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扶风县人民医院信息科张培兰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由于护士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临床工作中,如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中存在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健康因素,如挥发性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放射线、利器、电器设备等。
护士应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避免自身遭受疾病的侵袭,同时避免了医院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 生物因素的危害及防护1.1 危害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感染途径常见针刺伤;通过粘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的带菌率。
尤其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1]。
另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000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WHO 1998年)。
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CV的比例为1.8%;被艾滋病病毒(HIV)污染的锐器伤而感染的HIV的比例为0.3%[2]。
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的增长期,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1.2 防护措施1.2.1护士应接受系列乙肝疫苗免疫注射。
1.2.2护士在注射完毕后应将针头或锐器直接放入耐刺的锐器盒内,收集箱要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生物危险品警告标志。
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
不要将用过的针头,再回套针头帽,以防针头误伤。
拾、取污染针头或其它锐器时要使用专用钳子或镊子,绝对不可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皿。
提倡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刀片以及安全的真空采血试管和新型无针注射装置。
1.2.3严格执行清洁、无菌技术和隔离制度。
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触分泌物及污物时,戴手套进行,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每次操作完或每次脱下手套时彻底洗手,是防止乙肝病毒和一切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和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和应对措施医务人员作为医疗行业中的重要岗位,其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面临各种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导致的危害因素,如化学品、生物因素、职业暴露、心理压力等,这些因素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1. 化学品危害: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常常接触各种药品、化学试剂和消毒液等化学制剂,这些物质可能对医务人员的呼吸系统、皮肤和粘膜等造成危害。
化学药剂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和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健康。
2. 生物因素危害: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接触到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空气、体液、医疗废弃物等途径对医务人员造成感染危害。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更是密不可分。
3. 职业暴露危害: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可能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如手术意外、医疗器械刺伤、药品溅泼等,造成伤害和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4. 心理压力: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面对各种医疗纠纷、家属不满、患者抱怨等问题,导致心理压力较大。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失控、抑郁症等。
二、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应对措施1. 加强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培训:医院应针对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各种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 严格遵守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和设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确保自身的安全。
3. 加强化学品管理和防护:医院应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严格按照化学品操作规程来使用和储存化学品,对相关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和报告,做好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4. 建立健全感染控制体系: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体系,包括制定传染病防控方案、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消毒操作水平等,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ppt课件

物理因素
01
02
03
噪音
医院内各种医疗设备产生 的噪音,如心电监护仪、 呼吸机、注射泵等,可能 对护士的听力造成损害。
辐射
如紫外线、X射线等辐射 源,可能对护士的皮肤、 眼睛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
过度疲劳
长时间工作、加班以及处 理紧急情况,可能导致护 士身体疲劳和肌肉骨骼损 伤。
化学因素
消毒剂
经常接触消毒剂、化学清洁剂等 ,可能对护士的呼吸系统和皮肤 造成刺激和损伤。
锐器伤,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冲洗伤口、消毒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案例二:化学消毒剂使用中的防护与注意事项
总结词
化学消毒剂在护士工作中广泛应用,但 使用不当或防护不到位可能会对护士的 健康造成危害。
VS
详细描述
化学消毒剂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 但一些消毒剂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刺 激性、腐蚀性等。护士在使用化学消毒剂 时需要了解其性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并遵循操作规程。同时,还需要做好个 人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以降低化 学消毒剂对皮肤的接触和吸入。
背景
护士作为医疗行业的一员,面临着多种职业安全风险,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有 害因素,以及工作压力、不良医疗事件等心理社会压力。这些危害因素对护士的 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性
保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职业安全措施可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 伤害,维护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及防护措施ppt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 护士职业安全的防护措施 • 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性质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中,造成护士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职业安全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现将常见的职业损伤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职业损伤危害因素1.1物理因素:1.1.1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 发生率年人均0.98次,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还存在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据报道,其中有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1]。
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染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疾病。
1.1.2负重运动性危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需协助病人翻身、过床等搬运工作,常致腰背疼痛,据调查,目前国内护士腰背痛的终身患病率高达77.9%~80.8%。
手术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固定某一姿势,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1.3辐射放射性检查,如x线、CT、透视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
常用于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可致皮肤红斑效应,造成起泡、脱皮及致癌,还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
1.2化学因素:1.2.1消毒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据有关报道: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期接触危险性更大。
1.2.2细胞毒性药物临床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接触肿瘤药物和化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防护,药物通过汽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虽每次量很少,但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可有骨髓抑制、致癌、致畸的危险。
1.2.3废气、污染气体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工作环境里存在残余的麻醉废气,有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生育、心理行为影响。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和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和应对措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不断增加,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之而来的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健康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
本文将对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因素分析1.生物因素: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由于接触这些病原体的机会较高,医务人员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时,易受到呼吸道传染病的威胁。
2.化学因素: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这些药品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苯、酚、氨、氯仿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医务人员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中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3.物理因素: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还会受到一些物理因素的危害,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眼睛疲劳、颈椎疾病等。
医疗设备的辐射也会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
4.心理因素: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容易导致医务人员产生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二、应对措施1. 健康教育:医务人员需要接受有关医疗卫生的培训,了解各种病原体传播途径,学习正确的防护措施,并定期接受相关的卫生健康知识的更新。
2. 防护设备的使用: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正确使用各种防护设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衣等,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定期体检: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有不适应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
4. 工作环境改善:医疗机构应该为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安排。
5. 心理健康关怀: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定期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和关怀,保持良好的心态,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6. 安全培训: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安全培训,了解各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危险,并学习应对措施。
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常见原因与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常见原因与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危害因素,这些危害因素可能来自于工作环境、病人和自身行为,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存在潜在的威胁。
因此,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对于医护人员的健康非常重要。
一、工作环境因素的危害和防护措施1.化学物质: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如消毒液、药剂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造成刺激和伤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适当的防护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保持工作区域通风良好,避免直接接触化学物质。
2.生物有害因素:医院是病原体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医护人员容易接触到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防护措施包括正确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和护目镜,遵守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如正确洗手、消毒和定期接种疫苗。
3.物理因素:医院内存在一些物理因素,如噪音、震动、辐射等。
长时间暴露于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听力受损、肌肉疲劳和辐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耳塞或耳罩以降低噪音伤害,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以减轻肌肉疲劳,正确使用辐射防护设备。
4.机械伤害: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受到机械设备的伤害,如手术刀具、注射器等。
防护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和操作机械设备,戴好手套和护目镜,避免受到伤害。
二、病人因素的危害和防护措施1.暴力威胁:医护人员在照料病人时可能面临暴力威胁,例如病人家属的不满情绪。
防护措施包括培训医护人员应对暴力事件的技巧和策略,提供安全设施,如闭路监控和报警系统,以及建立有效的警报机制。
2.传染疾病:与生物有害因素相关,医护人员接触到传染病患者时存在被传染的风险。
防护措施包括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遵循正确的洗手和消毒程序,并定期接受相关疫苗接种。
三、自身行为的危害和防护措施1.劳动强度大: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容易导致心理和身体疲劳。
防护措施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接受心理辅导和支持。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防护护士是医疗工作者中承担重要医疗任务的群体之一,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危险、繁琐、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可能会遭受一些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害。
为了保护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采取各种职业防护措施,让护士在工作中享受更多的安全和保障。
一、护士职业危害因素1. 生物性因素:护士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有可能被感染,导致传染病的发病和传播。
2. 化学性因素:护士在使用医疗药品或处理病人的血液、体液、尿液等生理液体时,容易受到化学药物和有毒物质的侵害,产生化学反应。
3. 物理性因素:护士在长期的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站立、行走,可能导致腰椎病、颈椎病等职业病。
4. 心理性因素: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特性等原因,护士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护士职业防护1. 生物性防护:护士在接触病人、处理病人生理液体等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戴上医用手套和口罩,避免病灶的传播。
2. 化学性防护:护士处理药品或体液时,一定要按照规程正确操作,避免药品、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的溅到皮肤或吸入肺部,同时要注意储存和处置有毒或危险废物。
3. 物理性防护:护士可以通过科学的安排工作时间、大力普及职业保健知识、配备设备等方式减轻工作负担、避免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4. 心理性防护:护士可以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加强自我修养,改变消极情绪和情绪失控等问题,从而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者中的重要群体,承担着保卫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
然而,由于工作原因,护士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为保证护士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适当的职业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希望职业防护意识能够在护士中得到普及并加强,确保护士健康工作,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常见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常见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接触到措施的地方越来越多,措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措施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常见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常见护士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1一、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1、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2、物理性因素:包括辐射损伤、锐器伤;3、化学性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4、心理社会性因素: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
二、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①皮肤刺伤(80%),②皮肤接触(27%~43%),③黏膜接触(<10%)。
三、容易出现锐器伤的情况:A、被拔出的静脉穿刺针所刺伤;B、将静脉注射器与针头分离;C、抢救病人、配合手术时传送;D、器械,清洗器械,打包的时候;四、常见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1、针刺受伤后的处理①当被一般病人针刺受伤后,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②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水下冲洗受伤部位5分钟; ③用2%碘酊、75%乙醇消毒伤口④被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要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
若被刺伤者以上两种抗体阴性,则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并同时注射乙肝疫苗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
⑤被HI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必须立即报告医务科和院感科进行登记填表。
同时在刺伤后24小时内抽血查HIV 抗体,定期做血清学监测,于刺伤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 6个月监测HIV抗体。
2、接触感染血液后该做什么?① 用清水冲洗被血溅的口、鼻腔、皮肤;②用生理盐水或者其他消毒冲洗液冲洗被血③溅到的皮肤或粘膜;④工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
3、接触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措施①使用戊二醛时,容器要加盖,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每天不得不暴露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中,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又只注重病人的安全,而忽略了护理人员自身的职业安全,护理人员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护理工作主体的护理人员应该怎样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下.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
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
有记载的医源性感染:
1924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白喉
1949年,第一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肝炎
1984年,美国首例报道医务人员感染HIV
1987年,意大利首例ICU护士感染HIV
1992年,美国医生被留置针扎伤感染HIV
2003年,美国报道实验室感染HIV+HCV
2009年,我国广东某医院某护工感染HIV……
这么多医护人员遭受职业暴露, 那什么是职业暴露呢
职业暴露的定义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
护理人员位居高危之首;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SARS
&2002.11-2003.6,内地诊断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另据报道:
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务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血液,频率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滋病毒职业暴露。
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
为什么护理人员易发生职业暴露呢?(图)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缘于: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工作对象:易感人群;遭受职业伤害的机会和频率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制度;
护理人员职业安全危害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生物性因素
主要包括由呼吸道传播的疾病;HIV、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禽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护理人员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易受到职业伤害;大量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
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
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
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
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
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
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
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
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
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
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
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
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精子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有ICU、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主要噪声来源为机器声、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物品移动的声音等;在消毒灭菌工作中,消毒物质(紫外线、臭氧等)均对人体造成损害.
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理人员长期面对疾病、意外伤害、死亡、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以及酗酒、吸毒、医闹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和紧张感;由于工作紧张、长期的轮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生物钟紊乱,造成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重;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
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面对这么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安全防护呢?
防护措施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
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加强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2. 加强药物管理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
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配置化疗药物环境空气要流通,使用生物安全柜,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3 加强自我防护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
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
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
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
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
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
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
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
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
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面对压力如何进行自我调控?
做人不要太认真;
做事一定要认真;
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给自己减压
个人防护---3R原则
认识(Reconnition)——认清你该做什么,有备无患;
重复(Repetition)——正确、熟练、反复地操练;
强化(Reinforcement)——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使
习惯成自然;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
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