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患者如何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短版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

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首选哪些药物目前,已经在我国上市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它们分别是普通干扰素a、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
干扰素的优势在于可用于治疗儿童乙肝,用它治疗乙肝的疗程相对较短。
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的患者一旦获得应答,维持疗效的时问较长,病情复发的几率较小。
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上市的新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3 种。
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均可口服),适用范围非常广。
除了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以外,核苷类似物还可以治疗重型肝炎和活动型肝硬化。
而这两类患者是不能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
那么,从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乙肝患者应如何选用抗病毒药物呢?一、应首选聚乙二醇化干扰素、阿德福韦酯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阿德福韦酯和恩卡韦的抗病毒效果均较好,而且适合长期使用。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和用药疗程结束后发生病毒变异耐药的现象较少。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疗效。
一般来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 的用药疗程比其他抗病毒药相对短一些,约为6 个月至1 年。
该药适合年龄较小(如儿童、青少年等)和准备结婚生育的乙肝患者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患者和出现黄疽的乙肝患者不能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进行治疗。
乙肝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会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及类感冒症状等不良反应。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a 的价格较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药的推广使用。
2、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疗效。
阿德福韦醋和恩替卡韦主要用于治疗成年人的乙肝,暂时不用于治疗儿童乙肝。
这两种药物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乙肝患者在使用它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
这两种药物抑制病毒的速度也较快,尤其在促使乙肝病毒DNA 转阴方面疗效显著。
乙肝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DNA 转阴的几率可以达到60 %以上。
但是,该病患者在使用这两种药物后,出现乙肝病毒e 抗原与e 杭体的血清学转换较为困难,在一年后出现乙肝病毒 e 抗原与 e 杭体血清学转换的几率只有20 %左右。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资料(含基本知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2023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
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表面抗原检出率分别为0.32%、0.94%和4.38%。
1基本知识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目前,由于对献血人员实施了严格的筛查,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
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
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
与HBsAg阳性者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危险性增高。
乙肝病毒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未发现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传播。
2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后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动态的评估比单次的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HBeAg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建议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可建议考虑抗病毒治疗。
推荐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
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
肝病用药的注意事项

肝病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肝脏是许多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必然受到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减慢,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从而影响药物的使用效果并增加毒性。
因此,必须减少用药剂量及用药次数,特别是使用肝毒性的药物时更需慎重。
一、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肝脏疾病时,肝脏内在清除率下降,药物不能有效地经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使主要在肝脏内代谢清除的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同时,体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而影响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可能升高。
2.对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转运。
当肝功能不全时,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减退,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下降,这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血中结合型药物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加,使该药物的作用增强,不良反应也可能相应增加,尤其对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影响更为显著。
3.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
当肝功能不全时,肝细胞的数量减少,肝细胞的功能受损,肝细胞多数药物酶的活性和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长期用药可引起蓄积中毒。
肝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使血液中非蛋白结合型药物浓度升高,常规剂量可使药效增强或发生毒性反应。
有些药物的毒性不是由于剂量增大的缘故,而是因为肝合成功能减退所造成。
对于肝功能不全患者,应该根据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药动学特点调整药物剂量。
一般来说,对于肝功能损害较轻者,静脉或短期口服给予安全范围较大的药物,可不必调整剂量或仅将药物剂量下调20%;,对于肝功能损害较重者,药物剂量应下调30%,以确保用药安全。
二、肝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原则1.合理选药,熟悉所选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以免加重患者肝脏负担2.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决定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特别应避免肝毒性药物合用。
4.肝功能不全而肾功能正常的病人可选用对肝毒性小,可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
5.初始用药宜小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实施个体化给药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诊断与评估
01
儿童与青少年
对于儿童与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和心理状
况进行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同时,应关注疫苗接种情况和家庭聚集性感
染风险。
02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
孕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加强孕期监测和管理,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哺乳期妇女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应暂停哺乳,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母婴安
心理干预与辅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 预和辅导服务,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信心。
家属参与与支持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 ,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合理饮食
01
建议患者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过度油腻和刺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22年版)》解读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7
目录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诊断与评估 • 治疗目标与策略 • 药物选择与使用 • 患者管理与随访 • 预防与控制措施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现状及危害
流行情况
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特别是在亚洲和 非洲地区。在中国,CHB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 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等综合判断。具体包括:持续或反复 的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肝功能检查,发现异常后再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 性,且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即可确诊。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治疗部分1-药物、适应症、疗程、监测

普通IFN-和聚乙二醇IFN-2a,疗程至少1 年 (I)。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耐受性等 因素进行调整。
11
IFN 治疗后取得HBeAg 血清转换 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病人生存率
1.0 0.8 0.6 0.4 1.0
无并发症患者的比例
P=0.004* 0.8
0.6 0.4 P=0.018*
15
基于核苷(酸)类似物的长期治疗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16
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HBeAg阳性慢每日1次口服。 阿德福韦酯 10 mg,每日1次口服。 恩替卡韦 0.5 mg,每日1次口服。 替比夫定 600 mg,每日1次口服。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 HBeAg 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 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 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 减少复发。
对82例接受LAM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接受 平均16个月的LAM治疗获得完全应答(HBeAg血清学 转换,HBV DNA检测不到, ALT正常)平均随访44月.
累计复发率%
40 20 0 0 2 4 6 8
巩固治疗 >8 月
10 12
随访月
Chien R-N, et al. Hepatology 2003; 38: 1267-1273. 22
欧洲研究
50 40 100 80
亚洲研究
HBeAg 转换率 (%)
30
40 10 0
29% 24%
31%
HBeAg 转换率 (%)
60
40 20
60% 37%
63/266
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PPT课件

预防
意外暴露HBV后预防
- 血清学检测: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 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 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 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 接种过疫苗或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10mIU/ml 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20g,于1 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3针乙肝疫苗各20g
主要内容
认识乙肝病毒 乙肝的危害 抗乙肝病毒治疗指征 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及选择
病原学
电镜下HBV颗粒
HBV病毒结构示意图
乙肝病毒发现历史
澳抗:美国科学家Blumberg于1964年从澳 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抗原, 叫做澳大利亚抗原
肝炎相关抗原:澳抗是一个与肝炎相关的抗 原,英文缩写是HAA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 年12 月10 日制定
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 HBeAg阳性者治疗指征为HBV DNA≥105 拷贝/ml, HBeAg阴性者为HBV DNA≥104 拷贝/ml,ALT 正常 或升高。目标是延缓和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和HCC - 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无固定疗程 - 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口服。无固定疗程 - 干扰素:因其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 能,应十分慎重。如认为有必要宜从小剂量开始
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 接触传播。但日常工作和生活等无血液暴露的 接触无传染性。
慢性乙肝感染的自然史
痊愈
病情稳定
代偿性肝硬化
急性感染
慢性肝炎
肝硬化Biblioteka 肝癌死亡慢性携带者
两类抗肝炎病毒药物的作用与比较

[ ] 邓培媛. 3 裴振峨. 朱素君. 干扰素不 良反应综述 [ ] 临床药物治 J.
疗 杂 志 ,0 3 1 4 :7— 9 20 ,()5 5 .
[ ] 李岩 , 4 邵念鹏 , 彭玉麟. 一 干扰 素的研究与 临床应用 [ ] 河北 J.
省科 学 院学 报 ,0 1 1 ( ) 14—1 8 20 ,8 3 :7 7.
・的作 用 与 比较
包 立 红
( 哈尔滨市传染 病院 ,50 0 10 3 )
对 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 , 降低 病毒 载量 , 不但可
以降低肝硬化 、 肝癌 的发生率 , 还可 以延缓或阻止慢性乙型肝 炎发展为肝硬化 、 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癌… 。但 由于 H V 自身 B 的特点 , 即存在不能被抗 病毒药 物抑制和 清除 的 cc N 以 cD A, 及感染者 自身免疫功能差异 的问题 , 决定 了慢 性 乙型肝 炎抗 病毒治疗是一个 长期 的过程 。在现有抗病毒治疗方案中主要 有干扰素与核苷类药 物 , 下面就将这 两大类抗病 毒药物 的特 点对 比一下 , 看看他们各 自又那些长处和短处。 1 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作用的差别
带 来 困难 。
5 干扰素和核苷 类药物治疗时机与治疗 目标一致 尽管 两类药物存在不少 差异 , 但在什 么时候可 以进行抗 病毒 治疗 ( 病毒 时机 ) 以及 什 么 时候算 达 到治疗 目标 了 抗 , ( 治疗终点 )这 两个方 面是一致 的。 , 5 1 抗病毒时机 . 只有 那些转 氨酶高 于正常值 上限 2—1 0 倍 , 存在 H V—D A大量 复制 证 据 的人 才适 合抗 病 毒治 并 B N 疗。选择这个时机抗病毒 , 因在 于机体免 疫系统对病 毒有 原 积极地反抗 , 免疫 系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了, 时候用药将达到 这 更好 的疗效 。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干扰素类和核苷类似物。
两者的优缺点核苷类似物聚乙二醇干扰素口服需皮下注射副作用少副作用常见仅有抗病毒作用同时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强力抑制HBVDNA HBVDNA抑制作用较弱HBsAg血清转换率低HBsAg血清转换更常见需要长期治疗疗程确定耐药率咼无耐药风险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受刺激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
干扰素有三种(a,B,Y),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目前使用基因工程。
干扰素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第一个抗肝炎病毒药物,干扰素a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防止再感染和持续性病毒感染中也有一定作用。
干扰素能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酶,降解病毒的mRNA,抑制蛋白的合成,翻译和装配。
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较单用效果更好。
我国已批准普通IFN-a和PeglFN-a用于治疗CHB。
普通IFN-a治疗CHB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PeglFN-a相较于普通IFN-a能取得相对较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抑制及生物化学应答率。
基于干扰素a,目前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lFN-a)的抗HBV治疗方案广泛应用。
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相比,PegIFN治疗具有更低的HCC发生率。
但许多研究表明,干扰素在抑制HBVDNA方面效果欠佳,并且基因C型和D型的患者较A型和B型患者对干扰素反映较差。
另外,干扰素的副反应较明显,患者耐受性较差此类药物具有直接抗病毒及增强免疫双重作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180u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聚乙二醇干扰素a-2b:1.0-1.5ug/kg/次,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
IFN-a治疗的禁忌证:IFN-a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精神病史(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能控制的癫痫、失代偿性肝硬化、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等基础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乙肝特殊群体和乙肝研究 科研经费投入很多 医疗保险给予了特殊政策 从法规层面上干预乙肝歧视
慢性乙型肝炎很可怕吗?其实不可怕!
一定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 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已经产生巨大效果
儿童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 高危人群可预防 意外暴露可以预防 人群HBsAg携带率明显下降
慢乙肝可以不再“传宗接代” 乙肝相关严重肝病可治可防 现有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比较理想
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研发速度很快
1992
1998
2003 2005 2007 2008
干扰素被批准 慢乙肝治疗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替诺福韦
Peg干扰素
???
慢性HBV感染处理指南的诞生和更新
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疗效的问题 长期治疗的问题 药物的严重副作用的问题 经济负担的问题 耐药的问题
讲解内容
坏消息和好消息,好消息和坏消息 您要知道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些常识 抗病毒很重要,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长期监测和管理是维持疗效的保证
乙肝病毒一定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
血和血制品传播 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 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未被证实
APASL1
APASL3
APASL7
美国乙肝 治疗规范5
美国乙肝 治疗规范8
APASL11
美国乙肝 治疗规范10
NEW
APASL 2012 指南更新15
AASLD2
2000 2001
中国指南
EASL4 AASLD6
AASLD9
中国指南14
AASLD12
EASL13
EASL16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2
慢乙肝有关名词解释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是 DNA 病 毒 , 3200bp大小,只有寄生在 肝细胞中才能繁殖
病毒的蛋白质成分和核酸成 分有预防和诊断意义
两对半
HBsAg——抗-HBs(第一对) HBeAg——抗-HBe(第二对) HBcAg——抗-HBc(半个对)
“大三阳”和“小三阳”
“大三阳”:
慢乙肝患者如何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短版
演讲内容
坏消息和好消息,好消息和坏消息 您要知道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些常识 抗病毒很重要,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长期监测和管理是维持疗效的保证
慢性乙型肝炎很可怕吗?真的很可怕!
感染人数巨量——“乙型肝炎大国” 代代相“传”——传染,不是遗传 不抗病毒治疗后果严重——晚期肝病病死率很高 有了可治疗药物——缺陷和遗憾不少 医患双方交流不够——认识误区较多 乙肝歧视严重——患者及其家庭苦不堪言
新生儿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
“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 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 (最好在出 用5g重组酵母或10g CHO乙型 生后12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 肝炎疫苗免疫” 蛋白(HBIG) ,剂量应≥100 IU, 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g重组酵 母 或 20g 中 国 仓 鼠 卵 母 细 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进程
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14-20%
青少年和成人期
急性 HBV感染
5-10%
25-30%
慢性乙肝
5年 12-25%
肝硬化
5年 6-15%
பைடு நூலகம்
肝癌
婴幼儿期
新生儿期90%
失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70-86%
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很可怕吗?其实不可怕!
医学支持强大
全球科技人员关注慢乙肝,我们每天研讨慢乙肝 每一年有改变,每10年左右有突破性进展 国际上有多部指南,中国两次修订指南,规范诊治
抗病毒很重要,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有哪些?为什么? 目前有哪些抗病毒药物?特性如何? 如何选择抗病毒药物?依据什么? 哪些情况是您不愿意接受的?怎么办?
乙肝病毒DNA(HBV DNA)
HBV DNA是病毒的基因,基因在病毒一定在 病毒DNA的量代表病毒量 定量检查结果用“次方拷贝/毫升”,或“次
方IU/毫升”表示 量的高低与病情不呈比例,但长期存在与预后有关 HBV DNA的有无或多少决定是否有传染性 抗病毒治疗首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使DNA“转阴” “低于最低检测限”是正规的表达法 病毒耐药就是指首先发生在基因上的耐药
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II-3)”
1992年和2006年两次流行病学调查
2006年与1987年流调结果:不 同年龄组HBsAg携带率比较
2006年流调结果:不同年龄组免疫 和未免疫人群HBsAg携带率比较
慢性HBV感染有哪些表现形式?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乙肝(“大三阳”慢乙肝) HBeAg阴性慢乙肝(“小三阳”慢乙肝) 隐匿性慢乙肝 HBV携带者 HBsAg携带者
慢性HBV感染有哪些表现形式?
乙型肝炎肝硬化
代偿期肝硬化 失代偿期肝硬化
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亚急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
静止期肝硬化 活动期肝硬化
慢性HBV感染有哪些表现形式?
原发性肝癌
90%~95%与慢性病毒性肝炎有关 在HBV感染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 是病毒本身以及肝损害两方面累积的结果 目前已经有接近治愈的可能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小三阳”: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
绝大多数医院两对半化验单的2阳性 可能是急性乙肝恢复后 可能是隐性感染恢复后 可能是注射疫苗的结果 可能是有效治疗的结果 病毒一定是阴性的,不是现症患者、没有传染性 终身免疫
讲解内容
坏消息和好消息,好消息和坏消息 您要知道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些常识 抗病毒很重要,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长期监测和管理是维持疗效的保证
抗病毒很重要,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有哪些?为什么? 目前有哪些抗病毒药物?特性如何? 如何选择抗病毒药物?依据什么? 哪些情况是您不愿意接受的?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