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舞台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国家大剧院服装制作体系探秘

国家大剧院服装制作体系探秘

国家大剧院服装制作体系探秘作者:宁芳国来源:《演艺科技》2015年第04期【摘要】以国家大剧院自制剧目《阿依达》为例,介绍国家大剧院服装制作体系。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歌剧;阿依达;服装;服装制作系统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5.04.015【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d tailoring system in National Center for Performing Arts,with the example of Aida produced by the theater.【Key Words】Nationa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opera; Aida; coustume; tailoring system弹指一挥间,自2007年12月22日开幕运营至今,国家大剧院的舞美制作走过了7年时间。

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精品轮番在这里上演,不同风格流派的剧目在此处竞相展示。

这些作品赢得了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也得到了世界一流剧院的交口称赞。

从首部大型歌剧《图兰朵》到目前上演的歌剧《玫瑰骑士》,大剧院已推出了包含歌剧、话剧、舞剧、京剧等不同类别的剧目共48部。

前英皇总裁托尼·豪尔看了大剧院的制作剧目后称赞道:“国家大剧院用了几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剧院几十年来走出的道路。

”1 国家大剧院的服装制作国家大剧院的自制剧目主要以歌剧为主,歌剧又以西洋歌剧为主。

国际化是大剧院舞台创作的重要特色,主要与国外剧院联合制作或聘请国际优秀的主创团队合作。

作为舞台创作的重要部分,服装方面也引入了国际设计大师如:奥斯卡服装设计金奖获得者弗兰卡·斯夸尔恰皮诺,集导演、舞美及服装设计为一身的乌戈·德·安纳等等,吸纳了其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

大师们个性迥异,有的随性、有的严谨,但对待艺术效果和制作质量都非常严苛。

歌剧《阿依达》中阿依达唱段的表演及分析

歌剧《阿依达》中阿依达唱段的表演及分析

歌剧《阿依达》中阿依达唱段的表演及分析作者:黄璐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2期摘要:《阿依达》是歌剧泰斗威尔第的经典之作,以其戏剧性和悲剧性特点,很快立足于国际舞台中,并深受观众的喜爱。

《阿依达》这部经典作品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如潮的好评,观众上座率极高,在世界歌剧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威尔第也凭借《阿依达》这部经典佳作,成为了当时歌剧史中意大利音乐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在《阿依达》这部作品中,威尔第将爱国主义与情感主义作为情感主线,把阿依达身上背负着的全部情感交织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阿依达 ; 胜利归来 ; 戏剧女高音一、歌剧《阿依达》故事概述与创作背景歌剧《阿依达》是威尔第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其成熟时期创作而成,整部作品显得流畅而又细腻。

相比于他以前的作品,在咏叹调、重唱、合唱等方面有着更加优美动听的旋律,淋漓尽致地凸显了戏剧效果,将威尔第用音乐描绘故事的美学思想全面体现出来,在戏剧女高音的音乐内增添了更多戏剧内涵,能够将观众真正吸引进来。

在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后期诞生了《阿依达》这部作品,是一种标准的大歌剧,不管是在作品取材、结构安排,还是在艺术风格选择、音乐旋律处理上,都显得准确成熟并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阿依达》在导演、指挥、歌者及观众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进行首演,指挥由威尔第亲自担任,当时整个歌剧院座无虚席,演出极为成功。

在歌剧开始时观众就完全融入了优美而激动的音乐中,演出最后观众欢呼声经久不息,为威尔第及其《阿依达》给予了狂热的掌声,而威尔第被请出来谢幕的次数也在三十次以上,所以这是威尔第创作的最辉煌的作品。

一直到今天,歌剧《阿依达》的上演率都居高不下,被很多导演与指挥解释,被很多歌唱演员所饰演,阿依达这个清新的人物形象,可以将观众心中无限激情激发出来。

二、阿依达在歌剧中的选段《祝你凯旋归来》的演唱分析(一)《祝你凯旋归来》概述《阿依达》每幕戏的亮点都不相同,整个歌剧中贯穿了阿依达、拉达梅斯、安奈瑞斯等人物的复杂情感纠葛,层层递进、高潮迭出,充分表现了阿依达对祖国和父王的忠贞之情,很容易打动和感染现场观众。

《阿依达》:天津歌剧舞台上的又一道风景

《阿依达》:天津歌剧舞台上的又一道风景

《阿依达》:天津歌剧舞台上的又一道风景作者:景作人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9期景作人今年以来,天津大剧院连续上演了多部中外经典歌剧,使得这个城市在瞬间成为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又一个中心。

7月中下旬,在纪念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诞辰200周年的活动中,这里连续上演了他的三部歌剧,即《弄臣》《游吟诗人》《阿依达》。

三部歌剧均与匈牙利国家歌剧院合作,天津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天津音乐学院合唱团、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南开大学合唱团等单位参加了演出。

一时间,天津的歌剧舞台上出现了道道亮丽的风景,而《阿依达》则是这些风景中最为独特和最有代表性的一瞥。

7月18日至20日,《阿依达》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连演三场,我作为特邀嘉宾观看了18日的首演。

看后感觉有以下几个亮点较为突出,现归纳如下,以飧读者。

国际合作性成功本次《阿依达》演出是天津方面与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的合作产物,匈方除派出数十人的合唱团及部分乐团演奏家外,还派出了近十位独唱角色演员,这些艺术造诣深厚的歌唱家,很多都是世界上名声响亮的当红之星。

而指挥海加·多莫科斯,则是匈牙利新一代优秀的歌剧及交响乐指挥家,今年39岁的他,艺术阅历和艺术经验已相当丰富,有着指挥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巴托克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等艰难作品的经历,现为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

当晚《阿依达》的演出成功,匈牙利艺术家的加盟起到了关键作用。

既然是国际合作,其成绩就是双方共同取得的。

人们看到,天津方面对此次《阿依达》的上演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天津音乐学院合唱团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合唱团,共同加入到歌剧庞大的合唱阵容中,使得整部歌剧演出有了宏伟而立体化的效果。

更需要提出的是,天津交响乐团作为“担纲”的演奏主角,在歌剧演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演奏很好地呈现了威尔第歌剧音乐中的器乐精髓,且为声乐演员的演唱做出了恰如其分的铺垫与衬托。

除以上外,剧中的舞蹈场面、哑剧场面、群体造型场面等都显得很有特点,演员们在表演上很投入,看得出导演对他们严格要求。

《阿依达》:诠释经典 回归音乐

《阿依达》:诠释经典 回归音乐

《阿依达》:诠释经典回归音乐作者:黄宗权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第6期《阿依达》是意大利作曲巨匠威尔第的经典之作,在19年后重返上海舞台;又是指挥家许忠自2016年3月担任上海大剧院院长一职以来,第一次执棒本院制作的歌剧。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依达》的上演可以折射出当前国内歌剧制作,或者说国内对经典歌剧作品诠释的基本状态。

而对经典作品的诠释无疑建立在理解其何以成为经典的基础之上。

岁末年终,如果盘点2017年上海的重要文化事件,9月上演的《阿依达》应该能毫无争议地进入榜单。

作为上海大剧院2017/2018演出季的开幕大戏,又是指挥家许忠自2016年3月担任该院院长一职以来,第一次执棒本院制作的歌剧,同时也是这部意大利作曲巨匠威尔第的经典之作,在19年后重返上海舞台——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让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味。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歌剧的上演可以折射出当前国内歌剧制作,或者说国内对经典歌剧作品诠释的基本状态。

综合来看,这次《阿依达》的制作和演出相当成功,但也产生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经典作品的诠释无疑建立在理解其何以成为经典的基础之上。

1868年,埃及总督伊思梅尔帕夏(Isma’il Pasha)邀请威尔第为开罗的新剧院落成写一部歌剧,威尔第委婉地拒绝了,不是一次,而是拒绝了两次。

他回信说:“……我很遗憾,我不得不拒绝,首先因为我目前事务太多,然后是我不习惯于写应景的东西。

”然而,当他得到好朋友、剧作家迪·罗克尔(Camille du Locle)给他的《阿依达》脚本提纲时,威尔第动心了。

脚本提纲的作者是当时法国著名的埃及学家玛里埃蒂-贝伊(Francois Auguste Ferdinand Mariette)。

威尔第在50年的歌剧创作生涯(1843-1893)中,一共写了26部歌剧。

大多数他笔下的名作都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而《阿依达》却是个独特的例外,脚本初创者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

【精编范文】阿依达赏析-推荐word版 (9页)

【精编范文】阿依达赏析-推荐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阿依达赏析篇一:顾歌剧《阿依达》赏析(二)歌剧《阿依达》赏析(二)执教者顾圣婴第二课时三维目标教学内容Act 1, Scene 2 神殿祭坛歌剧是一个舞台艺术,它除了需要角色的悲喜来推动故事剧情的发展,也需要一些描绘11,Q1:这段音乐,能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可能舞台上怎样的效果?埃及军官出征前在神庙接受神的祝福,类似“洗礼”和“拜将”的展示性环节。

Q2:哪些元素会让观众对这个作曲家想象中的场景令人产生认同感?音乐的处理寻找新的素材,让大家觉得这种陌生的音乐可能正是古埃及祭祀时的音乐;埃及的文字和壁画,侍女,发饰和服装,若隐若现的巨石像,盔甲穿戴的过程,神龛被请下来跟着将军去打仗,大胜回来后要再把这个神像请回神庙。

Act 2, Scene 1 公主的寝宫13,Q1:根据音乐的表现形式,请划分段落并用字母写出结构?ABABCAB? A是一段完整的合唱,B是公主表达思念的几句独唱,这在歌剧中也是非常常见的音乐结构,有一个元素是固定完整的,另一个元素穿插在其中,两个元素互相交替。

? 元素的重复使用,相同的歌词和旋律,这样的重复如果放在文学和电影中就会让人觉得奇怪和不舒服,但在音乐中,这样的重复是必要的,不断强化观众的音乐记忆。

ABABCAB的结构,体现了歌剧中音乐的形式美感。

Q2:你们认为威尔第在创作这个片段时,还借鉴了哪个国家的歌剧特点?表现什么主题? ? 法国大歌剧: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入胜的历史题材。

? 意大利歌剧:取材于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序曲、三幕结构和幕间戏剧;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竖琴(古埃及大量存留的壁画中使用的乐器类似竖琴这样的弹拨乐器);仆从、精油、羽毛扇、镜子、奴隶舞蹈娱乐公主但公主却不甚在意等,说明古埃及宫廷贵族奢华的生活常态。

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舞台设计

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舞台设计

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舞台设计——兼谈戏剧空间观念韩生《阿依达》的演出与设计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

在上海体育场,三千多名演职员与两场共九万多观众一起创造了世界歌剧演出史上的多项吉尼斯记录。

《阿依达》吸引了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追踪报道,演出成了全世界瞩目的事件。

为演出搭建的金字塔舞台在排演期间就已经向游人开放,演出后又保留了七天供人们参观拍照。

这种景象在以往的歌剧演出中是没有过的。

演出前的电视采访,主持人分别问了制作人、导演和我对演出效果的期望。

制作人说:希望大家从此更加喜欢歌剧艺术并购买演出的VCD;导演说:希望观众获得一次狂欢和激动;我说:希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观众从歌剧演出中获得的是一种不可重复的体验。

好的演出会成为一个长久的话题。

我看到有个报刊上登载着一幅儿童画的歪歪扭扭的《阿依达》舞台写生,稚嫩的线条带给我的激动远远大于一张优美的图画;我听到许多参加排演工作的学生说:从没有想到歌剧有这么好听,我的欣喜远远大于听到一个音乐老师的推介;还有我五岁的女儿与小朋友们好几天里经常哼唱着“凯旋进行曲”做游戏;几个外地民工在干活时也在谈论着“阿依达”……。

我感到,引起这些从前并不知歌剧为何物的人们的关注,其意义远比引起音乐评论家的关注更为重要。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在各种流行艺术充斥市场的今天,歌剧一向被称作“高雅艺术”,特别是在我国并没有西方那样悠久的欣赏歌剧的传统,“高雅艺术”往往也是被束之高阁。

但这次演出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在于对歌剧制作走出“象牙之塔”的重新定位,寻求与大众审美需求的最广泛的结合点。

在这其中,独特的超大规模的演出空间环境是其中最显著的因素。

这样的空间给歌剧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使这门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吸纳能力的综合性艺术焕发出了在一般歌剧剧院的演出所不可替代的魅力。

上海的制作选在体育场演出是经过综合考虑后进行的一次历险。

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首先确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使这个设计与演出空间环境有机融合起来。

《阿依达》:“经典之花”绽放宜兴

《阿依达》:“经典之花”绽放宜兴

《阿依达》:“经典之花”绽放宜兴作者:蒋海瑛来源:《歌剧》2018年第02期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进入尾声,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台优秀剧目轮番登台亮相之后,作为本届歌剧节唯一入选的西方经典歌剧——上海歌剧院全新制作的《阿依达》,1月7日于宜兴保利大剧院震撼亮相。

该版《阿依达》是上海歌剧院2017年联合一流国际团队全新制作的,自9月15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以来,短短四个月内,已经辗转德国萨尔布吕肯、香港、苏州、福州等地——5地14场的演出,多番磨合,精益求精。

而在宜兴的这场演出,可谓经历了十多场的演出打磨和数万观众的检阅之后,以成熟而又精湛的风貌呈现在了中国歌剧节的舞台上。

在接到这次演出任务之后,上海歌剧院在繁重的排演日程中挤出时间,确保《阿依达》的排练。

虽然有了此前多场演出的经验,但这次演出可谓克服了重重困难,接受了全新的考验。

此版《阿依达》的舞台装置中,转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上演的剧场也提出了硬件要求。

虽然此次的宜兴保利大剧院新建不过两年,但自其建成后,舞台上的转台仅使用过寥寥数次。

在1月6日晚进场搭建完毕、全部人员带妆彩排时,剧组才发现转台欠缺润滑,无法顺畅地承载着道具布景及演员们的全部重量运作。

好在经验丰富的上海歌剧院团队,利用现有的舞美装置和道具,临时调整了进场、站位以及相应的动线和灯光等方案,彻夜调试,力图在有限的条件中带给观众最完整的舞台呈现。

这也是此版《阿依达》第一次在数九寒冬演出,大部队起程赴宜兴前又恰逢江苏普降大雪,特别是气温降至零下,这给需要在舞台上衣着单薄的演员们和乐池中的乐手们都带来不小的考验。

然而每位演员都用专业、敬业、乐业的精神完成了彩排任务。

演出当晚,剧院座无虚席。

从序曲第一个起音开始,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细腻有之,雄壮有之,收放自如:加之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扎实功力,无论是台前的庄严威武,还是幕后的遥声细闻,皆烘托出强烈的戏剧氛围。

国家大剧院版歌剧电影《阿依达》4K录制技术分析

国家大剧院版歌剧电影《阿依达》4K录制技术分析

国家大剧院版歌剧电影《阿依达》4K录制技术分析孙洋【摘要】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shooting process of opera film Aida produced by National Center for Performing Arts, and analyzed technical details of 4K ultrahigh resolution.%介绍和分析了中国国家大剧院制作采用超高清4K技术拍摄录制歌剧电影《阿依达》的过程和技术细节。

【期刊名称】《演艺科技》【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42-46)【关键词】歌剧电影;4K技术;录制技术;国家大剧院;超高清摄影机【作者】孙洋【作者单位】国家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北京100031【正文语种】中文歌剧《阿依达》是威尔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描绘了古埃及时代的爱情悲剧,场面宏大壮观,旋律优美动人,深具东方情调,是世界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2015年1月20日~26日,伴随中国国家大剧院版《阿依达》的首演,国家大剧院采用了4K(超高清)视频技术同期摄制了歌剧电影《阿依达》,记录下逼真恢宏的舞台场景布置,以及指挥大师祖宾·梅塔与女高音歌唱家和慧率领众多世界一线歌剧明星奉献的精彩演出。

这是国内首次将超高清4K影像的拍摄录制技术应用于歌剧舞台。

此次录制,国家大剧院特别邀请了来自意大利的导演及制作团队进行拍摄制作。

技术人员不断测试、沟通和比较,特别是考虑到4K影像在局部动态范围、画质与景深、边缘解析能力、边缘画质、全景动态范围与解析力方面的强大优势,最终拍摄设备定型为当前主流的超高清4K摄影机PMW-F55。

图1和图2分别为测试阶段,高清摄像机与超高清摄影机边缘画质和局部动态范围比较。

1.1 设备选用和技术要求所选用的摄影机具有全域电子快门,14档光圈宽容度,4 096×2 160单片CMOS 成像器件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舞台设计——兼谈戏剧空间观念生《阿依达》的演出与设计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

在体育场,三千多名演职员与两场共九万多观众一起创造了世界歌剧演出史上的多项吉尼斯记录。

《阿依达》吸引了国外上百家媒体的追踪报道,演出成了全世界瞩目的事件。

为演出搭建的金字塔舞台在排演期间就已经向游人开放,演出后又保留了七天供人们参观拍照。

这种景象在以往的歌剧演出中是没有过的。

演出前的电视采访,主持人分别问了制作人、导演和我对演出效果的期望。

制作人说:希望大家从此更加喜欢歌剧艺术并购买演出的VCD;导演说:希望观众获得一次狂欢和激动;我说:希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

观众从歌剧演出中获得的是一种不可重复的体验。

好的演出会成为一个长久的话题。

我看到有个报刊上登载着一幅儿童画的歪歪扭扭的《阿依达》舞台写生,稚嫩的线条带给我的激动远远大于一优美的图画;我听到许多参加排演工作的学生说:从没有想到歌剧有这么好听,我的欣喜远远大于听到一个音乐老师的推介;还有我五岁的女儿与小朋友们好几天里经常哼唱着“凯旋进行曲”做游戏;几个外地民工在干活时也在谈论着“阿依达”……。

我感到,引起这些从前并不知歌剧为何物的人们的关注,其意义远比引起音乐评论家的关注更为重要。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在各种流行艺术充斥市场的今天,歌剧一向被称作“高雅艺术”,特别是在我国并没有西方那样悠久的欣赏歌剧的传统,“高雅艺术”往往也是被束之高阁。

但这次演出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在于对歌剧制作走出“象牙之塔”的重新定位,寻求与大众审美需求的最广泛的结合点。

在这其中,独特的超大规模的演出空间环境是其中最显著的因素。

这样的空间给歌剧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使这门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吸纳能力的综合性艺术焕发出了在一般歌剧剧院的演出所不可替代的魅力。

的制作选在体育场演出是经过综合考虑后进行的一次历险。

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首先确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使这个设计与演出空间环境有机融合起来。

注重环境特征的设计理念我认为超大型景观歌剧多少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环境戏剧理论的影响,因为其中确实体现着环境戏剧的许多特点。

首先,超大型景观歌剧的规模都很宏大,这也正是歌剧所擅长,但更重要的特征则是与特殊的演出空间环境的紧密的有机联系,如在意大利维罗那竞技场演出的《奥塞罗》、《图兰多特》;在巴黎体育宫里上演的大型历史景观剧《戴高乐》;在太庙的《杜兰朵》,以及将在演出的《三姐》等。

而作为景观歌剧形式的《阿依达》则有着更长的历史。

威尔弟在1871年为庆祝伊士运河通航创作了大型歌剧《阿依达》,在开罗首次公演大获成功。

这部充满异国情调的歌剧,因其曲折的情节、优美的曲调、辉煌的场景和瑰丽的服饰而成为歌剧舞台上的传世名作。

本世纪20年代,《阿依达》就曾有过在埃及金字塔下的演出。

1987年后,专门根据演出空间环境而制作的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希腊雅典首次演出。

此后,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歌剧相继在澳大利亚悉尼、德国慕尼黑、瑞士黎世、意大利的维罗纳、加拿大蒙特利尔和埃及金字塔下演出,均引起轰动。

这次的版是第八次。

顾名思义,在“景观歌剧”中,作为演出空间环境的“景观”是构成每个不同的演出风格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舞台美术和视觉形象构成了每个演出的个性形象的最突出的特征。

经典的歌剧艺术在许多方面是有着严格的“规”的,如音乐、演员的歌唱等,作曲家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同时代的不同表演者“重复”着相同的旋律。

许多经典的音乐已经深入人心,观众甚至能背出许多有名的乐曲和唱段。

在歌剧艺术中,音乐是不可改变的必须“重复”的核心因素。

但是,舞台美术设计和导演处理则是必须改变而不能重复的因素,每次都必须要有新的创造才可以保持演出艺术的鲜活的生命力。

除非是某种有意的处理或特别的需要,在一个新的制作中不能设想把从前用过的哪怕当时最优秀的舞台设计方案再次使用或模仿。

我在《舞台设计的创意与表现》一书中曾写到:在戏剧艺术中,重复别人和重复自己都不可能。

戏剧艺术更加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歌剧以及戏剧对观众来说是一段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它只存在于“这一”时刻。

即使是同一个演出,今天的与昨天的也是不同的。

这种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特点也正是戏剧的魅力所在。

景观歌剧就更加突出这一点,以《阿依达》来说,有不少真正的歌剧迷会追随着各地不同版本的演出。

如果他们在看到的与国外没有什么不同,版的《阿依达》就失去了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所以的演出必须要有不同于前几次演出的个性特征,体现二十一世纪版的《阿依达》的特殊风貌。

因此,我们的设计既要表现故事的背景——古代埃及形象,又要重视演出场所——八万人体育场的形象特征,并力图使二者兼容。

这不仅是要创造出构成版演出的独特空间所形成的个性特征的要求,也是营造歌剧《阿依达》所需要的宏伟气势和壮观形象的造型手段的需要。

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体量高大,也是由于它的背景是茫茫沙漠和浩浩,二者相互映衬。

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金字塔“复制”到现代的体育场,金字塔就会被“包裹”在巨大的体育场的曲线空间之,两个同样强烈的视觉信号则是相互抵消。

我们必须找到这两个同样宏伟的空间视觉形象的结合点。

因此,我们以古埃及金字塔为形象母题,用现代建筑风格把半透明的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融合在一起,通过灯光的不同灯位、角度、色彩、明度的投射产生不同效果。

金字塔侧照明,透出结构网架,构成一个半透明的类似“贝聿名”风格的金字塔,在风格上与体育场的建筑相呼应。

根据剧情、音乐和情绪使半立体的狮身人面像显现或消失,金字塔像是自然在体育场生长出的而不是附加出的异己的形象,两个形象产生兼容。

阶梯式的金字塔也是舞台演区的延伸。

狮身人面像的脚构成八个流动装置,组成不同空间形象,提供演员动作支点。

古埃及雕像,壁画、廊柱、棕榈树等形象由舞台延伸至体育场跑道周围。

随着游行队伍的经过分别打亮。

金字塔被称为世界奇迹,它有许多费解之迷,它和狮身人面像、古埃及壁画和石刻等形象本身就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表现力,把人们带到一个充满魔力的遥远的世界。

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与现代的体育场建筑建立有机联系,在造型手段上保持了形象风格的兼容统一,同时在艺术创意上也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

把古代的埃及与今天的联系起来,表现了古老的爱情故事在今天的生命力,爱情是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永恒主题。

这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使《阿依达》获得了在的新的生命。

构想中的灯光架、音响器材架、大屏幕框架等也做成金字塔形,使器材装置成为舞台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舞台形象的延伸。

演出空间形象流程总体形象流程:现实(体育场)——非现实(古埃及浪漫故事)——现实(体育场)。

开幕前,从现实开始,观众进场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半透明金字塔建筑,侧照明,露出结构网架,与体育场建筑结构形象浑然一体;(图1)音乐开始,金字塔侧光渐熄,显现出狮身人面像,将观众从体育场建筑带进遥远的古代埃及……。

金字塔面层装置在音乐中缓缓打开,进入埃及宫殿环境;(图2)祭坛。

圣火中,从狮身人面像的眼睛里射出激光,壮观的金字塔仿佛有了生命,透射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图3)后宫。

古埃及壁画使公主的卧室在舒缓颓靡的音乐中显得缠绵悱恻;(图略)凯旋。

宏伟的金字塔也是表演区,壮观的大合唱把演出推向辉煌的顶点;(图4)尼罗河畔。

金字塔分段投光,上端的三角形成推远的金字塔,下半部投水灯效果,呈现金字塔边的河流——尼罗河形象;(图6)地牢。

布景流动装置随音乐向中央缓缓移动,空间越来越压缩窒息,男女主人公殉情而死;(图7)尾声,化蝶,漫天飞舞的彩蝶,爱情和生命的升华……;(图8)……各方面对演出的反应l “几乎所有观众,入场前回答记者提问时均一概表示:‘完全是冲着那景观而解囊的……’但身临其境地伴随着威尔第雄壮的旋律,伴随着狮身人面像色彩、造型和剧情的演变,观众的情绪不仅为景观而欢腾,同时也感到了经典歌剧的艺术享受。

” (摘自《劳动报》)l 某公司人员:“听说要进吉尼斯世界纪录,机会难得,所以我买了六票,让家里所有人都来感受一下,连我八十岁的母亲也来了……”(摘自《新民晚报》)l 某职员:“很壮观,很美,演员表演很棒,更难得的是这次的演出用一种很贴近的方式来演绎,能够让老百姓更近地接触到歌剧,觉得歌剧不是呆板的,它是严肃和娱乐相结合的艺术。

” (摘自《新民晚报》)l 某中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了歌剧,这次难得遇到《阿依达》演出。

视觉冲击特别大,尤其是军队出列那场戏,给人以振奋、震撼的感觉。

”(摘自《新民晚报》)卫视记者:“它不象一般歌剧那么沉闷,非常注意面向普通观众。

”(摘自《新民晚报》)l “昨晚的奇观,还在于万众欢腾的互动观剧氛围所展示的生机勃勃城市文化新气象。

这种场面也许在传统的经典歌剧演出中难以看到,但歌剧艺术也从来没有像昨晚那样贴近普通人的心灵” (摘自《文汇报》)l 罗曼科前天一走进体育场,就露出了惊喜的灿烂笑容。

她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这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舞台。

”这是罗曼科第15次扮演“阿依达”。

(摘自《解放日报》)l 某美国游客:我刚到这座城市,发觉一切都超乎我的想象。

《阿依达》像一样充满了美感,让人感动。

尤其是结尾的“蝴蝶升空”,太美了,也很化。

《阿依达》诞生在意大利,如今在它却变出了很多“花样”,这真是让人兴奋的事情。

(摘自《文汇报》)l 某电影导演导演:我在剧院看过《阿依达》,那种细腻的表演和凝神聆听的气氛,体育场里是无法比拟的。

但是广场式歌剧的那种开放性、震撼力和参与性,以及杂糅时尚艺术形式如时装、灯效、烟火等所产生的那种万人大“派对”的效果,也是歌剧院里无法制造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景观歌剧更贴近大都市中“百艺杂”的文化消费方式。

《阿依达》实际上创造了一种观剧的新时尚。

l 某歌剧演员:户外大型歌剧这种形式,近年在欧美比较流行。

我到过维罗纳广场和罗马古角斗场,那里一般把露天场地的三分之一辟为舞台,歌剧演员不用小话筒,一万多观众到场也能听得很清楚,歌剧界视之为普及歌剧的途径之一。

对于艺术家来说,能让更多观众走近歌剧,就不必固守传统演出形式。

近年来歌王多明戈、帕瓦洛蒂等也频频在体育场和广场开音乐会,就是很好的例。

l 某音乐家:我看了一半就走了。

歌剧不能这么搞。

l 某音乐评论家:歌剧不能只是迎合大众而降低品位。

l 《阿依达》是中国得到的继悉尼奥运会28枚金牌后的第29枚金牌。

(美国《洛山矶时报》评论)《阿依达》对戏剧空间观念的启示对歌剧《阿依达》所进行的演出空间的探索不能仅仅理解为这只是歌剧艺术的生存策略,其实这也正是歌剧艺术的本质规律的反映。

歌剧艺术几乎集所有艺术门类之大成,如歌唱、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服装、化装、灯光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歌剧艺术的水平可以代表该国家总体艺术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