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

0
最适pH
pH
酶活性受pH影响示意图
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最
强时所需要的温度,此温 度时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动物体内酶: 最适温度:35—40℃。 植物体内酶: 最适温度:40—50℃ 。 细菌、真菌可高达70℃。 在最适温度的两侧,反应速率都比较 低 空间结构 遭到破坏 较高的温度容易使酶的 活性 。较低的温度使酶活性降低 而失去
1
加等量H2O2溶液
2ml
2ml
2ml
2
3 4 5
控制PH值(1ml) 蒸馏水 HCl
NaOH
2滴 2滴 2滴 加肝脏研磨液 观察现象 ( 有无气泡 ) 有气泡 无气泡 无气泡 实验结论
PH对酶活性有影响,酶有最适 PH值
结论三:酶作用的条件较温和
υ/mmol/s
υ/mmol.s-1
0
t/℃ 最适温度 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总结,写实验报告并适当交流)
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提供的材料
3%可溶性淀粉溶液、 3% 过氧化氢溶液
2%的淀粉酶溶液、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
沸水、60℃水、冰水、
5%HCl、5%NaOH、蒸馏水、
碘液、斐林试剂
实验探究影 响酶活性的 条件.flv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肠脂肪酶 6.8 1.5—2.2 8.0—9.0 8.3
PH会影响酶的活性吗?
科学探究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温度/pH 会影响酶的活性吗?) (温度/pH 会影响酶的活性)
(设计方案、预期结果…温度/PH) (按预定方案进行实验)
《酶的特性》教案(5篇)

《酶的特性》教案(5篇)《酶的特性》教案 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能力目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验操作基础,这节课的三个实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酶的高效性的实验,导入新课。
提问:酶的催化效率如此高效,酶能否催化任意一个化学反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专一性教师演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学生边看边做此实验,仔细观察根据现象可知: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说明生物体内某些酶只能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而不能催化所有物质。
如二肽酶能水解任意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
所以,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5.1《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酶的特性》是新人教版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酶具有高效性”、“酶具有专一性”、“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探究与分析”三大内容。
其中“酶具有高效性”的内容,在前一课的“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学生已自我构建。
有关“酶具有专一性”的内容,隐含着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和不同的酶对同一种底物的作用的内容,对于这一内容,只要引导学生对前一节所学实验就底物和酶进行改变,通过亲自实验及分析,很容易突破。
因此,“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重心所在,而这一内容所包含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分析,既是前面所学的“酶的作用与本质”知识的延续和进一步理解,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素养非常好的内容,对学生学习与研究生命科学的兴趣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第 1 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结合初中学习的人体内消化酶知识,学生已具备了以下与本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即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然而,对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还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特别是细节问题:如底物的选择、指示剂的运用等,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结合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困难。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明酶的特性,探究酶活性受到环境因素(如 PH 和温度等)的影响。
2、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德育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学生能参与讨论生活生产、社会热点问题并做出理性解释和宣传,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5章第2课时酶的特性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教材微点发掘】 1 . 阅 读 教 材 第 84 页 , 说 出 酶 制 剂 适 于 在 低 温 (0 ~ 4 ℃) 下 保 存 的 原 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0 ℃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 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第2课时 酶的特性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 1.阐明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
2.酶具有高效性的原因: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 作用条件较温和
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2.通过相关的实验和探究,尝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都会使酶因空间结构遭到 试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
(2)设计方案ຫໍສະໝຸດ 项目 材料实验组对照组 等量的同一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对应的酶 溶液
新知探究(一) 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1.验证酶的高效性 在比较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酶)和FeCl3对过氧化氢的 催化效率实验中(如图),试管甲产生的气泡比试管乙多, 说明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
2.验证酶的专一性 (1)实验验证: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但淀粉水解后会生成麦芽糖,蔗糖水 解后会产生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都是还原糖。下表为比较新鲜 唾液(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催化作用实验,请分析:
操作步骤 可溶性淀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酶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酶的作用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能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3. 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酶浓度和底物浓度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机理。
难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酶作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消化酶、发酵酶等,引出酶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酶的特性、作用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酶洗剂、酶制剂等,让学生了解酶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酶的特性解决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机理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酶应用的理解。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互动情况,判断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八、拓展与延伸1. 酶的发现与发展:介绍酶的发现历程,让学生了解酶研究的重要进展。
2. 酶的产业化应用:介绍酶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展示酶的实际价值。
3. 酶的未来展望:探讨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潜在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学生阅读的教材,如《生物化学》、《酶学原理》等。
酶的概述

酶的化学本质和特性
二、酶的特性
1、高效催化性 2、高度特异性(专一性) (1) 绝对专一性
(2) 相对专一性
(3) 立体异构专一性 3、反应条件温和性 4、高度不稳定性 5、可调控性
习惯命名法常常以底物命名,如淀粉酶、 蛋白酶、脂肪酶、磷酸酶、激酶;以反应性质 命名如氧化酶、异构酶、脱氢酶、脱氨酶、转 氨酶等;以结合底物与反应性质命名,如乳酸 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琥珀酸脱氢酶等; 有时在上述命名基础上,还加上酶的来源或酶 的其他命名特点,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碱 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等。
酶的分子结构
四、同工酶与变构酶
2、变构酶
具有变构效应的酶称为变构酶。
变构酶除具有活性中心外还具有调控位 点。调控位点可以与底物以外的物质结合, 使酶分子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提高或降低 酶的活性,这种效应称为变构效应。
酶的命名、分类与活力
一、命名
习惯命名法
系统命名法
酶的命名、分类与活力
一、命名
1、习惯命名法
酶的命名、分类与活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分类
1、氧化还原酶类 2、转移酶类 3、水解酶类 4、裂合酶类 5、异构酶类
6、合成酶类
酶的命名、分类与活力
三、酶的活力
1、酶活力
酶活力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种底 物反应的能力。无论是酶的分离提纯或是酶的 性质研究都离不开酶的活力测定。 酶活力越强,酶促反应速率越快;反之, 酶活力越弱,反应速率越慢。
酶的分子结构
一、必需基团与活性中心
酶特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酶的催化作用及其特性。
2. 掌握酶的专一性、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3.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检测酶的活性。
二、实验原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它能够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以下特性:1. 专一性:酶对底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只催化特定的反应。
2. 温度依赖性:酶的活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较高。
3. pH值依赖性:酶的活性受pH值影响,最适pH值下酶活性最高。
4. 激活剂和抑制剂:激活剂能够提高酶的活性,抑制剂则降低酶的活性。
本实验通过观察酶的专一性、温度、pH值、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酶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唾液淀粉酶- 淀粉溶液- 蔗糖溶液- 碘液- 班氏试剂- 恒温水浴- 试管- 试管架- 滴管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烧杯- 移液器- 比色计四、实验方法1. 酶的专一性实验- 将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分别加入唾液淀粉酶,观察淀粉溶液变蓝的时间。
- 加入碘液,观察蔗糖溶液是否变蓝。
2.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实验- 将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分别加入试管中,分别放入不同温度的水浴中,观察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3. pH值对酶活力的影响实验- 将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分别加入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pH值的缓冲液,观察酶活性随pH值变化的情况。
4. 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实验- 在淀粉溶液中加入激活剂和抑制剂,观察酶活性随激活剂和抑制剂加入量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酶的专一性实验- 淀粉溶液加入唾液淀粉酶后,变蓝时间明显缩短,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催化作用。
- 蔗糖溶液加入唾液淀粉酶后,未观察到变蓝现象,说明唾液淀粉酶对蔗糖无催化作用。
2.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实验- 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在40℃时酶活性达到最高。
- 温度超过40℃后,酶活性开始下降,说明高温抑制了酶的活性。
第二章 酶类

按照催化反应的类型,国际酶学委员会将酶分为六大类。在这六大类里,又各自分为若干亚类,亚类下又分小组。亚类的划分标准:氧化还原酶是电子供体类型,移换酶是被转移基团的形状,水解酶是被水解的键的类型,裂合酶是被裂解的键的类型,异构酶是异构作用的类型,合成酶是生成的键的类型。
(1)氧化还原酶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如葡萄糖氧化酶,各种脱氢酶等。是已发现的量最大的一类酶,其氧化、产能、解毒功能,在生产中的应用仅次于水解酶。需要辅因子,可根据反应时辅因子的光电性质变化来测定。按系统命名可分为19亚类,习惯上可分为4个亚类:
2.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体系
由一条肽链构成的酶称为单体酶,由多条肽链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的酶称为寡聚酶,属于寡聚蛋白。有时在生物体内一些功能相关的酶被组织起来,构成多酶体系,依次催化有关的反应。构成多酶体系是代谢的需要,可以降低底物和产物的扩散限制,提高总反应的速度和效率。
有时一条肽链上有多种酶活性,称为多酶融合体。如糖原分解中的脱支酶在一条肽链上有淀粉-1,6-葡萄糖苷酶和4-α-D-葡聚糖转移酶活性;来自樟树种子的克木毒蛋白(camphorin)由一条肽链组成,有三种活性:① RNA N-糖苷酶活性,可水解大鼠28S rRNA中第4324位腺苷酸的糖苷键,释放一个腺嘌呤;② 依赖于超螺旋DNA构型的核酸内切酶活性,专一解旋并切割超螺旋环状DNA形成缺口环状和线状DNA;③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来自红色链孢霉的AROM多酶融合体是二聚体,每条肽链含五种酶活性,可催化莽草酸途径的第二至第六步反应,由于有中间产物的传递通道,使催化效率大为提高。
2一碳基转移酶:转移一碳单位,与核酸、蛋白质甲基化有关。
2磷酸基转移酶:常称为激酶,多以ATP为供体。少数蛋白酶也称为激酶(如肠激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觉得培训内容可以分科目学习,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因为学生群体不一样,学生的文化水平也不一样,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另外也可以放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给培训教师学习,案例可以分不同的科目,这样培训会更有针对性。
对于培训导学来说,我也觉得可以多几名导学老师,一个导学老师有时忙不过来,不能及时给学员回复,并且我建议导学老师也要分科目,因为不同科目的老师真的很难去辅导和提出更好的建议。
我觉得培训平台有些功能也不完善,比如我们在WORD文档下来的一些贴,有时复制到平台上,粘贴不了,这样又要重复输一次。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黄小洁【版本信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内容。
【教学设计】概念图展示设计过程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一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2.教学目标①需构建的概念体系:能区别化学催化剂与生物催化剂;能说出酶的本质;能列出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能阐明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②需发展的思维技能: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寻求答案和评价同伴设计实验方案;借助目标分析法学习如何获取信息;借助三维分析和换位思考法学会交流。
3.学生学情分析学科间知识迁移:在高一化学中学过有关催化剂的特点及作用,在化学实验中对其有感性认识。
本学科的知识及能力方面:通过前面半学期的生物实验课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一系列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经过生物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细胞知识,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在我校正实施“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教学改革,在学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能得到很多的自主表达的机会,表达能力较好。
并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学生还能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激发思维和整理知识。
存在的困难: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有涉及到酶的应用经历或现象,但不知其本质与酶有关,更不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
4.教学重难点重点:建构酶的特性知识体系,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难点: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二、教学策略本次教学活动是依据“以生为本,发展能力,落实效果”的学科教学理念,内容是参照一般探究教学模式所共有的一般内容和阶段设计的,安排了三个活动,即是:第一步,课外研究性学习: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探究活动,将探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相联系,并有意造成他们的思维冲突,刺激他们研究学习兴趣,从而启动思维;第二步,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并为观察结果提供解释,这个过程会因为知识的不系统而遗留下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困惑或问题。
第三步回到课堂,交流讨论、内化提升。
课堂教学是对前面活动的总结、归纳和提升的归纳过程,在课堂的教学中,用演绎法的教学方式,将在研究性活动与实验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汇总并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形成理论体系,并用学到的知识再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见下表探究程序教师活动第一步课外研究性学习诱发、启动、激励探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
开放实验室,指导探究观察、记录,提出问题第二步实验室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出新问题,布置任务,组织酶的特性探究分组实验,维持秩序交流、评价探究结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第三步指导交流、讨论、内化理论知识,落实知识目标,检测知识交流、讨论、评价,汇回到课堂,交流讨论、内化提升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的准备:要求实验员开放实验室并提前准备好活动的材料,包括梨、苹果、淮山等材料若干;小刀若干,培养皿和烧杯若干;小组分工任务表、评价表、记录表等。
2.探究和实验场所的准备: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实验都选择在实验室进行,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带材料在实验室内分两次完成第一步的初步探究及第二部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活动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三步,这样的设计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推进过程。
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第一步的资料提供及设计问题激发兴趣方面;在第二步实验探究前作详细说明;第三步主要做好课堂交流讨论的组织和评价。
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如下:建议上周周五实施步骤一,周六自修时间可以课外交流,周日学生在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和与同学交流;周一到周五可以安排两个课时实施第二第三步的教学。
第一步:研究性学习活动流程【准备活动】教师活动:按班级分组,每6人一组,组长负责分发梨、苹果、淮山各半个(块),食盐、食用小苏打,小刀一把,培养皿三个,烧杯一个,资料,纸张(现象记录、表述等用)。
学生活动:观看资料发展能力:激发动机,准备探究【观察现象】教师活动:①明确分组②指导操作重现现象③激发探究欲望, 导问:例如:请仔细观察切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各组员共同观察,作好观察记录。
如果用食盐或小苏打溶液冲洗切面,又会如何?用手机将各组的图片拍下来,连接电脑设备,以备下阶段辅助各组对现象的叙述。
学生活动:①组长将梨、苹果、淮山各切成两半,置于培养皿中。
②观察,记录现象,讨论。
发展能力:借助聚焦工具,调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教师活动:①要求各组派代表报告观察结果(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将各组记录呈现)②汇总各组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③引导学生从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
思考的结果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如图1)(提示提出问题可先在现象上加个问号如:果肉为什么会变色?变色和什么有关,是温度、空气还是水分?不同水果变色速度一样嘛?同一水果在什么情况下变色最慢?等等)④要求学生将本组的问题记录并交流。
学生活动:①学生交流发现②各组可能发现的现象有:果肉变黄,变涩;有果汁流出;三种切面颜色变化不同;变化时间不同;同一果肉不同部位变化不同,用食用盐或小苏打溶液处理切面后,不变色或时间推迟等等。
发展能力:借助可能性分析法,进行猜测,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问能力。
图1 展示研究活动阶段提出猜想【确定探究问题】教师活动:①展示平时拍摄的和刚刚活动中各组的组织切面照片,教师引导探究解决变色问题。
②引导学生就变色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列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或探究方向③引导探究变色的各种可能因素(图2)。
学生活动:①讨论变色的深浅、出现时间的快慢、部位的不同等问题②列出各种探究的问题,讨论与变色可能的因素③记录问题。
发展能力:头脑风暴法,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思维的广度。
图2展示果肉变色可能性猜想【提出假设】教师活动:①教师说明提出科学假设应具备的要求②要求各小组根据讨论就切面变色现象提出一个假设③教师反馈,评价各小组的假设(图3)学生活动:①各小组提出假设,可能有:梨切面变色快慢和外界温度有关,温度高变色快且深,温度低相反;变色是有无空气引起的;变色快慢深浅和水果种类有关等等②学生讨论评价假设。
发展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
图3展示研究活动阶段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教师活动:①教师提出设计实验要求:要注明实验名称,材料,仪器,小组成员;实验方案、计划;实验处理说明;结果预测等②教师组织各组实验设计方案的阐述及评价。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讨论拟定实验设计方案②按要求书写设计方案③听取他人阐述,并对照评价量规对其它组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④学生听取建议,完善设计。
发展能力:借助目标分析法及三维分析法,发展实验设计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等【引导探究】教师活动:布置课外探究任务:按各小组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写的实验报告贴在班级的后黑板上,同学相互学习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明确课后任务。
发展能力:研究性活动的延生,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学习中分享智慧。
第二步:探究影响酶活性实验研究性【准备】教师活动:观察、了解各小组开展情况,准备好评价、记录的报告纸。
学生活动:提前预习实验,并每组派两位成员参与教师实验材料的准备。
发展能力: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验】教师活动:明确任务,规范实验规则;作好实验安全及实验纪律维持;完成各组实验评价;总结。
学生活动:学生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记录实验现象;作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组内评价;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发展能力:发展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协作、交流、评价能力等发展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
第三步回到课堂,交流讨论、内化提升【目标定向】教师活动:任务前置,问题驱动预习思考题主要为主观题,将酶的特性的知识与生活、社会联系设置题型,包括有思考题和思维导图等图示任务。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及前面探究和实验的问题阅读文本,初步理解把握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等知识;通过初步完成思考任务,圈定个人疑在实验及文本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预习展示】教师活动:①要求各组代表报告实验结果结论(可视化工具的使用)②汇总各组的疑难问题。
学生活动:①学生交流实验探究结果结论。
思维导图展示探究情况(如图4)。
②各组可能下的结果和结论有:有果汁流出;果肉或淮山产生锈色、变涩与酶催化氧化过程有关;三种切面颜色变化不同,可能与反应物不同有关;变化时间不同;同一果肉不同部位变化不同,可能与成熟程度有关等等.发展能力: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问能力及表达能力。
图4小组展示实验探究情况【聚焦点评】教师活动:思维导图给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求(如图5)引导交流、评价;汇总各小组探究结论,指明水果褐变实质: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的结果,褐色是生成物的颜色。
学生活动:交流探究结果,展示结论,评价其他组研究结果;学生明确果肉切面变色原因。
发展能力:借助目标分析法及规则分析法,发展学批判性思维的思辩能力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等。
【互动探究】教师活动:引导阅读教材,设置探究习题,进行理论探究。
使探究能力与知识理论应用能力结合起来。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将探究的结果与课本酶的概念、特性及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学生应用理论重新解释实验结果,并通过具体的探究题目实现知识的应用。
发展能力: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
【总结提升】教师活动:总结酶的各知识点,并归纳探究实验的要点;拟订思考题、检测题,供学生巩固。
注意体现分层教学、分层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做。
学生活动:回忆酶的各知识点;通过题目联系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