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

合集下载

真与假的对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

真与假的对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


真 与假 的对抗
周朴 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
。何 雪珍
在教授曹禺的 《 雷雨》时,笔者常常在思索着 周朴 园到 爱他所爱 的人,在他 生活的圈子里 需要感情 的温 暖 ,这也 底是否真正爱过鲁侍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一是三十 是他 的人性 。万老还 指出 ,周朴 园基本上不是 一个太胡 闹 年前周朴园是因为真爱而与鲁侍萍在一起 ,还是只是富家少 的人 ;侍萍 知书达礼 ,聪 明伶俐 ,年轻漂亮 ,贤惠体贴 ; 爷对一个下层侍女的凌辱、迫害呢?二是三十年后周朴 园对 周朴园对她产 生 了真 正的爱情 。一个 人对初恋 总是难 以忘 鲁侍萍的怀念是发 自内心 的,还是只是为 了在儿子、妻子面 怀 的,何况 侍萍还为他 生过两个孩子 ,最后又 因为被他遗 前摆摆样子而特意表现 出来的一种伪善行为呢? 弃而投河 自尽。特别 是他 后来 的两对 感 情 的 专 一 是 一 种 人 性 ,对 金 钱 的追 求 是 人
不 带 利 己色 彩 , 不 是 虚 情 假 意 的 。 只 是 他 的这 种 爱 不 够 深 的 另 一 种 人 性 。 这 两 者 之 间 并 不 矛 盾 , 一 个 人 的 品德 与他
刻 ,敌不过当时各种外界环境 的威逼利诱。
在 通 读全 剧和 查 阅 了不 少 资料之 后 ,这 个 问题 还 是 是繁漪 ,她追 求个性 自由、人格独 立,这与周朴 园奉行 的 悬而未 解 。其 中万 老在谈 《 雷雨》时 ,提 到 “ 周朴 园坏到 封建伦理格格 不入 。在这种 情况下 ,周朴园 自然更 加怀念 连 自己都不认 为 自己是个坏人 ” ,其 中的理 由之 一是三 十 他 最 初 的 恋人 了 。 年前 ,周朴园 为了和一个 门当户对 的阔小姐结婚 ,把遭 受 可是在 《 中国现代文 学采 英》 中,吴建波老师 认为周

浅析《雷雨》中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 是否真爱

浅析《雷雨》中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   是否真爱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浅析《雷雨》的特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是否真爱《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

它展示了人生的巨大悲剧和命运对人的残酷戏弄。

它是“中国戏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出于“情感的迫切需要”和“以同情的心情俯视这群人”,作者通过两个有着无数伦理血缘关系的家庭,分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层罪过。

其中,周朴园和吕世平已经纠缠了30年。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以了解周和陆是否真的相爱。

【关键词】周朴园鲁侍萍雷雨三十年真爱《雷雨》是作者的“情感的迫切需要”和“带着同情心俯视这群人”。

通过两个有着无数伦理血缘关系的家庭,作者分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层罪过。

当复杂的人性遭遇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时,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一场与三十年的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的悲伤雷雨。

一般来说,《雷雨》是一部家庭剧,但它反映了社会和命运的许多悲剧。

年幼的爱情遭遇各种阻碍,产生悲剧的结果。

然而这种悲剧竟然蔓延了三十年直到两位主角再次遇见。

很多人从三十年后的再见中,周朴园的冷淡猜忌从而武断的认为周、鲁二人并非真爱,至少周朴园不过是年轻时期贪图侍女的美貌。

但是这种说法显然是很极端、很片面的,认真读《雷雨》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三0年前,无锡周府少爷周朴园第一次爱上了他的女仆梅世平。

他们过着严肃而幸福的生活。

虽然剧本中没有反映这一点,但两个孩子把他们纯洁的爱结晶了出来。

但是这种爱,就像中国许多悲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一样,遭到了少爷的反对。

周氏家族的首领强迫周朴园与相配的女士结婚,因此我们看到了中国许多悲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结局。

那个无情的男人抛弃了女佣,娶了那位年轻的女士。

于是,我们开始责怪周朴园。

但是细心想想是不是当时的社会中年轻人在大家庭里真的没有一点自主权,而且在文中三十年后的鲁侍萍也亲口说出是周朴园的母亲逼迫她离开。

我们可以看到整件事情并不是周朴园的意愿,但是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让他难以违抗。

说说周朴南和鲁侍萍之间的爱情200-300字

说说周朴南和鲁侍萍之间的爱情200-300字

说说周朴南和鲁侍萍之间的爱情200-300字爱情是历代文人和作家垂青的话题,古今中外叙说爱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真可谓浩如烟海。

曹禺成名作《雷雨》所写到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也是那么的令人津津乐道。

应该说,爱情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只在乎表面形式,天天把对方挂在嘴边的只能称为激情。

三天,三个月,甚至三年都可以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这都不难,但三十年呢?三十年后还会有这样的激情在吗?周朴园三十年来都还惦记着、关心着鲁侍萍,甚至连鲁侍萍的生活习惯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情是毋庸置疑的。

三十年里,在周朴园心中,鲁侍萍一直都是一个贤慧、规矩的女子,值得他爱,这能说周朴园不爱鲁侍萍吗?有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可以为对方舍弃一切,当初周朴园为了金钱、地位而抛弃了鲁侍萍,这可以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正的爱情吗?的确,周朴园在上述这件事上是做错了。

但人无完人,何况他还是一个资本家,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是从一个资本家出发的。

在那个年代,受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周朴园做出了抛弃鲁侍萍的错事,并不绝对表示他不爱鲁侍萍。

后来他想用金钱补偿鲁侍萍,也并不说明是他对鲁侍萍的凌辱或是想一刀两断。

恰恰相反,我们从中看出了他对鲁侍萍深深的愧疚。

也就是说,这一情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

虽然不能说金钱是万能的,但作为一个资本家,对于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且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的事情,也只剩下用金钱来解决这一比较可行的方法了。

再回到三十年前鲁侍萍被赶出周家的那一幕,实事求是地说,那也并不都是周朴园的错。

周家作为一个大户人家,又处在封建年代,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况且这种终身大事一般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周父周母有可能把鲁侍萍留下吗?这由不得周朴园啊。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周朴园并不是因为不爱侍萍而赶她走,主要恐怕是由于家庭的压力。

我们的确可以对资本家周朴园加以指责,但我们还是无法否定他人性的一面。

我认为他的确爱着鲁侍萍,不然他也不可能对后来的妻子周繁漪毫无感情。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没有爱的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没有爱的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没有爱的,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她娶千金,但是当周朴园把鲁侍萍抛弃之后,心里肯定会有愧疚自责,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在他的记忆里,会慢慢忘记她的不足,她在他心中的形象也会越来越完美,把她最完美的形象保留在心中,对他而言这也是一种寄托,所以保留了她喜爱的房间,保留了他们之间美好的回忆。

但是 30年之后鲁侍萍来找到了周朴园, 30年间的变化她经历了很多折磨和痛苦阅历已经把当初一个纯情貌美的女子,摧残成一个冷酷无情的老女人。

所以当这个女人突然地站在他面前时,他心中那个完美的形象完全被打破了,现实使他看清了真实的鲁侍萍。

所以如果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爱,那么三十年前他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她的,如今他对她更是没有爱,不想在牵扯进关于她的任何事,就想到了拿钱打发他离开。

周朴园和鲁侍萍爱情的发展历程

周朴园和鲁侍萍爱情的发展历程

周朴园和鲁侍萍爱情的发展历程匿去"复杂"的面纱--关于周朴园、鲁侍萍爱情之我见周朴园三十年来为鲁侍萍所做的一切到底有没有真情的成分一直都有争论,莫衷一是。

笔者的回答是--当然有。

而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上,编者用"复杂"这一词来定论周、鲁的爱情,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附会。

个中情由,待笔者慢慢叙来。

假设爱情的开始就有"复杂性"。

周朴园与鲁侍萍年轻时的一段爱情,相信已经没人怀疑其真伪了。

当时的鲁侍萍年轻貌美,温柔善良,作为周家的公子,周朴园时值二十多岁,而鲁侍萍恰巧在周家做侍女,于是上天便机缘巧合地成全这段爱情。

这可以说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

这时这位周家公子还不是一个有着相当显赫地位的资本家,而是一个单纯的少爷公子,他们的爱情并未触及资本家的利益。

那么,如果这里掺和"复杂性",只有一种情况--周朴园故意玩弄鲁侍萍的感情,意在伤害她。

不过这个理由是相当占不住脚的:一来,鲁侍萍只是个普通的侍女,周朴园犯不着云招惹她;二来,周朴园不可能把自己的爱情当作玩偶,为此浪费30年的大好年华。

退一步讲,即使周想以欺骗人感情以自娱,也轮不到鲁侍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周朴园"变态",这个想法太过荒诞。

所以,依我看来,编者"复杂"之说并不在此。

到后来,我又找到不少的事实来证明我的观点。

一、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周朴园始终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得侍萍的生日,还不忘打听侍平的下落。

如此小事对于一个大男人来说,却有点"别扭"。

随着时光的流逝,周家上下早已淡忘了三十年前尘封的旧情。

在周家看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但对一个被认为是"死"了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实不是虚情假意所能做到。

再看他对鲁侍萍说的话:"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了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
他对鲁侍萍(即鲁妈)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像他后来的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子当时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很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了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剧本第二幕中,鲁侍萍有这样两句台词:“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我在这里不用“你”,而用“你们”,就包含了这个意思。鲁侍萍被赶走后,经过30年的变迁,周朴园的地位变了,人也变得凶狠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侍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了她的照片,牢记着4月18日是她的生辰,客厅的摆设仍保持着30年前的老样子。这不是虚伪的,而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诚的怀念。 根据作者的解释,可以认为,周朴园属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早期留洋的学生,在德国自然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还可能接触过社会主义思潮,因此能够破除封建的门第观念,大胆地爱上一个地位低下的丫环。然而由于当时封建传统势力太强,民主力量太弱,周朴园在持强硬态度的父母面前屈服了,被迫抛弃所爱的侍萍,与一富家小姐结婚。周朴园屈服于封建礼教后,内心感到对不起侍萍,有一种负罪感,为了怀念,也是忏悔,保存了与侍萍相爱时的家具,保持原有的摆设。这不能说是虚伪。虚伪是为了隐瞒真情,做假借以欺骗别人。周朴园与侍萍相爱是30年前的事了,住处也由无锡搬到了北方,现在已无人知晓当时的真相。周朴园完全没有必要做假以欺骗他人。作者这样安排并非表现周朴园的虚伪,相反是写周朴园的真情。 相认。持虚伪论者主要依据是周、鲁相认后,周朴园便露出了凶狠的面目,又一次把侍萍一家赶走,可见以往的“怀念”是虚情假意。对这一变化,曹禺也有过前后矛盾的解释,以下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 周朴园印象里的鲁侍萍,是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如今站在面前的鲁侍萍却已经老得使他从美好的记忆回到了现实。 在剧本中确有这样的描写,当侍萍表露自己的身份后,周朴园“不觉的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经过一番比较、思索后,他态度变了,“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30年前周朴园还年轻,既无多深的社会阅历,也无多高的社会地位,看重的是感情;30年后他的社会地位高了,感情的重点也转移了,更看重自己的阶级利益、社会地位和名誉。侍萍在未坦露自己的身份前就试探着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连说:“不,不。”侍萍问“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周却说“让我想一想”。待相认后,他很快就意识到承认了侍萍就有损于自己的名誉、地位、家庭中的尊严,于是像30年前一样,感情又一次地屈服于势力。他想以5000元为代价了却这段姻缘,再一次把侍萍一家人(包括四凤、鲁大海、鲁贵)赶出周家。作者写了周朴园感情的反复,应该说是合乎情理的,是按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描写人物的,揭示了周朴园性格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

浅析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
21 耳第2 02 期
探 索 . 鸣 争
浅新鲁 侍萍对周朴园的感情
曾金 昌 ( 建师 范 大学文 学 院 3 0 0 ) 福 5 0 7
摘要 : 少观 点认为 , 不 鲁侍 萍在与 周朴 园 的 爱情 关系中一 直处在被 动的位 置上 。其 实. 细读文本我 们不难发现 .鲁侍萍在 这段前后 经历三 十 多年 盼 爱情 关系 中一直很 主动 : 与 周 朴 园相 爱是鲁侍萍 自己选择 的:为坚 守 自
决绝 ,
爱 的浓度和深度就显 而易见 了 随后 . 鲁侍萍 带着 孩子一 同跳 河 自杀就 表明她对美好 爱情
幻灭 的决绝 三十年后 。 相逢绝非偶遇 。 重寻真爱 与其说是命运安排 鲁侍萍 和周朴 园在三
三十年前 .周朴园是个 还未走进 社会 大 染 缸的有才 情又天真 的富家少爷 .而贤惠体 贴 且年轻貌 美的鲁侍萍 .则是周家 下人梅妈 的女儿 鲁侍 萍和她仰 慕的富家少 爷两情相 悦 . 了感 情 . 产生 而且鲁 侍萍在 与周 朴园三年 的共 同生 活中是倍感 幸福 的——她 是周朴 园 的初恋 , 她也深爱着周 朴园 。在 《 雷雨》 作 中, 者 并 未对他们 三 十年前 的事 情进 行详 写 . 但 我们可 以从 三十年后 .鲁侍萍与周 朴园 的对 话 中获知 当年一些 的情 况 如鲁侍 萍说 :三 “ 十年前 .过 年三十 的晚上我生下你 的第二个 儿 子才三 天 .你为 了要 赶紧娶那位 有钱有 门 第 的小姐 . 们逼着我 冒着大雪 出去 。 你 要我离 开你们周 家的门 ” 通过《 雷雨 》 第二幕 中鲁侍萍与 周朴 园的 对话. 我们 可 以知 道 。 三十年前 。 侍 萍为周 鲁 朴 园生 了两 个儿子 .可见 那时他们 的生活是 十分 幸福 、 满的 . 他们在_起 生活也是 美 而且 二 得 到周家长 辈允 许的 .否则 也就不会 有他们 自己的房 间. 可以任鲁侍萍 的喜好 布置 但 还 是后来 .周家为 了让周朴 园娶 一个有钱 有 门 第 的小姐 .把鲁 侍萍 以及她 快要病死 的二儿 子 给赶了 出来 。那么 . 个旧时代里 . 在那 和少

周扑园和鲁侍萍的故事作文500字

周扑园和鲁侍萍的故事作文500字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故事
----作文500字
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感情故事,给读者的印象很深。

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生活在一个恪守家规、管理严格的封建大家庭中。

作为家族的继承者,周朴园注重门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任何人,包括他曾经爱过的仆人侍萍。

可以说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爱情结果,带有浓重的封建悲情色彩。

侍萍不同于那些不苟言笑、拘束于礼节、处处压抑的女子,她更多的是单纯、清新、天真的纯洁质朴之美,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吸引了周朴园,出于本能他向侍萍靠近示好。

年少无知的侍萍,作为周府少爷青睐的丫头,她或许还有无限的感激吧。

就这样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青年男女产生了感情,在一起生活了两年。

然而周家的门第观念是不允许一个家族继承人和一个侍女成亲的。

一边是家族的继承,一边是深爱的女人,在两者的选择中,周朴园理智的选择了前者,而周家的势力也顺理成章的把侍萍赶出了家门。

时过境迁,在周朴园经历两次婚姻后,被赶走的侍萍以“鲁侍萍”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天真的侍萍还继续想,再次印证一下,眼前这个男人是否真的爱过她。

但是不管周朴园内心如何挣扎,最终封建的理智还是让他质问侍萍“是何人指使她来”。

至此侍萍也彻底地明白,她和周朴园在内心深处的那一点美好已经荡然无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作者:邓艳红【内容摘要】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统治势力的代表。

作为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

周朴园诚然不是善性的人格化身,然而鄙弃式的大批判又是否完全合理呢?因此本文从文化背景来解读周朴园,重点分析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从他对鲁侍萍那种复杂的矛盾的感情中,展现了人性矛盾,即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这是造成他们之间爱情悲剧的原因。

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

【关键词】:悲剧痛苦怀念爱情与阶级人性复归都说爱情是美好的,爱情可以战胜一切。

但在《雷雨》中却讲述了一个关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悲剧故事。

周朴园,一个在《雷雨》中给人印象颇深的人,一个罪恶深重的人,一个被金钱、权利占据躯壳的人。

他直接或间接的制造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就连自己的一生也是一场闹剧。

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而鲁侍萍是他家的一个侍女。

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来看,他与待女侍萍根本不可能发生婚恋之事。

可正是这位阔少爷,在“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面前,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与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别的同等位置上,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很周到,便从心底爱上了侍萍。

侍萍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风度翩翩的少爷,以至于忘记了他是主,而自己是仆,或许她想到过,也对未来彷徨过,可她还是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和周朴园在一起。

好一个才子佳人的美好搭配!周朴园的父母无可奈何,默认了他们的关系。

两人相亲相爱,并生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周萍,一个是鲁大海。

本来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情啊,他们彼此相爱,甚至使封建家长也不得不妥协。

可是后来,周朴园却始乱终弃,为了和一个富家千金小姐结婚,狠心抛弃了侍萍,侍萍在刚为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儿子的第三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①。

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

就是那个曾经爱过他的男人,毁掉了侍萍美好的青春年华,带给侍萍的是三十多年的痛苦生活和对自己亲生骨肉的日夜思念。

这类故事在旧戏《孔雀东南飞》等中也有,与巴金《家》中的高觉慧和鸣凤的爱情受挫也相类。

男女相恋,门第悬殊,父母坚拒,恶人作祟云云。

酿成悲剧,其主人公往往是人们同情和赞扬的对象。

但生活或艺术真实也会推出另一类主人公,周朴园即是其一。

他没有像焦仲卿随刘兰芝殉情,也没有如高觉慧愤然出走。

他活着,也没有离家,于是周家天下从此多事。

好端端的一场爱情,从此演变成一场悲剧,并且还悄悄地蔓延开去……,真是让人为之惋惜!一切如周朴园所愿,赶走侍萍后,他娶到了那位有门第的小姐。

他后来成为一个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到社会上一般人的尊敬,是个非常“体面”的人物,有名誉,有地位,有金钱。

按理说他应该因知足而快乐地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那些年的生活中他一直是非常孤独的,并且他一直苦苦地怀念着他的侍萍,三十年来一直没忘记她。

他保留了侍萍的习惯、家具,在看到屋子的窗户被人打开时,他对儿子周萍说了这样一番话:“这间屋子的家具多半是你生母喜欢的东西。

我从南边移到北边,搬了多少次家,总是不肯丢下的。

这屋子摆的样子,我愿意总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这叫我的眼看着舒服一点。

你的生母总喜欢夏天把窗户关上的。

”②每年四月十八日,他都不忘记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是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

认出侍萍后,他对侍萍的一段告白完全不是虚假的:“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③对这些,似乎都证明他三十年来一直记着她,而且还是朝夕怀念着她的。

三十年,这不是一段短暂的时间,足以让他忘掉一个人。

他在这三十年中,娶了富家小姐,成为上流人物,何其风光潇洒,鲁侍萍应该早被他遗忘了,然而他却无时无刻不记得他的侍萍,侍萍用一针一线绣成的“梅花”和“萍”字④,无不包含着对周朴园的一片痴情,同时也可想见周朴园当年对侍萍的感情。

试想,如果周朴园是一个“始乱之,终弃之”的浪荡公子,恋上侍萍只是为了一时的取乐,那么那“两件旧绸衬衣”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被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

周朴园之所以如此珍惜,是因为这两件绸衬衣非同寻常,凝聚着他与侍萍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也印记着他与侍萍度过的那段最具纪念意义的快乐时光,可见那时他们是倾心相爱的。

正如曹禺先生所说的:“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

”虽然他后来又娶了繁漪,但是他并不爱她,总是禁锢着她,他娶繁漪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这桩婚姻背后的金钱利益。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

”两句话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态度。

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一种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

四凤说过:“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们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

”⑤周朴园不是一个花心之人,相反,因为他的传统反让他更加专一地记着侍萍,他为了其理想而不得不“自愿”地放弃爱情,把那份爱那份痛深深地埋在心中,把自己化作一块石头,把尘世间所有的珍贵的东西都通通震落,在漫长的时间中忍受着比死还痛苦千万倍的痛苦。

作为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威权和命令,这样的家长谁愿意跟他接近呢?他是空虚的,孤独的,用那样的方式去怀念侍萍完全是为了在空虚的生活中泊靠一丝精深寄托,看着以前的东西,怎能不睹物思人?这三十年,周朴园就是在这种痛苦的回忆中度过的。

再回过头去看三十年前,周朴园既然敢于同侍萍相爱,为什么最后却“忽然不要她了”⑥呢?这就要从周朴园的阶级本质来说了,任何一个阶级,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须服从本阶级的利益,离开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来奢谈感情,不过是骗人的鬼话。

即使是侍萍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其实是完完全全两样的。

周朴园的内心是真心爱着侍萍,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苦衷:社会舆论、整个统治阶级势力以及封建社会思想的压迫与侵蚀,他的家庭,这一切都使他恐慌,使他矛盾,因此正如鲁大海揭露周萍所说的“你(周萍)就可以一面表示你真心的爱她,做出什么事都可以,一面你还得想着你的家庭,你的父亲,他们要叫你丢掉她,你就能丢掉她,再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来配你,对不对?”⑦周萍与四凤的悲剧,其实就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悲剧,鲁大海的这一席话,并没有说周萍是否是屈从于阶级与家庭的压力,是否是真正的要抛弃四凤而只是揭示了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

因此,周朴园“忽然不要”侍萍,不管他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愿,因为周朴园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而他同侍萍相爱却是后来的事,他们曾经相爱正同他们后来分手一样是真实的,周朴园的怀念,到底代表着什么?如果将其与政治联系起来,说成是资产阶级的劣根性与虚伪性,那又未免太牵强附会了些,我觉得,曹禺想表现的,只是一种人性矛盾,即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周朴园就那样狠心地抛弃了鲁侍萍以及他自己的亲儿子,这种做法简直是禽兽不如!以至于许多人都不容置疑地断言: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假的。

我却认为这种说法对周朴园是不公正的。

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

对于埋怨周朴园背弃爱情的那些人,我还能说什么呢?在这么一个背负着沉重的民族悲情与历史沧桑的时代中,想寻找风花雪月。

那倒不如去看看琼瑶或者席捐的煽情小说。

周朴园活在时代当中,活在一个社会当中,他为了他的信念而不得不放弃爱情,这难道不伟大么?爱情在有的时候是需要让位的,这正是爱情的伟大之处,试想一下我们周围的一个人为了其理想而不得不“自愿”地放弃爱情,把那份爱那份痛深深地埋在心中,把自己化作一块石头,把尘世间所有的珍贵的东西都通通震落,在漫长的时间中忍受着比死还痛苦千万倍的痛苦,一切只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我们有胆量去否定他是深爱着她的么?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东西,其实是何等珍贵啊!没错,周朴园确实是一个卑鄙无耻的伪君子。

但别忘了,他还是一个人,他的基因和我们相差不过万份之一,别当他的心是死了的,他依然有爱的权利,若果说,他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那装给谁看呢?谁知道他三十年前的过去呢?我退一万步而言,就算他这样做是为了在空虚的生活中泊靠一丝精深寄托,也恰恰好是证明着周朴园是爱着侍萍的,因为,这一丝也给了侍萍。

既然周朴园如此爱着侍萍,那他当初又何必放弃呢?其实为了理念而不得不忍心暂时搁置爱情的人是数不胜数的,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毛泽东,他,人尽皆知是爱着他的夫人——杨开惠的,然而,在战争年代他却把杨开惠留在了危险的白区,自己去了解放区,导致了杨的牺牲,毛也另娶了,但我们能说毛泽东是不爱着杨开惠的么?这只是在爱情和理想之间做出了一个选择罢了,单单就爱情而言,毛泽东是全部献给了杨开惠的,无论杨在世时还在世后,毛的言行都表露出来的,我们能说不爱么?同样道理的,周朴园也是真真切切的爱着鲁侍萍的,虽然,爱情在周朴园心中永远不是第一位。

他在爱情和他的理想——自由二者间选择了后者,我们永远也不会怀疑他对他爱人的爱。

而周朴园也不过是在爱情和他的理想二者间选择了后者,可以说,有的人说他不爱鲁侍萍,这个待遇是不公正的。

真爱面对社会现实与家庭选择还有物质选择时,又会是个什么位置?什么立场?虽然如今有很多人还是不愿承认爱情在现实中显得是那么脆弱而无力,仍是坚守着爱情高于一切,尽管行动起来是那么地艰难,但是,在实际问题面前仍是不得不低头,只好让自己相信-------爱情是一切具备后的东风,是高楼大厦最顶上的风景,是饱暖之后才可以思考的"淫欲",是各方面都稳固时才可以有精力去捍卫的感情. 爱情在有的时候是要让位的,这便是爱情的真谛。

莎士比亚说过,人是世界上最矛盾的动物,因为我们必须选择。

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后的遗憾呢!三十年前,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你道周朴园当真未尝心动吗?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再狠的人都有温柔的一面,周朴园也不过是个人啊!面对年轻漂亮又倾心于自己的鲁侍萍,周朴园怎么会不爱她呢?然而为什么最后结局如此悲惨,因为他选择了,鲁侍萍也选择了。

鲁侍萍选择了与贵族少爷的爱情,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不管从感性还是理性方面来说,这都该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周朴园是一个上层人物,英俊、有钱、又受过高等教育,然而对周朴园来说,便不是这样了,他选择鲁侍萍便意味着放弃已有的名誉、地位,别人不会将其看成是王子与灰姑娘的美丽童话,而是周朴园行为不端的表现,说不定会毁掉周朴园的前途,周朴园可不是鲁侍萍,他的选择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分开对立,所以,要爱情,还是要地位;要精神,还是要物质,周朴园必须选择,而他,选择的是名誉,地位金钱这些物质上的东西,于是悲剧发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