报纸还没分量,此外如果翻页, 轻按一个小钮就实现了,很方便易得,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更新。 还有一个有利方面就是,电子报纸上的广告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更新。 这很神奇也很有趣。更吸引人的是,E报纸不用印刷投递,因此能将报 纸的生产和投递成本削减75%左右。 电子报的本质是一个阅读器,用户可以把某张报纸的所有版面都下载 到显示屏上,而且看这种电子报,对眼睛来说,比在笔记本上或手机 屏幕上看东西更轻松。
2000年11月,美国E-Ink和朗讯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正式宣布已
开发成功第一张可卷曲的电子纸和电子墨。 2001年5月,E-Ink与ToppanPrinting合作,宣布利用Toppan的滤镜技术, 生产彩色电子纸。 2001年6月,E-Ink再宣布推出“Ink-h-Motion”技术,电子纸上可显示活动 影像。同时,美国的大型百货公司Macy宣布,店内的广告牌采用 SmartPaper。 2002年3月召开的东京的国际书展上,出现了第一张彩色电子纸。
电子纸和电子墨的研究与发展,基本上可分为:
1975年,施乐的PARC研究员Nick Sheridon率先提出电子纸和电子墨的概 念。
1996年4月,MIT的贝尔实验室成功制造出电子纸的原型。
1997年4月, E-Ink成立,并全力研究把电子纸商品化。1999年5月,E-Ink 推出名为Immedia的用于户外广告的电子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子纸——大家所不知道的事!(更新“关于刷新速度”)看见大家对电子纸的内幕都有兴趣,我就来爆一些内幕吧。
呵呵。
首先,说明一下我的背景,5年做电子纸相关开发,当时拿了笔风险投资,自己再投了点钱,想做一个阅读器。
2年后,因为市场不成熟+技术不成熟,撤出。
项目宣告失败。
目前已经离开这个行业快4年了,很多新的趋势不知道,只能谈谈一些基础的东西。
关于元太(PVI)元太的背景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只是,大家知道为什么是元太做电子纸吗?按照规模来说,获得电子纸技术之前的元太,在台湾只能算二、三流的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其他如奇美、宏基什么的规模远远超过元太。
原来是地域关系。
查查GOOGLE地图,看看元太的厂,隔壁是什么?对,飞利浦。
当年飞利浦的电子纸技术刚刚准备投产,寻找代加工企业,元太因为距离比较近,获得了便利。
而且最主要的,元太的流水线虽然落后,只能生产中小尺寸的屏,但当时的电子纸技术也不成熟,大规模生产超过10寸的屏,成品率更低,至于更大的,只有实验室做了(PS.这也是为什么展会上都展出大屏的原因,那才是技术)。
关于元太的产品元太生产的其实是电子纸显示模组。
这个问题我是很久以后才搞懂的。
什么是模组?就是一切都给你搭配好了,只要你使用一个规范的借口,加上MCU、ram和程序、外设就能够运行的显示屏。
目前大家所谓的显示屏都是这样的模组形式。
模组由显示屏本体、行扫描芯片、列扫描芯片和FPC(软排线)共同组成。
比较好的模组会提供驱动芯片、钢架等等,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
(这里要批评一下元太,当年我拿到的屏都是没钢架的,实验室测试的时候很容易就出现断线、或者只有半截屏能刷新的问题,咨询元太技术,告诉我说,他们供应给SONY的屏加了个钢架!我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加?他们说,那个是SONY定制的!!!我倒啊!后来才知道,标准模组都有配钢架,除非客户说不要,那也会配个塑料架!)而这当中,最主要的就是显示屏本体了!不过,这里就有内幕了。
元太本身并不生产电子墨水,电子墨水由荷兰那边提供,是一大桶一大桶的。
不过提供也不是提供给元太,而是提供给日本的凸版印刷(TOPPAN),这家企业负责将电子墨水与ITO(铟锡氧化物)玻璃进行封装。
初步判断是台湾或者元太封装能力不合格的原因。
封装好的玻璃交给元太,邦定行扫描芯片和列扫描芯片。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邦定的形式,大家看见那些屏幕边缘,通过一个FPC在侧面和顶部有数个芯片整齐排列的,那叫COB(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
这种工艺是IREX最早定下的,在马来西亚加工的方式,后来在元太哪里不知道为什么,出现大量的不合格品,所以改了一个形式,把芯片直接绑定在玻璃上了。
可以看到一个模组,边缘多一条白白的硅胶类的东西,那就是邦定在玻璃上的芯片。
这种工艺叫COG(CHIP ON GLASS)。
这种工艺个人认为是元太的流水线不过关导致的,至于边缘那个硅胶更加可怕,是因为怕绑定的芯片出现故障,加的封装物。
试想,为什么那么容易出现故障?不是流转过程管控不严格,就是绑定工艺不可靠。
后来就不知道了,在我的项目解散前,元太给我们的都是COG的模组。
扯远了,再说说元太的所谓购买EINK,5年前是这样的。
飞利浦搞了这个技术,但因为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原因,不打算自己做了。
但是飞利浦也不想丢掉,于是找了元太这个冤大头。
元太为飞利浦前期的研发埋了单。
而当时飞利浦只是同意元太在三年内可以独家生产。
不过这个独家生产也很亏,墨水是飞利浦提供的,封装在日本作,元太自己只是负责后期的组装,而且据我所知,飞利浦非常恶心的不给元太配套芯片,而是提供一些替代方案。
这个直接导致后来的IREX生产的屏幕可以有16级灰度,同期元太的自由4级灰度,但是模组都是元太做的,只差一个驱动芯片。
当时台湾的一些媒体都认为元太这样做是很亏损的,不过元太看好的是飞利浦一起发来的两笔订单,SONY的电子书和IREX的电子书所用的屏,当时飞利浦一起发给元太加工了。
据我了解,元太当时也没有别的选择,要不升级液晶流水线,不过当时元太是4、5代线,而奇美什么的都已经7代线了。
升级流水线需要的资金动辄几亿、十几亿美金,看看永丰余(元太的母公司,台湾上市企业)的年报,估计也申请不到那么多贷款,那么他不做这个就要被淘汰了,也难啊!最近听说元太收购了EINK,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收购了荷兰的墨水源头,还是把三年期的代理,交了飞利浦专利费后变成独家的了?因为行业远了,也没好好研究过。
关于SIPIX这家公司很有趣。
调查他们的产品,都是什么膜啊、纸啊之类的化工产品,和电子技术应该是不搭边的。
不过他们有个团队在美国,有个技术总监。
怀疑是SIPIX挖了个人过来,然后利用他们自己的膜生产线,生产的电子纸。
所以他们提倡R2R(roll tor roll卷对卷),因为他们家的流水线就是这样。
不过SIPIX显然也低估了电子纸的复杂性。
卷对卷是做不出来电子纸的,除非能够将传说中的塑料晶体管也投入流水线。
显然SIPIX的技术还做不到,于是当年SIPIX的产品都是被动显示。
而且,有了电子纸的膜材只能算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驱动电路才叫复杂。
当年开发电子纸,SIPIX的电路是升压54V~70v,这是什么概念?一个锂电池3.7V输入,升压转换到54V!所以后来SIPIX找了很多企业,都没有合适的。
据说他们还投入过数百万,找了香港的一家显示芯片研发企业(所罗门科技,专门做手机显示屏驱动的)开发,搞出了一些东西,不过可笑的是只能驱动100个点左右。
当时SIPIX的支持人员告诉我说,理论能够支持到1025个点,不过单个芯片的价格可能要10美金以上,我算了算,上帝啊,800*600,那光芯片就要多少颗,咱都不用谈钱,直接过滤掉了。
据说,后来元太和SIPIX谈过购买专利的问题,因为SIPIX没有主动显示的生产线,而PVI 缺少专利,不过没有谈拢,两家的期望值都太高了,只谈出个合作。
做了一批基于SIPIX的主动显示产品。
当时元太的刘**到上海来时,带了一个样品,挺口水的,因为SIPIX的技术特点,元太做了一个软性的,刘**当着我面使劲摔在地上好多次,啥事没有!要知道,这个是屏啊,连模组都不是,没有任何保护的状态下,显然抗压和抗摔很强。
不过我提出要看一下驱动演示,刘**就打马虎眼了(有接触过元太那个市场的都知道,这个台湾人太会捣糨糊了,虽然态度还是不错滴),我不得不怀疑是个不成熟的玩意。
哎,今天打了好多字,不写了,下次再继续。
有看的好的,给我顶顶吧,别掉下去了,呵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新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EINK的成本EINK的面市,主要原因是低成本,这个和大家现在所理解的有所不同。
大家都认为EINK 是一个贵族的玩意,一个新技术,是高价值产品!其实,扯淡!要知道目前的EINK屏是元太生产的,生产流水线式借助传统的TFT流水线,那么,和传统的TFT比较,改变了一些什么那?传统的TFT是有许多个不同的材料组成的,首先是两片ITO玻璃,然后是偏光片,反光片、折射膜、背光源什么的。
这就是基本的TFT了,然后加上行扫描芯片与列扫描芯片,组成基本模组,加上驱动芯片、缓存、电源模块(或者电源管理芯片)组成成品模组。
EINK那?就说元太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吧,两片ITO玻璃,还是4代线、5代线出来的那种,加上行扫描芯片与列扫描芯片,完了!别的都要自己搞!驱动芯片当年是阿波罗的(后来知道是EPSON的),那个诡异的阿波罗芯片要自己找元太买,据说元太还没赚钱,直接倒手给我们,大概50块钱一颗吧(现在我这里还有库存的100颗那)!然后那个芯片还不带缓存,需要自己买显存,显存贵~~~又扯远了,收回来。
就这样两片ITO玻璃,元太当年的价格是110美金,现在不知道多少了,估计大概70左右了吧。
我和元太的销售在哪里扯皮。
我说,你们这个成本少了不是一点两点了,价格应该要控制在十美元左右才合适啊。
元太的人说,十美元买ITO玻璃都不够啊。
我说,十美元买ITO玻璃不够,怎么十几美元的PVI6寸液晶到处都是啊。
液晶都做得下来,原料工艺少了那么多的电子纸没理由做不下来啊。
元太的刘销售就开始捣糨糊了……不是我们不想便宜啊,但是飞利浦要收专利费,一会又说,我们也是新投入这个产业的,那么大的风险总要有相应的回报吧,借口说了很多,我就问他,你们什么时候能给我供30美元以下的?刘销售板手头算了一下,大概三年吧。
呵呵,不知道现在PVI出货时多少钱,但是我看元太比较黑心的,这个价格应该不会低于50美元,可能在70美元左右。
实在的说,EINK实验室时的想法是好的,借助简化工艺,减少能耗,达到替代,或者部分替代液晶的价值,可惜,从飞利浦卖掉专利后,就变形了。
不知到啥时候才能有真正接近实际价值的EINK屏出来啊。
关于早期的电子书产品所谓早期的,差不多就是金蟾M218刚出哪会,记得一开始的时候是台湾“十大”搞出来的一个十大电子书什么的。
其实在十大出之前,我就拿到照片和规格书了,不是十大给的,是元太给的。
其实元太为了推广电子纸,专门搞了一个电子书部门,由元太开模、设计、制版、做了一个电子书。
任何企业只要有兴趣,就可以购买这个现成的产品,然后套上自己的企业名称,把软件的UI改一下,就作为新产品出笼了。
所以,大部分的电子书都不涉及到硬件设计,都是拿元太的公版、公模在哪里套啊套。
记得后面还看到了几种款式,包括什么韩国的,欧洲的,美国的,外形都差不多,最多就是按钮的位置啊、颜色啊,或者按钮的数量上的差别。
就连软件都差不多。
不问可知,都是元太电子书部门的功劳。
插点体外的,这方面中国和日本还是很有独立意识的,至少不论是翰林还是汉王都没有拿公模直接套的。
特别是汉王。
(关于汉王还是以后聊吧)总结一下,目前大家看看那些按钮、外形和十大差不多的电子书,估计都是公版,可能外壳膜具有些小改变,不过差异不大。
关于对比度和耗电我们做产品开发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
设计要求是2个月的待机时间和瞬间启动(就是SLEEPMOD下,按一下按键直接进行翻页),但是按照公版设计怎么也做不到。
基本上一周左右电池肯定挂掉。
于是看是研究,为啥不行。
首先时阿波罗芯片,支持SLEEPMOD,然后是我们的ARM9芯片,也支持,唯一的麻烦事是阿波罗的外设,那些显示缓存芯片,一旦断电就不能再恢复,还有系统的缓存,虽然屏幕上是保留着最后一个画面,但是再启动必须要重新进入系统。
尝试了很多办法,包括换系统(UCOS),统统搞不定,想想也怪我们自己开发能力不够吧,只有换电池了,呵呵。
而EINK屏的对比度一直是我的心头之痛。
为什么那?不是因为对比度不够,而是对比度变化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