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哲学第四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第一篇: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
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
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
(结合专业分析略)●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生活情境启迪】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4.项目规则(1)各组(每组10人)统一在风火轮内站好,由裁判统一发布口令出发;(2)行进途中,风火轮必须垂直地面,不能将所提供的报纸剪裁、折叠,报纸必须紧密相连;(3)所有组员必须在圈内,身体的任何部分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如有违规接触地面的组员,取消比赛资格;(4)行进过程中若风火轮断裂,必须在原地修复,在裁判许可后才可以继续行进。
哲学第四课教案

哲学第四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掌握哲学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哲学的含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主要学派2.哲学思维方法–概念分析与辩证思维–归纳与演绎–实证与理论–运用哲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3.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人文学科4.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哲学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课堂讲述(25分钟)–介绍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学派–阐述哲学思维方法及其应用–探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小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哲学思维方法和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教师点拨(15分钟)–对小组讨论的重点问题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5.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包括参与度和思考深度;2.学生对哲学思维方法和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解程度;3.学生总结和回顾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五、教学工具1.讲台和投影仪2.班级分组表3.答题纸或笔记本六、教学参考资料1.《哲学教程》2.《哲学导论》3.《批判性思维:原理与实践》。
《哲学常识》第四课 量变与质变 教案

《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哲学常识》第四量变与质变教案〖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难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重点解决办法】1、准确把握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一问题是本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
质变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始。
第四课哲学教案32---9、10

故事:海鸥——“雷达” 教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使得战局发生了变化,从中大家有何启发? 学生:回答(略)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3 分钟) 人际关系: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
讲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10 分) 1、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 教师:在你身边都有哪些人与你有关?(以“你”为中心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和 不同的社会角色。 )
讲 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课 题 教 学 知识目标
课 新课 型
教案 32-9、 10 节次
掌握联系的含义与特征,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特征, 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自己与家长、 目 标 情感目标 尊重他人,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1.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 点 学 及 重 解 点 决 、 办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阅读、研讨,回答 难 法 解决办法 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教 学 黑板 手 段 学 法 指 学生学法 阅读法、小组讨论法 导 教学难点 2.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 教学重点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能力目标 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讲
授
3.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师利用教参资料进行讲解,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学校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待 不同的人应采取的交友原则和技巧,学会交友,获得快乐的人生。展示名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言, 进一步强调友谊的作用和获得友谊的方法。
过
课堂活动:评选“和谐”标兵 在班级中开展评选“和谐”标兵活动,并说明评选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只 有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哲学常识》第四部分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重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难点】“学会从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角度看问题,避免从孤立的、静态的、片面的角度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素质要求〗知识:识记:①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区别。
能力方面:(1)逻辑思维能力:这个盒子总结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并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进而提出了对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⑵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生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关键解决方案]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联系观与孤立观的对立;发展观与静止观的对立;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之间的对立。
认识矛盾与认识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根本区别,主要是因为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观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
辩证法认识矛盾,必须认识事物的发展,提倡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形而上学否定矛盾,即否定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你只能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
或者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看不到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哲学家》四章 教案

《哲学家》四章教案哲学家四章教案简介这份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哲学家这本书的前四章内容。
通过讨论哲学家的主题、角色和情节,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信息。
教学目标1. 理解哲学家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探索哲学家的主要角色和他们的动机。
3. 理解书中的情节和故事发展。
4. 分析书中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5.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大纲第一课:背景和历史背景- 介绍哲学家的作者和他的作品。
- 讨论哲学家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 分析哲学家在当时社会背景中的意义。
第二课:主要角色和动机- 分析哲学家的主要角色,如索兰、弗朗西斯和慕丽尔。
- 探讨每个角色的动机和目标。
- 对比并分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三课:情节和故事发展- 回顾并讨论书中的重要情节和事件。
- 探索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 分析每个情节对角色和主题的影响。
第四课:主题和核心思想- 讨论哲学家中涉及的主题,如自由意志、道德和人类本质。
-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传达。
- 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想法和观点。
- 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各个角色,深入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动机。
-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展示他们对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评估方法-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哲学家的关键性思考问题和观点。
- 口头演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演讲,分享他们对哲学家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参考资料- 哲学家:书籍本身- 哲学家的作者及文献相关资料- 哲学家的评论和分析文章教案结束。
哲学第四课学案22222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制作人:杨金凤审核人:褚福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预习导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⑶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联系: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2、规律的特点(1)(2)⑶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三课堂探究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情。
这位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飞行,他以为这是一只小昆虫,便敏捷地把它抓过来。
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制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伸手把子弹抓住呢?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以每秒800米一900米的初速度飞行的。
由于空气的阻力,速度逐渐降下来,而在它的射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只有每秒40米。
这个速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
(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飞行员能抓住子弹说明了什么?(1)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 (1)材料中的飞机和子弹的共同飞行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质都在运动。
(2)静止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材料中“飞机跟子弹飞行的方向相同,速度相等”,这样虽然子弹和飞机都处在运动中,但这颗子弹相对于飞行员而言,则是静止的,因而飞行员能够抓住飞行中的子弹。
哲学生活第4课学案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一、【学习目标】1.能识记物质的含义并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2.能理解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与联系;3.能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自主学习】(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物质概念概括了,而不是指。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就没有人,就没有。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三、【疑点辨析】(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四、【合作探究】1.恩格斯认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之间是什么关系?(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如何理解“客观实在性”?能否等同于“客观存在性”?2.“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有人类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
”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3. 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神创说。
但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思想家不断地对神创说进行批驳。
科学每发展一步,宗教神学就失去一块阵地,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现在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人们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第四课教案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目的:1、理解内、外因的含义及作用,并能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具体生活、社会问题。
(知识)2、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能力)3、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挫折。
(德育)重点: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教师创设多元互动教学情景(如新闻、动画、故事情景)——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考真题针对练习——解题方法总结。
【易用错点】外因有时也起决定作用;内因决定外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或根本动力。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都是错误的)教程:【复旧】唯物辩证法有三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两个总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矛盾的观点。
因为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动力。
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今天我们学习事物发展的原因。
【导新】分析许多超级女生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导学检测】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阅读教材第一段至四段回答:哲学上把事物的①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②矛盾叫做外因。
阅读教材第五段至十六段回答: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③和作用是不同的。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④。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⑤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⑥。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通过⑦起作用。
外因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从而椎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阅读教材第后一段得出结论:综上所述,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归纳分析]: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
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含义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
是事物同其它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例:这是一张小鸡出壳的图片,请大家思考:①鸡蛋孵出小鸡是不是发展?②要实现这一过程需具备哪些条件?同化——异化温度→→种蛋→→小鸡(投影)遗传——变异③从哲学上看,这些条件分别是事物发展的什么原因?④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这两个原因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2、作用: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基础、源泉)——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思考:为什么种鸡蛋孵出的是小鸡而不是小鸭?由什么决定?(如果是鸭蛋、石头)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种豆只能得豆不能得瓜,这是由他们的内部矛盾——遗传基因决定。
例:把气球、篮球、铅球三个不同的球一起放在场地上,一阵风吹来,气球立刻跑得很远,篮球次之,铅球纹丝不动。
例:有个名字叫秋的下棋高手,他的棋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棋,其中的一个总是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地学。
另一个,虽然也坐在那里听讲,眼睛也看着棋子,可是心里老想着打鸟,甚至还隐隐灼灼地听到天空中鸿雁的叫声,因而想拿了弓箭去射鸿雁。
结果,前一个学生很决就学全了;后一个虽学了很久,到底没有学会什么。
例:二战期间有一个非常的实验:实验者是一名军医,而实验对象则是一个即将被处死的俘虏。
军医将俘虏的双眼蒙住,绑在一张床上,然后在俘虏的手腕的静脉处插上一支注射针头,并导上一根导管,在床侧放了一个盆,然后告诉俘虏,“我将放你的血,直到你滴尽后一滴血为止。
”不一会儿,俘虏就听到液体滴在盆里的声音――嘀嗒,嘀嗒…….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俘虏坚定的信心开始慌乱起来。
两天后,那个军医再观察俘虏时,发现他已经死去。
其实,医生并没有放俘虏的血,那根导管的另一端是封闭的。
那种液体滴落在盆里的嘀嗒声,是由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容器装上水让其滴落在盆中发出来的。
讨论: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内因---丧失了求生意志;外因---医生的语言、实验设计⑵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同周围事物相互作用。
表现:从性质上看,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因此我们对周围环境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既要看到对我们成长有利的因素,并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对我们成长的不利因素,尽量抵制其不良影响。
)从量上看,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不同,有时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样的橘树,在淮南、淮北长得就不一样呢?淮南、淮北的气温、水分、光照不同,这些都是橘树生长所需的外部条件。
P120想一想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例: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故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如果没有东风,战争胜败不同。
例:病人与医生。
那么,外因起不起决定作用呢?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因:外因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同化——异化温度→→种蛋→→小鸡(投影)遗传——变异例:如果没有万事俱备,再大的东风起不了任何作用。
三个球的运动。
蔡桓公讳疾忌医,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奈何?962年夏天,郭老游览普陀山,一位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神精颓丧,心灰意冷,对前途丧失了信心,对生活失去了勇气。
郭老对她循循善诱,悉心开导,郭老又向那姑娘赠《薄松龄落第自勉联》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那位考场失意的姑娘在郭老的鼓励开导下,信心陡增,表示从此决不消沉,要从失败中奋起。
在这里,郭老的回春妙笔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发生变化。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仓,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船舱里放几条鲇鱼外号,由于鲇鱼生性好动,四处奔游,造成大量沙丁鱼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渔民的收入也就大大提高了。
其后人们就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延长其保存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当船舱里挤满沙丁鱼时,由于他们的惰性而被活活压死、闷死,而当放入鲇鱼时,鲇鱼的生性好动,使沙丁鱼由于紧张而拼命游动,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保活期,这一聪明之举正是重视外因,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灵活运用。
P121孟子的话。
分析: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
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
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原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讨论:XX年10月15日神六发射,17日返回,聂海胜、费俊龙为什么能成为“神六”航天员?具体候选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强壮的体格,超强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总之,宇航员综合素质超群。
费俊龙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这个标准,所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
其实我国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展载人航天飞行的计划。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情境:⑴费俊龙+我国70年代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计划搁浅。
说明了什么?那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成为神六的航天员,完成科研任务呢?⑵刘德华+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无法完成预期科研活动,说明了什么?⑶费俊龙+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神六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说明了什么?分析:扶贫有两种方式: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
救济式扶贫的特点:等、靠、要,没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
开发式扶贫则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利用外援发展自己。
输血与造血。
分析:西部地区如何实现共同繁荣?下岗工人如何实现再就业?[课堂练习]:(见活页纸)[归纳小结]:附投影设计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根据)——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矛盾↑是事物发通过————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展的动力↑加速↑性质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条件)延缓量:有时起非常重大的作用范文[教学随笔]:学习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