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下邵东人

合集下载

湖南,霸得蛮(下)

湖南,霸得蛮(下)

12I观察之声OBSERVATION►三湘四水纵向的百年风流讲完,我们再讲讲横向的三湘四水。

四水没有多大争议,但三湘Mfr么?很绷南人也说不清楚。

湖南像一块夹心饼干,总体风格统一之下又各具特色,随便拎出几处都很有韵味。

第一片,就是以常德为代表的湘北区域,常德之于湖南,就像潮汕之于广东,说的也是西南官话,它既有湖南的蛮勇,又有湖北九头鸟的精明,出状元,也出政治家。

常德人经商厉害,从政也很厉害,拉帮结派、互相提携,湖南人讲起常德的时候总有点异样的感觉,这点也很像潮汕人。

常德还有一大特色一米粉。

米粉是长江流域中上游几个省份的硬通货,云贵湘赣都在争,各执一词,各有所长。

其中常德米粉靠着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精心准备的原料先是占领长沙,之后又走向中国。

与常德一样,岳阳同属湘北,不同的是洞庭湖边的岳阳乃是千古名城。

因为靠着洞庭湖和长江,千百年来,无论是战乱避祸,还是闯荡求生,来自东西南北的人们穿越中国,岳阳都是重要的人口中转站,只是现今有些沉寂了。

再比如湘南地区的郴州,“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说的就是郴州。

郴州江水丰盈、风景秀美,城市也很漂亮,是一块没有被开发的宝地。

所谓的俗语,很多人的解读是“郴州交通闭塞、疟疾横行”。

其实恰恰相反,这句话描述的是郴州骡马古道的繁茂场景。

“船到郴州止”是指郴州是湘江南下的客货船水转陆枢纽,船只到郴州后没有水路可行,只能在郴州改为DEPORTERS记害I1Q IlNOTES2019I10骡马运输。

“马到郴州死”是指马要日夜驮运大量的货物,劳作到死。

“人到郴州打摆子”说的贝!|是指众多船工、挑夫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累得打摆子。

湖南另外一个极具特点的片区就是湘中地区了,湘中地区“崇山叠岭、滩河峻激、舟车不易为交通”o古是南蛮栖居之地,险峻的自然环境与蛮夷充满原始野性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相结合,造就了湘中的血性,湘中地区可谓是“典型湖南”O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就是湘中地区的双峰县人,湘中的山农一直是湘军主力,“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性格使湘军成为了远征劲旅。

邵东市演讲少数名族

邵东市演讲少数名族

邵东市演讲少数名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邵东市概况
2.邵东市少数民族人口情况
3.邵东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4.邵东市少数民族演讲活动
5.结论
正文
邵东市位于我国湖南省中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邵东市共有 49 个民族,总人口约为 100 万人。

其中,汉族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6%。

邵东市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苗族、侗族、瑶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在邵东市和睦相处,共同传承和发展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

邵东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积极倡导民族团结,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为了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邵东市举办了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演讲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在演讲活动中,来自各民族的选手们用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例,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伟大。

通过这些演讲活动,邵东市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第1页共1页。

浅析邵东商人的“敢闯敢拼”精神

浅析邵东商人的“敢闯敢拼”精神

浅析邵东商人的“敢闯敢拼”精神邵东县委党校课题组周铎苏自东邵东县位于湘中腹地,1952年从原邵阳县析置建县,以位于邵阳县东而得名,面积176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27万。

邵东素有“商贸之城”、“百工之乡”、“金针之地”之美誉。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一群邵东人纷纷走出家门,走南闯北,从而揭开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新的一页,这些人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犹太人”的邵东商人,这种现象也被专家和学者称赞为“邵东经济现象”。

邵东商人在湖南商界首屈一指,在湖南本土还没有哪个地域的商人能与之相提并论,就全国范围而言,邵东商人出现早、数量多、足迹广、规模大、名气响,已形成一定气候,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致于全国各地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商人,这一切都离不开邵东商人“敢闯敢拼”精神的支撑。

我们梳理邵东商人的发展脉络,研究邵东商人“敢闯敢拼”精神的特征,对于重振邵东商人辉煌,提炼概况“邵阳精神”,建设产业兴旺的经济强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回顾邵东商人发展的历程邵东地处衡宝干旱走廊,人多地少,人口密度为湖南省第一,人平不足4分田、2分土,不沿边,不沿海,自然资源严重不足。

在历史上,邵东有务工经商的传统,能商善贾者众多,有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充足的剩余劳动力、众多的经济能力。

早年,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邵东人迫于生计纷纷外出“淘金”,使邵东获得了“百工之乡”的称号。

早在明末清初,邵东本土手工业和私商贩运业就比较发达。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境内工商业发展呈现区域性和专业性。

如东南部的仙槎桥、渡头桥、范家山一带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刨凿、锯皮、笔墨等制造业,中部的火厂坪、砂石一带的“三钉”(土钉、马钉、螺钉)、锅鼎铸造业,产品远销鄂、桂、粤、云、贵、川等10多个省。

据《邵东县志》记载,1949年,境内有私营工业155户,产值238万元,私营商业、服务业710户,从业人员1400人。

1956年,经过工商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私营工商业基本上消失了,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私营工业与个体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杨能广:闲侃邵东人的“生意经”

杨能广:闲侃邵东人的“生意经”

杨能广:闲侃邵东人的“生意经”闲侃邵东人的“生意经”杨能广“有市场就有邵东人,有邵东人就有市场”,邵东人多地少,十年九旱,生存条件较为艰难,这迫使很多邵东人背井离乡,走南闯北,在滚滚商海中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故此,邵东人能商善贾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为知名。

一代代的邵东商人,积淀了底藴深厚的“生意经”。

在此,笔者就自己所闻撮举一二,以供读者品鉴。

阐释生意门道的。

“嘴巴子甜,是本钱”,做生意首先讲求的是态度好,“和气生财”嘛!那种顾客来了爱理不理懒得起身者,就像“人家借了一斗米还了一升糠”似的,还是莫入此行。

“货卖堆山”,意即经商不怕本钱大货物多,这既显示了老板的经济实力,又给了顾客充分的挑选余地,东西自然好卖。

有一句俗语“做生意要本厚,当婊子要脸俏”,后一句当然不可取,但前一句还是与“货卖堆山”其理相合的。

试想,假若仅有稀稀落落几件商品摆在店里,顾客一则无挑选余地,二则认为你可能要扫摊收场了,自然出不起价,肯定没有赚头。

此外,“呷奶要寻娘,生意要成行”道理也差不多。

“三年不开张,开张呷三年”,意思是做生意急不得,特别是在生意清淡的时候要沉得住气,等机会来了就能好好的赚一把。

“一分利胀死,十分利饿死”,做生意不能希图“一夜暴富”,要将利润控制在合理的范圃,才能赢得顾客,自己也才能长久生存。

若不顾退路,只图暴利,蒙一个是一个,搞一锤子买卖,则迟早会失去顾客的信任,自己也会关门大吉。

“逢贱莫丢,逢贵莫追”,商海商海,商场如海,商品行价决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高时低。

此语提醒生意人要紧跟价格涨势,善于规避风险,争取顺势而为。

廓清生意规则的。

人有人道,商有商道,市场经济是残酷无情的,如果漠视生意规则,无限度将其与人情混杂不分,则注定要失败。

“亲是亲路,钱是钱路”“要想伙计长,伙计明算账”,在商言商,什么时候都不能用感情代替原则,搞无厘头的利益分配。

否则,即使团体内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很多家族式企业之所以走向衰亡,教训是很深刻的。

古代最牛邵东人:刘备追寻13年,才华诸葛亮自叹不如

古代最牛邵东人:刘备追寻13年,才华诸葛亮自叹不如

古代最牛邵东人:刘备追寻13年,才华诸葛亮自叹不如三国牛人很多,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个个名震天下,然而,他们都敬佩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巴。

刘备为得到他为己所用,追寻13年不放弃,甚至对企图伤害他的人说过狠话:“谁敢加害刘巴,我诛他三族。

”刘巴是谁?刘备为何如此器重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差点惊掉下巴,因为我没想到他会是湖南邵东人(和我是老乡,呵呵)。

史籍记载,刘巴(约183-222),字子初,东汉荆州零陵烝阳人。

东汉的烝阳(西汉叫承阳),意指烝水之北。

烝水即蒸水,其源头之一为湖南邵东县皇帝岭山下的蒸源村,流经高桥、野鸡坪、佘田桥、水东江等乡镇后,进入衡阳县境内,在衡阳市石鼓注入湘江。

湖南“三湘四水”中的蒸湘,指的就是这条河。

东汉烝阳属荆州零陵郡,管辖的区域主要包括今湖南邵东县东南部一带。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占荆州四郡,零陵郡属刘备势力范围,故《三国志·蜀书》称刘巴是荆州零陵烝阳人,也就是今湖南邵东县人。

影视剧中的刘巴形象刘巴之所以被称为“牛人”,首先在于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

刘巴的祖父刘曜是苍梧太守,父亲刘祥是江夏太守、荡寇将军,他们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属于很多人见面后膝盖不自觉打弯、极力想讨好的人物。

出身名门倒不算什么,关键要有才。

刘巴18岁就担任郡署户曹史主簿,荆州牧刘表也算是一代豪杰,多次要提拔他,并举荐他为“茂才”,但刘巴就是懒得去。

自称汉室皇叔的刘备也多次给刘巴送Offer,他也不为所动,甚至还对刘备冷嘲热讽,气得刘备一度想杀掉他,诸葛亮赶忙为之劝阻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刘备后来评价刘巴说:“刘巴才能智慧超过常人,也只有我可以任用他;换了别人难以加以委用啊!”(“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

”)不同于同时代的曹植以文才闻名于世,刘巴是以识见、才干和清高名重天下。

先说识见。

刘巴是三国众多名士中,对天下大势看得最清楚的人。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800字邵东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800字邵东

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800字邵东历史留下了许多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就是祖辈们留给后代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新兴的潮流众多,你可曾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鱼米之乡宁波。

正所谓行千里、致广大,宁波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文化气息。

宁波每年都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有很多非遗项目汇聚于天一广场,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美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趣味互动等文化盛宴。

宁波本身就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有河姆渡文化遗址,保国寺,天一阁,上林湖越窑遗址等。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收官之年,宁波市多次举办非遗扶贫专题展区,多次集中展示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有著名的越剧。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平癞子锣鼓是流传于梁平区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以“十八癞子”锣鼓引子为基础,经做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已成为民间节日庆典的音乐形式。

我最喜欢的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它是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并画上精美图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馈赠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的高级礼品,被誉为“天下第一帘”。

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粱平木版年画属于木制水印年画,是梁平区为庆贺年节商印制的一种民间艺术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国务院在2005年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了高潮,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我们重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委员会现后将中国申报的41项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庆市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各1处;重庆大足石刻、中国南方喀斯特。

在四川青城山-都江堰一带有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由秦国蜀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邵东:民营经济挑大梁

邵东:民营经济挑大梁

周亚明胡雅南芙蓉国里邵东:民营经济挑大梁4月6日,2023年邵东第七届五金机电博览会开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1000余家企业参展。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让邵东市拥有“百工之乡、商贸之城、民营之都”的美誉,挑起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闯”世界的邵东商人作为地处湘中腹地的一个内陆县,邵东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为了生计,他们肩扛手提、挑箩摆摊、走村串巷,将小五金、箱包、服装等小商品卖到全国各地。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饱和,邵东人又把视线投向了国外,开始闯荡国际市场。

泰国湖南商会会长、邵东人刘纯鹰就是这样走出国门的。

1986年,23岁的刘纯鹰开始在家乡邵东创业。

在2000年前后,他办起了隆源箱包厂。

2002年的一天,在泰国旅游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刘纯鹰说,泰国市场上的箱包、服装销路好、利润高。

而那时,邵东箱包正面临销售压力大、利润极微薄的困境,虽然从来没出过国,但刘纯鹰还是决定去泰国“闯一闯”。

刘纯鹰立即在邵东组织了价值约700万元的箱包、服装,带着两名员工一起前往泰国,租了两个门面卖箱包。

“语言不通,就用计算器讨价还价。

款式不流行,就更改设计。

”刘纯鹰很快就在泰国站稳了脚跟。

2009年,泰国湖南商会正式成立,刘纯鹰被推选为会长。

2011年,他牵头在泰国建设泰国湖南工业园,带领更多的邵东人、湖南人进入泰国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邵东人宋杰锋20多年前开始闯东盟,在老挝从摆地摊做起,业务逐步拓展至房地产、文化旅游、进出口、航空运输等领域。

2008年在湖南省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宋杰锋和其他湘商发起成立老挝湖南商会。

这是第一家境外湖南商会。

商会成立后,他发挥自身人脉资源广及湘商优势,致力于推动湖南和老挝的交流合作。

因推动老挝与湖南交流合作贡献十分突出,宋杰锋于2019年获老挝政府颁授“国家友谊勋章”。

在东盟,以邵东商人为主体的泰国湖南工业园、老挝湖南工业园、越南商贸物流园……各类园区和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成。

如今,邵东商人规模达到60多万人,其中10万邵东商人走出国门,足迹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邵东人闯老挝:我们凭什么发迹——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邵东人闯老挝:我们凭什么发迹——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

邵东人闯老挝:我们凭什么发迹——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人。

“邵东人”作为湘商的先驱,在湖南商界首屈一指。

在老挝,十万邵商跨过国界,经过20多年的打拼,邵东人的企业和店铺如今已经遍布老挝的城市乡村。

邵东人凭什么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这就是我们的生意经。

这是我的一位网友在老挝创业初期的小故事。

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我现经商的位置是在老挝和柬埔寨两国的边境线上,为老挝上一任国家主席西潘顿的故乡孟孔县。

我95年初中未毕业就来老挝了,当时只有16岁,怀揣500元,孤身一人,千里迢迢,历经磨难,跑到老挝孟腊找我家大表哥想做生意。

第一次在老挝创业暂且不聊。

说说我1999年正月初六二进老挝的难忘记忆:那时苦呀!由于资金不够,只能提篮子卖货,左手提一个大菜篮子,右手拎一袋女人穿的内衣内裤,脖子上挂着20根各种各样的皮带子,背上还要背着二三十斤的存货,一天得走六七十里路。

后来觉得这样子实在是呷亏,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老挝人用单车载了一包水泥,我也想想确实可行,于是我创新了用单车载货比用手提和肩挑轻松的多,基本不用走路了。

记得有一次出远门,天刚刚朦朦亮,我事先预备了约八十斤的货,从老挝占巴塞的侬先海关附近出发,一边骑车一边卖货,约摸骑行了40公里左右到了另外一个县城孟母。

到达孟母县城之后在一个老乡店铺里歇脚片刻,顺便在菜市场里面的老挝米粉店吃了两大碗考扁。

米粉店女老板看到我个子不高,点了2碗米粉,问我呷得完么,当她帮另外2个食客下完米粉之后,回头看到我那2碗考扁已经见底了,惊讶得嘴巴都闭不拢了。

吃过考扁,继续骑行,打听下一站路线终点站和路程40公里左右,中间有20公里的无人区,两边茂密的原始森林,约10米宽的黄沙土路,一眼望去至少可以看到5公里左右,阴森森的路面坑坑洼洼,时而倾盆大雨,时而红巴子太阳,幸好老挝的路面都是沙土,大雨过后根本看不到水渍。

一路骑行至下午6点左右,(算算我今天至少骑行了将近90公里的路程)到达我预定的边陲小镇陇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天下“邵东人”解读天下“邵东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湘中大地邵阳(旧称宝庆)之东乡,即今之邵东,有一群“宝古佬”纷纷走出家门,走南闯北,从而揭开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新的一页,这些人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犹太人”的邵东商人,这种现象也被专家和学者称赞为“邵东经济现象”。

在邵东商人的影响和带领下,三湘大地,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邵商”、“湘商”迅速遍及全国。

“邵东人”与商界湘军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曾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想及其他领域产生过一系列重要影响。

湖湘文化是湖湘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湖湘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敢为人先”、“自强不息”、“忧国忧民”、“通变求新”,表现在湘人身上则为质直、刚烈、倔强的个性。

当年湘军之所以能崛起并闻名天下,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原因。

在历史上自晚清以来的一个时期,湖南人是时代的宠儿,他们弛骋疆场,挥斥四方,纵横天下,可谓独领风骚,出尽风头。

以曽国藩为首的第一代“湘军”把一个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救活,以黄兴蔡锷为首的第二代“湘军”推翻了封建帝制,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三代“湘军”建立了新中国。

曽左湘军时代,湖南成为天下最富裕的省之一;戊戌变法时代,湖南成为天下最富朝气的省之一;毛泽东时代,湖南是最富朝气又最富裕的省之一。

“湘军”是湖湘人的骄傲,是千年湖湘文化的积淀,是湖湘文化的物化和最突出体现,是无形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人的一块招牌。

近年来,“湘军”为湖湘各界广泛使用,成为优秀湖湘人群体的总称,“文学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等等,但是,今天湖南人偏偏在经济上底气不足。

当湖南人还停留在对昔日湘军的荣耀津津乐道、自我陶醉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觉醒来,人们发现当年纵横驰骋的湘军现今已风光不再,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已被时代无情地远远抛在后面,湖湘文化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也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有几许无奈。

多年来,专家学者们在苦苦寻求湖湘文化在新时期的突破口和出路,不断探讨湖湘文化与新时期的对接和吻合,冷静反思湖湘文化在当今经济大潮中的重新定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

人们不禁要问:千年湖湘文化何去何从,在今天还有没有市场?湖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湖南人向来“崇文尚武”、“重文轻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世俗观念也认为湖南人只会打仗、搞政治,不会搞经济。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和错觉,这只是因为湖南人曾经在前者太厉害太辉煌了,其光环掩盖了后者,人们还未能完全从其光环下走出来,后者未能被很好地发现、重视、引导、培育、提升、扩大、推广而已。

以“邵东人”为代表的湖南商人就是今日“商界湘军”,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来讲都能跟其他“湘军”相媲美。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30多万邵东商人走南创闯北,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远涉东南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成了商海弄潮儿,获得了“中国犹太人”的美称。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邵东人;哪里有邵东人,哪里就有市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邵东人身影,留有邵东人的足迹,全国各个城市出现了“邵东街”和“邵东区”。

他们创造了邵东人奇迹,打破了世俗观念,树立了湖湘人既能打仗又能经商的新形象,让世人刮目相看。

“邵东人”在湖南商界首屈一指,在湖南本土还没有哪个地域的商人能与之相提并论,“邵东人”几乎成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代名词;就全国范围而言,“邵东人”出现早、数量多、足迹广、规模大、名气响,已形成一定气候,产生了较大影响,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一代商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商界湘军”先驱、劲旅。

“邵东人”与民营经济20世纪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文化价值的取舍标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资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党的八大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党全国人民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走了很多弯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穷则思变,改革开放之际,邵东人顺应历史潮流,在个体经济方面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面,开新中国民营经济之先河。

19世纪70年代末,千千万万的“邵东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的土地,自发地走上了新中国新商人的经商之路。

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的“邵东人”也因此最先站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营经济的风口浪尖,从而掀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于是,邵东人率先在全国恢复了集贸市场,由邵东人曾小山创办的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也诞生在这里,邵东也成为了全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和湖南省第一个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实验区,“邵东经济现象”出现了,30多万邵东商人散布全国各地,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商界湘军”,同为全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的温州当年也曾经组团到邵东学习取经,这是何等的风光!改革开放20多年来,邵东形成了“专业村、工业镇、商业城”式经济格局,获得了“百工之乡”、“商贸之城”的称号,拥有100多个专业市场,成为了中国中西部商贸交流中心,其中邵东工业品市场、家电批发城、五金大市场、皮革市场、烟酒副食果品批发市场、木材市场、廉桥药材市场、邵东眼镜城等在中南地区首屈一指,真正做到了货通天下。

邵东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即肩挑手推,走乡串户;改革开放之初,又摆摊开店,大搞个体;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又开场立市,建立商品大流通;进入21世纪,又兴办工业,打造商品制造地。

他们与时俱进,一步一步完成肩挑——摆摊——开店——兴市——建厂的历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邵东人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步印证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轨迹。

党的十五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时至今日,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强盛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和新文明的一面旗子。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等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邵东人所开创的民营经济模式就是我们今后经济建设的重要模式和方向。

假如20年前我们就把邵东经济现象看成是湖湘文化的新气象、看准邵东民营经济模式就是今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模式,如果邵阳人、湖南人都能像邵东人一样,那么今天的邵阳(邵东)就会像今天的温州、今天的湖南就会像今天的浙江,其影响和作用可想而知(湖南省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排在全国前面的,邵阳市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排在全省前列的)。

可惜30年过去了,今天的“邵东人”仍然还只是当年的“邵东人”,我们也一直只把“邵东人”看成是邵东的“邵东人”,甚至只看成是邵东人的“邵东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原因何在?在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舞起我国经济建设两条巨龙,原因何在?在民营、在外企。

我们已经错过了月亮不能再错过星星。

邵东的优势在哪里?在民营经济!邵阳的基础在哪里?在民营经济!湖南的希望又在哪里?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出路在哪里?在解放思想、在与时俱进!在物尽其用、在人尽其才!在招商引资、在科技创新!“邵东人”与湖湘文化“邵东人”这匹黑马的杀出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简单的什么环境、地域、位置、交通等等的影响,而是颇有渊源。

它是文化与时代碰撞的产物,是湖湘文化与改革开放的结晶。

湖湘文化蕴含商业、经济基因,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能占主导而已。

还在湘军诞生之前的两江总督陶澍、魏源等就在整顿漕政、革新盐务、清理财库、改革币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被称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驱”;19世纪60年代起曾国藩等湘军将领所倡导发起的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批工业企业,直接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纲领,等等。

邵东这种经济现象不是诞生在其他地方而是偏偏诞生在内陆省湖南(同时期出现的商人还有温州人,温州人的出现跟其临海的地理位置及浙江由来已久的对外通商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千年湖湘文化的心理作用,是湖湘文化长时期蕴蓄的爆发和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表现。

邵东经济现象早不早迟不迟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与改革开放时代有直接联系。

它是改革开放的催生物,顺应了历史潮流,应运而生。

邵东经济现象不是出现在湖南其他地方,而是偏偏出现在湘中腹地的邵阳,这跟邵阳与湖湘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

邵阳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覆盖区,更是当年湘军的发祥地和重要组成部分。

邵阳人善于学习,勇于变革,经世致用,敢为人先,仁人志士,风流俊杰,顺应历史潮流,产生过一批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开一代风气、引领时代潮流的风云人物: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思想家魏源,湘军创始人江忠源,变法大臣洋务派代表、继曾国藩左宗棠之后湘军统帅、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湘军先驱、劲旅——当年威震大江南北的“湘军楚勇”之“楚勇”(又称楚军),民主革命先驱、“再造民国”第一人蔡锷,点燃“五四”运动第一把火的急先锋匡互生等等都是邵阳人。

改革开放之际,邵东人在个体经济方面又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面,开民营经济之先河。

邵东人的崛起是湘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对新时期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湖湘文化与时俱进的表现。

它开拓了湖湘文化的新视野,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容,给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开创了湖湘文化的新局面,令人耳目一新,人心振奋。

邵东人的成功实践给湖湘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邵东深处内地,非沿江沿海、也非交通枢纽,但邵东人却秉承湖湘文化、湘军精神,异军突起,横空出世。

湖湘文化中“敢为人先”、“通变求新”、“自强不息”、“经世致用”等精神和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并且被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东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为了更好地生存,在当时的大气候环境下,他们敢为人先,通变求新,首先弃农从商,从事个体经商,另谋发展。

这在当时该有何等的眼光和精神,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并且不是一个两个、十个八个,而是一大批、一大群,千千万万个。

这就是湖湘文化心理、湘军精神的惯性作用。

在经商创业中,天南地北,摸爬滚打,吃苦耐劳,这完全是当年“宝古佬”、“湘军”霸蛮精神的体现,是湖湘人固有的优良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