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答案_第9章_查找学习与指导

合集下载

数据结构第九章--查找-习题及答案

数据结构第九章--查找-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查找一、选择题1•若查找每个记录的概率均等,则在具有n 个记录的连续顺序文件中采用顺序查找法查找一个记录,其平均查找长度ASL 为()。

A .(n-1)/2B.n/2C.(n+1)/2D.n 2. 下面关于二分查找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表必须有序,表可以顺序方式存储,也可以链表方式存储C.表必须有序,而且只能从小到大排列B. 表必须有序且表中数据必须是整型,实型或字符型D.表必须有序,且表只 能以顺序方式存储3. 用二分(对半)查找表的元素的速度比用顺序法() A. 必然快B.必然慢C.相等D.不能确定4. 具有12个关键字的有序表,折半查找的平均查找长度()A.3.1B.4C.2.5D.55.当采用分块查找时,数据的组织方式为()A.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有序B.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不必有序,但块间必须有序,每块内最大(或最小)的数据组成索引块C.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内数据有序,每块内最大(或最小)的数据组成索引块D. 数据分成若干块,每块(除最后一块外)中数据个数需相同6. 二叉查找树的查找效率与二叉树的((1))有关,在((2))时其查找效率最低(1) :A.高度B.结点的多少C.树型D.结点的位置(2) :A.结点太多B.完全二叉树C.呈单枝树D.结点太复杂。

7. 对大小均为n 的有序表和无序表分别进行顺序查找,在等概率查找的情况下,对于查找失败,它们的平均查找长度是((1)),对于查找成功,他们的平均查找长度是((2))供选择的答案:A.相同的B.不同的9.分别以下列序列构造二叉排序树,与用其它三个序列所构造的结果不同的是()A .(100,80,90,60,120,110,130)B.(100,120,110,130,80,60,90) C. (100,60,80,90,120,110,130)D.(100,80,60,90,120,130,110)10. 在平衡二叉树中插入一个结点后造成了不平衡,设最低的不平衡结点为A,并已知A 的左孩子的平衡因子为0右孩子的平衡因子为1,则应作()型调整以使其平衡。

数据结构第九章排序习题与答案

数据结构第九章排序习题与答案

习题九排序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内部排序算法中:A.快速排序 B.直接插入排序C. 二路归并排序D.简单选择排序E. 起泡排序F.堆排序(1)其比较次数与序列初态无关的算法是()(2)不稳定的排序算法是()(3)在初始序列已基本有序(除去n 个元素中的某 k 个元素后即呈有序, k<<n)的情况下,排序效率最高的算法是()(4)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的算法是()为 O(n?n) 的算法是()2.比较次数与排序的初始状态无关的排序方法是( )。

A.直接插入排序B.起泡排序C.快速排序D.简单选择排序3.对一组数据( 84, 47, 25, 15, 21)排序,数据的排列次序在排序的过程中的变化为(1) 84 47 25 15 21(2) 15 47 25 84 21(3) 15 21 25 84 47(4) 15 21 25 47 84则采用的排序是 ()。

A. 选择B.冒泡C.快速D.插入4.下列排序算法中 ( )排序在一趟结束后不一定能选出一个元素放在其最终位置上。

A. 选择B.冒泡C.归并D.堆5.一组记录的关键码为(46,79,56, 38,40, 84),则利用快速排序的方法,以第一个记录为基准得到的一次划分结果为()。

A. (38,40,46,56,79,84) B. (40,38,46,79,56,84)C. (40,38,46,56,79,84) D. (40,38,46,84,56,79)6.下列排序算法中,在待排序数据已有序时,花费时间反而最多的是()排序。

A.冒泡 B. 希尔C. 快速D. 堆7.就平均性能而言,目前最好的内排序方法是() 排序法。

A. 冒泡B.希尔插入C.交换D.快速8.下列排序算法中,占用辅助空间最多的是:()A. 归并排序B.快速排序C.希尔排序D.堆排序9.若用冒泡排序方法对序列 {10,14,26,29,41,52}从大到小排序,需进行()次比较。

数据结构期末习题答案e

数据结构期末习题答案e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组成数据的根本单位是〔〕A.数据项B.数据类型C.数据元素D.数据变量2.数据结构是研究数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A.理想结构,物理结构B.理想结构,抽象结构C.物理结构,逻辑结构D.抽象结构,逻辑结构3.算法分析的两个主要方面是〔〕A.正确性和简单性B.可读性和文档性C.数据复杂性和程序复杂性D.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4.算法分析的目的是〔〕。

A.找出数据结构的合理性B.研究算法中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C.分析算法的效率以求改良D.分析算法的易懂性和文档性5.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A.问题的规模 B. 待处理数据的初态 C. A和B D.以上都不是6.一个算法应该是〔〕。

A.程序 B.问题求解步骤的描述 C.要满足五个根本特性 D.A和C.7. 下面关于算法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算法最终必须由计算机程序实现C. 算法的可行性是指指令不能有二义性D. 以上几个都是错误的8.从逻辑上可以把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

A.动态结构、静态结构 B.顺序结构、链式结构C.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 D.初等结构、构造型结构9.程序段 for ( i=n-1;i>=1;i--)for (j=1j<=i;j++)if( A[j]>A[j+1])A[j]与A[j+1]对换;其中 n为正整数,那么最后一行的语句频度在最坏情况下是〔〕A.O〔n〕B.O(nlogn) C..O(n3) D.O(n2)10.连续存储设计时,存储单元的地址〔〕。

A.一定连续 B.一定不连续 C.不一定连续 D.局部连续,局部不连续二,判断题1.数据结构的抽象操作的定义与具体实现有关。

( )2.数据结构是数据对象与对象中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集合。

3.在顺序存储结构中,有时也存储数据结构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 )4.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各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用户按使用的需要建立的。

5.算法和程序原那么上没有区别,在讨论数据结构是两者是通用的。

数据结构教案第9章 查找

数据结构教案第9章 查找

●性能分析 定义:为了确定记录在查找表中的位置,需和给定值进行比 较的关键字个数的期望值称为查找算法在查找成功时的平均查找 长度。
ASL = ∑ Pi C i
i =1
n
其中:Pi为查找表中第i个记录的概率;Ci为找到第i个记 录的比较次数; 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1 n n +1 ASL = ∑ (n − i + 1) = 2 n i =1
索引表 最大关键字 起始地址
22 48 86 1 7 13
22 12 13 8 9 20 33 42 44 38 24 48 60 58 74 49 86 53
9.2动态查找表 特点:表结构本身是在查找过程中动态生 成的,即对于给定值key,若表中存在其关键 字等于key的记录,则查找成功返回;否则插 入关键字等于key的记录。
10 10 9 15 9 17 17 15
a
16
作业:(P55)9.9, 9. 33
9.3哈希表 9.3.1什么是哈希表 哈希函数:在记录的关键字和它的存储位置之间建立 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每个关键字和结构中一个 唯一的存储位置相对应,称对应关系f为哈希(Hash) 函数。 哈希表:按哈希函数建立的表称为哈希表。
void Delete(BiTree &p){ if(!p->rchild) { q=p; p=p->lchild; free(q); } else if(!p->lchild) { q=p; p=p->rchild; free(q); } else{ q=p; s=p->lchild; while(s->rchild) {q=s; s=s->rchild;} p->data=s->data; if(q!=p) q->rchild=s->lchild; \*q!=p正常情况 else q->lchile= s->lchild; \* q=p意外者,p的左子树的根没有右子树 free(s); }\\else }

数据结构(C语言版)9-12章练习 答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C语言版)9-12章练习 答案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数据结构(C语言版)9-12章练习答案清华大学出版社9-12章数据结构作业答案第九章查找选择题1、对n个元素的表做顺序查找时,若查找每个元素的概率相同,则平均查找长度为( A )A.(n+1)/2 B. n/2 C. n D. [(1+n)*n ]/2 2. 下面关于二分查找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 表必须有序,表可以顺序方式存储,也可以链表方式存储B. 表必须有序且表中数据必须是整型,实型或字符型 C. 表必须有序,而且只能从小到大排列 D. 表必须有序,且表只能以顺序方式存储3. 二叉查找树的查找效率与二叉树的( (1)C)有关, 在 ((2)C )时其查找效率最低 (1): A. 高度 B. 结点的多少 C. 树型 D. 结点的位置(2): A. 结点太多 B. 完全二叉树 C. 呈单枝树 D. 结点太复杂。

4. 若采用链地址法构造散列表,散列函数为H(key)=key MOD 17,则需 ((1)A)个链表。

这些链的链首指针构成一个指针数组,数组的下标范围为 ((2)C) (1) A.17 B. 13 C. 16 D. 任意(2) A.0至17 B. 1至17 C. 0至16 D. 1至16判断题1.Hash表的平均查找长度与处理冲突的方法无关。

(错) 2. 若散列表的负载因子α<1,则可避免碰撞的产生。

(错)3. 就平均查找长度而言,分块查找最小,折半查找次之,顺序查找最大。

(错)填空题1. 在顺序表(8,11,15,19,25,26,30,33,42,48,50)中,用二分(折半)法查找关键码值20,需做的关键码比较次数为 4 .算法应用题1. 设有一组关键字{9,01,23,14,55,20,84,27},采用哈希函数:H(key)=key mod7 ,表长为10,用开放地址法的二次探测再散列方法Hi=(H(key)+di) mod 10解决冲突。

要求:对该关键字序列构造哈希表,并计算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数据结构教程李春葆课后答案 查找

数据结构教程李春葆课后答案 查找

第9章 查找教材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 设有5个数据do 、for 、if 、repeat 、while ,它们排在一个有序表中,其查找概率分别是p 1=0.2,p 2=0.15,p 3=0.1,p 4=0.03,p 5=0.01。

而查找它们之间不存在数据的概率分别为q 0=0.2,q 1=0.15,q 2=0.1,q 3=0.03,q 4=0.02,q 5=0.01,该有序表如下:(1)试画出对该有序表分别采用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时的判定树。

(2)分别计算顺序查找的查找成功和不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3)分别计算折半查找的查找成功和不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答:(1)对该有序表分别采用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时的判定树分别如图9.2和9.3所示。

(2)对于顺序查找,成功查找到第i 个元素需要i 次比较,不成功查找需要比较的次数为对应外部结点的层次减1:ASL 成功=(1p 1+2p 2+3p 3+4p 4+5p 5)=0.97。

ASL 不成功=(1q 0+2q 1+3q 2+4q 3+5q 4+5q 5)=1.07。

(3)对于折半查找,成功查找需要比较的次数为对应内部结点的层次,不成功查找需要比较的次数为对应外部结点的层次减1:ASL 成功=(1p 3+2(p 1+p 4)+3(p 2+p 5))=1.04。

ASL 不成功=(2q 0 q 5图9.3 有序表上折半查找的判定树2. 对于A [0..10]有序表,在等概率的情况下,求采用折半查找法时成功和不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

对于有序表(12,18,24,35,47,50,62,83,90,115,134),当用折半查找法查找 90时,需进行多少次查找可确定成功;查找47时需进行多少次查找可确定成功;查找100时,需进行多少次查找才能确定不成功。

答:对于A [0..10]有序表构造的判定树如图9.4(a )所示。

因此有:ASL 成功=1144342211⨯+⨯+⨯+⨯=3ASL 不成功=124834⨯+⨯=3.67 对于题中给定的有序表构造的判定树如图9.4(b )所示。

数据结构第9章作业 查找答案

数据结构第9章作业 查找答案

第9章 查找答案一、填空题1. 在数据的存放无规律而言的线性表中进行检索的最佳方法是 顺序查找(线性查找) 。

2. 线性有序表(a 1,a 2,a 3,…,a 256)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对一个给定的值k ,用二分法检索表中与k 相等的元素,在查找不成功的情况下,最多需要检索 9 次。

设有100个结点,用二分法查找时,最大比较次数是 7 。

3. 假设在有序线性表a[20]上进行折半查找,则比较一次查找成功的结点数为1;比较两次查找成功的结点数为 2 ;比较四次查找成功的结点数为 8 ;平均查找长度为 3.7 。

解:显然,平均查找长度=O (log 2n )<5次(25)。

但具体是多少次,则不应当按照公式)1(log 12++=n nn ASL 来计算(即(21×log 221)/20=4.6次并不正确!)。

因为这是在假设n =2m-1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公式。

应当用穷举法罗列:全部元素的查找次数为=(1+2×2+4×3+8×4+5×5)=74; ASL =74/20=3.7 !!!4.折半查找有序表(4,6,12,20,28,38,50,70,88,100),若查找表中元素20,它将依次与表中元素 28,6,12,20 比较大小。

5. 在各种查找方法中,平均查找长度与结点个数n 无关的查找方法是 散列查找 。

6. 散列法存储的基本思想是由 关键字的值 决定数据的存储地址。

7. 有一个表长为m 的散列表,初始状态为空,现将n (n<m )个不同的关键码插入到散列表中,解决冲突的方法是用线性探测法。

如果这n 个关键码的散列地址都相同,则探测的总次数是 n(n-1)/2=( 1+2+…+n-1) 。

(而任一元素查找次数 ≤n-1)二、单项选择题( B )1.在表长为n的链表中进行线性查找,它的平均查找长度为A. ASL=n; B. ASL=(n+1)/2;C. ASL=n +1; D. ASL≈log2(n+1)-1( A )2. 折半查找有序表(4,6,10,12,20,30,50,70,88,100)。

清华大学课程讲义-数据结构答案第9章

清华大学课程讲义-数据结构答案第9章

清华大学课程讲义-数据结构答案第9章9-1 什么是内排序? 什么是外排序? 什么排序方法是稳定的? 什么排序方法是不稳定的? 【解答】9-2 设待排序的关键码序列为{12, 2, 16, 30, 28, 10, 16*, 20, 6, 18}, 试分别写出使用以下排序方法每趟排序后的结果。

并说明做了多少次关键码比较。

(1) 直接插入排序(2) 希尔排序(增量为5,2,1) (3) 起泡排序(4) 快速排序(5) 直接选择排序(6) 锦标赛排序(7) 堆排序(8) 二路归并排序(9) 基数排序【解答】9-3 在起泡排序过程中,什么情况下关键码会朝向与排序相反的方向移动,试举例说明。

在快速排序过程中有这种现象吗?【解答】如果在待排序序列的后面的若干关键码比前面的关键码小,则在起泡排序的过程中,关键码可能向与最终它应移向的位置相反的方向移动。

例如,57 40 38 11 13 34 48 75 6 19 9 7 如9向相反方向移动6 57 40 38 11 13 34 48 75 7 19 9 如19向相反方向移动6 7 57 40 38 11 13 34 48 75 9 19 如9向最终方向移动6 7 9 57 40 38 11 13 34 48 75 19 如13向相反方向移动6 7 9 11 57 40 38 13 19 34 48 75 如13向最终方向移动6 7 9 11 13 57 40 38 19 34 48 75 如34向相反方向移动6 7 9 11 13 19 57 40 38 34 48 756 7 9 11 13 19 34 57 40 38 48 756 7 9 11 13 19 349-4 试修改起泡排序算法,在正反两个方向交替进行扫描,即第一趟把关键码最大的对象放到序列的最后,第二趟把关键码最小的对象放到序列的最前面。

如此反复进行。

【解答】template <class Type> void dataList<Type> :: shake_Sort ( ) {//奇数趟对表Vector从前向后, 比较相邻的关键码, 遇到逆序即交换, 直到把参加比较关键码序列//中最大的关键码移到序列尾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n-1次。
【例6】构造有12个元素的二分查找的判定树,并求解下列问题:
(1)各元素的查找长度最大是多少?
(2)查找长度为1、2、3、4的元素各有多少?具体是哪些元素?
(3)查找第5个元素依次要比较哪些元素?
分析:12个元素的判断树如图9-2所示:
图9-2判定树
(1)最大查找长度是树的深度4。
(2)查找长度为1的元素有1个,为第6个。查找长度为2的元素有2个,为第3个和第9个。查找长度为3的元素有4个,为第1、4、7、11个。查找长度为4的元素有5个,为第2、5、8、10、12个。
THU查找2次,FRI查找3次,SAT查找1次。
总比较次数=1+1+1+2+4+2+3+1=15(次)。
【例9】给定结点的关键字序列为:12,18,30,70,20,8,63,15,19,设散列函数为H(k)=k % 11,试画出采用拉链法解决冲突所构造的哈希表,并求等概率情况下的ASL。
解:拉链法解决冲突的结果如图9-6所示。
(5)查找70,要比较4次才能找到,依次与42、57、82、70进行比较。
(6)在二叉树中删除结点可用中序直接前驱法(如图9-4)或中序直接后继法(如图9-4)。
图9-4中序直接前驱法图9-5中序直接后继法
【例8】现有一组单词(WEK,SUN, MON, TUE,WED,THU,FRI,SAT),其相应的散列函数值为(3,2,6,3,2,5,6,0),散列表长度为10(散列地址空间为0..9),要求:
B.顺序查找只适用于顺序表
C.顺序查找与二分查找既适用于顺序表,也适用于链表
D.二分查找只适用于顺序表
分析:由第1题知道顺序查找比较适用于顺序表和链表。故A和B不对。二分查找表中元素必须按关键字有序(按关键字递增或递减)排列,在有序表中,取中间元素作为比较对象,若给定值与中间元素的关键字相等,则查找成功……。从这里可以看出二分查找,要随机取元素的关键字和查找对像比较,二分查找只适合顺序存储,C也不正确,选D。
#include "stdio.h"
#include "type.h"
int search_depth(BiTree T,ElemType key)//求当前结点所在层数
{BiTNode *p;
int dep=0;
p=T;
while(p)
{if(key==T->data)
{dep++;break;}
TUE关键字为3,H=3%10=3,和WEK冲突,由线性探测法H=(3+1)%10=4,
TUE放在4单元。
WED关键字为2,H=2%10=2,和SUN冲突,由线性探测法H=(2+1)%10=3,还冲突,
再求H=(2+2)%10=4,还冲突。再求H=(2+3)%10=5,WED放在5单元。
THU关键字为5,H=5%10=5,冲突。H=(5+1)%10=6,还冲突。H=(5+2)%10=7,THU放在7单元。
等概率情况下的平均查找长度:
ASL=(1*1+2*2+3*4+4*8+6*5)/20=74/20=3.7
二分查找在查找失败时所需与键值比较次数不超过判定树的高度,因为判定树中度小于2的结点只可能在最下面的两层上,所以n个结点的判定树高度与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相同,即为 。所以n个元素的有序表,查找失败时与关键字值最多比较 次。所以20个元素的有序表查找失败时最多与关键字值的比较次数为:

9.1知识点分析
1.基本概念
(1)查找表
由同一类型的数据元素(或记录)构成的集合称为查找表。
(2)静态查找
在查找过程中仅查找某个特定元素是否存在或它的属性的,称为静态查找。
(3)动态查找
在查找过程中对查找表进行插入元素或删除元素操作的,称为动态查找。
(4)关键字
关键字是数据元素(或记录)中某个数据项的值,用它可以标识数据元素(或记录)。关键字分主关键字(唯一地标识一个记录的关键字)和次关键字(标识若干个记录的关键字)。
else
if(key>T->data)
{dep++; p=p->rchild;}
else
{ dep++; p=p->lchild;}
}
if(p)
returndep;
else
return0;
}
【例11】试编写利用二分查找法确定记录的所在块的分块查找算法。
分析:采用分块查找时,除了顺序表之外,还要有索引表。其中索引表中含有各块索引。在各块中进行顺序查找时,监视哨可设在本块的表尾,即将下一块的第一个记录暂时移走(若本块内记录没有填满,则监视哨的位置仍在本块的尾部),待块内顺序查找完成后再移回来。此时增加了赋值运算,但免去了判断下标变量是否越界的比较。注意,最后一块需进行特殊处理。在块内进行顺序查找时,如果需要设置监视哨,则必须先保存相邻块的相邻元素,以免数据丢失。算法如下:
(5)查找70,要比较多少次才能找到;
(6)画出删除结点42,以后的二叉排序树。
分析:
(1)二叉排序树构造如图9-3所示。
图9-3构造二叉排序
(2)ASL=(1*1+2*2+3*4+4*3)/10=29/10=2.9
(3)对二叉排序树进行中序遍历即可以得到原关键字值的有序序列。
(4)对于关键字值的不同排列次序构造的二叉排序树中,最好情况二叉排序树的高度为 =4;最坏情况是原关键字值有序排列,则二叉排序树的高度为10。
图9-6拉链法
在等概率情况下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为:
ASL=(1*5+2*2+3*1+4*1)/9=16/9
【例10】设计一个算法,求出指定结点在给定的二叉排序树中所在的层数。
分析:查找成功时的比较次数即为结点所在层数。可设置查找时计数,比较一次计数器加1。如查找成功时返回计数器累加数字;不成功时,返回0。算法如下:
2.顺序查找
顺序查找又称线性查找,是最基本的查找方法之一。顺序查找既适用于顺序表,也适用于链表。顺序查找的基本思想:从表的一端开始,顺序扫描线性表,依次按给定值kx与关键字(Key)进行比较,若相等,则查找成功,并给出数据元素在表中的位置;若整个表查找完毕,仍未找到与kx相同的关键字,则查找失败,给出失败信息。
(1)构造该散列表,并用线性探测法解决冲突;
(2)若对每个元素查找一次,求总的比较次数。
分析:
(1)构造散列函数H=key % 10
WEK关键字为3,H=3 %10=3,WEK放在3单。
SUN关键字为2,H=2 %10=2,SUN放在2单元。
MON关键字为6,H=6 %10=2,MON放在6单元。
选取某个函数,依该函数按关键字计算元素的存储位置,并按此存放。查找时,由同一个函数对给定值kx计算地址,将kx与地址单元中元素关键字进行比,确定查找是否成功,这就是哈希方法。哈希方法中使用的转换函数称为哈希函数,按这个思想构造的表称为哈希表。
9.2典型习题分析
【例1】静态查找和动态查找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
由此可见,二分查找法的平均查找长度最小,分块查找法次之,顺序查找法平均查找长度最大。
【例4】画出对长度为20的有序表进行二分查找的判定树,并指出在等概率情况下,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以及查找失败时所需的最多与关键字值的比较次数。
分析:对长度为20的有序顺序表进行二分查找的判定树如图9-1所示。
图9-1判定树
【例3】顺序表可以采用的三种查找方法是什么?这三种查找方法对查找表中元素的要求各是什么?在含n个元素的顺序表中,其等概率情况下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长度各是多少?
分析:顺序表可以采用的三种查找方法,分别是顺序查找法、二分查找法和分块查找法。
顺序查找法:表中的元素可以任意存放。
二分查找法:表中元素必须按关键字有序存放。
4.分块查找
将具有n个元素的主表分成m个块(也称为子表),每块内的元素可以无序,但要求块与块之间必须有序,并建立索引表。索引表包括两个字段:关键字字段(存放对应块中的最大关键字值)和指针字段(存放指向对应块的首地址)。查找方法如下:
(1)在索引表中检测关键字字段,以确定待找值kx所处的分块(可用二分查找)位置;
A.逻辑结构不同B.存储实现不同
C.施加的操作不同D.数据元素类型不同
分析:根据施加不同运算,查找分为静态查找和动态查找两类,静态查找仅包含检索操作,而动态查找不仅包含检索操作,还允许增加元素和删除元素等操作。所以是施加的操作不同,选择C。
【例2】顺序查找法与二分查找法对存储结构的要求是( )。
A.顺序查找与二分查找均只适用于顺序表
= =5。
【例5】对含有n个互不相同元素的集合,同时找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至少需进行多少次比较?
分析:设变量max和min用于存放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的位置,第一次取两个元素进行比较,大的放入max,小的放入min。从第2次开始,每次取一个元素先和max比较,如果大于max则以它替换max,并结束本次比较;若小于max则再与min相比较,在最好的情况下,比较下去都不用和min相比较,所以这种情况下,至少要进行n-1次比较就能找到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
FRI关键字为6,H=6%10=6,冲突。H=(6+1)%10=7,还冲突。H=(6+2)%10=8,FRI放在7单元。
SAT关键字为0,H=0 %10=0,WEK放在0单元。
0
1
2
3
4
5
6
7
8
9
SAT
SUN
WEK
TUE
WED
MON
THU
FRI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