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 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教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点:1.运动和力: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力和质量、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等。
2.声音: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力、声音的特性、声的反射、共鸣等。
3.光学:包括光的反射和折射、镜和透镜的成像原理、眼睛的成像、色散等。
4.电和磁:包括静电、电流、电磁感应、电磁铁等相关知识。
5.热学:包括温度和热量、热传递的方式、物体的热膨胀等。
6.其他:包括电池、电路、仪器等相关知识。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一些重点知识点:1.物体的运动状态:(1)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置变化。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Δx/Δt(v表示速度,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3)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Δv/Δt(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
(4)等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5)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向上或向下以抛体形式进行的运动。
2.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不变,除非受到力的作用。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F表示作用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3)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光波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发生反射现象,符合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光的折射: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符合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比等于折射角的正弦比)。
(3)棱镜和三棱镜:光通过棱镜会发生折射和色散,不同波长的光会分离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4.电和磁:(1)静电: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电力作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科教版初三物理总结归纳

科教版初三物理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以及与能量转化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
在初中阶段,物理作为一门学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并依此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对科教版初三物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平抛运动:抛体的运动轨迹、抛体的最大高度、飞行时间等计算方法;3. 牛顿三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等基本概念;4. 动量和冲量:动量守恒定律、碰撞中的冲量计算等;5. 弹性力学:胡克定律、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
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1. 功、功率和能量: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能量转化与转化效率等;2. 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与应用;4.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计算、势能变化与机械能守恒、弹性势能的计算等。
三、光学1. 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与法线的关系;2. 折射定律和光的全反射:入射角、折射角与介质折射率的关系、光的全反射条件等;3. 光的色散和凸透镜:白光的三原色、色散的原理、凸透镜成像公式等。
四、电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性质、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概念与计算等;2.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计算等;3. 电功率和电能:电功率的计算、电能的概念与计算、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4. 磁场和电磁感应:电磁铁的原理、电磁感应的概念、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五、声学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产生过程、传播介质与传播速度;2. 声音的特性和强度:音高、音速、音强的概念与计算等;3. 声波的反射和衍射:声波的反射规律、衍射现象的解释等。
在初三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巧。
科教版物理九年级知识点

科教版物理九年级知识点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理学的知识既是实用的,又是深奥的。
在九年级的科教版物理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多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九年级科教版物理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1. 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运动学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区别与特点;- 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2.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物体的受力和力的作用规律。
在力学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弹簧力和摩擦力的特性;- 斜面上的力和分解力的计算方法。
3. 机械能与能量转化机械能与能量转化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变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势能和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能量转化过程。
4. 压强与浮力压强与浮力是物理学中涉及到力的传递和物体浮沉的重要概念。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海水压力的计算与应用;- 浮力的产生原理和浮力的计算方法;- 牛顿原理与浮力的关系。
5. 电学电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电荷、电场和电流等现象。
在电学中,我们将学习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 电流和电阻的关系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电功、电功率和电能的计算。
6. 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研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的学科。
在光学中,我们将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独立性原理;-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镜面成像和透镜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下面是九年级物理的知识点:
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物理量、单位和测量
2.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和位移图
-运动的规律和图象
3.力的概念和测量
-力的定义
-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单位和测量
4.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5.力对物体的影响
-物体的静力学特征
-万有引力和重力
-弹簧力和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功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功的定义和计算
-合外力、功和机械能守恒7.摩擦和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
-摩擦和曲线运动
-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8.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浮力的产生和性质
-浮力、密度和浮力原理9.物体的密度和浮力平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浮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10.机械波和声音
-机械波的传播特性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11.光的传播和成像
-光的传播和光的速度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光的折射和成像规律
12.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平面镜反射和成像
-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折射
-光的透镜和成像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物理教科版初三知识点

物理教科版初三知识点物理是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初三物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的基础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初三物理的主要知识点: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受力后产生的恢复原状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 惯性: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运动学:-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反映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 变速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3. 能量和功:- 能量: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反映做功的快慢。
4. 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 能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5. 压强和浮力:- 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6. 热学基础:- 温度:物体热状态的度量。
-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7.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沿另一方向返回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8.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 电流:电荷的流动,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电压:推动电荷流动的力,即电势差。
-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教科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教科版【篇一】电现象一、电荷: 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二、两种电荷:( 1)正电荷: 绸子摩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负电荷: 毛皮摩察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 3)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4)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注: 两个物体靠近时有吸引现象: ①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②可能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三、电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能。
“Q”四、中和: 放在一起的等量正、负异种电荷数完全抵消的现象,对外不显电性叫做中和。
五、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电子的转移,③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缺少电子,正电荷占优势);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有多余的电子,负电荷占优势)④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的一种电器叫验电器,它的原理: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六、电场: 像磁体一样,带电体周围也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电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
七、电流: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其实: 正电荷移动;负电荷移动;正、负电荷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②电流方向的规定: 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③电源的外部: 正极出发,流回负极④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 与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⑤电路中要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 1)电路中有电源;( 2)电路必须闭合。
电与磁一、奥斯特的发现1、给导线通电,能使导线附近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揭示了电与磁的关系,电可以产生磁。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似。
2、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可以用右手螺线定则来判定: 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方向与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那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九年级的物理教科版知识点

九年级的物理教科版知识点在九年级的课程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学科。
它不仅仅是一门探索自然世界的学科,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学习课本和习题,学生将逐渐了解到物理的各个知识点和概念。
本文将会对九年级物理教科版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力与压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摩擦力、重力等。
此外,压力是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
学生需要了解力和压力的定义,并能应用它们解决问题。
2.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这个概念在研究力的平衡和不平衡、力的作用点、力的方向等问题时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图像,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3.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大小或移动距离来改变工作的输入和输出。
九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并能够利用它们解决力和运动相关的问题。
4.能量转化和守恒能量是物体改变状态的能力,它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九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转化效率等。
5.电学知识电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包括电荷、电路、电阻等概念。
在九年级中,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并且能够应用欧姆定律等公式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6.声音与光学知识声音和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在九年级中,学生需要了解声音的传播、音调、音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
通过实验和探究,学生可以对声光现象有更深的理解。
7.力学与物理实验力学是九年级物理教科版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学习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非常关键的。
学生需要学会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并能从实验中得到科学结论。
通过学习以上这些九年级物理教科版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和应用物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学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由于运动所经过的路程,它是矢量,具有方向和大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的距离,方向是起始位置指向终止位置。
2. 速度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除以时间。
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是正值;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是负值。
加速度的大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
二、力学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产生运动或形变的原因。
力的大小与方向都是矢量。
2.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若受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一种特性,是一个矢量。
动量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即p=mv。
4.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动能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即Ek=1/2mv^2。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即Ep=mgh。
5.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描述了物体的动量如何随时间变化。
即力是导致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
三、能量转化1. 功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它等于力与物体位移的点积。
2. 机械能守恒当物体受到外力做功时,其机械能总量并不改变,即机械能守恒。
四、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光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光线遇到透明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折射。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光滑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3. 光的色散光在穿过透镜或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
4. 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能成像,凸透镜成像有真像和虚像,凹透镜只有虚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1)内能的大小与所有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分子间距离有关,表现为物体内能的大小与温度和物体体积有关。
(2)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3、比热容:1kg的某种物质,温度上升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用符号c表示。
(1)比热容是表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相等”的这一物质的特性。
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改变的难易程度。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和物体的质量、体积、温度等因素无关,只和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摄氏度),符号: J/(kg·℃)。
(4)利用水的比热容大,可用水做冷却剂和取暖剂调节气候等。
4、热量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Q吸=cm(t-t) 其中c表示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t表示末温, t表示初温, 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t表示 t-t,则Q吸=cm△t 。
(2)放热公式:Q放=cm(t-t) 其中t-t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用△t表示t-t,则Q放=cm△t2 改变世界的热机(1)内燃机在汽缸内燃烧汽油或柴油。
大多数汽车里的内燃机是燃烧汽油的,也叫汽油机。
(2)汽油机的构造:排气门、进气门、火花塞、汽缸、活塞、连杠。
曲轴。
(3)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汽油机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外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进入气缸。
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内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
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
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向外运动,带动曲轴转动,对外做功。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内运动,把废气排出汽缸。
四冲程内燃机的一个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圈,飞轮转两四圈。
(4)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都是燃料在汽缸中燃烧,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汽油机的火花塞与柴油机的喷油嘴的工作时刻都是在压缩冲程末;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曲轴和飞轮转两周,对外做功一次;排气冲程排出的废气相同);启动时,都是靠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详见下面表格。
3 磁与电1. 磁体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磁体在磁性上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条形磁体的磁极在磁体两端,中间几乎没有磁性。
每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即南极和北极。
(2)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3)磁化:一些物体在电流或磁场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
2. 磁场和磁感线。
(1)在磁体周围有着一种我们看不见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
磁体之间的吸引或推斥,是通过磁场实现的。
(2)小磁针在磁场中某一点静止时,N极的指向即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3)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磁场的方向,曲线分布的密疏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3. 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的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物体具有的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被称为带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自然界中只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
一般规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接触可恢复为不带电状态。
(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
得到电子的,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1)电场:是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通过它,带电体之间不需要接触就能相互发生作用。
(2)电荷在导电体中有了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伏打电池的基本原理: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
(4)电流具有电能。
电能通常在转化成其他形式时才能被我们利用,用电器是能量转化的装置。
电能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也可以从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
用电器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声能、光能和化学能等。
5. 电与磁。
(1)1820年,奥斯特发现:直线电流产生的磁场中,磁感线是以导线为圆心排列的一层一层的同心圆。
(2)用导线绕成的通电螺线管,应用非常广泛。
(3)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肢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4)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构成。
4 认识电路(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导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及其合金、酸碱盐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休,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塑料、玻璃、油等。
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等。
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工作设备,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④导线:用于连接电源、开关、用电器等,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道。
(3)电路三种常见状态为通路、开路、短路。
通路就是处处接通的电路,其特征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用电器工作;开路就是断开的电路,其特征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工作;短路就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其特征是电流很大,会烧毁电源和导线,甚至引发火灾。
(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将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
其特点是电流只有一条途径,流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同时通过其他用电器,若其中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他所有用电器都不能工作。
并联电路:将用电器的两端分别并列地连在一起,然后再接入电路。
其特点是电流有多条途径,有干路和支路之分,各支路互不影响。
(5)混联电路:同时存在在串联和并联的电路。
5 探究电流1. 电流。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效应、化学效应,在,从而认识电流。
(2)一秒内通过导体截面电荷量的多少叫电流。
电流的单位为(A),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
(3)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叫电流表。
电流表的电阻很小,在测量电流的同时它相当于导线。
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其中一个是公共接线柱(可以是正接线柱,也可以是负接线柱)。
一般电流表两个量程,0~0.6A和0~3A。
在读数时必须弄清楚电流表所使用的量程,认清所使用量程的分度值。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②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进;“-”接线柱流出;③被中央电大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时,要先用最大量程进行试触,根据情况改用小量程或换更大量程的电流表;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两极。
(4)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电流处处相等,L=L1=L2。
(5)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L=L1+L2。
2. 电压。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源两端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
(2)在国际单位中,电压的单位是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及换算:1kV=103V=106mV(3)电压的大小可用电压表测量。
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有0-3V和0-15V两个量程。
电压表的电阻很大,在电路测量中相当于开路。
电压表使用规则:①电压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中;②必须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进;“-”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源的电压。
(4)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分布的特点: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21U U U +=;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21U U U ==。
(5)常见的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 ;一节蓄电池的电压2V ;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
3. 电阻。
(1)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起阻碍作用的大小。
在国际单位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符号是Ω。
常用单位及换算:1M Ω=106 Ω,1k Ω=103 Ω。
(2)导体的电阻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的,还与温度有关。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3)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部分并联电路的倒数之和,即21111R R R +=。
(4)滑动变阻器的电阻部分由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绕在绝缘管上,通过滑片在上面滑动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大小。
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点路时瓷筒上的接线柱和金属杆上的接线柱各取一个。
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连续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6 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的理解。
(1)欧姆定律的内容: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理解: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该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数学表达式:R U I =,可变形为:IUR =或IR U =。
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A I R V U ---,Ω,(4)定律的使用条件是纯电阻电路,电路中的用电器为纯电阻用电器。
2. 电阻的连接。
(1)电阻21R R 、串联的等效电阻为:21R R R +=,特别地,n 个阻值为0R 的电阻,串联的总电阻为0nR 。
(2)电阻21R R 、并联的等效电阻为:2121R R R R R +=,特别地,n 个阻值为0R 的电阻,并联的总电阻为:01R n。
3. 测电阻。
常用伏安法。
根据欧姆定律公式RUI =可变形为IUR =,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即可算出导体的电阻。
7 电功率1. 电功的定义和实质。
(1)电功的定义:电流通过某导体或某电流时所作的功。
(2)电功的实质:电流通过导体做功的过程就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
2. 电功的测量。
测量电功的仪器是电能表,能测出用户在某段用户在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电能表表盘上常见数字的含义。
如“220V 20A 50Hz 3000r/kW ·h ”中,3000r/kW ·h 表示每用一度电时,电能表的转盘要转过3000转;220V 表示电能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20A 表示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