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脊髓炎治疗方案

一、引言脊髓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的炎症反应,导致脊髓功能受损。
脊髓炎的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毒素等因素。
根据病因的不同,脊髓炎可分为急性脊髓炎、慢性脊髓炎等类型。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和病程进行个体化制定。
本文将介绍脊髓炎的常见治疗方案。
二、急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早期诊断与治疗(1)完善检查:患者入院后,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查体、影像学检查(MRI、CT)、实验室检查(血液、脑脊液等)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
(2)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性脊髓炎,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脊髓炎,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2. 神经功能支持治疗(1)维持呼吸、循环、泌尿等生命体征稳定: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泌尿支持等治疗。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3)言语治疗:对于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三、慢性脊髓炎治疗方案1. 免疫抑制剂治疗(1)糖皮质激素:对于慢性脊髓炎,糖皮质激素仍是首选药物。
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直至病情稳定。
(2)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时,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
2. 免疫调节剂治疗(1)甲氨蝶呤:对于慢性脊髓炎,甲氨蝶呤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2)生物制剂:如干扰素、利妥昔单抗等,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3.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磁疗、光疗、热疗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如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
脊髓疾病(1)

临床表现
脊髓受压症状 :
运动障碍:早期有脊髓休克阶段(病变以下肢体 呈弛缓性瘫痪),一般约2周后才逐渐过渡到痉 挛性瘫痪;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平面对病灶定位常有较 大参考价值。 反射异常:病灶部位的反射弧受损,该节段内的 正常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有助于定位诊断。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腰穿+压颈试验:脑脊液蛋白增高,椎管 梗阻等 影像学检查:X片、MRI、造影等
椎静脉丛没有瓣膜,血流方向常 随胸膜腔压力的变动而改变(如 举重、屏气和咳嗽)可成为感染 和恶性肿瘤转入颅的潜在道路。
四、脊髓反射
1、伸反射 2、屈曲反射 3、断联休克
五、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重要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运动障碍
1、前角和前根损害 2、锥体束损害 3、前角和锥体束兼有的损害
鉴别诊断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脊髓压迫症:急性硬脊膜外脓肿,脊柱 结核或转移性肿瘤。 急性脊髓血管病:脊髓出血。 视神经脊髓炎
治疗
抗炎:强的松、地塞米松 脱水:脊髓炎早期脊髓水肿肿胀,可适 量应用脱水剂 。 改善血液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改善神经营养代谢机能 防治并发症 :肺部感染 、褥疮、尿潴 留及泌尿道感染 、便秘、肢体挛缩畸形
脊髓疾病
福建医大附一医院神经内科 李智文
一、脊髓的解剖
颈髓节段较相应颈椎高1个椎骨, 上段胸髓较相应胸椎高2个椎骨,下 段胸髓较胸椎高3个椎骨,腰髓则相 当于第10-12胸椎、骶髓相当于第 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脊髓自上而下共有31对脊神 经,其中颈段8对,胸段12对,腰 段5对,骶段5对,尾段1对。脊髓 有2个膨大,颈膨大由C5-T2支 配上肢,腰膨大L1-S2支配下肢 以N,马尾由腰2-尾节共10对神 经根组成。
脊髓疾病护理课件

脊髓疾病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脊髓影像 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02
脊髓疾病护理基础
日常生活护理
01
02
03
饮食护理
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的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 摄入。
皮肤护理
定期翻身、按摩,保持皮 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
呼吸道护理
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 部感染。
护理方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肺部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
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尿管。
护理方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期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及时处理。
04
脊髓疾病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
食物,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
康复锻炼
02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呼吸训练和
膀胱功能训练等,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预防并发症
0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
统感染等。
家属支持与陪伴
家属心理支持
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保持乐观心态,积极 面对疾病。
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可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保持患 者舒适、提供心理支持等。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与调整
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通过观察患 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
VS
调整方案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与医生沟 通,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可采取其他辅 助治疗手段,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以提高治疗效果。
脊髓疾病

一、病因 病因不清。 病因不清。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 周有上感、发热、 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感、发热、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 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但脑脊液未检出抗体,脊髓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 和脑脊液中未分离出病毒,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变态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反应有关,并非直接感染所致。
二、病
因
1、肿瘤 >1/3,多为神经鞘膜肿瘤 肿瘤 2、炎症 血行播散、直接种植 炎症 3、脊柱外伤 脊柱外伤 4、脊柱退行性变 脊柱退行性变 5、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脊神经根受压症状:疼痛,痛觉过敏 脊髓受压症状(根痛期、部分受压期、完全受压期)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反射异常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椎症状 椎管梗阻 影象学征象
髓内 少见,双侧 上至下,分离性 早 出现早、重 较常见 晚、不完全 多无改变 少见
髓外 早,明显 下至上 晚 晚、轻 少见 早、蛋白明显 可见骨质破坏 多见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一、概 念
由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而导致 VitB12缺乏(包括摄取、合成、转运) 缺乏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后索、侧索、 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 痉挛性瘫痪、 调、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病变 常合并恶性贫血 常合并恶性贫血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中,上升性脊髓炎,高颈段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脊髓炎可危及生命,主要死于呼吸肌麻痹,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呼吸衰竭及并发的肺部感染,心脏意外。
脊髓压迫症
脊髓疾病

脊髓压迫症
(compressive myelopathy)
• 脊 髓 压 迫 症是由于 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 而引起脊髓受压的一 大组疾病,由于病变 进行性发展,脊髓、 脊神经根、脊髓血管 不同程度受累,出现 不同程度的脊髓横贯 性损害和椎管梗阻。
三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压迫症:数小时-数日脊髓横贯损害, 脊髓休克 慢性脊髓压迫症:缓慢进展 以髓外肿瘤为例 早期----根性痛 中期----脊髓半切 晚期----脊髓横惯
1. 神经根症状:根痛为髓外肿瘤最早 • 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 • 后根分布区自发性疼痛,如电击、烧灼样, 体位改变可使症状减轻或加重 • 相应节段的“束带感” • 前根受压出现支配肌群肌束颤动、肌无力 或肌萎缩
• 3. 运动障碍: • 一侧或双侧锥体束受压引起病变以下同 侧或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 脊髓前角及前根受压可引起病变节段支 配肌肉弛缓性瘫痪,伴有肌束颤动和肌 萎缩 • 急性脊髓损害早期表现脊髓休克,病变 水平以下肢体呈弛缓性瘫
4.反射异常 • 受压节段因后根、前根或前角受累时出 现病变节段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锥体束受损出现损害水平以下同侧腱反 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消失 • 脊髓休克时各种反射均不能引出
病因与发病机制
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 为多种致病因素所致 • 先天性发育异常 • 脑脊液动力学异常 • 脊髓血液循环异常
脊髓空洞症的病理
• 脊髓外形呈梭形膨大或萎缩变细 • 基本病理改变: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 • 空洞最常见于颈髓
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特点
典型临床表现: •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 病变节段支配区肌萎缩及营养障碍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MRI
脊髓疾病和运动神经元疾病

左侧肱二头肌腱反射较右侧活跃, 左侧Hoffmann征(+) 双膝、跟腱反射亢进,左侧明显,肛门反射消失 双侧病理征(+),左侧明显 左下肢关节位置觉、运动觉消失 双侧T4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右侧明显 颈6、7棘突压痛(+)
• 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 体征,感觉和括约肌不受累
[病因]
• 遗传:SOD1基因突变 • 免疫:抗甲状腺素抗体 • 中毒:兴奋毒性神经递质、木薯、铝,
锰、铜、硅 • 慢性病毒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理]
• 锥体细胞、脑干下部运动神经核(后组 最常见)、前角细胞变性、减少
• 颈髓最明显并最早受累
[临床表现]
二、急性上升性脊髓炎
• 起病急骤,数小时或1-2天内病变节段上 升至高颈髓、延髓
• 四肢瘫,球麻痹,呼吸肌麻痹 • 可死于呼吸肌麻痹
[临床表现]
三、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MS脊髓型) • 进展缓慢,达1-3周 • 无感染史 • 不完全横贯性损伤
• 诱发电位、MRI可发现其他CNS白质损害
•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脱髓鞘、变细
[临床表现]
• 中年,男 > 女 • 起病隐袭,持续进展,数年病程 • 死于呼吸肌麻痹或呼吸道感染
1、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 最常见 • 病变部位: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锥体束受累
• 症状: 1)运动障碍:首发手指运动不灵,肌萎缩,束颤,向 近端发展,并出现下肢运动不灵 查体: 1)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上肢肌力↓,肌萎缩,束 颤,肱二三头肌腱反射↓/2)上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肌张力↑,腱反射亢 进,病理征(+) 2)可有感觉异常主述,但无体征。 3)尿便功能正常 4)晚期延髓麻痹 5)死于呼吸肌麻痹
脊髓疾病

MRI是椎管内肿瘤首选的检查方法,可 区分脊髓内、髓外硬膜内及硬膜外肿瘤。 脊膜瘤与神经鞘瘤均具有髓外硬膜下肿 瘤的共同表现,容易混淆。神经鞘瘤常 有相应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吸收破坏等 骨质结构改变,常穿过椎间孔向硬膜外 发展,呈典型的哑铃状外观。脊膜瘤钙 化出现率高,且很少引起神经孔扩大, 哑铃型肿瘤明显少于神经鞘瘤。
信号,在T2WI上肿瘤信号多有轻度增高。 Gd-DTPA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与
脊髓界限清楚,脊髓多向健侧移位。
胸 5 平 面 椎 管 内 髓 外 、 硬 膜 内 脊 膜 瘤
脊膜瘤MRI表现
---T1WI
脊膜瘤MRI表现
---T1WI
脊膜瘤MRI表现
---T2WI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脊椎病变:脊髓空洞症
概述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髓内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颈髓及上胸段最易受累,有是可涉及延髓、
下胸髓甚至达脊髓全长 好发于25-4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为节段型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
觉消失,触觉存在,有关肌群的下运动神 经元瘫痪,肌肉萎缩
概述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脊髓退行性疾病。 可以是先天性、退行性、外伤后和肿瘤 性。
X线平织 情况
CT显示椎体或附件骨折敏感性高于MRI,但对 硬膜外血肿、脊髓挫伤和横断等软组织损伤不 敏感
MRI矢状面可清楚显示椎体序列、脱位、椎体 骨折碎片与脊髓的关系及脊髓内部情况,是唯 一能直接评价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的影像学技 术。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
颈 段 脊 髓 增内 强星 扫形 描细 胞 瘤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1 24
性颈 ,
胸 岁平
面 神 经 鞘 瘤 , 女
颈4/5平面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女性,51岁
神经鞘瘤MR表现—横断面
神经鞘瘤(1)MR表现 --T1WI增强扫描
神经鞘瘤(2)MR表现 矢状T1WI和T2WI
神经鞘瘤MR表现 --T1WI增强扫描
一、CT
肿瘤多为实质性,椭圆形或圆形,呈等 密度或稍高密度,有完整包膜,在瘤体蛛网膜下腔增宽,
脊髓受压变细并有明显移位。
腰3~5平面脊膜瘤,男性,84岁
二、MRI
形态学改变同CT。 T1WI上肿瘤呈等信号,少数可低于脊髓
.星形细胞瘤占髓内肿瘤的30%,儿童比成人 多见。起于脊髓星形细胞,呈膨胀性或浸润 性生长,与正常脊髓无明显分界
概述
38%可发生囊变。 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逐渐
出现肿瘤节段以下的感觉异常和 运动障碍。
一、X线
平片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椎管 扩大、椎弓根间距增宽,偶见肿瘤钙化。
脊髓造影,多数见脊髓增粗,但无移位。 蛛网膜下腔部分阻塞时,对比剂呈对称 性分流。完全阻塞时则呈大杯口状梗阻, 两侧蛛网膜下腔均匀变窄或完全闭塞。
四、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星形细胞瘤与多发性硬化鉴别困难,多 发性硬化在急性期亦可表现为脊髓增粗, 信号减低,但其信号均匀一致,周围常 有正常脊髓组织环绕,占位效应不明显, 晚期常出现脊髓萎缩。脊髓无明显肿大 的肿瘤内发生囊肿时,需与脊髓空洞症 鉴别,后者囊肿边缘清楚,多有流空现 象。
髓外硬膜下肿瘤
神经鞘瘤MR表现 --T1WI增强扫描
脊膜瘤 (Meningioma)
概述
脊膜瘤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25%,起源 于蛛网膜细胞,70%以上发生在胸段, 颈段次之(20%),腰骶段极少。绝大 多数肿瘤生长于髓外硬膜下,少数可长 入硬膜外,大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包 膜完整,肿瘤基底较宽,与硬脊膜粘连 较紧,肿瘤压迫脊髓使之移位、变形。 临床上2/3以上发生于中年,高峰在30~50 岁之间,女性略多。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 (Neurofibroma and
Neurinoma)
概述
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 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29%,起源于 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故又称雪 旺氏细胞瘤。
神经纤维瘤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 含有纤维组织成分。
髓外硬膜内肿瘤-神经鞘瘤
病理: ◆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
◆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 。 较大肿 瘤易发生囊变,
◆部分肿瘤可沿神经孔生长到椎管外而呈哑 铃状。
◆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髓长期受压,常有 明显压迹,甚至呈扁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
概述
临床最常见于20~40岁,常表 现为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 为疼痛,以后出现肢体麻木、 感觉减退等。
一、X线
腰椎脊髓内室管膜瘤
椎管肿瘤:髓内肿瘤
MRI诊断
1 病变脊髓均匀或梭形增粗,周围蛛网膜下腔 变窄,可累及几个椎体节段
2 T1WI病变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且 信号不均匀,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
3 肿瘤由实性和囊性部分构成,囊性部分由肿 瘤坏死液化和脊髓继发性空洞两部分组成, 呈长T1及T2改变
4 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有明显强化,囊性 部分不强化,室管膜瘤常比星形细胞瘤强化 明显
颈 段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颈段脊髓内星形细胞瘤
--
颈 段 脊 髓 增内 强星 扫形 描细 胞 瘤
脊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1
髓 内 星 形 细 胞 瘤 横断面
增强
2
颈7~胸2平面脊髓室管膜瘤
四、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根据上述CT和MRI表现,髓内肿瘤不难 诊断。
星形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在于前者 多见于儿童,以颈、胸段最为常见,累 及范围较大,伴发囊肿的机会较少。而 室管膜瘤范围较大,呈边界清楚的结节 状,并伴广泛的囊肿。
脊髓疾病
椎管内肿瘤的分类
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 神经鞘瘤 /脊膜瘤
硬膜外肿瘤 转移瘤 /淋巴瘤
脊髓内肿瘤 (Intramedullar Tumor of
Spinal Cord)
椎管肿瘤:髓内肿瘤
概述
.占椎管内肿瘤的10-15%,以室管膜瘤和星 形细胞瘤最多。
.室管膜瘤为最常见,占髓内肿瘤的55-65%, 常见于20-60岁,男性居多。发生于脊髓中 央管以及脊髓终丝的室管膜细胞
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肿瘤易向椎间孔方向生长,致神经 孔扩大,骨窗像可见椎弓根骨质吸 收破坏,椎管扩大。
二、CT
当肿瘤穿过硬膜囊神经根鞘向硬膜 外生长时,肿瘤可呈哑铃状外观。
CTM可清楚显示肿瘤阻塞蛛网膜下 腔的部位、肿瘤与脊髓的分界以及 脊髓移位情况,肿瘤阻塞部位上、 下方的蛛网膜下腔常扩大。
平片可见椎弓根骨质局限吸收、破坏, 有时可见椎间孔扩大以及椎管内病理钙 化。
脊髓造影可见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增宽, 健侧变窄,脊髓受压并向健侧移位。部 分阻塞时,对比剂围绕肿瘤边缘形成充 盈缺损,完全阻塞时;阻塞端呈典型的 浅杯口状。
脊 髓 外 硬 膜 内 肿 瘤
二、CT
肿瘤呈圆形实质性肿块,密度较脊 髓略高,脊髓受压移位。
颈2~4平面神经鞘瘤,女性,22岁
颈2-3平面神经纤维瘤,男性,46岁
三、MRI
肿瘤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常较局 限,脊髓受压移位,肿瘤同侧蛛网 膜下腔扩大。
T1WI上肿瘤呈略低于或等于脊髓信 号,T2WI上肿瘤呈高信号;伴囊变 坏死时其内信号不均。
三、MRI
Gd-DTPA增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 强化,边界更加清楚锐利,与脊髓 分界清楚。
髓 内 肿 瘤
髓 内 肿 瘤
髓 内 肿 瘤
二、CT
脊髓密度降低,囊变表现为更低密度区, 外形呈不规则膨大。
肿瘤边缘模糊,与正常脊髓分界欠清。 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室管膜瘤可见中央管周围轻度强化为其 特征性改变。 CTM可见蛛网膜下腔变窄、闭塞、移位, 延迟扫描有时可见对比剂进入囊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