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_王浪
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莫莉秋【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7(038)006【摘要】[目的]通过构建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种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评价和量化的方法.[方法]文章以海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在参阅相关文献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海南旅游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海南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管理服务系统等4个维度、39个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并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配.[结果]系统层四大系统权重大小分别为:乡村旅游资源系统>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系统>乡村旅游环境系统>乡村旅游经济系统;要素层权重分别为:乡村资源质量>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层权重分别为乡村环境质量指数>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文化保护投入>乡村(门票)收入比例=乡村综合管理水平>乡村旅游地设施=乡村旅游投入比例>乡村旅游机构与制度完善程度.[结论]从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其中系统层乡村旅游资源系统和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系统所占比重较大,说明海南乡村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也证明了乡村旅游管理服务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指标层每一项具体指标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权重大小不一,总体相差不是很大.%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an help improve farmers′ income and enhanc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ich has become a new model of poverty alleviation.By constructing a sustaina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for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 province, this paper provided amethod to evaluate and quantif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nd opinions of expert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t constructed index system structure from four dimensions and 39 specific variables, i.e., rural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environment system, economic system, and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 and then allocated the index system of weigh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stem layer weights were: th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system > management service system>environment system > economy system.The weights of the element layer were: rural resource quality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rural tourism economic yer weights were rur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dex > rural tourism incom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 rural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level > rural tourism investment proportion > rural tourism agencies and system perfection degree.It concluded that rural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and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accounted for a larger proportion of rural tourism, which indicated Hainan had high rural resources endowment, and important rural tourism management services.【总页数】8页(P170-177)【作者】莫莉秋【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海南海口 571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75;F592.7【相关文献】1.海南省海岸带主体功能区二级区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三亚市为例 [J], 李知默;刘岩;涂志刚;李近元;胡克2.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综述-兼论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陈洁;张宝友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能力评价 [J], 王芳4.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范彬彬5.医联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 [J], 熊季霞;宋晓庆;柏亚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报告1. 引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旨在通过提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游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然而,在开展乡村旅游项目之前,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研究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评价结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作用。
2. 研究方法为了评价乡村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潜力,我们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我们首先收集了相关乡村旅游资源的数据,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交通便利度和旅游设施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和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
2.2 评价指标制定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乡村旅游资源的各个方面。
这些评价指标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乡村风貌、交通便利度、旅游设施和服务等。
每个评价指标都根据重要程度进行了权重设置。
2.3 评价模型构建根据评价指标,我们构建了一个评价模型,将不同指标的评价结果综合计算,得到每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模型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具体根据乡村特点和评价目的选择适当的模型。
2.4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我们得到了每个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
同时,我们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指出每个资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指导意见。
3. 评价结果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法,评价结果如下:3.1 自然景观评价经过评估,我们认为有两个乡村旅游资源拥有独特而美丽的自然景观,适合开展旅游活动。
这些资源分别是A村和B山。
A村位于山脚下,环境优美,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B山则是一个高山景区,山上有植被茂盛的森林和瀑布。
这些自然景观将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亮点。
3.2 文化遗产评价在考察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发现C镇和D村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
C镇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和传统的手工艺,吸引了很多文化爱好者。
D村则以其古老的民居和民俗活动而闻名,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的乡村生活。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和测评

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 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体系,提高旅游产品的质 量和安全性。
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 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 识,推动乡村旅游的创新发 展。
优化产业结构
在保持传统农业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 业等新型产业形态,丰富乡 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
数据来源
通过统计数据、调查数据、文献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 相关数据。
数据清洗和处理
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等处理,以保证 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测评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得分计算
排名分析
根据测评方法,计算出各地区或各时间段 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得分。
根据得分进行排名,以了解各地区或各时 间段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差异。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的评价结果,可以了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 劣势,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03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测 评方法
测评方法的选择
综合评价法
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反 映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涵盖了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环境和 旅游管理等多个方面,各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乡村旅游 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和动态适应性等原则,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映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评价,发现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 平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
第四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

旅游资源 环境的评价
旅游资源 开发条件的评价
第三节
第四章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
特性和特色
价值和功能
数量、密度 和布局
第四节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第四章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旅游资源 特点的评价
旅游资源 环境的评价
旅游资源 开发条件的评价
第五节
第四章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自然环境
因素
A1 A2 A3
A4
A5
A6 B1 B2 B3-B4 B5
标准分
5.5 14.0
8.0 6.0
9.2
4.0 14.0
4.1 4.2 4.0
乐山市
凉山洲
2.4 10.5
5.0
405 8.8 7.0
5.1
3.5
8.0
6.0
3.5 10.5
3.7 1.8 3.5 10.7
2.2 8.3 1.2 3.6 1.8 6.4
评 价
质 量
认知学派或心理学派
方
评
法
价
经验学派或现象学派
第五节
第四章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定 性
三 三
评
六
价
评
方
价
法
法
三大价值 三大效益 六大条件
第五节
三三六评价法
第四章
三大价值
历
艺
科
史
术
学
文
欣
研
化
赏
究
价
价
价
值
值
值
第五节
三三六评价法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一、引言乡村旅游资源分类是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划分和分类,以便于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格式,包括分类的原则、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内容等。
二、分类的原则1.地理位置原则:按照地理位置将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山区、水乡、平原等。
2.自然环境原则:根据乡村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特点进行分类,如森林、湖泊、河流等。
3.人文历史原则: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等进行分类,如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
4.产业特色原则:根据乡村的产业特点进行分类,如农业观光、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
三、分类的方法1.定性分类: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属性进行分类,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观光等。
2.定量分类: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规模进行分类,如大型乡村旅游景区、中型乡村旅游景点、小型乡村旅游景点等。
3.综合分类: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考虑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规模,如自然景观类大型乡村旅游景区、人文景观类中型乡村旅游景点等。
四、分类的内容1.自然景观类:- 山水风景:包括山脉、山峰、峡谷、瀑布等自然景观元素。
- 湖泊水系: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域景观元素。
- 森林草原:包括森林、草原等自然植被景观元素。
2.人文景观类:- 古村落: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建筑风格。
- 传统手工艺:展示传统手工艺技艺和工艺品制作过程的场所。
- 文化节庆: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庆典。
3.农业观光类:- 农田景观:包括稻田、果园、茶园等农业景观元素。
- 农家乐:提供农家风味餐饮、农业体验等服务的农家乐场所。
- 特色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场所。
五、分类的意义1.旅游规划: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规划,合理布局旅游景点和景区,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旅游开发:分类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乡村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者:王姣来源:《商情》2013年第39期【摘要】随着旅游业的日渐成熟,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
本文在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了乡村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本指标体系,选择了安徽省皖南、皖北地区各4个县区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做了对比评价,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旅游资源;指标体系一、引言自2009年被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之后,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的一种新型业态,成为中国旅游的成长点。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中国发展农村经济,有效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式,已经引起了各个层面的重视。
为了更好发展旅游业、让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为了科学、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及适时、适地的保护资源,就必须要对可利用资源全面、系统、正确、深层次的了解。
旅游资源评价作为其中一个环节已经成为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品质、规范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
本文重点介绍的便是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指标构建依据经过调研和专家研讨,认为现代乡村生态旅游评价指标构建应该在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包含了“乡村”、“生态”、“绿色”、“和谐”等内容基础上,要考虑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因此需要借鉴经济学和营销学分析视阈。
故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平评价指标中,做了以下调整:1.要素层中增加了对资源乡村性的评价,所包含的指标因子有:农业覆盖率、资源的奇特性、偏远性、乡村居住条件、乡村就业率。
2.生态环境制约层中增加了环境保护条件要素,所包含的指标因子有:景观保护程度、污染治理状况和生态工程建设。
3.在旅游开发条件及发展潜力制约层中增加了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要素层。
这是对乡村旅游地评价的重要要素,其包含的指标因子有:交通便利度、客源地距离、资源聚集度、地形组合结构。
生态旅游的资源分类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生态旅游的资源分类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作者:石海云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4期石海云(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0)[摘要]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因此旅游就成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
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很多家庭都会制定一些旅游计划,同时旅游经济也随之快速增长。
然而,旅游也给一些景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生态旅游,这种旅游形式和大众化旅游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一种可以让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最原生态的环境甚至会成为一种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
将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分类及其评价体系构建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构建速度。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6)10-0076-02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仅人文历史悠久,而且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是数不胜数。
我国的湖北省是一个拥有众多旅游胜地的省份,其中就包含了6家5A级景区,分别是:武汉黄鹤楼公园、宜昌三峡大坝、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十堰丹江口市武当山风景区、恩施州巴东神龙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神农架生态旅游区。
以上所提到的景区具有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而这些生态旅游资源也就成了当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基础。
不同的景区拥有不同的资源,很多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些资源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评价,对于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并且资源雄厚的湖北来说,生态旅游的资源分类以及构建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顾名思义,生态旅游的意义主要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在旅游和生态之间寻求一种最为平衡的状态,以此来提高旅游和生态的质量。
生态环境是千百年来由大自然创造的,其中它的景观和环境是不能进行分割的,这也成为生态旅游一条最主要的生命线。
近些年,湖北省主要突出客源型生态旅游地、非景观型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地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已经甩掉了旅游资源背景的身份。
乡村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皖南皖北为例

乡村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皖南皖
北为例
王姣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3(000)039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日渐成熟,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本文在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了乡村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本指标体系,选择了安徽省皖南、皖北地区各4个县区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做了对比评价,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王姣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衡阳市荣桓镇为例 [J], 王鹏;钟倩;关君怡;李宇婷;马菊
2.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阳朔为例 [J], 王晓丽;宋书巧;张建勇;李兆华
3.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分级——以皖南地区为例 [J], 陆林
4.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乡村垃圾治理问题研究——以皖北A县B村为例 [J], 奚雷;袁书冬
5.河南省精品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与分析——兼论《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定量评价方法 [J], 陈德广;朱建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报/2010年/3月/22日/第007版
景区・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王浪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以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综合评价为前提,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综合评价是组织乡村旅游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国家旅游局于2003年5月1日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体系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具有指导意义,但乡村旅游资源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如果仅仅套用国标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很难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判断。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评价内容、技术和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较少,推广使用和应用性不强,尚没有实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因此,本文试图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乡村旅游地属性状况,构建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中国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参考。
资源分类体系
根据乡村旅游分类的同质原则,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可将乡村旅游资源大致分为六个主类,即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和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包括山地生态、水域风光、生物生态3个亚类,山丘型旅游地、独峰、奇特与象形山石、峡谷段落、岩石洞与岩穴、岛区、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树木、林间花卉地、动物栖息地等12种基本类型。
乡村自然生态风光反映乡村自然山、水、生物等风光与特征,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底和背景。
乡村田园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田园风光景观、林区风光景观、渔区风光景观、草场景观、城郊景观6个亚类,农业生产场景、农业生产用具、水乡景观、旱地景观、梯田景观、森林景观、种植园景观、海洋渔场景观、淡水渔场景观、草原景观、草山草坡景观等11种基本类型。
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包括乡村历史遗迹和遗址、聚落文化、居住地与社区、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游憩场所、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8个亚类,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场所、特色聚落、乡土建筑、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展示演示场馆、塔形建筑物、楼阁亭台、书院、度假区、墓(群)、桥、水库及观光游憩段落等14种基本类型。
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以聚落和建筑等为物质载体,记载和反映了人文活动,代表了一定地方的文化特色。
乡村旅游商品包括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传统工艺与手工艺品2个亚类,风味食品、乡村特产、传统工艺与手工艺品4种基本类型。
乡村旅游商品是乡村居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而形成的食品、特产和传统工艺等,是乡村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包括人物记录、艺术与文化、民间习俗、现代节庆4个亚类,人物、协会、地方文化、民间演艺、民间节庆、宗教活动、旅游节、文化节8种基本类型。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是一定地域乡村居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是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
乡村景观意境包括乡村景观通道、乡村景观意境2个亚类,乡村景观生态廊道、乡村山水环境意境、乡村聚落文化意境、乡村农耕田园生活意境4种基本类型。
乡村景观意境是以乡村区域自然景观、区域文化景观共同构成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对整体景观的感受,是超越物质景观实体的旅游资源。
资源评价体系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分为资源单体评价、资源区域分布评价、开发条件评价和开发功能评价。
其中乡村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可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共有因子评价模型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即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逐一赋分定量评价,通过去高低分均值计算得出单体资源的赋分值,并由此分出不同等级的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区域分布评价分为数量与质量评价、分布与组合评价。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是在资源等级和开发条件等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而进行的。
依据这两大类主要因素,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分四个级别:很高,高,较高;一般。
开发条件分三个级别,即:优,资源等级高、规模较大、交通便捷;良,资源等级中等,规模一般,交通较好;一般,资源比较分散、旅游交通不太便捷。
通过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和开发条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确定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可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分别为:基础层次———观光游览,提高层次———休闲度假、购物,专门层次———专项旅游。
依据规划区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与特色,结合旅游者的行为层次,可将规划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功能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