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五大历史事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开凿大运河

隋文帝开皇七年

(587年),隋为兴兵伐

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

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

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隋

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

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

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

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

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

淮河支流),经商丘、宿

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扬州、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西接大兴,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长折今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得民怨沸腾,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

唐朝(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平顶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元朝(1363年)鄱阳湖之战鄱阳湖之战(1363年8月30日─1363年

10月4日)

鄱阳湖之战是中国元朝末年的一场

重要战役,朱元璋在此役击败并杀死强敌

陈友谅,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

战。

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陈友谅

袭杀倪文俊,自称宣慰使,以邹普胜为太

师,张必先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诸路。

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陈友

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

号汉,年号大义。至正二十年(1360年),

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

自立为大汉皇帝。陈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

防线,兵临集庆(今南京)城下。陈友谅大

败,逃走江州(九江)。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围攻江西洪都(今

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

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

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守将是朱元璋

之侄朱文正),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

救洪都,出身原元军水师叛军的陈友谅于

是撤围,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所

擅长水战迎战朱元璋。陈友谅兵败身死,

陈友谅之子陈理被残部拥立继位,后降朱

元璋。

明朝(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天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

公元1405年7月

11日,苏州府刘家港

(今江苏省太仓县浏

河口)人山人海,锣鼓

喧天,鞭炮齐鸣。郑和

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

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

最大的船只--宝船,缓

缓向东驶去。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

郑和此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1433年4月上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

清朝(1861年)祺祥政变

祺祥政变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

奕訢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祺祥政

变。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

6岁儿子载淳继位,由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

端华等执掌政权,决定明年起用“祺祥”年号。

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极欲利用载淳生母皇

太后的身份谋夺最高统治权。她授意御史董元

醇奏请皇太后垂帘擅权的计划遭到八大臣的

抵制后,便与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勾结起

来。那拉氏于10月7日供“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奕訢再拉拢争取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0月26日,那拉氏由热河起行,携幼帝载淳由载垣、端华跟随从间道回銮北京。咸丰帝灵柩则由肃顺走大路护送。

11月1日,那拉氏一行在胜保派亲兵接应下抵京,当天即与奕訢会昭秘商。11月2日黎明,载垣、端华刚踏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两旁的卫侍一一逮捕。肃顺扶柩到达密云时,在行馆被捕拿。3日,任命奕訢为议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军机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7日,清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并宣布载垣等三人大逆不道,当即赐载垣、端华自缢,将肃顺斩首,景寿等五人分别罢黜或遣戍。8日,那拉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主要有:抗拒皇太后垂帘听政,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各国等。11日,载淳正式登极,太后听政,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开始了她对中国48年的黑暗统治。1861年是辛酉年,故亦称“辛酉政变”。这次改变,是一次最高统治集团中争夺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但从政变时加给肃顺等人的“不尽心和议”的罪名和政变后那拉氏、奕訢等人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来看,它还标志着清政府向半殖民地政权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